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后殖民翻译理论看葛浩文英译《酒国》

2016-03-24李庆明

关键词:酒国杂合启示

李庆明, 吴 静

(西安理工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54)



从后殖民翻译理论看葛浩文英译《酒国》

李庆明,吴静

(西安理工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54)

摘要: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译文背后不同民族和语言文化间的不平等权力斗争,翻译中所使用的杂合策略是不同语言文化间交流的必然产物,有利于彰显弱势文化和促进东西方文化平等交流。葛浩文英译《酒国》作为杂合译本的典型,使用了多样化的翻译手法。本文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审视杂合翻译策略在译本中的应用,揭示其对消解西方文化霸权、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国文学走出国门和文化强国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后殖民翻译理论;杂合;《酒国》;启示

一、引言

莫言的长篇小说《酒国》不同于“高密东北乡系列”作品,它以反腐为题材,旨在批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莫言认为,由于“社会生活,政治问题始终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不可不关心的重大问题。政治问题,历史问题,社会问题也永远是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最主要的一个题材”[1]。鉴于此,这部小说看似以酒文化为题材,实则为社会批判小说,既蕴含了丰富的文学价值,又体现了深厚的现实意义。实际上,国内读者给予这篇小说的关注不多,从后殖民翻译理论尤其是杂合翻译角度来研究者更不多见。本文拟在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下审视葛浩文《酒国》英译本中的杂合特征,以窥探这一译本所使用的翻译方法对中国文学外译产生的启示。

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概述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起源于后殖民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旨在消除“中心”和“权威”,倡导多元文化研究,争取中西方平等对话。该理论主要用于研究殖民时代结束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权力身份等问题。也就是说,后殖民主义研究的是不同民族间文化地位的差异及它们之间的权力争斗[2]。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以解构主义、多元系统论、描写主义、阐释学、目的论和新历史主义为基础,以权力斗争和文化间的差异为导向,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译者的翻译行为、价值取向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关注译本背后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斗争。在后殖民研究视角下,研究翻译的意义在于揭示翻译作为殖民文化的产物,沦为了西方帝国强权政治进行对外扩张和强势文化侵蚀弱势文化的工具,是东西方文化不平等对话的产物。后殖民主义三剑客之一的萨义德(Said)认为东西方在文化交流方面是不平等的,翻译中必然存在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蚀。西方帝国倾向于把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通过出版物、实地考察和学术讲座等方式逐渐渗透灌输给第三世界国家,处于边缘地位的后者只好被动接受,自己的传统文化面临外来威胁,意识形态受到外部冲击而不得已发生嬗变[3]。斯皮瓦克(Spivak)在《翻译的政治》中严厉地批评西方女权主义者的“译作腔”,她提到“在批量的英文翻译中,可能会出现民主的法则被诱骗为强者的法律的机率。这种情形发生于所有的第三世界文本译为一种翻译腔(translationese)之际,不管是巴勒斯坦女人还是中国台湾男人在把作品翻译成英语时都很相似”[4]。她认为这样的语体完全丧失了政治上弱小民族和国家的个性特征和文化身份。因此,后殖民翻译要削弱和瓦解针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霸权。韦努蒂(Venuti)呼吁欧美译者采用抵抗式翻译策略对待弱势文化文本,抵抗译文的流畅、译者的“隐身”和译作的“隐形”,强调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凸显原文的异质性成分,旨在抵抗欧美文化霸权、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自恋,发展多元文化,继而颠覆英美文化和语言霸权,促进跨文化间的民主平等交流。

三、杂合翻译策略

“杂合”是生物术语,指不同种属之间动植物的杂交。这个术语后来被应用到后殖民理论中。后殖民翻译理论学者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在探讨现代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关系时,引入了 hybridity(杂合性)一词,认为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并非是二元对立,而是存在着中间地带,这个中间地带指的就是杂合。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对杂合的解释是:“杂合是指不同民族、种族、文化和语言的相互混合的过程,……大多数后殖民理论家都欢迎它,认为它可以使人类社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5]

杂合是翻译的必然结果,是不同文化在接触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能够扬长避短,既凸显异质因素,又避免种族主义,既是对目的语的优化,又是对文化霸权的抵抗。在杂合过程中,两种语言文化间进行接触、碰撞和融合,为目的语输入新鲜的养分,从而促进目的语不断提升,同时又能增强本民族传统语言文化的影响力。在后殖民语境中,杂合是弱势文化抵抗强势文化侵蚀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弱势文化由幕后走向台前、由隐身走向显形,使西方读者感受到其语言文化的异质性,向强势文化彰显自己的特色和争取话语权。

四、杂合翻译策略在葛浩文《酒国》英译本中的应用

译文的杂合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异化、归化、简化等不同翻译策略所形成的结果,并不等同于全然异化。葛浩文《酒国》英译本在翻译方法上,对中国特色文化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方法,句式多变。文化的内涵十分广泛丰富,奈达将文化分为五类子文化: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6]。本文试从这五个方面来分析杂合翻译策略在葛浩文《酒国》译本中的应用。

(一)语言文化杂合

汉语言文化是语言的艺术,一些特色词汇记录了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文化。对于很多歇后语、俚语、俗语的翻译,葛浩文灵活地运用杂合策略将其拿捏得恰到好处。

例1:“瞧你那点出息!”老革命看了他一眼,说,“我们播下虎狼种,收获了一群鼻涕虫”[7]235。

译文:“Not much hope for you,I see,”the old revolutionary said,looking him over.“We take the seed from tigers and wolves,and all we get are some snotty worms.”[8]247

在中国民俗文化中,“虎狼种”指代英勇威猛和有男子气概的人,“鼻涕虫”比喻怯懦胆小爱哭的人,长辈们无一例外都希望自己的后代骁勇无敌而非泛泛之辈。葛浩文在译文中选择异化翻译将“虎狼种”翻译成the seed from tigers and wolves,将“鼻涕虫”译为snotty worms,使读者由虎狼和鼻涕虫的形象很容易联想到其所指代的含义,使人忍俊不禁的同时深深感受到东方语言幽默的魅力所在。

(二)宗教文化杂合

宗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尤其是佛教和道教对人们的文化生活影响巨大。很多佛学和道教语言丰富了汉语词汇,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在翻译中,对宗教文化用语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反映了译者所持的文化取向及翻译观。

例2:走到村头土地庙时,他从怀里摸出一卷黄表纸[7]65。

译文:As he neared the Earth God Temple on the village outskirts,he took a packet of spirit money out of his pocket.[8]65

土地庙又称福德庙,其中供奉着土地公和土地婆,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尤其是广大乡村地区。我国古代就有供奉土地的传统,据说可保一方百姓安宁。在译文中译者将土地庙译为the Earth God Temple,使目的语读者尽量接近中国的宗教文化,同时了解和感悟到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和敬仰之情。

(三)物质文化杂合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物质文化。酒文化更是一朵摇曳生香的奇葩,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在译本中译者采用了异化策略以增强吸引力,以引起西方读者对中国人酒文化的关注。

例3:莫老师,我已决定把这种新酒的命名权转让于您,是“西子颦”是“黛玉葬花”由您定夺,当然老师有更佳构思更佳[7]293。

译文:Sir, I’ve decided to hand the naming rights for this liquor to you. Xi Shi’s Frown or Daiyu Buries Blossoms, It’s your choice.[8]312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而林黛玉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主人公之一,这两位绝世美人的故事在中国妇孺皆知。葛浩文将“西子颦”译为Xi Shi’s Frown,“黛玉葬花”译为Daiyu Buries Blossoms,使西方读者自然会对这两个典故产生疑惑和兴趣,同时认识到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独特异质性。

(四)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包括一个民族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地名等等,其中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当地的山川、河流、动植物等。强调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与自然亲近友善,常用自然去品评周围的人物和事件。

例4:在这个世界上,两条腿的蛤蟆难找,两条腿的女人遍地都是,你不要非在一棵树上吊死不可[7]179。

译文:Finding a two-legged toad is impossible, but the world is filled with two-legged girls, so don’t think there’s only one tree to hang from.[8]186

四条腿的蛤蟆变成两条腿自然是很难找了,“两条腿的蛤蟆难找,两条腿的女人遍地都是”是一句汉语俚语,译者采用异化翻译译为Finding a two-legged toad is impossible, but the world is filled with two-legged girls,西方读者理解起来丝毫不会有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障碍,而且two-legged toad和two-legged girls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由得捧腹。

(五)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主要指一个社会中所包含的政治阶层、亲属关系、风土人情、民俗禁忌、历史传统等。在中国文学作品外译中,应考虑目的语文化氛围和读者的接受程度,尽量保留源语特色的同时,让读者领略到中国社会文化的魅力所在。

例5:“入座三杯,这是本地风俗。”[7]43

译文:“ Three glasses to begin the meal. It’s a local custom.”[8]43

例6:“我敬三杯,请莫老师唱一段‘妹妹大胆向前走’。”[7]333

译文:“I’ll drink three glasses if Mo Yan will sing a bit of‘Little Sister Stride Boldly Forward’.”[8]350

敬酒在中国是一种礼仪和文化。客人或朋友到自己家中做客时,主人通常都要向客人敬酒三杯,正所谓“入座三杯酒,好事天天有”。酒过三巡,喝到兴头时会有人高歌一曲助兴。酒在人们的交际和传统习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里将“入座三杯”译为Three glasses to begin the meal,使读者在译文的字里行间即可感受到敬酒在饭桌上不仅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气氛的烘托和情绪的渲染。

五、葛浩文英译《酒国》中杂合对译者的启示

首先,所有译本都会具有一定程度的杂合特征,而杂合的程度与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相关。异化翻译策略把源语言中的异质成分引入目的语,从而使译文变得杂合;归化翻译策略倾向于用目的语文化中本身固有成分取代源语异质成分,不利于译文杂合。如果译文主要采取异化策略,杂合程度就高,反之则低。葛浩文在《酒国》英译本中对杂合翻译策略的灵活使用,克服了纯粹使用归化或者异化带来的翻译痕迹过重,或无法表达源语言文化内涵的弊端。其次,在后殖民语境下,杂合译文对中国文学、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大意义。它有利于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增强兴趣、加深了解,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歪曲认识,从而消解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同时,文化杂合对于传统文化抵制西方强势文化入侵亦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葛浩文英译本《酒国》中的杂合使西方读者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异质性,有助于实现中国语言文化化解边缘化。第三,西方文化输入与中国文化输出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失语。对于一种文化来说,输入的翻译量越大,输入的异化价值观就越多,它对社会文化的颠覆力就越大,社会也就越不稳定[9]。很多富有汉语特色和中国文化内涵的作品在翻译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汁原味。在当代全球化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增强文化实力。这需要中国译者主动积极地承担“译出”重任,大量翻译本民族当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以文学为载体,将本民族的形象和精神风貌呈现于世人面前,为文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六、结语

虽然殖民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但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跨文化交流的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因此,从后殖民视角观察翻译活动非常必要。本文从后殖民主义杂合理论视角,通过译例分析,看到葛浩文英译《酒国》杂合特征在文化翻译方面的体现。这部译作不仅丰富了我国后殖民理论翻译实践,而且向我们提供了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宝贵经验。中国译者肩负着本国文化输出的责任与使命,应将杂合思想运用到翻译活动及文化构建中,努力推进中国文学外译研究,将中国文学发展到世界顶级水平,为中国文学赢得更多的话语权,以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莫言.莫言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310.

[2]王东风.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J].中国翻译,2003,24(4):3-8.

[3]SAID E.Culture and lmperialism[M].London:Routledge,1993:292.

[4]SPIVAK G C.Outside in the teaching machine[M].London:Routledge,1993:399-400.

[5]孙会军.普遍与差异[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63.

[6]NIDA E A.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64:91.

[7]莫言.酒国[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8]GOLDBLATT H.The republic of wine[M].New York:Arcade Publishing,2012.

[9]ROBINSON D.Translation and empire[M].Manchester:St. Jerome,1997:37.

(责任编辑:李晓梅)

On Howard Goldblatt’sTheRepublicofWinefrom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LI Qingming, WU Jing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Foreign Languages,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54, China)

Abstract:The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focuses on the inequality of power struggle behind the translations among diverse ethnic groups and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The hybrid translation strategy is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e communication among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nd is beneficial to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weak culture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culture exchanges. The Republic of Wine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a representative of hybrid translation version, utilizes a variety of translation methods. The application of hybrid in the translation is examined from the postcolonial perspectiv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elimination of western cultural hegemony, the promotion of Sino-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s, the extens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beyond national boundaries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a cultural power in particular are revealed.

Key words: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hybrid translation; The Republic of Wine; im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h1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6)01-0125-04

作者简介:李庆明(1963-),男,湖北黄冈人,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教授,院长,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吴静(1982-),女,陕西渭南人,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收稿日期:2015-07-21;

修订日期:2015-09-01

猜你喜欢

酒国杂合启示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统不育系材料选育中常见的育性分离及基因型判断
聋人家庭及高危夫妇耳聋基因筛查分析和生育指导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从翻译到文化杂合——“译创”理论的虚涵数意
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变形归类例析
论《酒国》中的酒与“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