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个“之”,岂能一带了之

2016-03-23张伶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天子独立思考小节

张伶俐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小处入手,认真分析,独立思考,方可避免或减少教学上的偏误。

那堂课已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却时时被我想起。虽然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之”字,却让我学到了很多,时时都在提醒我:踏上讲台之前,你准备好了吗?

这是一篇极为普通的文言文——九年级上册的《唐雎不辱使命》。一直以来,教学这篇文言文很轻松,因为有易懂的语言描写、鲜明的人物形象、跌宕的故事情节,学生在故事的吸引之下,理解文章内容也很容易。在此基础上,提示一下重点字词,一节课就很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次,我想检验一下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尤其是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在这一课的第三小节中,“之”出现达十处之多,我就以这一小节为例,对文言文中必须掌握的虚词之一的“之”字的用法作一次检验。 殊不知,就这样一个小小的教学环节的设置,却给我好好地上了一课……

课前布置了这样一个归纳整理的作业——将第三小节中的“之”的用法进行分类归纳。在我看来,这一小节中与“之”有关的句子大多句型相同,且用法也一致,只是看同学们的积累如何了。

作业收上来了,同学们大都能用大括号的形式将相关的“之”字串在一起,表明它们是相同的一组。几本作业批改下来,很是欣慰。毕竟是初三的学生了,有了两年多时间的学习,文言文积累还是不一样啊!

又翻开一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一看,原来是将几个句子用大括号括在一起,却在大括号的前面打上了一个问号,以此来表明对这几个句子中的“之”的用法不肯定,有疑义。其实,是课文第三小节中几个常见的句子,如“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一刹那,我心里有些生气:这么简单的句子竟然还空在那儿,这个孩子学习态度肯定有问题。再往下看,还有一个出自八年级上册《爱莲说》中的名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其中的“之”也标上了着重号,且在句后将用法清楚地写了出来:“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能联系学过的知识,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只是在这里将其整理在一起,且将新课里的句子打上了问号,是在说明什么?我心里一惊,难道原本对这几句中“之”的用法的理解有什么问题?一直以来,对这一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的理解都是很清楚的,译为“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天子发怒”就是一个主谓结构,那“之”的用法就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而此时,却让我有些不肯定了,我原本也没在这个问题上多用心,只是理所当然地“认真”看了《教师教学用书》,现在看来似乎是远远不够的。

重新静下心来,将原本认为很简单的问题再认真分析。

要讨论“之”的用法,关键是要弄清“天子之怒”是什么结构。从内容分析,秦王和唐雎在谈论什么?是“天子发怒的情景”,即何为“天子之怒”,可见“怒”应该理解为“发怒的情景”。那么,“天子之怒”就应该是偏正结构,翻译成现代汉语即为“天子的怒态”。其实只要这样稍稍深入一点分析,就能看出原来固守的理解的错误了。

此时,我都觉得头脑有些“嗡嗡”作响了,原来我一直是错的。

再去找依据!我一直和学生强调,判定用于主谓结构当中的“之”字有一条规律,即若去掉“之”字,其句意不会改变。如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如文中的“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句中的“之”,都可以省略,其句意不变。那再来看看“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个句子,是否也是如此呢?从语境分析,它显然是一般疑问句,秦王问:“你也曾听说过天子的发怒吗?”,其真正意思是:“你曾听说过天子的发怒是什么样子吗?”而唐雎也没有听错,他的回答是“臣未尝闻也”。而秦王后面的话也恰好印证他这句话的意思:“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显然是指发怒的样子了。那么,若是去掉这个“之”字,翻译成“你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意思是否也一样呢?仔细去读,脱离下文孤立地看,就有了两种理解,既可以理解为反问句,也可以理解为一般疑问句。如果作为反问句理解,它的问意是“难道天子会发怒吗”,言外之意天子是不可能发怒的,此时句义发生了变化,显然把“之”的用法看做“用在主谓之间”不妥;如果作为一般疑问句理解,它的问意才是“你曾经听说过天子的发怒状态”,这与“你也曾听说过天子的发怒吗”的问句是一样的意思。那此处“之”的用法与意义,无疑应该理解为结构助词“的”了。

这样一分析,让我舒了一口气,但心却轻松不起来。毫无疑问,课文第三小节中的四个“之”应该是同一种用法,即“天子之怒”“布衣之怒”“庸夫之怒”“士之怒”中的“之”都应该解释为结构助词“的”。

这个问题就这样完美解决了,但更大的问题却萦绕在心头,原本以为一个小小的“之”字何须如此认真计较,只是从参考书书上“拿来”,谁知随波逐流地听信一家之言,不去认真思考备课,带来了多大的失误啊。

这堂课早就结束了,但它永远不会过去。这个“之”字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我,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虚词,都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对于教师来说,任何参考书都仅供参考,自己动脑备课,方可避免或减少教学上的偏误啊!

很欣赏吴非先生的教育随笔集《不跪着教书》中的几句话:“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学贵乎疑”,这是老师经常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境界,然而老师却往往跟着教参走,怎么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学生呢?应从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做起,做一个有独立思考精神的老师。

猜你喜欢

天子独立思考小节
莫嚣张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羌族萨朗舞歌巴茸的音乐分析
——以羌族舞歌《叶忍》为例
快把我哥带走
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从儒家思想“礼”的角度看曹操奉迎天子及其政治影响
无字碑随想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音乐分析
谈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