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与日本对明勘合贸易
2016-05-25尹牧,纪微
尹 牧,纪 微
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与日本对明勘合贸易
尹牧,纪微
摘要:勘合贸易是中国明朝政府与日本室町幕府之间以朝贡贸易为形式进行的一种官方性质的经济政治外交行为,在中日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当时日本的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冲破各方阻力,竭力促成勘合贸易,为中日交流做出了贡献,使得两国在收获政治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开创了自隋唐以来的又一次中日交流高峰。
关键词:足利义满;勘合贸易;中日交流;朝贡贸易
自永乐初年至嘉靖中期,明朝与日本之间进行了约一个半世纪的勘合贸易。勘合即凭证许可,而勘合贸易就是让纳入明朝册封体系之内的海外国家,持明朝政府颁发的“勘合符”定期来华进行的一种朝贡贸易。在日本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被永乐皇帝册封为“日本国王”之后的永乐二年(1404年),日明勘合贸易正式开展,直至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终止。此种勘合贸易究其实质而言,是中国明朝政府与日本室町幕府之间以朝贡贸易形式进行的一种官方性质的涉及两国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外交行为。
日明勘合贸易在中日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之前对于勘合贸易的研究,多从明朝对外政策或日明关系以及倭患等处着眼,如晁中辰先生对“明代海禁与贸易”[1]的相关研究,伍跃先生关于“日明关系中的勘合”[2]的研究,时晓红先生的“勘合贸易与倭寇”[3]研究等。基于之前诸专家的研究成果,本文着重于分析足利义满促成并开展勘合贸易的政治经济目的和当时日本国内的政治局势,试图从日明交往与勘合贸易确立的角度来考量足利义满的历史贡献以及其间的内在关联性,同时进一步探讨勘合贸易对明王朝与日本两国的经济政治乃至中日交流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勘合贸易确立前的明朝日本国交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称帝,定都南京,建立明王朝。当年年末即向日本派出使臣,要求日本纳贡称臣。明朝对日交涉所选定的对象为占据日本西南部九州太宰府的南朝后醍醐天皇的皇子——征西将军怀良亲王。因倭寇骚扰沿海一带,明太祖于洪武二年(1369年)又遣杨载、吴文华等出使日本,要求“日本国王良怀”清剿倭寇并向明朝朝贡。怀良亲王先拘禁后放还了使者杨载、吴文华二人,但杀死其他五人,而倭寇依然横行于山东、浙江、福建一带。次年,明朝再遣莱州府同知赵秩出使日本交涉,之后怀良亲王也遣僧祖出使明朝入贡并送还被倭寇掠夺的沿海人口。由此可以认为明朝政府对日交涉的初步目的业已阶段性达成。
此后,明太祖从当时行走在中国的日本僧人处了解到,与之交涉的怀良亲王并非“日本国王”。并且明太祖所希望见到的日本彻底剿灭倭寇、恭顺上表定期来朝的景象也一直未能出现。一再失望之下,更加之沿海倭寇肆虐,明太祖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遣使日本,斥责“日本国王良怀”,国书中甚至以开战相威胁。这是自元朝试图征服日本以来,出现的又一次中日关系紧张阶段。洪武十三(1380年)年,胡惟庸案发,数年后发觉日本也牵涉其中,明太祖大怒。
“……先是、胡惟庸谋逆、欲籍日本为助。乃厚结宁波卫指挥使林贤,佯奏贤罪、谪居日本,令交通其君臣。寻奏复贤职,遣使召之,密致书其王,借兵助己。贤还,其王遣僧如瑤率兵卒四百余人、诈称入贡、且献巨烛、蔵火药·刀·剑其中。既至、而惟庸已败、计不行。帝亦未知其狡谋也。越数年、其事始露、乃族贤、而怒日本特甚、決意绝之、专以防海为务。… …”[4]
至此,一度打开的明朝与日本正式官方交往遂告中断,直至建文年间。
表1 洪武年间中日交流大事表 [5]
明太祖最初对当时日本的国内形势缺乏细致了解,高估了怀良亲王的影响力。怀良亲王仅是南朝在九州的一个亲王而不是“日本国王”。怀良亲王所控制的地域也并不是九州全域,仅仅只是九州的一部分而已,他的意志根本不能代表整个日本国的意志。之所以册封怀良亲王并与之往来,明太祖的主要意图还是消除倭患。
九州地处日本西南,与中国隔海相望,交通便利,南部及附近岛屿多有倭寇盘踞。九洲也是日本南北朝军事对峙的前沿、各路军阀争相抢夺的核心地区之一。除怀良亲王之外,还有北朝及九州萨摩藩的岛津氏等都曾假借“日本国王良怀”的名义向明朝派遣过使臣。就当时日本国内形势而言,各方政治势力为了获取经济与政治利益,都希望与明朝建立联系。
彼时的日本正是室町幕府初期,南北朝分裂对峙的后期阶段,日本国内(尤其是怀良亲王所处的九州)处于一种极度混乱的状态[6]。而此时远在日本京都的幕府,在第二代将军足利义诠辞世后,继任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正为统一南北朝而做准备。
二、足利义满与勘合贸易的确立
足利义满,1358年出生,1369年正式继任幕府将军位。即位之初,足利义满在细川赖之等亲信的辅佐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为日后幕府稳固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足利义满年长亲政之后,于1378年在京都附近的室町修建了新的将军府邸——“花之御所”,由此正式开创了室町幕府。之后,足利义满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及行动,逐步打击和削弱了守护大名的地方势力及寺庙神社的宗教势力,进一步巩固强化了幕府统治,彰显将军的权威。这一切蕴含着足利义满抑制天皇朝廷势力、打压公家政权的深层政治目的。
其间,尤为重要的行动是派遣今川贞世、大内义弘去往时属南朝势力范围的九州,并最终彻底击败了在九州以怀良亲王为首的南朝势力,为日本南北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1392年冬,足利义满致函南朝天皇,提出南北朝统一。在足利义满强势的军事政治威慑之下,两朝迅速实现统一,结束了日本历史上唯一一次的南北朝分裂。这为足利义满与明朝交往、确立勘合贸易,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治条件。
此前的南朝,在天皇亲政的政体下,旧贵族和僧侣把持着朝廷的主要权利,忠诚于天皇的武士们并不满意这种格局。而在北朝,朝廷仅仅是个形式,真正的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在这场南北朝对峙中,南朝武士们的信心动摇,朝廷里出现了要求与北朝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满妥协的势力,他们建议由南朝的大觉寺系统和北朝的持明院系统(大觉寺系统和持明院系统是后嵯峨天皇的两个分支)轮流继承皇位。这一派势力遭到了以怀良亲王等旧贵族为首的强硬派的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即使和议达成了也是不会被遵守的,将来天皇的位置一定会世世代代为北朝的持明院系统所占据,没有强大的武力做后盾,一切条约都是一纸空文。而议和势力随着北朝势力的壮大而不断发展。到了1392年,议和最终达成,南北朝宣告统一。
由于北朝未履行合并前的承诺,大觉寺统皇族在南朝遗臣拥戴下屡次发动内乱,但都被足利义满的室町幕府迅速镇压。自此,天皇皇位一直由北朝的持明院系统独占,而南朝大觉寺系统则彻底丧失了日本的皇位继承权。
1394年,足利义满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把将军位让给自己的儿子足利义持,同年升任朝廷的太政大臣。足利义满达到了武家(幕府将军)与公家(太政大臣)的权力顶峰,这在日本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虽然后来又辞掉太政大臣的职位,去鹿苑寺出家,但幕府的实际权力仍旧掌握在足利义满手中[7],在鹿苑寺出家的足利义满依旧是日本实质上的统治者。日本学者今谷明在《日本历史⑨》一书中认为,足利义满舍弃将军、大臣的职位及鹿苑寺出家等一系列行为,都是为了获取明朝册封而做的准备[8]。
从年轻时期起,足利义满就倾慕中华文化、一直寻求与明朝正式交往。曾于1374年遣使入明,但在此之前,实际控制日本九州北部的南朝征西将军怀良亲王也曾以剿灭倭寇为条件得到过洪武皇帝“日本国王”的册封,因此明朝认为南朝的怀良亲王才是日本正统,且幕府将军为天皇的臣下,遂拒绝了与足利义满的正式交往。1380年,足利义满又以“日本国征夷将军源义满”的名义遣使入明,但再次遭到拒绝。直至1401年,足利义满以“日本准三后源道义”的名义又一次派遣使者入明朝寻求通商贸易。
“日本准三后某,上书大明皇帝陛下。日本国开关以来,无不通聘问于上邦。某幸秉国钧,海内无虞。特遵往古之规法,而使肥富相副祖阿通好,献方物……搜寻海岛漂寄者几许人,还之焉。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言。”[9]33
此时,怀良亲王早已死去多年,日本南北朝也已统一,加之明朝已经是建文皇帝在位,足利义满终于获得了明朝政府的认可,并从建文皇帝处获得了“日本国王”册封。可是之后不久明朝发生了靖难之变,建文皇帝失踪。燕王朱棣登基称帝,改元永乐。足利义满及时上表,顺利获得了永乐皇帝的认可并再次得到“日本国王”的册封。足利义满在给永乐皇帝的国书中写道:
“日本国王臣源表。臣闻太阳升天,无幽不烛,时雨霑地,无物不兹。矧大圣人,明并曜英。恩均天泽,万方向化,四海归任。钦惟大明皇帝陛下,绍尧圣神,迈汤智勇。勘定弊乱,甚于建瓴。整顿乾坤,易于返掌。启中兴之洪业,当太平之昌期。虽垂旒深居北阙之尊,而皇威远畅东滨之外。是以谨使僧圭密、梵云、明空,通事徐本元,仰观清光,伏献方物……为此谨具表闻,臣源。”[9]34
之所以能够顺利获得册封,是因为永乐皇帝在通过“清君侧”手段篡夺帝位后急于获得外国认可,这恰好与足利义满上表谋求明朝新皇帝的册封并朝贡通商这一想法一拍即合。足利义满受明朝皇帝册封为日本国王,接受了明朝的华夷秩序册封体制,承认明朝为其宗主国,自己为明朝皇帝臣下的地位并定期朝贡。由此,勘合贸易正式确立并展开。
三、足利义满与勘合贸易的展开
因为勘合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所以其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对明朝皇帝称臣,奉明朝为宗主国并接受册封,进而再开展贸易。这种以朝贡形式进行的勘合贸易对日本极为有利。日本使臣持明朝政府发放的“勘合符”来明朝贸易,明朝政府不仅对此减免关税,而且承担“日本国王”使节及其众多随员在明期间的全部食宿费用,发放服装,还遣派官员一路将日本使节及部分货物护送至京城,甚至免费提供他们一个月的海上归途用粮。
明朝政府规定“十年一贡,人止二百, 船止二艘”[4],但日本并未遵守约定。其中,自永乐元年(1403年)至永乐六年(1408年)的六年间,足利义满遣使赴明朝贡有六次,平均一年一贡,竟然达到规定次数的十倍之多。永乐皇帝认为“外夷向慕中国, 来修朝贡, 危踏海波, 跋涉万里,道路既远, 赀费亦多, 其各有赍, 以助路费, 亦人情也, 岂当一切拘之禁令”,“毋拘法禁, 以失朝廷宽大之意, 且阻远人归慕之心。”[10]因此明朝也并没有严格执行当初“十年一贡”的规定。
勘合贸易中日本输入货物,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其中小部分是以“日本国王”名义向明朝皇帝进献的方物贡品。对于此类贡品,明朝皇帝往往以丰厚回赐的方式给予日方各种物品补偿,一般来说,回赐物品的价值远远大于日本的进贡物品。除贡品之外则是幕府、大名及商人的贸易品,此类性质的商品占勘合贸易货物的主要部分,其交易则是以明朝政府高价收购或在朝廷指定地点贸易的方式进行。就品目种类而言,日本勘合贸易向明朝输出的物品以刀剑、折扇、硫磺、屏风、漆器工艺品等商品为主;而从明朝输入的物品主要是生丝布匹、药材、瓷器、铜钱、书籍字画等日本国内稀少紧缺的商品。仅仅单纯贸易便可使日本获利巨丰。
表2 勘合贸易&遣明使[11]
除此之外,日本还可以根据国内情况,请赐某些急需物品,甚至金钱,而明朝皇帝往往都会照准。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曾上表明朝皇帝,请求赐予铜钱、书籍等,皇帝皆许。
“计奏讫成化五年伏奉制书,特颁今填勘合并底簿等物,圣恩至重,手足失措,感戴感戴。然而弊邑抢攘,所谓给赐等,件件皆为盗贼所剽夺,只得使者生还而已。爰有景泰年间所颁未填旧勘合,请以此为照验也。今后滥行今勘合者必贼徒也,罪当诛死。抑铜钱经乱散失,公库索然。土瘠民贫,何以赈施。永乐年间多有此赐记之。又书籍焚于兵火,盖一秦也。弊邑所须二物为急,谨录奏上,伏望俞容。”[9]64
可见,日本仅通过形式上的对明称臣及勘合贸易即能够获取莫大的经济收益。
四、足利义满开展勘合贸易的目的及影响
在“对明称臣、定期纳贡”在这一点上,足利义满采取的是一种“体面轻视外交”[12]政策,即较之于“体面”,更加重视勘合贸易给自己带来的实质性利益。
除去景仰中华文化的原因,足利义满主动对明称臣寻求册封,积极开展勘合贸易,其目的主要是获取经济与政治利益。首先是经济方面,足利义满营造北山府邸及金阁寺耗资巨大,其费用相当一部分便是来自勘合贸易的收益。而明朝铜钱的大量输入,使得当时日本的货币经济得以确立,可以通过对货币流通的控制来进一步强化幕府权力。从政治方面来看,用获取册封的方式来加强与明朝的联系,通过勘合贸易的手段来垄断日本的对明贸易,使国际上形成于己有利的政治形势。这样就可以将外部优势渐次转化为内部优势,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着手,在抑制天皇公家朝廷势力的同时,打压日本地方豪族、倭寇以及南朝残存势力,切断日本国内其他任何势力与中国之间的交往和联系。
因为对明称臣,并接受“日本国王”册封,足利义满在日本国内招致了许多不满与非议,但这一切在足利义满压倒性的权势面前,没有任何人敢公开反对指责。有日本学者认为,足利义满企图篡夺天皇皇位,交好明朝并获取封号是为了在外部形成对自己有利的政治局面,足利义满之死也是由于篡位阴谋曝露而死于政治暗杀等等。而那一时期的日本历史,甚至私人笔记,都没有关于足利义满篡位行为的明确记载,一切仅是停留在猜测与推测上。
如前所述,足利义满对明称臣、接受册封确有其经济与政治上的内在目的,但也正因如此,日明之间勘合贸易才得以正式确立并迅速发展起来。尽管第四代将军足利义持在位期间曾短暂中断,但其后很快恢复。在客观上,勘合贸易加强了日本同明朝间的联系,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极大地促进了两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而半个多世纪之后,日本国内因将军继承权问题而引发了应仁之乱,室町幕府将军的权力严重衰退,统治权威丧失,逐渐沦为有力大名的傀儡。日本再度陷入内乱,加之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使臣争贡引发的宁波之乱,最终导致持续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勘合贸易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彻底断绝。
册封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与日本进行勘合贸易,使得明朝可以在获取政治收益的同时,还能够借助室町幕府的力量清剿倭寇消除海患。但贸易本身利润为负,毫无经济收益可言,甚至成为了朝廷的财政负担[13]。所以,明朝在勘合贸易中所注重的并不是经济利益,更多考虑的是“一则欲得其同化之心,一则欲消其侵边之患”,“亦以羁縻远裔使常驯服寇贼”[14],即政治利益与清除倭患。也可以认为勘合贸易在客观上遏制了倭患,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明朝东南沿海的平稳安定,这对明朝前期的经济恢复与稳定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通过勘合贸易,还消除了因倭寇侵袭中国沿海以及元朝入侵日本而导致的中日关系紧张,建立了两国正式的官方往来与经济文化交流,开创了自隋唐以来的又一次中日交流高峰。
五、结语
自圣德太子时期以来,日本一直拒绝向中国纳贡称臣。而基于自幕府时代开始的“公家”“武家”并立的这种日本国家权力的双重构造,大权在握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满打破了这种定式,向明朝称臣建交、接受册封并确立了与明朝的勘合贸易。换言之,当时日本对明外交政策的最终裁定者,并不是日本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后小松天皇,而是幕府将军、太政大臣足利义满。
洪武初年直至建文永乐年间的数十年里,尽管遭到洪武皇帝的一再反对,足利义满仍坚持不断遣使明朝,希求修好通商并着力剿灭倭寇。由此可见,明朝与日本之间国交的正式建立以及勘合贸易最终得以确立并展开,与足利义满冲破各方阻力、竭力促成有着直接而必然的关联。因此可以认为,足利义满这位“日本国王”为明代的中日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理应在中日交流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0-63.
[2]伍跃.日明関係における「勘合」[J].史林,2001,84(4):124-143.
[3]时晓红.明代的中日勘合贸易与倭寇[J].文史哲,2002(4):141-145.
[4]张廷玉.明史·外国列传·日本·卷三百二十二·列传第二百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檀上寛.明初の対日外交と林賢事件[J].史窗,2000(57):35-55.
[6]佐藤進一.日本の歴史9 南北朝の動乱[M].东京:中央公论社,2005:61-88.
[7]臼井信義.人物叢書—足利義満[M].东京:吉川弘文馆,1989:134.
[8]今谷明.日本の歴史⑨·日本国王と土民[M].东京:集英社,1992:60.
[9]近藤瓶城.改定史籍集覧(第21冊)[M].京都:临川书店,1997.
[10]太宗实录·卷二三[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427.
[11]井上光貞.日本史大系2(中世)[M].东京:山川出版社,1985:664.
[12]藤田昌志.日本の中国観-中世·近世[J].三重大学国際交流センター紀要,2015(10):35-46.
[13]朱亚非.从中日勘合贸易看明朝对外政策[J].山东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1989(4):35-39.
[14]凌金祚.策彦周良两次入明朝贡与海禁[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12):27-30.
The Muromachi Shogunate General Yoshimitsu Ashikagaand Japan-Ming Licensed Trade
Yin Mu,Ji Wei
Abstract:Licensed trade is an official economic,political and diplomatic act conducted between Chinese government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Japanese Muromachi Shogunate in the form of tributary trad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Sino-Japanese communication.At that time,Yoshimitsu Ashikaga,a Japanese general of Muromachi Shogunate,broke all resistances and battled for licensed trade,which contributed a lot to Sino-Japanese communicat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licensed trade not only had outstanding impacts on mutu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benefits,but also created another peak of Sino-Japanese communication.
Key words:Yoshimitsu Ashikaga;licensed trade;Sino-Japanese communication;tributary trade
(收稿日期:2015-11-29;责任编辑:沈秀)
中图分类号:K313.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2095-042X.2016.02.013
作者简介:尹牧,烟台大学文经学院讲师;纪微,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