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诗歌的起结
2016-03-23焦健
焦健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广西 桂林 541001)
论王维诗歌的起结
焦健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广西 桂林 541001)
摘要:王维在诗歌的起结上颇有造诣。其诗歌开头有着包容、平雅的特点,其诗结尾则有着蕴藉、消纳的特点。在王维的诗歌中,这些特点有时交替出现,有时同时出现。
关键词:起结;包容;平雅;蕴藉;消纳
诗家作诗尤重起结,清人冒春荣《葚原诗说》认为:“一诗之气力在首尾。”王维作为唐诗大家,在诗歌的起结上皆有独到之处。本文仅就王维诗作进行讨论,归纳其在起结上的特点。
一、起
(一)包容
这里所说的包容,指的是诗歌的开篇为后面留下可施展的空间,使后文可以在起首处得到呼应。王维的作品正是如此,如《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之作》:
汉主离宫接露台,秦川一半夕阳开。青山尽是朱旗绕,碧涧翻从玉殿来。新丰树里行人度,小苑城边猎骑回。闻道甘泉能献赋,悬知独有子云才。
首句中的“汉主”“离宫”“露台”皆为皇家称谓,庄重大气;次句中的“秦川”“夕阳”皆为宏大意象,开阔辽远。这两句诗并不出奇,但“汉主”二字留下了后文围绕汉主发生的事的地步,才有末联中杨雄献赋典故的呼应;“离宫”二字留下了帝王离宫外的情景的地步,才有“青山尽是朱旗绕,碧涧翻从玉殿来”的补充;“露台”二字留下了登台远望的地步,才有“新丰树里行人度,小苑城边猎骑回”的远景。同时,“秦川”和“夕阳”又宕开空间,为后文的“青山”、“碧涧”的自然景观留出地步。不难看出,由于首联所给出的“帝王”“宫殿”“长河”等可联系到的内容非常丰富,所以后面三联即使采用别的内容也并不为难。
又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的开篇即列出了“空山”“晚”“秋”等元素。“空山”有较大的空间容量,“晚”和“秋”则有较大的时间长度。如此一来,后两联中的“松”“清泉”“石”“竹”等意象的具体形态,可被涵盖于“空山”的巨大空间中,“明月”“归浣女”“莲”又对应了“晚”“秋”。徐增《而庵说唐诗》评价此诗道:“人皆知颔联之佳,而不知此承起二句来。”实际上不仅“颔联之佳”承此二句来,颈联之佳亦然。其原因正在于首联包容性大,为后文留下了很多施展空间。另如《终南山》的“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过香积寺》的“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汉江临泛》的“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送梓州李使君》的“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的“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等,都有着同样的特点,即在开篇之处宕开时空,为后文留出余地。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列举过几种诗歌开篇的类型:“有境界阔大,即景生情的;有刻画气氛,用作烘托的;有大气包举,笼罩全篇的;有发端突兀,出人意外的。”[1](P177)“大气包举,笼罩全篇”,说的就是王维诗歌开篇包容的特点。
(二)平雅
本文所说的平雅乃平和雅正之意,这是王诗开篇的第二个特点。在古典诗歌批评史上,部分方家比较推崇奇崛的开篇。朱庭珍《筱园诗话》云:“凡五七律诗,最争起处。凡起处最宜经营,贵用陡峭之笔,撒然而来,突然涌出,若天外奇峰,壁立千仞,则入手势便紧健,气自雄壮,格自高,意自奇,不但取调之响也。起笔得势,入手即不同人,以下迎刃而解矣。”谢榛《四溟诗话》也认为:“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值得注意的是,在讨论起笔突兀这个问题时,前人非常喜欢引用王维的《观猎》一诗。方东树《昭味詹言》云:“起手贵突兀。王右丞‘风劲角弓鸣’……等篇,直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黄生《唐诗摘抄》认为,《观猎》一诗“起法雄警峭拔”。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认为《观猎》前两句“胜人处全在突兀”。这些评价并没有问题,试看“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两句:先借劲箭之风、强弓之响提起观者兴致,再将视角转到风响弓鸣的发生点——狩猎于渭城的将军身上,真可谓先声夺人;但问题是,这类开篇在王维诗中并不常见,除《观猎》一首外,几乎没有更多相似的例子。在这里略举一些王维名篇的开篇: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归嵩山作》)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过香积寺》)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青溪》)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
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赠郭给事》)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陇西行》)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使至塞上》)
杨子谈经所,淮王载酒过。(《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这里引用的诗篇只是王维佳作中的一小部分,但在题材上包括了山水、田园、游览、寄赠、边塞、过访,在体裁上包括了五古、乐府、五律、七律,应该说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王诗开篇非但不突兀,反而以平和见长。作者欲写游憩,便从眼前景物入手;欲写过访,便从对方宅邸入手;欲写出塞,便从漫漫征途入手,中规中矩,自然平和。像“风劲角弓鸣”那样“倒戟而入,笔势轩昂”(施补华《砚傭说诗》)的完全没有。从王维大部分诗作与《观猎》的比较可知,《观猎》这样突兀的开篇,王维不是不能写,而是不肯多写。其中原因应在于诗人对平和自然的追求以及对刻意雕琢的回避。起笔的平和,也造就了其诗“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羽《沧浪诗话》)的艺术效果。
另外,王诗的开篇往往在平的基础上透出雅。雅的内涵包括庄重、正统、高尚、美好等元素,这些元素在王维诗歌的开篇中十分常见。如上文所引到的《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之作》开篇“汉主离宫接露台,秦川一半夕阳开”两句。这两句在句法上中正平和,并不出奇,但胡应麟将其与崔颢《行经华阴》的开篇“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并列,评为“冠裳宏丽,大家正脉可法”(《诗薮》)。“宏丽”“正脉”的评价,点出了句中景象开阔美好,题材庄严正统的特质,深合雅意。对于这两句诗,许学夷《诗源辨体》也直接点出:“摩诘七言律,如‘汉主离宫’,华藻秀雅者也。” 另如“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使至塞上》),以“问边”“属国”等事开篇,庄重雅正;“杨子谈经所,淮王载酒过”(《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借杨雄、刘安之故事开篇,一赞杨氏宅邸,二赞岐王风范,恭敬俨雅;“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早秋山中作》)以自谦之语起笔,又暗藏高士意趣,可谓谦雅;“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以秋色美好之景,友人闲逸之状,透出一片雅兴,故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认为“起爽朗,此首略近青莲”;“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赠郭给事》)两句,唐汝询《唐诗解》评为“起语闲雅”。综合以上例证,不难看出,王诗的开篇,于包容之外,还有平雅的特点。
二、结
(一)蕴藉
本文中的蕴藉,指的是诗句含蓄而不直白,意在言外。
这可以体现在叙述性的结尾中,如《酬郭给事》结尾:“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这二句透出四层意思:第一,“欲从君”写认同对方;第二,“老”“病”写力有不逮;第三,“强”“无那”写心有遗憾;第四,“解朝衣”写将要致仕,“老”“病”之说并非托辞。这个结尾,既推脱了对方的邀请,又表达了自己的惋惜心情和对对方的恭敬,一波三折,极尽婉曲之妙。故明代李沂在《唐诗援》中赞曰:“结语多少蕴藉,令人一唱三叹。”近代朱宝莹《诗式》也赞其“落句尤极蕴藉”。类似的例子还有“欲缓携手期,流年一何驶”(《赠从弟司库员外絿》),一借“携手期”写出诗人希望归隐的理想,二借“欲缓”写不得归隐的现实,三借“流年一何驶”写出随着年华逝去,自己煎熬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心情,含而不露,意在言外。
蕴藉也可以体现在以情景描写为主的结尾中,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酬张少府》的结尾“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认为其“结意以不答答之”。周振甫先生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解读:“渔歌入浦深这个结尾,避开了朋友的问话,另外描写一种景物,所以说是宕出远神。这种景物好像同朋友的问话无关,实际上是用不回答来回答,就是说我所关心的是入浦的渔歌,这个结尾是很含蓄的。”[1](P177)含蓄在哪呢?诗中“渔歌”乃渔人所唱,其身份暗示着逍遥于江湖之上,自由自在,无案牍之劳行,而唱渔歌的行为,意味着心境开阔爽朗,“入浦深”则意味着无所挂碍,洒脱自如。也就是说,只要身心处在自有快乐之境地,穷通与否都是不重要的。正如《庄子·让王》云:“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如此看来,“渔歌入浦深”实际上已然回答了什么是穷通理,只是不正面回答罢了。这也就是沈德潜所说的“以不答答之”。另如《终南山》的结尾“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亦然,其中蕴藉之处,一方面在于隔水相问的声音效果。陶文鹏先生认为:“《终南山》《鸟鸣涧》《酬张少府》《李处士山居》等篇,置听觉形象于篇末,借音响使全诗宕出远神,产生一种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艺术效果。”[2]其中所说的“远神”即为蕴藉之表现。另一方面,这个结尾所蕴含的意义也非常丰富。王夫之《姜斋诗话》评曰:“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则认为其“见山远而人居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的确,诗人游览一天,仍在山中,以至于找不到住宿之处,可见山之阔大;时至傍晚不见人烟,好不容易见到一个樵夫,却还隔着湖水,可见人烟稀少。霍松林先生还从这个结尾中翻出了更多的意思:“第一,‘欲投人处宿’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以我观物,即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与诗人之避喧好静,也可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然砍柴,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循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第四,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又不难想见。”[3](P181)他如“青山卷白云”(《欹湖》)、“愁见孤城落日边”(《送韦评事》)、“白云无尽时”(《送别》)、“纷纷开且落”(《辛夷坞》)、“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观猎》)等结尾,皆于情景之中透露出无限意味,深得蕴藉之妙。
蕴藉还可以体现在抒情性的语言当中,试看《送张五諲归宣城》一诗:
五湖千万里,况复五湖西。 渔浦南陵郭,人家春谷溪。欲归江淼淼,未到草萋萋。 忆想南陵镇,可宜猿更啼。
这首诗从归途入笔,通过想象,将友人经行之处描摹殆尽,结语透出三层言外之意。第一,“忆想”句乃诗人替友人设想。诗人能如此深切地了解其心意,理解其感情,说明二人心灵相通,友情深重。第二,猿啼凄凉。萧纲《蜀道难》云:“笛声下复高,猿声断复续。”郦道元《水经注》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作者以此入诗,写尽友人心中思念与哀伤。第三,“可宜”“更”字点出“猿啼”之哀已是雪上之霜,反衬出其长时间郁郁思乡的心理状态。故卢麰《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评价此诗:“结更委婉不尽。”又如“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送杨长史赴果州》)两句亦写别情,此诗结尾借明月、杜鹃表达思念,已有一层意蕴。黄生《唐诗摘抄》评曰:“(别后二句)说两地别情,凄楚已极,却只以景语出之,寓意俱在言外,笔意高人十倍。”更值得注意的是“同”与“应”两个情景外的虚字,“同”字写出二人身处两地却同时思念对方,点出二人友情深挚;“应”字写出诗人的拳拳期望,希望友人如杜鹃所鸣之“不如归去”,早日回归长安,这使友情更深了一层。再如使用疑问语气的“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山中送别》)此句意蕴也有三层:第一,春草明年再绿,相应的,友人也应别后再来,此句表达出再见故人的期望;第二,“归不归”这一问,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确定,暗藏草木可期,人事无常的怅惘;第三,这两句化用了《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语典,不同的是,《招隐士》呼唤王孙离开山林,回归人世,此诗反而希望友人离开人世,回归山林,反用典故的手法,更强调了诗人对山野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排斥。故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认为:“此种断以不说尽为妙,结得有多少妙味。”钟惺在《唐诗归》中也说此二句:“慷慨寄托,尽末十字,蕴藉不觉。”
以此观之,不管以何种表达方式做结,王维的作品,大部分都有着蕴藉的特点。
(二)消纳
此处消纳取归纳之意。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提出这个说法最多。在评价王维《终南山》之“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时,他指出:“一结从小处见大,错综变化,最得消纳之妙。”诚然,此结虽写小景,但通过诗人终日不曾游遍,需寻宿处的情况,可以看出终南山的大,以此对前面六句进行了归纳。又如《酌酒与裴迪》一诗: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对于“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这个结尾,黄氏评道:“‘何足问’三字将上所论人情世事,一切消纳。”在这首诗中,前面四句道出世态之炎凉,而末句将其全部概括在“世事浮云”当中,以“何足问”三字一并进行了否定,从结尾处笼罩了全篇。这也就是黄培芳所说的“消纳”。
这种情况还有一些,如《渭川田家》,诗歌前八句中的景物非常丰富,有墟落、牛羊、野老、牧童、荆扉、野鸡、麦苗、蚕、桑叶、田夫十种,而结句“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中的“即此”二字,则将以上景物完全归纳,并得出“羡闲逸”的感受。王夫之《唐诗评选》认为此诗“通篇用‘即此’二字括收”,正有消纳之意。又如《汉江临泛》结句中的“襄阳”二字,照应了前两句中“楚塞”“荆门”的地名,虽不可看做一处,但形成地形上的连续,点“汉江”之题。“好风日”三字,将颔联和颈联一并归纳,进而写出自己“留醉与山翁”的愉快心情。再如《归辋川作》,前七句写归途所见,景色无不闲远秀美,末句既点归的题,又通过从“悠然”到“惆怅”微妙的感情变化,写出色不异空的感受。这种感受借“掩柴扉”的动作表现出来:诗人用柴扉将门内的自己与门外的美景隔断,总括了前七句的内容,并反其意而用之。这也体现出消纳手法的运用。另如“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之“春芳歇”三字,总纳前六句内容,进而得出“王孙自可留”的结论。“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青溪》)之“澹如此”三字,总纳前八句的内容,进而以景写情……王诗中许多佳作的结尾,都运用了消纳的手法。
前辈学者曾归纳了诗歌的许多不同结法,有代表性的如黄拔荆先生将其分为以情语结和以景语结两大类,再从中分离出“议论做结”、“疑问做结”等[4];周振甫先生则在以情结和以景结之外,再分出“就题目收住”、“宕出远神”、“放开一步”三类[1](P177)。本文认为,这些都是结的不同方式方法,不管以何种方法作结,王诗的结尾都有蕴藉和消纳这两个特点。
参考文献:
[1]周振甫.诗词例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2]陶文鹏.传天籁清音绘有声图画[J].文学评论,1983(5).
[3]霍松林.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4]黄拔荆.唐诗起结浅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8).
责任编辑 韩玺吾E-mail:shekeban@163.com
On the Knot of Wang Wei’s Poems
Jiao Jian
(ChineseDepartment,GuilinNormalCollege,Guilin541001)
Abstract:Wang Wei was quite accomplished in the knot of poetry.The beginning of the poem has a tolerant,fla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nd of poem has a refined,consumptive characteristics.In Wang Wei’s poetry,these characteristics sometimes appear alternately,sometimes appear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node;tolerance;refined;implication;consumption
收稿日期:2015-12-11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YB2014473)
作者简介:焦健(1980—),男,广西桂林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
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 (2016)02-00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