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古城景观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2016-03-24罗中霞
罗中霞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安庆古城景观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罗中霞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一个城市的景观环境建设应延续历史、立足当代、展望未来。安庆于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多年的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城市发展面临着社会、文化、生态、传承等问题。本文研究安庆城市景观文化现代传承、建设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从而达到保护城市历史风貌,增强城市文化气息,发扬古城景观文脉,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目的。
关键词:景观文化;地域特色;现代传承;建设创新;可持续发展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见证着众多古城的兴衰。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发展,空间规模的扩大,建设速度的加快,许多古城的城市空间景观环境呈现出同质化和平庸化的趋势,城市景观对城市内涵、城市文化、城市历史缺乏表现能力和表述功能。保护和延续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塑造城市景观特色成为城市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安庆古城景观的建设现状
安庆又名宜城,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建城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剧文化、桐城派文化、科技文化、近现代工业文化、现代美学和名山秀水形成了安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安庆依龙山凤水而居,大小龙山为背,皖江皖河为裙,湖光山色、江景交相辉映,市区有迎江寺、振风塔、陈独秀墓、菱湖公园、莲湖公园、石塘湖公园、狮子山公园、大龙山风景区等诸多名胜景区;区县内有文庙、花亭湖、古雷池、天柱山、小孤山、司空山、孔雀台等,其中迎江寺、振风塔等28处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如今,安庆古城已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三张“国”字号名片。走遍安庆古城的大街小巷,欣赏城市的风光景色之际,发现城市景观环境的建设和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是缺乏地域文化内涵。自安庆实施“东进为主,加速北扩,拓展西部,跨江协作”的整体发展思路以来,建设和完善了很多的景观大道、游园景观、滨水沿江绿地景观带,单独从其功能、视觉形态、生态保护、空间格局方面看确有亮点,但从安庆城市整体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来看缺乏意境,文化内涵少,缺少艺术提炼,表现手法单一,观赏价值不高。
二是缺乏明确的主线引导和辅线串联。在安庆众多的历史文化中,由于没有明确的主线引导和辅线串联,使得遍及安庆古城各处的文化景观显得零碎、分散。
三是缺乏鲜明特色和创新思路。在安庆古城景观环境的建设发展中,缺乏对历史的延续和发展的前瞻,缺乏与时代发展相融合的创新思路与途径,景观的内涵与外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或旅游城市相比,缺乏鲜明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四是缺乏资金,保护、开发和利用不力。资金的短缺,自然、人为的破坏,使文物、土地、景观环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如坐落于依泽小学北侧的江西会馆,目前可算是全省唯一的会馆文化遗存,1995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可惜的是,10多年来,与之相应的保护措施却没有跟上。
五是缺乏教育宣传,公众环境意识淡薄。城市景观环境意识教育和宣传缺乏或力度不足,受众范围小,古城文化精髓尚未深入人心,传承和延续传统文化意识淡薄,人们对古城文化景观环境的敏感度和关注度不高,导致时有破坏古城风貌的行为发生。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高强度的城市建设,安庆古城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社会、文化、生态、传承、发展等问题。安庆市政府积极开展安庆古城景观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安庆的历史文化要得以传承,仅局限于传统而不加以完善、创新与发展,那历史就不能前进,社会将不会发展。我们要用更多的理性来探索安庆古城如何在可持续发展中展现它的独特魅力,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基础上来改造城市、发展城市。
二、安庆古城景观的现代传承
(一)体现地方地域性特色
由于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出现,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这种全球化的现象在城市景观建设方面表现为景观空间的趋同性和城市文化的国际化。许多城市在发展中失去了个性,城市空间和城市景观趋同。只有立足于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人文特色和自然优势,深挖其独特的地方景观文化,因为这种因素潜移默化地存在于人们的心里,这些易于记忆的符号无形之中渗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区别于其他城市,才能够增强城市形象的可识别性。只有在特定的城市环境积淀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了解和掌握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心理行为等,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和发展,使城市永远充满魅力。
安庆古城是古皖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蕴含着浓郁而有特色的古皖文化,具有文化和建筑艺术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雕塑小品、公共设施、特色美味佳肴、旅游产品……都充分体现和传达了皖文化特色,就地取材,就地取意,做到理念与设计手法互相掺揉,注重环境的改造和公共艺术品档次的提升,彰显景观的艺术性。如对老城区的四牌楼至倒扒狮步行街的修复改造,恢复古街原貌和传统建筑风格,保留胡玉美、柏兆记、麦陇香等老字号店面及经营特色,再现安庆古城商埠的风韵[1]。又如对具有安庆古文化特色氛围的文物古迹、民间传说、人文典故和景观景点,如安徽省政府旧址、邮政大楼旧址、太平天国古战场、安庆古城墙、大观亭、名人故居、名人雕塑园等予以恢复和重建,使古城风姿再现[2],塑造出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结合安庆自然、历史、产业三大资源特色,凸显江、湖、山、城相依相融的自然景观格局,把富有皖文化特色的元素和符号应用其中,传承和弘扬安庆特色的地域文化,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二)建立城市景观系统化和网络化体系
在整体视角下建立城市景观系统化、网络化体系,梳理整合安庆古城自然山水、历史文化发展、城市道路交通景观资源,将自然、民俗、风情等不同类别的景观元素和符号融入到环境整体,注重城市发展轴线视廊通透和城市各组团的景观序列组织,构建纵横开合、收放有致、别具特色的城市景观空间。如衔接菱湖风景区、秦潭湖、白泽湖、长江水系生态廊道、新河—长风港带状公园、滨江带状公园,串连江心洲、大龙山风景名胜区、长江、皖河、石门湖、破罡湖、石塘湖等自然生态景观,形成独具安庆特色的生态绿廊;有效组织城市交通网络,依托城市干道、国道、公路、铁路,建成滨江花园、沿江防洪观光带、外滩公园、莲湖公园、菱湖公园、皖江公园、大桥景观绿化带,打造城郊之间的绿色项链。
(三)注重文化生态系统平衡
各种文化的整合组成了文化生态系统,各文化之间相互联系并相互作用。如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是七大古都之一,千百年来,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明清文化交相辉映,所留下的文物古迹、古民居、民间艺术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令杭州城市魅力倍增[3]。而皖文化是安庆文化生态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区别于其他文化。安庆建府于社会动荡、人口迁移之际,中原文化的南方、吴、楚文化交融,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安庆的皖文化、名人名地文化、佛教文化、戏曲文化交相辉映,建设发挥皖文化的独特特色优势的同时,兼顾其他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使得城市环境向着生态化和文化性的趋势发展。
(四)兼顾保护与开发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开发以保护为前提。安庆西门的四方城古城墙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曾国藩于同治元年驻安庆时修建,解放后便成为游人参观游玩的场所。2002年6月,由于古城墙年久失修而在一次暴雨中倒塌。2003年,安庆市投入200多万元进行老城改造,重建了古城墙。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背景下,面对开发与保护,我们要将保护放在第一位。如丽江古城兼顾保护利用相结合,坚持新旧分开,分区建设,妥善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追求其可持续发展,建立传承民族文化和发展经济对接的丽江模式。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大众的需求,开发皖文化景观,挖掘皖文化景观的最大价值,做到和谐与民生并重,不损害后人的利益,提高国民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和地方传统文化的复兴,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地方传统文化的复兴。
(五)鼓励全民参与
建设和维护古城文化景观的真正主人是土生土长和生活在古城中的广大市民,古城景观文化的现代传承要实现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科学规划,加强控制效果。首先,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宣传质量,增强公民环境意识。开展一系列安庆古城景观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活动,如讲座、竞赛、论坛和文章写作活动等,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多媒体等媒介技术,在火车站、汽车客运站、商业街、旅游景点等客流量大的场所,加大文化景观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力和影响力;其次,让市民参与到活动中来,将景观文化、生态化发展实践融入到市民日常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让市民参与计划、方案、实施、管理等阶段的全过程,加强公众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城市和社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使人们真正关心、真正热爱自己的城市。
三、安庆古城景观的建设创新
(一)设计思维创新
现代城市景观的规划、设计、表现手法近似,导致城市景观环境建设趋同,无个性,无特色,我们的规划和景观设计缺乏创意和创新。创意和创新带给人们新的思考、新的观点,通过有意识的选择、突破和重构,抓住事物的本质,突破现有的模式,找出突破的缺口进行创新,以获得新的成果和思维框架。如广东中山市歧江公园是建设在原粤中造船厂的旧址之上,造船厂记录了新中国工业化的艰辛,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公园采用国家废弃工厂景观化再利用的设计手段,将遗留的水塔、铁轨等工业化元素变成空间标志物,让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感悟这座城市所特有的历史文化魅力。人们生活在安庆古城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感受那里的阳光、空气、河流、风霜雨雪、城市的故事和文化历史,将这些感知、情感、意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运用与众不同的表现角度和多样化设计手法,在融合安庆城市自然人文环境内涵的基础上去创新,使其充分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而不失现代时尚感,或在塑造城市新形象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我们要把握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倡导文化传承,继承精华的同时坚持创新,创造出既具有时代感又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环境。
(二)材料技术创新
每种材料都有自己的个性,是支持或限制某些情绪的表达。作为一名设计师,必须重视材料的获取,重视材料的开放性使用,从需要出发大胆创新,不仅要对原有材料创造性地使用,还要超越传统材料的限制条件,对没有使用过的材料进行创造性使用。通过新材料、新技术、新手法揉入和改善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使之具备质感、色彩、透明度、光影等特征,体现出新材料、新技术、新手法之“新”在环保、经济、耐用、美观、方便的施工、便利的管理等方面,或达到传统材料无法达到的规模和效果。如冯纪忠教授设计的方塔园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发展方向,自然风景、竹园、构筑物、小品等围绕着北宋方塔,展现了传统园林的风趣。在安庆古城传统文化建设中,应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手法,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管理创新
“重建设、轻管理”是景观建设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城市景观的提升需要法规作保障。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快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立法,加强对城市景观的宏观管理与专家指导工作制度的实施。如平遥古城即是依靠政府创新管理体制,组建保护机构,建立“名城保护委员会”,全面负责古城的保护、修复、规划、开发、管理、研究等工作。安庆要以政府监管为主导,政府相关部门领头,发挥社会团体和民间力量,以法律法规作保障,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实施管理创新,建立名城保护机构,动员全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到城市景观的创建中来。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建立城市景观建设管理机制,重源头管理,探索和形成符合安庆历史文化名城发展要求的先进管理方法或管理模式,并已在实施过程中取得明显的效果。
(四)视觉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世界已踏入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成为了建构当代文化的核心[4]。人体通过视觉获得外界80%的信息,通过景观视觉形象如运用覆叠、透叠、减缺、差叠、联合、图底关系、渐变、特异等手法,结合安庆固有的戏曲文化,创作出具有艺术感、趣味性和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以新奇、特异的方式展示历史文化名城古老的文化,而不仅仅是在城市中只有一座座单调乏味的戏曲人物的雕塑,用视觉思维给观赏者以视觉冲击力和审美的愉悦感,提高景观艺术的文化性。我们要从大众视觉欣赏心理与需求来设计,营造和凸显景观视觉效果,注重主次、轻重关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和良好的视觉效果。
(五)旅游亮点创新
安庆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历史文化独特深厚。依托龙山凤水文化旅游产业园、陈独秀文化旅游产业园、历史文化街区等特色,根据旅游人群的需要,重点开放宜城山水景观文化旅游线。如以黄梅戏曲为代表的民俗风情之旅,以司空山二祖寺为代表的佛教禅宗文化之旅,以“古南岳”为代表的古皖文化之旅,以大别山为中心的红色文化之旅,以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主题公园、养生度假为主的美好乡村之旅等多种旅游方式,开辟新型的旅游方式、旅游线路及其景点,把分散的景点点线相连,使名城保护与旅游城市建设紧密结合,既能够满足游客的各种旅游需求,提高景区的吸引力,又实现了历史文化保护与自然、人类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借鉴“上海新天地”历史地段环境和建筑的更新改造经验,既延续城市空间形态,又延续和复苏城市文化,为安庆古城探寻一条既能传承地域历史和文化,又能满足经济、旅游发展的途径。
四、安庆古城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一)自身发展
现代城市的发展是在传承城市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的。认识和把握安庆古城的本质内涵和发展特征,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促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资源和环境保护,加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资源效益的统一。注重安庆老城区的保护利用,建设以大龙山镇为中心的龙山科教新区,以杨桥镇为中心的北部环山生态旅游区,以老峰镇为中心的东部行政办公中心和城东工业区,建设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紧密联系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并将其转化为特色的文化经济,促进古城文化景观蓬勃发展。
(二)和谐发展
安庆应该走出历史文物和风景名胜区的限制,将具有建筑艺术价值的古建筑物、古街名巷、风土人情、艺术戏曲、特色美食及其他景观特色,从“死的”和孤立的“点”走向“活的”和联系的、完整的城市景观和系统网络,协调发展,把握科学发展观,使古城景观与其他景观和谐共存。
(三)共同发展
结合安庆实际景观文化资源,合理推进安庆景观资源的功能更新或扩展,给古城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特色与活力,促进服务业、文化业的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对外贸易的增长,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如2014年全年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 544.3亿元,比上年增长9.3%;旅游业全年接待海外游客192 790人次,增长100.4%;接待国内游客3 793.27万人次,增长11.5%。旅游总收入348.16亿元,增长15.5%;外贸全年进出口总额2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1%[5],实现了社会功能,并成功转化为经济价值。
五、结语
无论是周庄的政府主导、企业参股、整体保护开发模式,还是丽江的政府主导、保护世界遗产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模式,还是平遥的政府主导、保护古城遗产与建设开发新区相结合模式等等,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利用、管理等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发展方向,历经沧桑的古城安庆已凝聚了智慧和创造,延续了一代又一代人美好的愿望。只有保护并充分开发利用好古城景观文化、历史遗存、古建筑、古街古巷特色风貌、地域文化符号和民俗风情,依托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才能使历史文脉得以延续,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凸显古城个性特色,再造城市新形象,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古城文化品质。
参考文献:
[1]张桂生.安庆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EB/OL].(2004-09-20).http://www.aqzx.gov.cn/scdy/Article_3079.html.
[2]潘法生.安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古建筑要有新思路[EB/OL].(2008-10-13).http://ah.big5.anhuinews.com/system/2008/10/13/002134876.shtml.
[3]黄杉,余玉云.浅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J].山西建筑,2006(23):46-47.
[4]海珊.浅谈视觉思维对景观设计的促动[J].绿色科技.2013(5):158-159.
[5]安庆市统计局.安庆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5-10).http://www.tjcn.org/plus/view.php?aid=28359&pageno=2.
(责任编辑:张璠)
本刊数字版合作:中教数据库,同时进行数字发行。作者如无特殊声明,即视作同意授予我刊及我刊合作网站中教数据库信息网络传播权;本刊支付的金额已包括此项授权的收入。
Research on Modern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ld City of Anqing
LUO Zhongxia
(School of Arts,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a city’s landscape environment should be a continuation of the history based on the contemporary and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Anqing in 2005 was approved as a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After many years of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qing city is facing social, cultural, ecological, heritage, development and other issues.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modern heritage,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qing city landscape culture, it is hoped to get the purpose of protecting the urban historical features, enhance the city culture, carry forward the ancient city landscape context, enhance the urban culture grade and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ity.
Key words:landscape cultur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modern heritage; innov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6)01-0009-05
作者简介:罗中霞(1979-),女,安徽安庆人,安徽工程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城市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安庆古城景观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研究”(SK2014A179);安徽省高等教育提升计划人文社科项目“高校校园公共艺术设计的创新性研究”(TSSK2015B12)
*收稿日期:201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