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2016-03-23陈菁娥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同学语文老师

陈菁娥

要学生学好语文,就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的课上得深入浅出,饶有情趣,学生自然会感兴趣,而这种兴趣可形成最佳的心境,使学生的内驱力得到理想的发挥,促使他们精神集中,思维活跃,言谈活泼。有了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这样往往能达到甚至超越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点的重要性。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

我们常听到学生背后悄悄地议论:“我爱上某老师的课。”有时候,学生喜欢某学科仅仅就因为某位老师深得他们的喜爱,“亲其师,信其道”,这话说得不无道理。我们面对的学生已是中学生,他们已具备相当的独立意识、个性行为,有强烈的自尊心,渴望关怀和尊重。因此,教师应平易近人,态度和蔼,才能赢得学生的好感,课堂气氛才会和谐融洽。否则,居高临下,态度生硬,则令学生望而生畏。其次,初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旺盛,求异欲亦相当地强烈,教师不可因学生与自己意见不一,就轻率地否定、排斥,搞专制教育,搞“大一统”教学。语文课程对于一个问题的理解,有的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甚至对立面来考虑。像理解一篇文章的中心主旨,往往因人而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点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的意见、看法,应得到应有的尊重,即使它是幼稚的,否则,必然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挫伤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久之必禁锢学生的思维,制约他们能力的发展,甚至会导致他们对老师及其学科滋生嫌恶之感,“兴趣”二字更无从提起。再者,语文老师应利用语言表达上的优势,因势利导,婉转地批评教育学生,避免生硬的批评,尽量做到宽容而不纵容学生。记得有一次,我在分析《死海不死》这篇文章时,我刚念出标题时,底下有位学生故意拉长鼻音叫道:“习海不习。”(闽南话中这两个音接近)全班同学禁不住笑了起来。这位同学看到自己制造的“轰动效应”,颇为得意。我顺水推舟地微笑道:“有位同学读错音了。”初中的同学表现欲较强,都争先恐后地回答道:“把si读成xi。”我肯定地说:“对呀。”很多同学都以责备的眼光望着刚才那位调皮的同学。我笑望着他:“今天他似乎有点感冒了,所以一时跑调。不过,马有失蹄,人有失手,大家说是不是呀?”同学们笑了,这位淘气的学生羞得脸红耳赤,摸摸后脑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看到这情景,我暗中欣喜,这比把违纪的同学直接叫起来一番批评要好得多了。这种处理方式既不伤害学生,又不影响教学。

二、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学是一种双向的活动。吕叔湘先生说过:“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兼导演。”这里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常常忽视“授渔”而习惯于“填鸭”,老师在台上煞费苦心地滔滔不绝,学生在底下却听得昏昏沉沉,缺少了思索的余地,缺少了动口说、动手写的机会,学生的主角地位被老师“负责任”地反串了。学生没有参与,就体会不到思考创作的愉悦,从而失去信心和兴趣。其实,学习语文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即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的能力。教师应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如何做到让学生积极参与呢?就是要改变较单一的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留出时间来让学生多读、多说、多写、多思——其间当然少不了教师的“导演”,让学生变被动的听课为主动的学习,减少依赖性,做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学习的热情才会被激发出来。就拿“读”这一环节来说吧,多读,才能体会范文中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记住文中的锦言佳句,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力,进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其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自然能领会文章的立意,提高感知、领悟、鉴赏文章的能力。学生经过自身的努力而有所得,就会萌生一种微妙的成就感和喜悦感,对语文就感兴趣了。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学生都读得有滋有味,朗朗上口,真有点爱不释“口”了。在学习热情的驱动下,学生很快就能熟读成诵。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潜心地去模仿、学习。在学完《春》的一次习作中,学生写道:“盼望着,盼望着,期末考过去了,春节的脚步近了。”“在一片碧绿中,花儿偷偷地探出头来,笑了。”显然,这是《春》一文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句子的一番“演化”。尽管模仿得不够成熟,却也是初一年级学生一种可贵的学习。

三、教师要立足学生,寻找良好的教学表达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懂得”并不能代替“学生明白”,如何把“教师懂得”的传授给学生,就得讲究方式。方式对头,学生听得明白,喜欢听;方式不当,学生听得糊里糊涂,不胜其烦。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牵涉面广,难以尽言。但一个出发点就是要立足学生的实际以及课堂教学的操作情况,机动灵活地采用良好的表达方式。那么什么才是好的表达方式呢?这里我粗浅地略谈一二:

1.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好的教学设想还要靠语言来表达,这点对语文教师尤其重要。语文教师除了表达要准确外,还要有形象生动、独具个性的语言。教师通过形象的描绘,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教师通过生动有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辅以丰富的表情,得体的动作,才能深深地打动学生。如果语言老是干瘪枯燥,则会令人味如嚼蜡,学生哪有兴趣听这样的课。

2.语文课堂的板书对教学往往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课堂板书要力求简洁明快,条理清楚,使人一目了然,切忌长篇大论,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3.好的开头往往是成功的一半。以什么形式切入教学,至关重要。好的形式可使学生敛神静气地把分散的精力一下集中到教学上来。

4.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设置点“障碍”,让学生设法逾越。若一直由教师“平铺直叙”,学生则听之无味。但要注意的是,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太容易了,学生觉得平淡;太难了,学生又易泄气。教师要提出适合学生胃口的问题,让学生费点脑筋再得出答案,这样学生的兴奋点才易被点燃,才能在课堂上擦出思维的火花。

四、教师要潜心提高自身的教学修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点决定了教师应具备相对深厚的知识学问。以前常说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如“一桶水”,但是,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信息时代的到来,“一桶水”的水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要拥有“一池水”,而且必须是“一池春水”,清新、灵动,方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此,教师必须时时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语文老师更应如此。语文这个学科包罗万象,它具有本学科的知识,又糅合进其他学科的知识,诸如史地、政治、美学等。因此,语文老师除了深入地钻研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尽量地多加博览,不强求深入,但求广泛,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这样,教师上起课来,才不会照本宣科,就书读书,而能旁征博引,言之有物,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从根本上说,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修养是前面三点能践行实施的前提。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科感兴趣了,课堂的效率就提高了。学生还会自觉主动地把这种兴趣由课内拓展延伸到课外,利用语文特有的良好的语言环境,采取各种渠道切实地提高语文水平。

上面所述,是我教学实践中的几点粗浅的体会,也是我用以策励自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看法未免不够全面深入,尚望同行们不吝赐教指正。

猜你喜欢

同学语文老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