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戴奥妮·布兰德研究述评与展望

2016-03-24艳,

关键词:布兰德展望

黄 艳, 孙 妮

(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国内外戴奥妮·布兰德研究述评与展望

黄艳,孙妮

(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摘要:戴奥妮·布兰德是当今影响力最大的加勒比非裔移民女作家之一,因对“中间通道”的殖民奴隶历史和族群离散细致的描绘获得国内外学界的关注。由于布兰德创作主题及手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国外对于布兰德的评论呈现多元性,尤其侧重从后殖民女性主义、族群和文化创伤、族群离散、语言叙述和对比等研究视角进行分析和评论。国内对于布兰德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迄今国内外布兰德研究作了细致的梳理,并进行展望。

关键词:戴奥妮·布兰德;国内外研究状况;展望

戴奥妮·布兰德(Dionne Brand,1953—)是加勒比地区非裔移民女作家之一,集诗人、电影导演和政治家于一身,被认为是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先驱。她出生于加勒比特立尼达,后移民加拿大。接受双重教育的布兰德在移民国家所遭受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文化歧视以及边缘化地位,促使她为祖先所经历的“中间通道”的殖民奴役历史和族群离散发声,并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布兰德的作品几乎涉及当今世界关注的诸多重要议题——文化之间的冲突、边缘化的黑人身份、父权制下的女性生存状况、种族之间的隔阂、阶级冲突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族群离散”和“文化离散”等问题。任一鸣和翟世镜编写的《英语后殖民文学研究》提到:“布兰德在她的创作中成功地将诗与文结合在一起,布兰德的诗是史书、是政论,布兰德的小说是诗。”[1]与其他早期移民作家不同,布兰德创作的加勒比殖民诗歌和小说以诗为史,以小说为镜,叙述殖民和种族歧视的创伤之感。自1997—2011年,她先后获得总督诗歌奖(Governor General’s Award for Poetry)、三瓣花图书奖(Trillium Book Award)、帕特罗达奖( Pat Lowther Award )、多伦多城市图书奖( City of Toronto Book Award )、海湾节日奖( Harbourfront Festival Prize )、加拿大皇家学会( Royal Society of Canada )成员、多伦多桂冠诗人(Poet Laureate of Toronto)、格里芬诗歌奖(Griffin Poetry Prize)等。这样一位重要的作家值得我们研究。

一、国外戴奥妮·布兰德研究状况

国外对于戴奥妮·布兰德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后殖民理论的兴起,作为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先驱,布兰德其人其作品逐渐走向西方学界的视野。近年来,关于布兰德的相关著作、期刊文章和书评大量出现。迄今为止,根据EBSCO与JUSTOR外文数据库、国家图书馆、互联网等检索,相关论著共有20余部、期刊文章60余篇、书评50余篇。

首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大量书评,这些书评大多集中于布兰德的几部重要著作:《目录》《渴》《石头面包》《无所重负》《逍遥集》《在另一个地方,不在这里》《我们所渴望的》《月圆月缺》等。值得一提的有:1991年大卫· 劳博德(David Lobdell)在《加拿大杂志》上发表的书评,简要介绍布兰德的《无所重负》,指出布兰德采用15位黑人妇女访谈录的创作形式,揭露加拿大安大略省黑人劳动妇女边缘化的状况,以及黑人劳动妇女所遭受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安妮塔·克莱尔·费尔曼(Anita Clair Fellman)于1995年在《教育社会历史》杂志上发表的书评指出,布兰德诗歌合集《我们扎根在这里,他们不能驱赶我们》旨在呼吁安大略省的黑人劳工女性要勇于冲破家庭保姆形象的束缚,融入社会,努力工作,敢做先锋者。

其次,在已出版的著作中,国外学者对布兰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她与后殖民作家们的对比研究上。最早对布兰德作品进行研究的是凯瑟琳·约瑟芬·伦克(Kathleen Josephine Renk),她于1995年出版著作《捕风捉影的人:英语加勒比地区的克里奥尔/女性作家》, 作者主要以后殖民女性作家的作品为文本载体,从后殖民及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女性在殖民宗主国以及殖民地所扮演的角色。这部著作对后殖民女性作家们的作品进行穿插叙述,对布兰德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她的长篇小说《月圆月缺》和短篇小说集《逍遥》中的两篇故事,即《照片》和《圣·玛丽的房子》,指出布兰德将宗主国塑造成家庭中的母亲形象,殖民地人们被塑造成殖民者的儿女形象,殖民者的入侵和教化活动被认为是母亲的育儿行为。在这个神秘的殖民花园中,宗主国的家庭地位神圣不可侵犯,而殖民地的人们只是他们的奴仆。凯瑟琳指出:“将后殖民中女性作品作为反对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力量的一种解殖民化策略。”[2]黑人女性作家在昏暗的殖民花园中是“捕风捉影”之人,她们捕捉到黑人女性在宗主国要以温顺的女儿形象生活,在殖民地要以黑人男性父权制下的家庭天使形象存在。黑人女作家以作品为矛,射穿殖民白人和黑人男性的坚固之盾。

布兰德作为非裔黑人移民作家、电影导演和政治家的三重身份,其作品结合自己在宗主国的移民遭遇而书写的族群和文化创伤主题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2005年,安·华(Anh Hua)在其著作《记忆和文化创伤:文学和电影中带有种族色彩的女性》中分析了布兰德的小说《月圆月缺》,系统介绍了“中间通道”的殖民历史、战争创伤、族群和性暴力带来的历史记忆、身体记忆、集体记忆和文学创伤,以此来构建过去和现在的桥梁。安·华提出:“文化和集体记忆伴随某种政治力量。”[3]特定政治力量下的“失语”和文化集体记忆下的“缺场”现象,是对整个种族殖民历史的否定。

2009年,玛利亚·凯利达·卡萨斯(Maria Caridad Casas)在其著作《加拿大黑人女性写作的多峰性:哈里斯、菲利普、艾伦和布兰德作品中的口头表达及身体表达》中从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角度,以跨学科方式分析克莱尔·哈里斯、菲利普、艾伦和布兰德的诗歌作品中的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所指的特殊含义。“诗人以‘我所见’的身体主体部位出发,描绘了‘身体’器官、‘自我’意识等和变化着的第一人称代词之间的关系。”[4]英语是殖民语言,克里奥尔语是殖民地本土语言。作者指出布兰德作品中克里奥尔语在英语文学文本的出现和转换是通过“我”这个载体,以口头和身体语言表达为传播媒介,目的是探讨第三世界的黑人少数族裔在移民宗主国的种族、文化离散以及边缘化思想。2010年,切丽·安·特平(Cherie Ann Turpin)在其著作《三个黑人女性作家奥德·洛德、托尼·莫里森和戴奥妮·布兰德如何跨越语言的界限将精神之爱与性爱结合》中对三位黑人女作家进行比较研究,集中探讨这三位非裔黑人女作家的作品是如何展现性爱的。她认为布兰德以语言叙述为投影仪,分别投射出北美、欧洲、加拿大黑人少数族裔女性生活的场景。她们共同的主题是通过唤起黑人女性自我掌控身体性欲的意识,来达到自我治愈的作用,从而对传统和禁忌进行反抗,追寻自由。该著作指出与奥德、莫里森不同的是,布兰德更加强调黑人女性是流散群体或是外来者、边缘人;在西方宗主国是以碎片、腐朽物的方式存在,毫无价值可言。切丽强调布兰德“以离散族裔的女性性爱行为为突破口,来揭露西方价值观的崩塌”[5]。

此外,国外研究布兰德的期刊文章涉及的研究视角与著作多有重叠之处,也有一些新的视角。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政治文化、时空区域和对比研究视角。

(一)政治文化视角

2004年,马瑞妮· 戈德曼(Mariene Goldman)在《加拿大文学》上发表了《〈绘制无归之门〉:解殖民化和戴奥妮·布兰德的作品》,以布兰德的诗歌《绘制无归之门》为研究对象,认为“漂流”是特别适合黑人离散群体的名词,边缘人漂流在以欧洲为中心的政治文化与“中间通道”的殖民历史的空间,同传统的历时性、地理方位和主体性观念不同。正是在双向空间的相互碰撞中,离散族裔面临着身份认同和文化冲突的困惑。“通过探讨双向空间来揭露身份和归属感的问题以达到解殖民化的目的。”[6]林恩·玛丽·休斯顿(Lynn Marie Houston)于2007年在《美国多民族文学》上发表了《就地取材:加勒比食物来源和后殖民文学文化中的经济学》,认为布兰德的诗歌《石头面包》中运用食物“就地取材”和食物缺乏的隐喻方式,暗指后殖民作家的写作基于殖民事实,同时为后殖民作家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是在殖民帝国主义的控制下,尤其是文化控制下,殖民地国家的文化如同食物缺乏一样不得不依靠文化输入。

(二)时空区域视角

2008年,莎朗·摩根·贝克福德(Sharon Morgan Beckford)在《黑人研究杂志》上发表《思想的地图:加拿大黑人女作家作为加拿大区域想象力的制图者》,涉及到布兰德两部诗集和一部小说:《被照亮的土地》《没有中立的语言》以及《在另一个地方,不在这里》。文章指出布兰德运用地理学的分析方法,以加勒比特立尼达和加拿大多伦多为基点,对人物的描述通过人物身体和心理历程,塑造身体和头脑中的想象地域,采用景观作为一种隐喻的心理反射/自我意识来解释加拿大这个陌生环境对于离散移民者自我认知的影响。因此,“黑人女性处理和表达自我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时,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在形成她们对于加拿大以及加拿大人的看法”[7]。同年,另一位研究者莫莉·利特尔伍德·麦基宾(Molly Littlewood McKibbin)于《黑人研究》发表的《家园的可能性:布兰德小说〈我们所渴望的〉的城市空间探寻》指出,第二代移民如何在多伦多这个移民族群、多元文化、社会混杂的城市环境下跨域空间界限,创造家园,寻找家园归属感。

(三)对比研究视角

1992年利奈特· 亨特(Lynette Hunter)在《多伦多大学季刊》上发表《现代主义之后:戴奥妮·布兰德,克莱尔·哈里斯和玛琳·菲利普作品中的两种话语》,该文对三位作家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这三位作家在表现女性的心声上具有相似之处,但在作品的创作手法上却略有不同。布兰德不仅采用现代主义的诗歌表达方式来揭露种族问题,还在短篇小说尤其是《逍遥》中以诗性的语言来表达黑人尤其是女性在加拿大所遭受的种族主义问题。乔治·爱略特·克拉克在2000年《加拿大文学研究》上发表了《哈里斯,菲利普斯和布兰德:研究文学批评的三个作家》,指出对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性别批评,白人、黑人与亚洲人的种族批评,加拿大、英国和加勒比之间“母国”与“子国”的殖民批评,构成了这三位特立尼达移民加拿大女作家的文本,她们共同致力于跨越种族之间的桥梁。2002年,玛利亚·凯利达·卡萨斯(Maria Caridad Casas)在《芥菜杂志》发表了《莉莲·艾伦和戴奥妮·布兰德诗歌中的口头与身体表达:体现社会符号学》,指出她们诗歌创作的异同。相同之处在于她们使用口头表达展示她们的诗歌;不同之处在于艾伦更加注重诗歌表演和展现,布兰德的诗歌语言创作采用标准英语混杂着克里尔语。李· 弗鲁(Lee Frew)于2013年在《多伦多大学季刊》上发表了《定居民族主义者和外国人:欧尼斯特·汤普森·西顿的〈两个小野人〉和戴奥妮·布兰德的〈我们所渴望的〉作品中的“外生”代表》,将这两部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尤其在指作品中的“外来”表达方式上具有一致性。李指出:“‘the exogene’和‘the exogenous’在加拿大国家中的英语发音,体现了仍不可或缺的国家认同感。”[8]着重分析移民者自身的文化与自身所属的移民环境和创伤性的殖民历史之间的关系。

二、国内戴奥妮·布兰德研究状况

国内学界对戴奥妮·布兰德的研究相对薄弱,尚属起步阶段,为数不多的研究资料大都以介绍为主。这种相对于国外布兰德研究的滞后从两个方面反映出来。一方面是对“Dionne Brand”中文名字和作品的译法,不多的资料就有迪翁·布兰德、狄昂·布兰德、戴安娜·布莱顿等多种译法。其作品名称同样没有固定的译法,这与其作品在国内还未有中译本有关。另一方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布兰德及其作品还未真正进入中国学者和文学批评者的视野。迄今国内没有关于戴奥妮·布兰德的专著,只有少数有关该作家的期刊文章,其中多数以介绍性内容为主,尚未出现与之相关的硕士和博士论文,只有两部书对其做了简要评介。一部是200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任一鸣与瞿世镜编写的《英语后殖民文学研究》,用一节的篇幅对布兰德的政治性文章、诗歌和小说作品进行了简介,包括介绍长篇小说《月圆月缺》的故事情节。另外一部是2008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任一鸣编写的《后殖民:批评理论与文学》,这本书是任一鸣对《英语后殖民文学研究》的补充研究。

据笔者在中国知网上的搜索,只有两篇与布兰德相关的期刊文章。一是2010年田娟和辛昕发表的《从加勒比女性小说中解读后殖民文学》(载《时代文学·上》),指出布兰德的小说《在另一个地方,不在这里》塑造了两个身处社会边缘的坚强黑人女性人物——维利亚和伊利赛。同时,田娟和辛昕指出:“这部史诗般的小说展现了加勒比海裔移民在加拿大所受到的迫害和孤独。这里展现的是一位对抗男权世界的傲慢自大、社会的种族歧视和文明世界残忍现实的坚强女性。”[9]二是2014年袁霞发表的《生态危机下的四重奏——介绍当代加拿大四位生态诗人》(载《外国文学动态》),提出布兰德曾获得2006年总督诗歌提名奖的《目录》,更多的是以生态主义视角来构建反乌托邦图景。袁霞指出:“自然已经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引退,到处都是人工斧凿的痕迹,而物质的丰富和舒适的生活并没有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人类的异化不可避免,末日世界的来临是或迟或早的事。”[10]10-12文章分析物欲横流的时代,关注弱势群体在这个大背景下的自我焦虑意识。 同时,作者又指出:“布兰德将战争归根结底源于对自然资源的抢夺。暴力引起伤亡,而生命的失去与星球遭到破坏是不可分割的。”[10]10-12

综上所述,国外对戴奥妮·布兰德的研究比国内起步早,研究视角多样化。然而在国外广受关注的布兰德并没有引起我国学者的重视。随着后殖民文学的兴起,布兰德作为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先驱,她的作品反映了后殖民时代的多种问题。显然,国内学者对这样一位加勒比非裔移民女作家的研究与作者在文学领域的地位极其不符。

三、研究意义与展望

作为加勒比非裔加拿大移民女作家,布兰德独特的三重身份使其深切感受到黑人女性移民者的困境。她关注种族歧视、身份认同、殖民历史和性别压迫等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这样一位在黑人文学领域独树一帜的女性作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国外学界对其研究呈现出多样化,而国内学界对戴奥妮·布兰德的研究仅仅涉及少数几部作品,只有寥寥几篇文章,所以对布兰德的研究存在很大空间。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研究戴奥妮·布兰德的作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曾遭受殖民侵略和民族创伤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移民者们来说,他们面临着本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黑人生存困境以及民族历史文化的缺失等问题,如何跨越种族和文化差异以达到人类和谐共存,将给当今世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带来反思和启发。

参考文献:

[1]任一鸣,瞿世镜.英语后殖民文学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14.

[2]RENK K J.The shadow catchers:creole/womanist writers in the anglophone caribbean[M].UMT Company Press,1995:1.

[3]HUA A.Memory and cultural trauma:women of color in literature and film[M].Ottawa:Heritage Branch,2005:13.

[4]CASAS M C.Multimodality in Canadian black feminist writing:oralit and the body in the work of harris,philip,allen,and brand[M].Amsterdam:The Netherlands,2009:168.

[5]TURPIN C A.How three black women writers combined spiritual and sensual love;rhetorically transcending the boundaries of language(Audre Lorde,Toni Morrison,and Dionne Brand)[M].New York:Edwin Mellen Press,2010:iv.

[6]GOLDMAN M.Mapping the door of no return:deterritorialization and the work of dionne brand[J].Canadian literature,2004(Autumn):13-28.

[7]BECKFORD S M.“A geography of the mind”:black Canadian women writers as cartographers of the Canadian geographic imagination[J].Journal of black studies,2008(1):461-483.

[8]FREW L.Settler nationalism and the foreign: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exogene in Ernest Thompson Seton’sTwoLittleSavagesand Dionne Brand’sWhatWeAllLongfor[J].University of toronto quarterly,2013(11):278-297.

[9]田娟,辛昕.从加勒比海女性小说中解读后殖民文学[J].时代文学,2010(6):181-183.

[10]袁霞.生态危机下的四重奏:介绍当代加拿大四位生态诗人[J].外国文学动态,2014(8).

(责任编辑:张璠)

A Review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es on Dionne Brand

HUANG Yan, SUN N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3, China)

Abstract:Dionne Brand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contemporary Caribbean African immigrant female writers. She gain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for her careful description of the colonial slavery history and racial diaspora in Middle Passage. The complexity and variety of Brand’s writings in theme and technique have presented the multiplicity of criticism of Brand abroad, especially analysis and com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 feminism, racial and cultural trauma, diaspora, verbal narrative, comparative and so on.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Brand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A detailed review of studies on Brand abroad and at home as well as a prospect for its future is conducted.

Key words:Dionne Brand;research abroad and at home;prospect

中图分类号:I1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6)01-0064-05

作者简介:黄艳(1989-),女,安徽淮南人,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孙妮(1958-),女,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

基金项目: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战后英国移民文学研究”(12BWW050)

*收稿日期:2015-10-08

猜你喜欢

布兰德展望
启航
霍桑《伊桑·布兰德》的现代性解读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园林绿化植物应用现状与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岁月江湖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