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探析

2016-03-23朱松节

关键词:理论课话语权力

朱松节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 安徽 安庆 246003)



·高教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探析

朱松节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 安徽 安庆 2460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权是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话语权利的核心和灵魂,有效性是话语权力的价值追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权利需要明确权利的赋予、权利的边界、权利的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权力既表现为教师话语的权威性和教师话语内容的可信性等内在力量,又表现为教师话语的解释力、话语的引导力和话语的吸引力等外在表现形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权;话语权利;话语权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通过话语来主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话语权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和理解,不恰当的话语权利,对大学生产生错误的导向;不恰当的话语权力,阻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接受。因此,教师话语权的运用,不仅是教师说话权利,还关系到说什么话、怎样说才能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在新形势下,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对于高校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权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权是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的统一

话语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语境中从事语言表达的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和教师对话语的合理使用与有效掌控,即教师的话语权是分不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权是教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造、设置、表达和传播,来影响和引导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权利和权力。它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话语权利。一般来说,话语权就是说话的权利、自我自由表达的权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享有的话语权利是人人平等的,具有普遍性和自由性。但是,“权利展示的是为社会的规则安排并反映出该社会规则安排的合理程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权利有着内在的规定,要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要求。二是话语权力,是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支配的能力和支配的程度。“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然而它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与权力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教师通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对学生的引导力、控制力。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权,就是教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权利,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控制的权力,它是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的统一,两者不可偏废。但是,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在话语权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话语权利强调的是话语的属性规定,话语权力追求的是话语的有效性。因此,根据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话语权进行管理和建设,成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权利的核心和灵魂

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权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权利,怎么说、说什么,是有严格规定的。教师的话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其价值导向,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完善的人格品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权利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特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权利的核心和灵魂。在当前,要高度重视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话语权利问题,严肃对待部分教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弱化或淡薄现象,严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放纵话语权利,传播散布不负责的思想观点,以免给思想政治理论课造成负面影响。规范教师的话语权利,牢牢掌握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有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权力的价值追求

话语能够形成权力,关键是话语的有效性,提高教师话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教师话语权力的价值追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权力的建立,并不能完全依赖教师职业的权威性,而需要教师有适当的话语方式。有效话语是通过教学活动解释力、引导力、吸引力来实现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不足,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与教师话语权力的弱化有着直接关系。如果教师不能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以来形成的唯我独尊的自说自话的“话语霸权”,或者不愿面对新媒体话语对大学生产生影响而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话语差异和话语冲突的现实,或者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创新话语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就不可能形成强大的力量,就不能征服学生的心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因此,重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权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权利的赋予、边界和行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权利核心和灵魂就是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特征,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话语权利的明显区别,这一区别是由话语权利赋予决定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明确话语的权利边界,积极行使正确的权利。

(一)话语权利的赋予

权利的赋予内在地包含着谁赋予权利、赋予谁的权利和权利主体代表谁说话的意蕴。在阶级社会中,话语权利的赋予是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国家权力,赋予国家教育宣传机器的权利,把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只要不同性质的国家、政党、制度存在,反映、维护国家、政党、制度的意识形态就一定会发挥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发挥意识形态作用的重要方式,具有为现存政权维护和辩护的功能,因而是国家赋予话语权利的重要主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导向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宣部、教育部专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代表党和国家的意志,就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权利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具有最高权威的性质。权利赋予具有权威性和绝对性,它不因为个体思想、观念、态度、价值的改变而改变。国家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权利,必须是教学中反映主流意识形态主导的话语权,其话语权绝不能超越政治原则和育人宗旨。

(二)话语权利的边界

有权利的存在,就有权利的冲突,就有必要合理地界定权利的边界。话语权作为一种权利,是人人具有的说话权利,但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权利,就不可能是无边界的权利,其话语必须符合党和国家对其职责的要求。因为国家无论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多少权利,这个权利归根到底还是赋予的权利,而不是内生的权利,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突破权利的边界,使用不恰当的话语,那么损害的是国家的整体利益,这和国家赋权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在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正确处理绝对话语权利和相对话语权利的关系。绝对话语权利,是指教师充分使用各种教育手段、完全自由地表达教师的思想观点。相对话语权利,是指教师按照国家赋予的职责规范,自觉自律地表达教师的思想和观点。正如前面所述,每一时代的主流话语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反映,话语的表达只能符合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绝对话语权利与相对话语权利存在着冲突,某种程度上严重地损害了相对话语的权益,因此,必须对话语权利划定清晰的边界,这个边界就是话语权利不能违背政治性的原则,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的话语权。“研究无禁区,课堂有纪律”,就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权利的基本要求,一些教师有意无意突破这种权利边界,在课堂上大谈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向大学生灌输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其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

(三)话语权利的行为

话语权利的赋予在于使用,只有正确地行使话语权利,才能达到权利赋予的目的。话语权利的使用表现在话语权利的行为上,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有作为,就是话语权利的正确使用形成话语权力,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控制力。有作为的表现就是敢于发声。二是不作为,就是失语,是话语权利的散失,其实质是对权利赋予的回绝。三是乱作为,就是乱发声,很明显,乱发声越过了权利的边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第一,要敢于发声。这是党和国家赋予教师权利的责任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必须牢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政治上同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积极主动地发出主流话语的声音。第二,要反对失语。面对新媒体话语的影响,西方话语霸权一度甚嚣尘上,大学成了各种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受到了严重挑战。如果放弃主动权,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就会乘机而入,就会表失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少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非马克思主义对高校思想教育阵地的侵入,旗帜不鲜明,态度不坚决,表现了话语失声,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遭到不应有的干扰。第三,要坚决杜绝乱发声。一些教师丢失“规矩意识”,散失政治纪律的约束,突破话语权利的边界,在教学中存在严重的自由化倾向,发表一些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责相违背的言论,这是坚决不允许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权力的表现形式

话语被谁掌握,谁就有了说话的权利,但有说话的权利不一定能形成话语权力。隐藏于制度、知识和理性之中的话语,一开始就具有一种最初的内在力量,但这种力量还不能形成话语的控制力,话语者还需要运用适当的话语表达,才能产生话语权力。很明显,教师的话语权力不是一种话语霸权,更不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绝对权威。新形势下,由于大学生话语权意识的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导话语教化方式的排斥,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话语方式已经不能有效形成控制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权力需要重新构建。

(一)话语权力的内在力量

“话语权在表象上是以话语为载体,但话语之所以产生权力,关键在于话语所包含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因素”。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权力的内在力量有两个,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的权威性,二是教师话语内容的可信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的权威性,是由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赋予的。如前所述,国家赋予教师的话语权利,是按照国家的意志强制实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代表国家意志的需要,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具体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的自信,开展思想教育,就是帮助大学生矫正行为规范上的不当,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这些话语,代表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具有不可言喻的权威性,内在地构成了话语的权力。

教师话语内容的可信性,是由话语内容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决定的。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属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内容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着重解决大学生在认识客观世界和复杂的事物时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以及如何符合的问题。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迫切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正是大学生应该信仰和追求的目标,教师的马克思主义话语内容有着不可置疑的科学性。不仅如此,思想政治教育还向大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促使其内化道德品质、提高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满足其全面进步的需求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教师的话语内容才具有价值性。教师话语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构成了话语权力的内在力量。

(二)话语权力的外在表现形式

内在的规定并不能形成现实的话语力量,话语权力的形成,还需要教师对话语进行有效的创造、表达、设置和传播,才能形成权力话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权力的外在表现形式有:教师话语的解释力,教师话语的引导力和教师话语的吸引力。

一是话语的解释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的解释力,直接决定着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和信仰。毛泽东说:“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即理解它,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的解释,就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第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能力,“理论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立刻就能理解的,因而要求做出解释的努力”。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提,只有解释清楚了的理论才能被大学生真正地理解,理论才会得到认同。教师要有马克思主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深刻的理解能力,才能够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深入浅出、完整准确地阐述其基本观点和方法。第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当代中国重大问题的解释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伟大创举,其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理论、道路方面。教师要能够善于用党的创新理论联系中国发展的实际,用改革、创新、发展的眼光分析中国问题,用自信、坚定、有力的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激发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第三是对大学生切身关心的实际问题的解释能力。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切身的实际问题,如以价值取向冲突为特征的思想认识问题,身心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生活中产生的情感问题等,这些问题,靠教师的人文关怀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追思,需要教师从理论的角度加以阐释,追问答疑。解释力的核心是说理,理论是“有理”的,大学生也是“懂理”的,而教师“说理”是沟通“有理”与“懂理”的中介。教师能把理说通说懂,学生才能真信真服。

二是话语的引导力。话语引导力,从其内涵上说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引能力,二是导向能力,三是矫正能力。所谓指引力,就是指引学生在纷繁复杂的问题和现象中找到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大学生由于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思考能力欠缺,看问题往往只看到现象而抓不住本质,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从理论的高度理解问题产生的根源,学会正确地把握理论和现实的关系。所谓导向力,就是指引到正确的方向上去的能力,方向是关键,方向错了,话语就失去了控制力。因此,导向必须坚定、明确,不误导,不游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导向,本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教师只有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导向,才能占领大学生话语阵地,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话语中才会失灵。所谓矫正力,就是能把错误的认识牵引回归到正确的方向上来的能力。当前,由于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接受了一些错误的思想,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待这些错误的思想和认识,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排斥打压,而需要正确耐心地加以劝导。矫正需要把指引和导向结合起来。教师既要帮助学生认清错误思想产生的原因,学会正确的价值判断,明辨是非,又要帮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马克思主义,自觉自愿地接受主流价值观。

三是话语的吸引力。话语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仅来自话语中真理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话语表达方式。目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面临着诸多困境,话语表达缺乏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增强话语的吸引力,需要教师在话语转换方面做出努力,实现话语的“三个对接”。一是和大学生的生活话语对接。教师不仅要走进学生生活的世界,关注、回应他们的话语关切,还要借鉴他们生活话语中优良的话语内容、话语符号、话语风格,保持话语的凝聚力。二是和新媒体话语对接。新媒体话语因其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话语主体的平等性等特点,已经成为深受大学生欢迎的流行话语。教师不能只看到新媒体话语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产生的冲击,而更应该把它当成是教师话语转换的机遇。教师要主动适应新媒体话语的变化,尊重并积极地参与到大学生新媒体话语的交往方式中;要掌握新媒体运行机制,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三是和大学生情感对接。大学生情感丰富,自尊心强,思维活跃,其思想观念的形成需要理性和情感的合力,理性是阳光普照,情感是雨露滋润,二者缺一不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一度遭到学生的抵触和不认可,原因之一是教师话语缺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生硬的话语,自然难以和学生产生心灵共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要言中有情、话必由衷,在教学中要善于从课程内容情感激发、教学方法情感激发和教学艺术情感激发等方面与学生增进情感交流,触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将思想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

[1]杨昕.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述评[J].探索,2012(3):19-24.

[2]郑乐平.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论新的社会理论空间之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5.

[3]张志洲.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困局与出路[J].绿叶,2009(5):76-83.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6.

[5]金民卿.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提升当代中国的理论解释力[J].青海社会科学,2013(1):1-5.

[6]王利军.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131-133.

[7]毕红梅,付林溪.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5):12-15.

(实习编辑:郑 舒)

2016-06-21

朱松节(1964-),男,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

G641;G642

A

1004-342(2016)05-106-05

猜你喜欢

理论课话语权力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权力的网络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