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艺术馆建设实践——以渤海大学北方萨满剪纸艺术馆为例

2016-03-24刘延山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刘延山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艺术馆建设实践——以渤海大学北方萨满剪纸艺术馆为例

刘延山

摘要:剪纸艺术是民间艺术语言中美感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种,在我国有40余个剪纸门派,各门派因其不同地域、不同习俗而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北方萨满剪纸是以表现萨满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剪纸形式,主要流传于我国北方地区,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信息已经成为研究历史上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与形态的珍贵史料。依托地方高校建设北方萨满剪纸艺术馆,不仅能促进学术研究,更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鲜活的课堂,提高学生的兴趣,有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北方萨满剪纸艺术馆;萨满文化

一、建设北方萨满剪纸艺术馆的必要性

萨满文化是以萨满信仰的宗教仪式为核心的文化,是起源最早、延续最久的一种原生态文化。萨满文化是北方原始文化的综合载体,它蕴含宗教、历史、经济、哲学、医学、文学、艺术、体育和民俗等内容,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和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调查发现,现在的北方萨满剪纸能手大多年龄偏大,多数是七八十岁的老年妇女,少数是50多岁的农妇,也有部分50岁以上的男性。年轻人绝大部分不会剪纸,即便会剪也只能剪出一些普通纹样,没有对剪纸艺术进行创新。北方萨满剪纸正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如不及时进行抢救和保护,这门艺术极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失传。一旦失传就很难再恢复[1]。因此,渤海大学正在建设中国北方萨满剪纸艺术馆,将以民俗剪纸艺术为载体,采用原始表现手法,从历史的文化脉络中汲取精华,展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品,为萨满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交流、研究和开发提供平台,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北方萨满剪纸艺术馆的建设内容

在北方萨满剪纸艺术馆建设过程中,我们一共划分了五大板块。

(一)远古回声

该板块主要介绍萨满字意、萨满鼓、通天树、图腾柱。萨满一词源自通古斯语,意指兴奋激动的人、人神之间的中介者,是萨满教巫师即跳神之人的专称,也被认为是原始氏族中萨满之神的代理者和神的化身[2]。萨满鼓产生于原始狩猎时代,是集体围猎时敲打干兽皮恐吓野兽的工具,后来成为萨满教的法器之一,是萨满漫游三界的乘骑物。有的鼓面上绘制了图像,表现萨满对崇拜物的认识观念。萨满在施法中创造了击鼓技艺,并逐渐形成了一种表演形式。萨满文化认为树能通天、通灵,通过萨满施法借助神树可知三界灵事,为祈求者解答疑惑,进行心理安慰和疏导。这种崇拜形式客观上对保护自然起到了重要作用。图腾柱作为本民族的祖先、神或与本民族有亲缘关系的象征物,立于住房前,代表着家世血统。柱体有雕刻或绘画,图案多为祖先、动物、植物、非自然物或自然现象等,并穿插有神话或历史事件内容。

(二)陈风遗韵

该板块突出北方地域特征,从史前社会一直介绍到明清时期,尤其关注不同历史时期的萨满剪纸信息。

金牛山人是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距今约28万年,位于辽宁营口境内,它为研究北方远古人类的萨满文化活动提供了历史依据。红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辽河流域碰撞产生的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在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大多与萨满祭祀和崇拜有关。

夏商周时期,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制国家,出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烧制陶器、打磨石器、制作骨器、蚌器、冶铸青铜器和制作木器等手工业在夏朝有了新的发展和分工。商朝处于较发达的奴隶制社会,原始宗教演变成人为宗教,对鬼神的崇拜已形成一套理论体系,敬神和造神活动进入新时期,多神崇拜的神数已减少,神帝崇拜、献祭和祈祷是这个时期的主要信仰。西周建朝后继承并改造了殷商的至上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传统,发展为明德保民的政治伦理和宗法道德。夏代的君王封禅天地祭祀,殷商的神帝崇拜,西周的天命信仰和原始巫术宗教(萨满)在民间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这一时期出土的彩陶、岩画、青铜器等的纹饰,可以清晰地看出萨满巫术文化的迹象以及萨满多神崇拜的文化痕迹。

秦汉时期,秦朝吸收了周人的农神祭祀传统,创立了本族的农神即“先农”,随着统一而成为官方祭祀。汉朝,当时社会是“鬼神术教之世界”,信仰风俗深刻影响了班固的思想观念和《汉书》的写人叙事。女巫(萨满)在这一时期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巫风和鬼道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宫廷、民间和战场都是其活动舞台,其中求雨仪式体现了农耕巫术的宗教文化,也从特定角度反映了当时人的生态意识和自然观,服务军队及祷兵史例说明当时的神秘主义文化深刻影响军事生活的情形。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频繁的时期之一,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之一,原始萨满信仰已经退出社会主流,但在北方地区的原始游牧民族中还广泛存在,如鲜卑、柔然、匈奴、突厥等。

隋唐五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二个鼎盛期。原始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进一步演进,灵魂崇拜进一步强化,但原始萨满文化信仰依然在民间盛行,尤其在靺鞨、契丹人中广泛流传。

宋朝,萨满文化在女真人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无论是部落之间的征战、氏族之间的争斗,还是生育、疾病、死亡等都要由巫觋(男巫)来诅祝、预言和占卜[3]。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主要信仰佛教,建国前以自然崇拜为主。党项族称巫为“厮”,巫师被称为“厮乩”,是沟通人和鬼神间的桥梁,主要负责驱鬼与占卜。党项人在战争前占卜以问吉凶,战争中经常施行“杀鬼招魂”的巫术。金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女真人世居白山黑水间,主要信奉萨满教,在辽代时期佛教和儒教对女真人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朝是草原游牧文化对汉文化产生冲击的时期。萨满信仰是北亚草原社会的共同信仰,相信万物有灵,属于多神崇拜。佛教、道教神衹进入萨满信仰,如关帝以忠义武神的形象登上萨满信仰的神坛,成为颇具北方民族个性的关玛法,为满洲、蒙古、达呼尔、锡伯等族所接纳。满族很早就信仰萨满教,在今天的萨满信仰中保留了许多满族特有的民族文化。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队伍仍然是农村妇女。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又热爱的生活素材,根据创作愿望进行加工,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萨满剪纸在这一时期快速发展,剪纸题材多为祭祀、求仙、求医等。

(三)寒土神姿

第一,新疆地区的萨满剪纸。新疆剪纸多用于窗花装饰、婚丧嫁娶、宗教仪俗、刺绣花样、花毡纸样、印染纸纹样、部落标志等,其艺术题材繁多:一是民族历史题材。维吾尔族的剪皮、剪布、剪丝绸、剪薄毡、剪纸中都有表现部落战争、民族源流和部落民族英雄的内容。二是宗教题材。受图腾崇拜的影响,新疆各民族崇拜的狼、白天鹅、猫头鹰、龙凤、日月、山河、天等图腾造型多有体现,各宗教神衹、经典、圣物等也是常见题材。三是自然题材。主要是对生活区域周围的自然风光和民族生息之地的自然特征的描绘,如草原、白云、山坡、牛羊、雄鹰、花卉等,山、草的形象常被用作花边装饰。

第二,内蒙古地区的萨满剪纸。内蒙古的剪纸艺术风格单纯质朴,古拙健美,富有草原乡土情趣,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开创了简洁、粗犷而又具浓郁生活气息的民族艺术风格[4]。作品多以植物、动物、神话传说为题材,表现形式多样,如团圆富贵、洞房喜花、富贵不断头、鹿头花、蛇盘兔、拉手娃娃、神鸟和老虎等,充分体现了农村妇女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展示了老百姓质朴、善良、憨厚的品格,反映了蒙汉等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成为“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第三,辽宁地区的萨满剪纸。辽宁地区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是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它以满族原始的自然神崇拜、始祖神崇拜、生殖繁衍崇拜以及满族风俗为主要表现内容,造型简洁,纹样古朴,以博大恢弘的气度和朴拙古茂的神韵取胜,既保留了东北满族的人文特征,又具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萨满文化内涵,是研究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史料。这种满族民间剪纸艺术在医巫闾山地区的北镇、凌海、阜新、义县等地流传数百年来,涌现出了许多技艺高超、成果丰富的艺人,形成了祖辈相传的传承谱系,目前有侯桂芝、马凤云、黄连玉、汪秀霞等10余个家谱系仍在传承延续。

第四,吉林地区的萨满剪纸。吉林剪纸流行于吉林全省,一是源于华北、山东等地;二是源于东北满族。吉林东部地区的剪纸婀娜多姿、生动形象,以仕女、玩童等人物见长;南部通化地区的剪纸浑厚朴实、简练粗犷,具有浓郁的山城风味;北部扶余、郭前旗一带则以生活中的“骑射”为题材,在表现形式上以“动”和“力”为主。通化地区的满族民间剪纸具有强烈的原始宗教色彩,重要素材之一是旗装马靴“嬷嬷人”,是满族祭奉祖先的古俗之物,以对称的正面造型,展开四肢,体现人的完善,替代人的躯体去完成捍卫生命、娱乐神明的使命。“嬷嬷人”是可站立、可摆放的立体型剪纸,其折叠与剪镂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赋予剪纸既具立体感又有刀剪意味的独特造型样式。

第五,黑龙江地区的萨满剪纸。黑龙江地区的剪纸艺术主要由满族特色浓郁的墙花阴刻、烟熏套色剪纸,汉族特色较浓的细纹阳刻剪纸和满族及其他民族特色交融的剪纸构成。其中,满族特色浓郁的墙花阴刻、烟熏套色剪纸源于自然现象的影响。冬季的黑龙江地区,气温较低,比较寒冷,窗户容易结霜,自然力量形成的霜冻现象为剪纸艺人提供了创作灵感,他们按照霜冻的形象,采用“剪影起花”(即阴刻)的方式进行创作,再用松烟熏黑,在画面空处的背面衬以五彩纸片,以此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剪纸作品的造型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构图饱满有序,色彩对比适度,与其他地域的剪纸形成强烈的反差。在黑龙江地区也流传着汉族特色较浓的细纹阳刻剪纸,这种剪纸作品具有浓厚的关内齐鲁特色,多采用反映华夏风俗习惯的窗花阳刻单色来表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使作品更加细腻纤巧、玲珑剔透。黑龙江地区的满族及其他民族特色交融的剪纸集多民族审美特点于一体,在形式上既重视阴刻,又重视阳刻,同时将剪影和镂空结合起来,使作品呈现出粗中有细、疏密有致、刚柔相济的特点,反映了多民族的风俗习惯内容。

(四)民族情愫

(1)鄂伦春族。鄂伦春人的祖先是匈奴人,世代游猎在东北地区大小兴安岭的密林中,擅长在桦树皮上雕刻各种图案。鄂伦春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剪纸就如同文字符号,表现族人的生活习俗、萨满教文化、狩猎生产、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内容,不仅用来装点生活,更是表现了鄂伦春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寄托。在早期氏族社会,萨满是神明者,对其法衣、神帽上刺绣的图案剪纸,需要非常用心来制作。鄂伦春人相信自然界万物有灵,剪纸窗花图案充分反映了雨神、山神、火神、草神、太阳神等自然神。花纹样式在生产生活用具如摇篮、背包、长袍和仙人柱(住屋)等的覆盖物“额勒敦”上还增加了花朵、松树、植物等,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与企盼。

(2)达斡尔族。达斡尔族先民很早以前就游牧于我国北方广袤的草原上,在放牧和狩猎活动中通过对自然的崇拜求得生命平安、牲畜无恙、战胜灾害和疾病。达斡尔人信仰萨满文化的历史悠久,今天的达斡尔族依然信奉萨满,保留着萨满文化遗迹,崇拜自然、动植物和祖先。达斡尔族萨满符号还体现了先民创造萨满符号时的审美情趣,传达了独特的审美语义。

(3)赫哲族。赫哲人的祖先是匈奴人,世代生活在三江流域,以捕鱼为业,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用鱼皮作载体的剪纸是其中的典型之作,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其内容多为蹄类、鸟类、鱼类等人们生活中熟悉的动物和被萨满当作神灵崇拜的幻想中的动物,如龙、双头鹰、鸟鱼合体、鸟龙合体等形象。造型夸张是赫哲族鱼皮剪纸图案的突出特点,强调装饰趣味,造型手法均为正侧面而不是剪纸中常见的对称手法,与这一地域古代岩画中的造型十分相近,是地域文化的传承延续。

(4)满族。满族散居全国各地,以辽宁最多,主要聚居区有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满族剪纸是依附于满族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在艺术上具有特定语言和风格的艺术,经过数百年发展已在国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成为反映满族习俗、透视满族文化的珍品[5]。满族剪纸始于明代,内容丰富多彩,如表现萨满祭祀活动的祭祖、挂签、野祭等,其代表作品是嬷嬷人儿,常见的有狗、龟、鹊、鹿、鹰等被作为吉祥物贴在墙上。

(5)蒙古族。蒙古族是传统的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受游牧文化的影响,蒙古族的剪纸艺术多以影像作为形象的标记,在各种材料上进行镂刻雕空,常用于蒙古族传统的信仰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用皮剪成鸟、回纹等图案装饰马鞍及鞍垫,在日常的盛乳革囊上或摔跤服上用剪皮贴花进行装饰,表现出强烈的美感。

(6)锡伯族。锡伯人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以狩猎、捕鱼为生,18世纪中叶部分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锡伯族民间剪纸,在承袭传统形式与样式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民族生活,具有强烈的民族艺术独特性。在题材上,除与传统民俗信仰有关的早期传承剪纸作品外,还出现了大批以锡伯人生产劳动、民俗民风及民间传说故事为表现内容的新作品。在表现风格上,既有原始艺术的基本特色,又有浓郁的北方民族艺术古朴稚拙的审美特点。在表现技法上,明显区别于中原汉族地区的剪纸表现技巧,除剪、刻单纸的方法外,还有立体剪纸、拼贴剪纸、综合材料剪纸,以及用香火烧、用松明子熏等一些独特的处理方式。

(五)传承天地

这个板块主要介绍各地区萨满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的作品和简历,共有16人。包括:国家级剪纸工艺美术大师傅作仁(黑龙江)、刘静兰(内蒙古);国家级非遗剪纸项目传承人段建珺(内蒙古)、汪秀霞(辽宁)、赵志国(辽宁)、金雅珍(辽宁)、关淑媚(辽宁)、倪友芝(吉林)、倪秀梅(黑龙江);省级非遗剪纸项目传承人关云德(吉林)、丛永莉(吉林)、刘德芳(黑龙江)、刘延山(黑龙江)、刘柳(黑龙江)、付清泉(黑龙江)、蔺鑫宇(辽宁)等。

三、建设北方萨满剪纸艺术馆的重要意义

萨满是一种最古老的文化信仰,又称为巫术信仰,通过萨满行法超自然力对客体加强控制或影响,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求奉者的心理需要。今天在北方一些偏远地区,利用传统的祭祀求神的现象依然存在,如家人遇到疾病或不顺,由萨满或巫师为求奉者剪几枚纸人或牛马、纸钱等,家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十字路口摆供、烧香、磕头,祈求仙神保佑。从科学角度讲,这种行为只是心理抚慰。在现代文明社会中,萨满不再是祭祀和崇拜的一种物象,已经去掉了它的神秘价值,并从文化保护、艺术研究、娱乐表演等方面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北方萨满剪纸艺术馆的建设不仅能促进学术研究,更能为学生们提供一个生动鲜活的课堂,提高学生的兴趣,有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参考文献:

[1]于富业.辽宁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2).

[2]色音.东北亚的萨满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6.

[3]色音.中国萨满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172.

[4]乌丙安民俗研究文集:萨满信仰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4:166.

[5]王光.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承人:汪秀霞[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93.

(编辑:文汝)

基金项目:2015年度辽宁省教育厅教育科学一般项目“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W2015026)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12-08

作者简介:刘延山(1959-),男,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13)艺术与传媒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北方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黑龙江省(萨满)民俗剪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3-0084-04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议程设置视域下癌症治疗方案中“音乐疗法”的介入传播
论湘西侗族传统建筑风格及其保护
福建多元宗教文化在石雕艺术中的视觉表达
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综述
试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的对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非遗保护理念与民间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