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本本质及其逻辑研究中的反思

2016-03-23白梅花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所有权资本

白梅花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学院,北京 100875)



资本本质及其逻辑研究中的反思

白梅花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100875)

资本的发展具有历史与逻辑一致性。本文从资本的萌芽、产生、发展、成熟等资本的整体发展史对其本质进行研究。资本只是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工具、手段和形式,但是在现实中和理论上,资本被当成了目的,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事实上,工具只是客观实在的、自在的存在,只有人才能对工具赋予意义。因此,在人与资本的关系中,人具有决定作用。

资本;马克思主义;社会关系

一、探索资本本质的不同路径

1.资本是“物”或“价值”

亚当·斯密认为,资本是“物”或“资产”,是非具体的、非历史的永恒存在,是“剩余物品”。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使得生产产品的速度加快。 “凡能采用分工制的工艺,一经采用分工制,便相应地增进劳动的生产力。”[1]7从事各行各业的人也变得富裕,整个社会因此也变得富裕。可见,分工导致了剩余产品的出现,也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商品与商品之间的交换,这是资本产生的社会基础。

亚当·斯密在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中定义了资本。资本是可以购买其他一切东西的资金,或者说是一般等价物。资本从劳动分工中产生,又购买劳动力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力。在具体劳动过程和商品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工资、地租和利润三种形态的资本。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更为艰苦的劳动、非凡的技巧带来的多余劳动量会带来财富的积累。但是,在这种社会形态中,生产的产品属于劳动者自己或封建贵族,因此不会产生资本。资本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产品在个别人手中积聚,使一些人雇佣其他一些人为其工作,并将利润归为己有,如此不断地重复,使越来越多的资本都集中到了他们手中。当资本积聚到个别人手中的时候,这些人雇佣更多的人来赚取钱和资本。“资本一经在个别人手中积聚起来,当然就有一些人,为了从劳动生产物的售卖或劳动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上得到一种利润,便把资本投在劳动人民身上,以原材料与生活资料供给他们,叫他们劳作。……所以,劳动者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就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另一部分支付雇主的利润,来报酬他垫付原材料和工资的那全部资本。”[1]43如此一来,资本就成为了生产商品之后所形成的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的利润。资本有两种形态:从事商品生产的工人工资和企业家投资、组织、管理工人和生产资料而获得的利润。

与其他的社会形态不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产品并不全部归个人所有,正是多余的这个部分形成了资本。在斯密这里,一个人所拥有的一切资源,可以带来剩余价值和附加价值的都可以称为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工资、地租、利润是三种主要的资本形式。相应的,产品的价格也由三个部分或者其中的某一个部分构成,这三个部分分别是地租、工资和利润。商品价格的完整形式展示的正是资本的内容。“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一切其他收入归根到底都是来自这三种收入中的一个。”[1]47

亚当·斯密认为,资本的归宿在于:国民财富增值的问题。资本即是财富,资本是国民财富增值的唯一途径。国家要想富起来,必然要增加赋税,税收则从收入中产生,而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增值的收入。亚当·斯密通过分析发现,“个人收入的不同的源泉有三项,即地租、利润与工资。每种赋税,都必定由这三项中一种或这三种共同支付。一,打算加于地租的税;二,打算加于利润的税;三,打算加于工资的税;四,打算不分彼此地加于这三项收入源泉的税。”[2]384可见,在亚当·斯密这里,资本就是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资金工具和物质途径。

任何国家的维持和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资本作为基础和后盾。君主要想保护国家的安全和主权,履行自己的义务,必须要借助军队和官员等,需要大量的国防费用和行政费用等。维持和发展国家所需要的各种费用来自于个人收入和公共收入,而个人收入来自于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资本(利润)等三个部分或其中之一。公共收入是个人收入的集中、提取以及再分配。公共收入由国家所占有的土地资源和资本的收入、对私人收入征收的赋税等所构成。

可见,在亚当·斯密的定义里,资本是指“物”或“资产”,进而构成了工资、地租、利润等收入形式。公民把这些收入以赋税的形式交给国家,供国家维持政府、供养军队和发展民生所用。总之,在亚当·斯密这里,资本是具体的、可计算的、永恒存在的“物”或“财富”。

通过对表2中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当强蚀变岩且渣体以碎屑状为主、块状渣体(≤10 cm)占比5%时,试验2、试验3的灌浆材料发泡倍数分别为2倍~3倍、5倍~10倍时,渣体固结强度分别对应10 MPa、5 MPa;当强蚀变岩且渣体以碎屑状为主、块状渣体(≤10 cm)占比10%时,试验4的灌浆材料发泡倍数调整为2倍~3倍时,试块最大固结强度仅为3.5 MPa左右;此外,不论何种注浆方式,侧面取样强度要高于顶面取样强度值。

皮凯蒂对“21世纪资本”*托马斯·皮凯蒂在2013年完成一本《21世纪资本论》的著作,此书的中文版在2014年出版发行,本文中“21世纪资本”这个概念来自于此书。的解释与亚当·斯密一脉相承,在新的现实条件下,他强调工资收入和资本收入。托马斯·皮凯蒂避开了阶级关系和剥削,引用翔实的数据材料,从反思经济、金融体系中的深层次缺陷与不足入手,揭示了全球贫富差距、资本不均等问题。他认为,资本反映出了每个社会的发展情况及该社会普遍的生产关系和其他关系。皮凯蒂主张,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通过累进税来调节收入差距,最终使得社会个体达到中产阶级的水平。

他认为,“财富分配包含两个维度,一是‘要素’分配,这里劳动力和资本被当作是‘生产要素’,他们被抽象成两个均匀的实体;二是‘个体’分配,这会考虑到个体层面上的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的不平等”[3]40。他也把资本看作是“资产”。资本是有所归属的、有所有权的、可以在市场自由交换的资产的总和。也即,资本即是可交换的、有所有权的资产。

总之,在《21世纪资本论》一书中,主要说明了财富和收入的问题,作者利用20多个国家众多研究人员精心收集的最新数据,尝试梳理出一部鲜活生动的人类历史。在书中皮凯蒂采用了很多史料资料,他主要分析了发达国家的情况和经验,以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为主。但是,皮凯蒂的学术背景限制了他,他仍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研究资本和财富。他认为,贫穷和财富都是创造出来的,贫穷主要是由社会制度(主要是财税制度)导致的。

显然,皮凯蒂的思想与亚当·斯密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均认为,资本是可以增值的、自由交换的所有权或物质,具有永恒性、自然性。马克思则是从另一个路径来解读资本的,与这些政治经济学家们具有本质的区别。

2.资本是潜在的资产

索托以独特的视角和发展中国家学者的身份对西方和非西方的资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在他看来,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方式。但是,资本主义并没有给第三世界带来预期的繁荣。这个与创业精神和市场定位并没有关系,而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些国家并没有创造出资本。这正是资本的秘密:资本潜藏在任何财产表述的文件里,而一些发展中国家里很多财产并没有以文字的表述和法律的形式确定,不能生成抵押、交换、增值的资本,只是单纯的自然物或者荒凉的山川大地而已。

索托指出,西方国家所确立的正规所有权制度能够带来6种效应,这些效应有助于资本的诞生。“根据我在不合法领域的观察,我看到的结果是:西方国家的正规所有权制度,产生了6种效应,它们能够使这些国家的公民创造出资本。”[4]37所有权制度的产生,一是因为所有权具有成为资本的潜能,二是产权信息的制度化使得这种潜能成为现实。“所有权效应之三:建立责任和信用体系。所有权应用之四:使资产具有可交换性。所有权效应之五:建立人际关系网络。所有权效应之六:保护交易。”[4]37-49信用、可交换性、人际关系网络、交易的完成等等这些都是只有所有权产权证明才能实现。反之,如果没有这个表述和所有权的话,那么这些效应等于“无”,就是一个“零存在”。

索托力图解决资本从潜在到实现,从僵化到充满活力的问题。他的解决方法是:以法律的形式表述所有权。索托最后想要实现的是:通过法律来完善所有权表述制度,把发展中国家和前共产主义社会中的所有资产划入到社会契约中,实现从资产到资本的转变。目前,我国也在落实有关不动产登记的相关工作,这也是为了保护产权人的利益。

索托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资本发展上非常不平衡,发达国家的所有权表述制度是导致这种区别的根本原因。在一定程度上,索托的分析是合理的和科学的,从国家的具体差别入手解释了资本所能够产生的不同效应。但其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并没有解决资本是如何产生的,以及资本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资本的剥削本质没有被揭示,只是把资本当作了人人可以拥有的“所有权表述”。事实上,资本在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

3.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

马克思一方面认为,资本是雇佣劳动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资本是社会关系,是一种剥削关系,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产生、发展、成熟以及消亡。马克思既承认资本是物,又批判资本只是物的观点。

“人—社会关系—资本”中,人与资本在其本质上都是“社会关系”。在生产场域,资本一方面以“物”的形式直接呈现,另一方面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来间接呈现。在此,资本往往反映了阶级关系以及剥削关系,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都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在古代社会中,人的社会关系的存在是无意识的,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关系的存在变成了有意识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存在。

社会是以社会关系为细胞的,社会关系在资本分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说,在其现实性上,人在本质上是一切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56

马克思从商品入手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认为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显然,在“人—社会关系—资本”中,社会关系把人与资本勾连起来了,以社会关系为核心的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所在。

在商品、货币、资本中,劳动分工和商品交换促进了社会总资本的形成,即生成资本的社会化和社会资本化的完成。资本家越来越多地占有了货币,越来越多地占有剩余价值,增值财富成为他们的唯一目的。资本家也成为了贪婪索取财物的人格化资本。所有权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权力,同时也是使用劳动力和土地以获得剩余价值的手段。

剩余价值不仅被生产资本家所无偿占有,同时被其他的资本家以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平均占有。资本家也是人格化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切皆为“物”,即“资本”,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替代了。显然,资本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马克思认为,资本不是物,而是反映社会性、历史性的生产关系。“资本,土地,劳动!但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6]922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力、资本家等一切都是资本。

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看来,资本是物或者价值,而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社会关系。只有马克思的资本理论正确揭示了资本的本质特征:资本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以剥削剩余价值为源泉和动力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资本的产生必须以购买劳动力为前提,劳动力即活劳动是资本产生的前提。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所说的资产、资源、物等概念没有反映出劳动的增值性和资本增长的源泉和秘密。马克思以资本为契机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从而证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二、资本研究中的新探索

资本在经济学上具有双重性:即资本在发展生产力、推进文明的同时,带来了金钱崇拜和生态破坏等问题,这就是资本的两面性。资本使社会变得工具理性化,而恰恰是工具理性、生态理性、经济理性忽视了人的非理性,抹杀了人的潜意识。社会的资本化会导致人们把资本当作社会发展的唯一维度,同时把所有的社会现象资本化,这不利于我们对非理性和精神现象的认识和分析。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学家们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把资本泛化,以资本为纽带联结社会所有要素并且具有把资本当成唯一标准的趋势。显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资本,而在于人如何利用资本。因此,资本分析中人的因素非常重要。

一方面,资本是客观实在的、自在的存在物。但是,另一方面,资本在社会存在中,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在生产关系中才有了本身的本质和逻辑。资本只有上升到人的高度才具有存在的意义。因此,在人与资本的关系中,人的因素凸显出来,具有了决定性的作用。应该把资本放在“人——社会关系”领域中,把“人—社会关系—资本”结合起来研究,以达到在社会存在视域内分析和运用资本的目的。总之,要把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理论与其他具体学科的资本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多维度、整体性地展现资本的本质及其运行逻辑,以实现更好的解读和分析。

资本的本质决定逻辑,逻辑是本质的动态表现。资本的本质及其逻辑是指资本的增值,资本增值是为了控制和决定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以及对一切对象性力量的控制。显然,正是人的致富欲望以及资本带来的一切便利使得人们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资本,从而推动了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从此,资本的问题转向为人的问题,资本逻辑过渡到了人的逻辑,资本是人格化的资本,人是资本化的人,二者都被异化了。

三、结论及评述

马克思研究的是特定的社会形态中的资本,这种分析结论能否推广到其他社会中呢?资本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积极的意义,其增值本性也会带来社会的进步。另外,资本具有自我否定、自我调整、自我愈合的性质。显然,以前对资本的理解还不够彻底,我们要从人的逻辑的角度去理解资本。

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指的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不少有识之士对资本是持批判态度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本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资本的内在逻辑变成了外在逻辑,剥削逻辑变成了霸权逻辑(贫富差距、国际关系或权力的霸权)。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84.

[3]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M].巴曙松,陈剑,余江,周大昕,李清彬,汤铎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4.

[4]赫尔南多·索托.资本的秘密[M].于海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6]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22.

(责任编辑安然)

10.3969/j.issn.1008-6382.2016.04.002

2016-06-13

白梅花(1978—),女,内蒙古兴安盟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F032.1

A

1008-6382(2016)04-0009-05

猜你喜欢

所有权资本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所有权概念有体性之超越及其体系效应——以析评Ginossar所有权理论为视角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物权与所有权法律问题解析
国际上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当资本无处可去时,可以造车啊!
所有权保留制度初探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