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图书馆”的智慧化服务模式探讨

2016-03-24邓新梅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

邓新梅



“互联网+图书馆”的智慧化服务模式探讨

邓新梅

摘要:针对管理文化理念不同而导致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差异,对“图书馆+互联网”与“互联网+图书馆”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进行了比较,认为“互联网+图书馆”是一种创新服务模式,将“互联网+”引入图书馆管理系统,有利于提高图书馆服务的智慧化水平。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图书馆”;智慧化服务模式

图书馆经历了由传统纸质化图书馆人工手动操作到电子化数字图书馆自动化操作的服务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以“云物大智”(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智慧工程)为支柱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正在向新的智慧服务模式转型,以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智能化为标志的智慧型图书馆也应运而生,并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基于网络环境的图书馆正经历着实现从侧重传统馆藏实体信息服务向虚拟网络的信息服务转型,以文摘、索引、文献、书目等数据库为载体的知识信息,借助“信息流”方式,推动着馆藏资源从以图书馆为中心向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方式转变。信息服务正在由现实馆藏实体向虚拟馆藏方向的知识型服务模式转变,由单向向双向互动化、一般向个性化、被动向主动化以及以馆藏资源为中心的文献服务向以信息知识集成为主的智慧型服务模式转型。在服务模式转型中,随着图书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信息服务的智慧水平必然相应提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图书馆本身一定是智慧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智慧水平是因为先进信息技术引入图书馆导致的必然结果,其智慧水平来自于采用先进技术。信息化使图书馆获得了“智慧”,但这种“智慧”并是智慧图书馆意义下的智慧。受“互联网+”思维的启发,本文对基于“互联网+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进行讨论。

一、基于互联网的图书馆服务模式

“互联网+”的含意是将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相关技术相融合,并将其应用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相关领域,基于互联网与该领域活动的紧密融合形成聚合效应,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全面发展。“互联网+”的“+”可以加到任何一个领域,将其移植到图书馆领域就是“互联网+图书馆”。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所代表的是一种模式上的全面创新形态,是一种推动各个领域形态不断演变和向前发展的先进生产力。这种创新模式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各个领域要素配置中的集成和优化作用,为相应领域的创新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空间,促进各个领域的融合创新发展与提质增效升级。图书馆的功能就是给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是将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仅仅作为管理服务的工具,一般称为“图书馆+互联网”服务模式。在该模式下,基于网络环境,图书馆在信息的存储和组织形式以及信息载体、来源方面,其强大的信息检索与信息供给能力给馆藏文献信息的传输与获取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可实现图书借还、阅读、典藏等一体化管理,读者可在网上进行书目检索、期刊检索、超期公告、新书通报等自助便捷服务。但是,“图书馆+互联网”摆脱不了传统意义上的服务模式的束缚,难以适应以“云物大智”为支柱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如用户借助联网智能终端就可能向图书馆馆员提出各种各样的需求服务,呈现出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方式多元化、信息传输快速化与服务需求信息面广等新的信息资源服务需求特点。面对用户的信息服务新需求。图书馆在信息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服务范围与服务方式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必须对数字信息资源进行深度整合,推动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与“资源服务”协调发展,突破“图书馆+互联网”服务模式的局限性,以满足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信息服务需求。图书馆服务理念转变与服务模式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图书馆发展的未来方向[1-3]。因此,探讨扩展图书馆服务空间与开放式、个性化的智慧型服务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互联网+图书馆”的创新服务模式

“图书馆+互联网”与“互联网+图书馆”是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互联网+”的意义在于使信息资源不因信息资源暂时的沉淀而流失,要让信息真正地流动起来,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垄断局面,促进跨界合作、融合与共赢。值得注意的是,融合不是简单的物理相加,仅将传统流程等照搬或转化到互联网上就称为“互联网+”,而“互联网+”则是一种全面创新的模式。因此,“互联网+图书馆”的创新服务模式不是简单地将图书馆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与规章制度等照搬或转化到互联网,而是对整个图书馆系统的创新重构。基于互联网,以适应以“云物大智”为支柱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建设智慧型图书馆的时代需要,为扩展服务空间,向主动开放式、个性化、人性化的智慧化服务方向努力[4-7]。

(一)智慧化服务特征

服务的“智慧”从整体上表现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图书馆服务要能实时感知、及时发现用户需求,并以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方式满足用户需求,这就是“互联网+图书馆”意义下的智慧型图书馆的智慧化服务模式。如果没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的技术支撑,那么智慧型图书馆将荡然无存;如果图书馆服务不是智慧化的,那么智慧型图书馆就失去了生命力。图书馆的智慧化服务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必须实现智慧化。主要体现在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如文献资源等)载体将转变成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如电子数据库、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等),基于数字资源的虚拟图书馆,充分体现图书馆内部的书与书、书与人、人与人和人与设备,以及在图书馆外部的馆与馆、网与网、库与库之间的跨时空广泛互联与多样融合的特性。(2)图书馆技术的智慧化。智慧型图书馆与先进的图书馆技术是紧密相关的,先进的图书馆技术是智慧型图书馆的技术支撑。值得注意的是:智慧型图书馆并不完全等同于先进的图书馆技术,否则,在建设图书馆的过程中,就可能陷入“图书馆+互联网”的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而摒弃了智慧型图书馆建设的初衷。图书馆技术的智慧化是图书馆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新一代信息化环境中,图书馆的变化、发展、成长、进步与变革,无一不是先进技术与智能化手段引入的结果,图书馆人与读者已充分感受到并分享了技术智慧的广泛运用所带来的服务效率提高与管理便捷。(3)图书馆互联机组集群的智慧化。“集群”像是一个独立的服务器,实际上就是一组高速网络互联的计算机组。当集群与用户交互时,硬件系统的集群配置有利于提高系统的技术性能、可用性与可靠性,以及满足实现多维度服务的服务模式需要。(4)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智慧化。图书馆的生命力在于提供信息服务,智慧化服务是一种既抽象又具体生动的人文智慧服务,为读者的信息、知识需求服务是图书馆的永恒主题与责任。

基于“互联网+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思考,智慧化服务意味着必须采用以“云物大智”为支柱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现存数字化图书馆系统进行创新重构,只有将图书馆建设成为一个智慧型图书馆,才有可能实现图书馆的智慧化服务。在物联网支持下,基于云计算,以智慧化设备为技术手段,可为用户提供全新的智慧化服务体验[8]。2013年8月,国际图联(IFLA)就聚焦于“未来图书馆:无限可能”主题,提出了智慧型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9],要借助新科技、集结新力量,推动图书馆新发展[10]。图书馆在未来社会的最终价值是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服务模式以及服务水平决定的。为使信息服务更便捷、更人性化与个性化、更易于融入外部信息环境和运行效率更高,必须构建智慧型图书馆,以实现图书馆的智慧化服务[11]。

(二)智慧化服务模式

(1)远程网上信息服务。借助云技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与限制,利用云地两端搭建的现代远程服务平台,实现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图书馆远程网上信息服务。远程网上服务的优势表现在:利用云的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效率和强大的运算和存储能力等,基于立体互联共享协作方式,图书馆可实现现代化的远程互动服务。以远程教育服务为例,智慧型图书馆可高效便捷连续不断地更新学习资源,满足远程教育管理体系对学生学习课堂的教学需求。相关信息资源在云技术支持下,可使教与学双方完全超越时空限制,学习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学习者的手里,因此可以主动地享受到个性化服务。

(2)以人为本的开放式主动嵌入式信息服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是一种协同互动的服务模式,借助物理嵌入和虚拟嵌入两种方式,可将图书馆服务嵌入到需要信息服务的各个环节,从而提供泛在化的信息服务。如通过多种途径可了解用户需求,根据用户需要,图书馆员可主动融入用户环境,走出封闭的图书馆大楼,通过与用户的交流与合作,嵌入式馆员将变成用户群体中的一员,随时解决用户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供高度订制化的高附加值服务。在信息泛在化环境中,嵌入内容和嵌入方式是高度交互和复合化的,可直接面向受众实行个性化、人性化的分级服务,让用户真正体验到智慧化服务带来的便捷与高效。

(3)移动智能终端服务。借助智能化手段可提高智慧化的服务水平,智能科技是提高图书馆智慧化服务水平的强大技术支撑。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正是新技术的引入使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经整合的数字信息资源,涵盖了各种电子图书与期刊全文、硕博学位论文与报纸全文等,基于统一的信息检索平台可为读者提供检索查询。在以“云物大智”为支柱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基于区域共享理念,借助云端存取信息,在图书馆与云端间通过搭建云平台,获取服务和开展管理,利用云服务实现资源共建与信息共享。用户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就可享受图书馆高水平的智慧化服务。因此,只有不断掌握与拥有新技术,才能推动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高。

三、“互联网+图书馆”的智慧融合服务

“互联网+”行动计划作为国家战略,強调的是全面创新、融合创新和全面发展,要突出的是整体效益最大化和新业态,以促进万众创新。智慧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感知、知识、记忆理解、联想、情感、分析和判断等能力),是灵活敏捷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是图书馆智慧化服务的支撑。智慧包含了技术智慧、知识智慧和人文智慧,它们都是图书馆智慧化服务的组成部分,只是侧重点与表现形式不同。技术智慧是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图书馆的每次发展与进步都是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突破的结果,但技术智慧只处于图书馆的外层,并非只有图书馆一家在使用,整个社会都在使用这些技术,图书馆员与读者并不是技术开发者和研制者,只是使用者和享用者。技术智慧对构建智慧型图书馆很重要,但它只是技术和智能意义下的重要。知识智慧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知识并不等于智慧。对图书馆管理者而言,知识服务是静态的,智慧服务是动态的,管理者将自己积累的显性与隐性知识应用于信息服务,只要管理到位就会产生智慧,从而“转知成慧”,肩负起信息知识服务的使命,做好信息知识服务工作。人文智慧是从人文素养、职业精神和价值理念方面对图书馆服务进行评价,不“以人为本”,离开了对“人”的关怀就没有人文素养。实际上最大最美的智慧化是人文智慧,是最值得倡导的图书馆智慧化服务。人文精神有利于克服图书馆因技术智能的局限性和知识不足导致的缺陷与片面性,因此图书馆员的人文智慧才是最必要和最重要的。“互联网+图书馆”思维下的智慧化服务模式必须注意技术智慧、知识智慧和人文智慧的融合,以服务模式创新促进高质量的图书馆智慧化服务。

四、结语

图书馆建设涉及管理文化、管理理念、管理机制与管理模式等诸多因素,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图书馆+互联网”与“互联网+图书馆”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进行比较,“互联网+图书馆”是一种创新服务模式,将“互联网+”引入图书馆管理系统,有利于提高图书馆服务的智慧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孟芳芳.物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服务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

[2]王荣.智慧图书馆让图书馆服务更精彩[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1).

[3]万乔.高校智慧图书馆环境下的智慧服务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3).

[4]徐以斌.试论智慧图书馆环境下图书馆智慧服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6).

[5]余丹.从数字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探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7).

[6]胡莲香.走向大数据知识服务: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2).

[7]魏燕,张月英.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1).

[8]郑春汛.智慧图书馆提升服务能级:上海大学智慧图书馆建设实践与探索[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4(6).

[9]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

[10]李俭英,张素梅,李风梅.未来图书馆:无限可能[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4(1).

[11]郎玉林.智慧图书馆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馆,2015(4).

(编辑:文汝)

收稿日期:2015-12-03

作者简介:邓新梅(1969-),女,硕士,重庆科技学院(重庆401331)图书馆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3-0098-03

猜你喜欢

互联网图书馆
图书馆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