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崇文载学铁如意张宗祥及其学艺人生

2016-03-23余良峰

收藏家 2016年1期
关键词:西泠印社浙江书法

□余良峰



崇文载学铁如意张宗祥及其学艺人生

□余良峰

Zhang Zongxiang and His Study and Art Life

Yu Liangfeng

ZHANG Zongxiang(1882-1965), a bibliophile, educationalist and scholar,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 in many fields.The article gives a introduction of the study and art life of ZHANG Zongxiang and appreciates his calligraphic achievement with his preserved work.

张宗祥先生在西湖边

2014年是吴昌硕诞辰170周年,全国很多艺术机构都举办了纪念展览活动,浙江美术馆也举办了“西泠峰骨——纪念吴昌硕诞辰170周年暨西泠印社七任社长作品展”。与同一时段的其他展览比较,“西泠峰骨”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它以吴昌硕为重点,梳理西泠印社的传统文脉,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等七任西泠印社社长,他们都讲究传统根基、学识内涵,借古开今、力求变革,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理论探求中,始终追求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所蕴涵的哲学维度和精神境界,崇尚品藻情趣、学养格调的文人风格。

历任西泠印社社长无一例外都在学术上、社会声望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是那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具有“精神领袖”的文化象征意义。以张宗祥先生而言,他在文学、史学、考古、金石、书画、医学、音乐、戏曲等多方面皆有出色成就。2015年在张宗祥逝世50周年之际,在西泠印社、浙江图书馆、浙江美术馆、海宁市人民政府多方通力合作下,举办“崇文载学·铁如意——张宗祥逝世五十周年纪念特展”,既表达了我们对张宗祥先生的缅怀之情,也指明了对当今文化建设的态度和方向。

传统文化只有植根于传统,才能焕发出历久弥新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浙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清晰的传承脉络,形成了“多元、学养、诗性、创新”的文化特征。尤其是那些文化艺术界的前辈们,不仅是“艺之大者”,更是“学之大者”,在他们的学术思想和艺术实践中,深度诠释着中国哲学和人文精神的文化根源。张宗祥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勤奋苦读、严谨治学、博采众长、热忱爱国”,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出高尚的文化情怀和艺术品格,不愧为一代大家。

张宗祥(1882-1965年),浙江海宁硖石人。谱名思曾,因崇仰文天祥,改名宗祥,字阆声,号冷僧,别署铁如意馆主。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幼承家学,诵读典籍,聪慧过人,广闻博见。少时与蒋百里一起勤奋苦读,俱文采斐然,齐名乡里,长大各成大器,有“文有张冷僧,武有蒋百里”之誉。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张宗祥参加嘉兴府试考得第一,中秀才,二十八年中举人。先后任教于硖石开智学堂、桐乡桐溪学堂、秀水学堂和嘉兴府中学堂。1907年任浙江高等学堂教员,又兼教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和杭州府中学堂等。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与鲁迅、许寿裳等一起参与反对封建顽固的监督夏震武(绰号“木瓜”)的斗争,号称“木瓜之役”。1910年赴北京应试,得殿试一等,任大理院推事兼教清华学堂地理课。辛亥革命后,在浙江军政府教育司工作。1914年进京任教育部视学,与鲁迅、赵蔚苍等钻研古籍。1916年,张宗祥得知袁世凯迫害蔡锷的消息后,迅速通知蔡锷,才使秘密潜逃在天津的蔡锷得以脱险,张宗祥也成了历史上的“速蔡锷人”。1919年任京师图书馆主任,整理大量古籍,“日拂拭灰土中”,埋头两年,成《京师图书馆善本书目》4卷,纠正了过去著录的不少讹漏。1922年南返杭州,任浙江教育厅厅长。鉴于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战乱中受损,迄未恢复,乃奔走沪杭募款,组织人力去北京补抄。历时两年,抄得4497卷,补齐残缺。当时实行中等学校三三制,他悉心推行新学制,整顿教育,并提案恢复浙江大学。1924年底调任瓯海道尹。1926年冬,定居上海,专事抄校古籍。1931年赴汉口任平汉铁路局秘书。抗战期间随局内迁。后到重庆,任职于交通部,不久,入中国农民银行,并担任文澜阁《四库全书》保管委员会委员,对该书在抗战中安全转移和胜利后运回杭州出力甚巨。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图书馆馆长、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社长等。

张宗祥生于积贫积弱的清朝末期,少年时期即忧愤时事,“中日战事起,海军溃不成军。得《普天忠愤集》读之,切齿于清政不修”。自署“支那志士”作诗文,自刻“支那志士”印章以表拳拳赤子爱国之心。敬重宋朝伟大的爱国者文天祥,于应试试卷上署名宗祥,终生不变。后得明末抗清乡贤周宗彝的兵器“铁如意”,遂以“铁如意馆”命名书斋,以“铁如意馆主”署其著作和诗书画稿。虽因时事多变,生活颠沛流离,但“铁如意”始终未离左右,成为他人生精神的标志与象征。

书法 132×32厘米×2 1924年 平湖市博物馆藏 

书法 200×40厘米×2 1931年 海宁市博物馆藏

张宗祥无疑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峰。他有句名言:“凡人要治学、做事,必当先有傻劲。有傻劲,然后可以不计利害,不顾得失,干出一点事业,成就一点学问。”张宗祥治学谨严,涉猎渊博,于国学几乎无所不窥、无所不精,在文学、史学、考古、金石、书画、医学、音乐、戏曲等方面皆有精深的修养和杰出的成就。尤其在古籍注释校勘、补抄整理保护、图书馆管理等方面,毕其一生之精力,其贡献堪称前无古人。因致力于注释校勘古籍,时人目为“冷书”,遂号“冷僧”。仅在任职京师图书馆期间,张宗祥就为校勘整理我国的珍贵文献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对中国古籍及其刻布流传、版本分目、分类管理做了系统研究;二是编写了《京师图书馆善本书目》,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一份极其珍贵的参考书目;三是校订《嵇康集》。

张宗祥擅长校勘古籍,他有“著书不如抄书”的信念,平生致力于搜抄善本、孤本,边抄边校,往往夜以继日,运笔如飞,一昼夜能抄二万四五千字。抄校古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并不是机械地缮写原著。张宗祥每抄必收古本珍藏,反复校改。57岁时,他已抄书六千多卷,曾钤“手抄六千卷楼”的印章,其中有一部分书,抗战时期运往重庆,抗战胜利后,中央图书馆以木船运书送返南京时,途中在三峡翻船,书与船一起沉入江中。1950年,张宗祥留沪清理亲戚保存的手抄本,仅存两千数百卷,编成《铁如意馆手抄书目》并在年谱中写道:“本意欲抄八千卷、与丁氏八千卷楼相匹,今年将七十,恐此愿难偿”。而69岁后,他仍抄校不辍,直至83岁时还抄校了柳如是《湖上草(附尺牍)》。经张宗祥校勘的古籍有300多种,已出版的有《说郛》、《国榷》、《罪惟录》、《越绝书》等10余种。他在《八十书怀》诗云:“四十余年事抄校,每从长夜到天明。忘餐废饮妻孥笑,耐暑撑寒岁月更。窃写真同无赖贼,劫余惊剩半边城。天怜手眼今仍健,料是偿书债未清。”

张宗祥校勘古籍内容涵盖经、史、子、集、丛,最为宏大的是主持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共36000余册,太平军两次进杭州,《四库全书》损失超过四分之三。后张宗祥调动一切有利因素,竭尽全力,艰苦卓绝,终将文澜阁《四库全书》补抄齐全,这是中国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大事。

书法 180×35厘米×2 年代不详海宁市博物馆藏

书法 124×23厘米×2 年代不详西泠印社藏

书与耕孙 书法99.5×25.5厘米 1965年张宗祥家属藏

张宗祥一生淡泊名利、荣辱不惊,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格情操。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各界呼吁邀请张宗祥出任浙江图书馆馆长,“沙文若兄来书,浙人欲以浙江图书馆馆长相邀。予复,愿就编纂等职,不任领导”。1950年,“浙政府又托人相邀,任馆事。副之者,徐君曼略(韬)。遂赴杭”。(《冷僧自编年谱》)张宗祥任浙江图书馆馆长期间,主持整编机构,重订各项章则,身体力行,勤奋踏实,组织搜藏了大量古籍,尤重本省志书、先哲著作等地方文献的收集,亲自重校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补抄本。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强调“知书”是图书馆员的基本功,大力培养专业人才,为图书馆事业倾注了巨大心血。

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从吴昌硕始,每任社长都是文化巨擘、艺术大家,为弘扬、传承、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西泠印社活动基本停止。上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形势的好转,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及对外文化交流逐渐正常,社会各界对恢复西泠印社呼声渐高。张宗祥力主“西泠印社应该恢复”,并在不同场合为恢复西泠印社呼吁和斡旋。他在《冷僧自编年谱》中写道:“予意,欲恢复西泠印社中篆刻印泥,兼售书画及西湖上碑帖之类,俾友邦人士在游西湖者,可得随意购买,亦祖国文化之一。在省代(会)开会时,提一案。”1956年5月26日至31日浙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召开,张宗祥向大会提交了这份提案,登高一呼,为西泠印社铁肩请命。张宗祥的这份提案,顺应时代潮流,反映了广大艺术家和人民大众的心声,得到了浙江和杭州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罪惟录》一百又二卷(清查继佐撰) 辑校本26.5×19.2×1厘米 浙江图书馆藏

《国榷》一百零八卷(清谈迁撰) 辑校本浙江图书馆藏

《罪惟录》一百又二卷(清查继佐撰)  辑校本浙江图书馆藏

经浙江省文化局同意,1957年11月17日,在龙兴路6号张宗祥寓所召开了第一次正式筹备会议,成立西泠印社筹备委员会,选举张宗祥为主任,陈伯衡、潘天寿为副主任,沙孟海、诸乐三、阮性山、韩登安为委员,韩登安兼任秘书。从此,西泠印社拉开了筹备复社的序幕。1962年12月,在杭州召开西泠印社座谈会,商议决定庆祝建社60周年大会的重要事项和活动计划,讨论西泠印社章程(草案),成立了由15人组成的“庆祝西泠印社创建60周年筹备委员会”,推举张宗祥为主任,潘天寿、王个簃、许钦文、孙晓泉为副主任。

1963年重阳节,西泠印社创建6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马一浮、张宗祥、沈尹默、邵裴子、唐醉石、许钦文、潘天寿、傅抱石、王个簃、阮性山、高络园、沙孟海、方介堪、孙晓泉、诸乐三、钱君、韩登安、叶潞渊、吴寅、高式熊、秦康祥、金越舫、方去疾、罗子、钱镜塘、童雪鸿、朱醉竹、吴振平、吴朴堂、陆维钊、褚保权、丁吉甫等艺术家,从全国各地齐聚杭州,共庆西泠盛事。名流相聚,孤山放歌,西泠印社从此新生。会议通过了西泠印社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张宗祥当选为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潘天寿、傅抱石、王个簃、许钦文、孙晓泉为副社长。

张宗祥担任社长后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每月一次社员聚会,讨论学术问题。他说:“西泠印社的学术活动,应该继承下来,徽、皖、浙三派,浙派发展势力最大,不仅是浙江的特产,且是东方及世界上独具的。”在张宗祥的擎旗掌舵下,西泠印社广结艺友,重振声望,深入开展传统文化和书画篆刻艺术的学术研究,不断扩大与国内外的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引领作用。

黄庭坚《山谷论书》节录 书法 38.5×168.7厘米 1907年 海宁市博物馆藏

自作诗《东山种梅诗》 书法 45×144厘米 1930年 温州博物馆藏

张宗祥先生他以深厚的国学功底为基础,在书画艺术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其书法,渊源于颜真卿(平原),他自叙少时“在书砖上下过十几年苦功”。后习李邕(北海)的《思训碑》和《麓山寺碑》,他曾说,“得明拓《思训碑》,‘夫人窦氏’极明晰。自此之后,一变‘平原’之习,略能悟唐人用笔之法矣”。他认为,学书法“必须以唐碑为基础。每临一碑,如作为基础法,则必须四五年工夫”。其后又深习《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等汉魏碑法,强其筋骨、壮其气势;且涉历“二王”及晋唐以来诸法帖,书风雄浑洒脱,一气呵成。尤为难得的是,张宗祥曾遍阅故宫博物院及名家所藏诸多晋、唐墨迹,识见高古,眼界大开。张宗祥亦十分推崇董其昌(玄宰),“古人用墨,至精者无过董玄宰”,领悟到笔墨的妙处,融会贯通,气韵生动。张宗祥的书法,博览群帖,兼收众长,在继承的基础上革新创造,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被誉为近代书法开山人物之一。

据张宗祥自述,在近80年间,就书法研习方面,从没有一天间断过。清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练字,写足四、五十个大字后,才吃早饭。70岁后,每天清晨背临一通《神龙兰亭》,然后就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手抄典籍。张宗祥的书法享有盛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京沪两地,求书者甚众。章太炎先生为人作寿序,指名要张宗祥书。1953年重修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之顶额“妙庄严域”即张宗祥手书,并推举沙孟海题写“大雄宝殿”匾额。张宗祥著有《书学源流论》《论书绝句》《论晋人书法》等,影响深远,陆维钊就提到:“我年轻的时候,受清代包世臣、康有为碑学的影响,是不喜欢王字的,认为王字妩媚漂亮,没有北碑那样宏伟的气度与笔力,我喜碑厌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一直没有觉得王字有多少好。所以我从小就不喜欢王字,也不临、不学王字。60岁后,受张冷僧先生影响,开始接触王字。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就越来越觉得王字之高、王字之妙,并深深感到自己没有早一点学王,尤其后悔60岁以后,也没有在张冷僧先生影响的带动下,立即学王。否则,自己在书法上的成绩,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还可以再大一些。”

张宗祥亦擅绘画,崇尚品藻情趣、学养格调的文人画风格。他自叙40岁开始作画,临摹古人名迹与张大千、张大壮、徐悲鸿、黄宾虹、傅抱石等名家都有交往。上世纪20年代,在北京结识陈师曾(衡恪),陈师曾称其画“师吴昌硕而有书卷气者”,并邀其作品赴日本展览。66岁时,在南京参加傅抱石组织的画会,作品在展览会上展出。张宗祥自己说:“米芾刷字,我刷画。”意思是以书入画。他强调作画要有“古意”,但并非泥古不化,而是以参透传统笔墨来表现时代特征。由此,画作清奇脱俗,意境高远,这是常人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黄燮清词《齐天乐》 书法 134×30.5厘米×4 1912年海宁市博物馆藏

张泰阶《宝绘录》节录 书法  170×41厘米×4  1916年海宁市张宗祥纪念馆藏

绿杨夹溪图 中国画 67×31.5厘米1949年 张宗祥家属藏

平林寒山图 中国画 30.3×28.2厘米年代不详 温州博物馆藏

自作诗 书法 38×41厘米 1944年 海宁市张宗祥纪念馆藏

张宗祥对诗词、鉴赏、戏曲、医药等都有深厚造诣。沙孟海曾说过:“阆公赏鉴书画,一瞥即能审定其真伪,以生平经眼既多,对古书画的气韵、墨色、纸张、装裱,触手即知,固不必验其题识、印章,而后才能品第也。”张宗祥喜好诗词,却“予诗词不留稿”。亦爱好戏曲,与王国维、李叔同、郑振铎、俞振飞、梅兰芳等都有交往,曾编写过不少剧本。1956年,昆剧《双熊奇案》改为《十五贯》,完稿即由张宗祥执笔。他对中医学也有较深的研究,在《浙江历代名医录》序中写道:“宗祥自30岁后,纵览医药诸书,又周旋于当世中西医之间,若郭粹甫张简斋诸友,相与讨论得失。50岁后,始敢诊断处方,迄今又30余年矣……”现在,我们从《不满砚斋诗稿》《游桂草》《入川草》《清代文学概述》《铁如意馆碎录》《中国戏曲琐谈》《医药浅说》《本草简要方》等著作中,可以看到张宗祥先生多方面的杰出成就。

参考资料:

1.张宗祥《冷僧自编年谱》。

2.张宗祥《记铁如意》。

3.郑绍昌、徐洁著《国学巨匠——张宗祥传》(浙江人民出版社)。

4.周采泉《张宗祥先生传略》。

5.王佩智著《回望西泠印社60年》(西泠印社出版社)。

6.斯舜威《“铁如意”的时代意义》。

(责任编辑:劳棠)

望云草堂 书法 29.6cm×139cm 1962年 西泠印社藏

付珏女信札 书法 28×15.5厘米年代不详 海宁市张宗祥纪念馆藏

致宋云彬信札 书法 尺寸不一年代不详 海宁市档案局藏

致宋云彬信札 书法 尺寸不一年代不详  海宁市档案局藏

江水秋来图 中国画 103.5×29.5厘米1945年 张宗祥家属藏

猜你喜欢

西泠印社浙江书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美术作品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西泠印社:老字号文化品牌的IP化之路
《西泠印社》风云百年 西泠不冷
书法欣赏
进德修业—李刚田捐赠作品展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