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汉英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2016-03-24董召锋

关键词:源语译语词语

董召锋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汉英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董召锋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然而,不同民族在地域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以及生活习俗等方面形成的巨大文化差异成为了源语和译语转换的最大障碍,由此也造成了翻译中的不可译性。从文化差异视角探讨了汉英翻译中的不可译性问题,明晰了中西方语言因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不可译性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对策。

语言;文化差异;汉英翻译;不可译性

就翻译而言,一般的看法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即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然而,译者在翻译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不是语言,而是文化。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民族深厚而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正如我国著名翻译家王佐良所言:“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掌握语言。”[1]要想真正掌握好一门语言,就必须理解语言的深层基础——社会文化。因此,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息息相关。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语言、文化和翻译》一文中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2]简而言之,翻译不仅是一项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一、不可译性概述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然而,由于不同民族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特质、历史背景、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因此,导致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以及各自所代表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此形成了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不可译性是指一种源语文本不能翻译成译语文本,实现不了使用不同语言人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翻译的不可译性来自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使得翻译很难做到在各个层次上的对等转换。在英汉互译中,有时无法将源语准确地翻译成译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意义的损失。英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在《语言学翻译理论》中,根据不可译产生的原因把不可译性分为两类:一是语言上的不可译性;二是文化上的不可译性[3]。语言上的不可译性是因为源语的语音、词汇和句法在译语中找不到相应的替换语而产生的。英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认为,语言上的不可译性是直接的,是由源语和译语的差异产生的。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相对来说则更为复杂和难解,这种不可译性是由于源语中的某些文化现象在译语文化中缺失而造成的。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植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4]。因此,笔者在文中主要就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汉英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不可译性进行阐释,通过翻译实践中常见的例子说明文化上的不可译性,并提出一些可供借鉴的应对策略,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历史、宗教、社会等文化背景方面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汉英民族在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民族风俗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的互译转换带来了很大的困难[5]。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不可译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差异是指由于中西方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方面的不同。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鲜明的地域烙印。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不同,对同一现象或事物就会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去表达,因此语言之间就会出现明显的差异,形成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就英国而言,它四面临海,是个典型的岛国,渔业十分发达,在历史上它的航海水平也一度领先世界,因此在英语中有关water,fish等的词语表达就体现了其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例如,like water指大量地(inlargequantities);notholdwater指(论证、借口、理论等)站不住脚,不合情理;anodd fish喻指古怪的人;coldfish指脸皮厚的人;afishout ofwater指在陌生环境中不得其所的人。这些词语表达在翻译成汉语时不能按字面意思来译,只能意译。倘若译者了解其原有的地域文化内涵,在翻译的过程中就会相对容易地理解其真谛。而中国是个有着古老农耕历史文明的国家,中华民族悠久的农业耕作历史使得人们在生活中自然会产生许多与之相关的词语表达,同时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涵义。比如:人们常说辛劳耕作的农民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若翻译为“Facetotheground,backtothesky”,这样的译文对于西方人而言是不可理解的;形容某个人没有见过世面,具有乡下人特性的样子时,人们往往会用“土里土气”来喻指;网络用语“土豪”,原指乡下财大气粗、没什么品味的有钱人,现多指有钱、不理性消费、喜欢炫耀的人。这些带有浓厚地域文化气息的习语表达在英文中很难找到对等的词汇,因此导致了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二)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是指由特定的历史进程和社会遗产的积淀所形成的文化。各个民族在历史起源与发展进程上的差异能够清晰地反映在各自的语言层面上。以历史典故为例,中华文化历史久远,五千年的文明史承载着历朝历代的兴衰成败,因此汉语中的历史典故俯拾皆是。这些历史典故的背后传承的是曾在华夏大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以及他们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比如卧薪尝胆(勾践)、四面楚歌(项羽)、初出茅庐(诸葛亮)、完璧归赵(蔺相如)、背水一战(韩信)、韦编三绝(孔子)等。每一个成语本身就是一个栩栩如生的历史故事,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气息。另外,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典故,最经典的当属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时下网络上流传用一句话证明你是否看过四大名著:“军师救我,妹妹救我,哥哥救我,悟空救我”,十分幽默风趣地体现了中国文学名著作品中的代表人物。对中国人来说,不难理解这些典故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在译成英文时,若没有提供额外的历史背景知识,则难以被译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西方文化亦是如此。在英语语言中,同样有许多反映历史文化的典故或谚语,它们多源于古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圣经、伊索寓言以及文学巨匠的作品等。比如:aspoorasJob并非指“我和约伯一样穷”,而是喻指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约伯是《圣经》中以忍耐贫穷而著称的圣徒);It’s allGreektome,不能译为“对我来说全是希腊语”,而是喻指一窍不通;aJudaskiss即口蜜腹剑(Judas指《圣经》中背叛耶稣的人);aTrojanhorse即特洛伊木马,喻指打入敌人内部;aPandora’sbox即潘多拉盒子,喻指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同样,在翻译这些英文典故或谚语时,若不了解原典故中所表达的寓意,译语读者也是难以理解的。

(三)宗教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是指由各民族受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等的影响所形成的文化。由于不同民族的信仰各异,因此在文化中的呈现亦会不同。在中国,儒释道(儒教、佛教、道教)是公认的三大宗教,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而且长期被封建统治阶级奉为正统思想,主张坚持“亲亲”和“尊尊”的立法原则和遵从“礼治”“德治”和“人治”思想。以经典著作《论语》中的语录为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等等,这些已然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另外,汉语中有关佛教和道教的习语表达也比比皆是,如“临时抱佛脚”“借花献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上述这些体现中国传统宗教思想的习语在翻译时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的表达,因此造成了文化上的不可译性。然而,对于西方人而言,他们主要信仰基督教,并认为上帝是万物之元,无所不能,无处不在。因此,与之相关的习语表达如blindGod(爱神)、walkwith God(过着虔诚、道德、正直的生活)、Godsendsfortune tofools(傻人有傻福)等。这些习语反映了西方人的宗教信仰观念,与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作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把握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宗教文化的精神实质,力求达到翻译中的对等。

(四)习俗文化差异

习俗文化是指在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受民族风俗习惯影响所形成的文化。不同民族在称谓、寒暄、道谢等方面与自身的风俗习惯息息相关,表现形式风格迥异。以中西方的称谓为例,在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方面,汉语和英语存在很大差别。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具有家族宗法观念,有着明确的尊卑长幼之分,因此有一套完整具体的称谓体系。比如,同辈兄弟姐妹或年龄相仿的亲属之间,汉语中有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以及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等称谓区分。而英语中则用cousin一个词囊括了这一系列的称谓表达涵义,且不分长幼、父系、母系、甚至对性别也不加以区分。在英译汉的过程中,若没有特定的语境,很难明确具体的亲属关系,这便造成了称谓文化上的不可译性。另外,在非亲属、非家庭成员之间,汉语也习惯以亲属关系来称呼,如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相比之下,英语国家对于非亲属成员,一般用uncle和aunt来表示对父母辈的尊称,有时也用“Mr”表示对男子的统称,用“Mrs”或“Miss”表示对已婚女士和未婚女士的称呼。在汉语中则没有对长辈使用先生、女士的传统。

三、不可译性的应对策略

由于中西方不同民族语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因此不可避免地形成了英汉翻译中的不可译性。然而,这种文化上的不可译性并非意味着在翻译中遇到此类问题就束手无策,完全不可译。事实上,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可译性是相对的,是可以补救的。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互相交融和渗透,在某种程度上承载文化内涵底蕴的语言便可以通过一定的翻译策略或手段来缩小源语和译语之间的差异,并为译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6]。因此,针对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可译性常用的应对策略有音译、意译和转换法。

(一)音译

音译即译音,把一种语言的词语用另一种跟其发音相似的语音表示出来。该翻译方法适用于处理某些具有特有文化内涵的词语或新生术语。事实上,英汉语言中有很多词语都是音译借词,他们已被译语国家的人们认同和接受,如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衙门(yamen)、磕头(kowtow)、乌龙茶(oolong)、风水(fengshui)、阴阳(yin-yang)、太极(taiji)、功夫(kungfu)等。而汉语中由英语音译而来的词语也不在少数,如gene(基因)、fans(粉丝)、hysteria(歇斯底里)、copy(拷贝)、mosaic(马赛克)、model(模特)、carnation(康乃馨)等。

(二)意译

在翻译过程中,有时源语与译语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导致译者不能兼顾原文的形式和意义。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往往采用意译的办法,重在传达源语的内在涵义,而非讲究形式上的对等。比如在英译汉中,whiteman(忠实可靠的人)、Englishdisease(软骨病)、pullupone’ssocks(鼓起勇气)、blackstranger(完全陌生的人)、yellowbook(黄皮书)、anotherpair ofshoes(另一回事或另当别论)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按字面意思直译,否则将丢失语言所蕴含的文化涵义,而且会违背译语的表达习惯。在汉译英中,例如:将“喜糖”译作happysugar,恐怕西方人也无法理解其涵义,应该意译为weddingcandy。中国民间一般有祭祖的传统,“烧纸”是华夏民族祭祀亡灵的一种传统习俗。在英译“上坟烧纸”时,若直译为Gotosomebody’stombandburnpiecesofpaper,译文就会失去汉语中所具有的独特文化涵义,所以应意译为Visittombsandpayhomagetothedeceasedby burningofferings.

(三)转换法

尽管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作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兼顾到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的感受。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并能引起人们美好的联想,若采用通俗的翻译方法,则会失去其独有的文化色彩。因此,可以采用转换译法将源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转换成译语中带有同等文化色彩的词语。该译法多见于习语或比喻性词语的翻译,比如Blacksheep(害群之马)、as strongasahorse(力大如牛)、laughoffone’shead(笑掉大牙)、spendmoneylikewater(挥金如土)、drink likeafish(牛饮)、Talkofthedevilandhecomes(说曹操,曹操到)等。由此可见,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描述,英汉语言中会用不同的喻体来表达。在英汉互译时,译者要充分考虑到两种语言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寓意,进行必要的语码转换。

四、结语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民族所独有的文化特色,包括地域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以及民族风俗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其语言的独特性和世界语言的丰富多彩,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翻译过程中某些方面的不可译性。语言与文化相互交融、密不可分。作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民族文化差异。唯有深刻理解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蕴,明晰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渊源与发展,并在实际翻译中有效运用各种翻译策略,灵活处理各种文化差异,尽可能地忠实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才能真正实现语言之间的转换以及文化之间的交流。

[1]NIDAE.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on[J].BeijingForeign Languages,1998(3).

[2]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中国翻译,1984(1).

[3]CATFORD J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35-42.

[4]BASSNETT S. Translation Studies[M]. London: Routledge,1991: 25.

[5]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21-126.

[6]杨蔚君.翻译的文化回归[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136-142.

(编辑:文汝)

H159

A

1673-1999(2016)12-0064-03

董召锋(1981-),男,硕士,河南城建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36)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文化对比翻译研究。

2016-08-22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英思维方式差异与英汉翻译技巧研究”(2015-GH-51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源语译语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找词语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