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农民收入增长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以湖北省荆门市为例

2016-03-23何媛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农民增收对策建议新常态

何媛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新常态下农民收入增长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以湖北省荆门市为例

何媛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摘要]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认为在当前全球经济整体低迷、大宗农产品价格保持低位以及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农业政策面临重大调整的环境下,以粮食种植为主的湖北省荆门市农民收入必将受到影响。为此,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主动适应“新常态”,要在“调结构、控规模、强产业”3个方面下功夫,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最终实现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新常态;农民增收;对策建议

湖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位于鄂中腹地的荆门市粮食产量占湖北省的10.7%,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所辖3个县市均是全国粮棉油、猪渔蛋生产基地,全市农业人口占70%以上,一半以上的耕地种植水稻、油菜等粮食作物,因而粮食的产量和价格是影响荆门广大种粮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目前,荆门市粮食主产区农民的收入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因此,必须准确把握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及时调整荆门市的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才能在“新常态”下保持该市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

1当前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1国内粮食价格受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冲击

近年来,我国粮食价格在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时储备政策的支撑下,连续多年保持上涨态势,已经逼近WTO规则下的“黄箱”政策上限。目前,国内大宗农产品价格已全面高于国际市场,到2015年上半年,大米、小麦、玉米等主粮价格均超过国际市场的50%,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的进口完税价每吨大体比国内低1000元,导致粮棉油糖等进口不断增加,出现了“边进口、边积压”、“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现象。同时,农业技术不断提高和推广,世界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将长期保持低位,对我国粮食价格始终保持压力。

1.2国家对外战略布局使国内粮食市场进一步开放

随着对外开放的继续深化,特别是我国与东盟、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自贸区的建设和发展,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将进一步融合,我国农业开放程度还会进一步提高。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实施,自由贸易伙伴以及类似“高铁换大米”的协议将逐渐增多,将有更多的低价粮食进入我国。今后,我国不仅面临来自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现代化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的竞争,也将面临来自劳动力优势明显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而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仍处在上升通道,租地、劳动力成本以及机械作业费用不断上涨,粮食等农产品缺乏价格优势。

1.3农业发展政策调整给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带来的挑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2143.5万吨,比2014年增加1440.8万吨,增长2.4%,实现“十二连增”。虽然粮食丰收,但不少地方传出“粮价下跌、谷贱伤农”的消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经济、人口增长放缓,粮食消费和加工需求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粮食生产成本过高,无力对抗进口粮食低价的冲击。

2004年以来,我国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以此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随着收购价的逐渐上涨,国内粮食市场价格跟着水涨船高。而近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却掉头向下,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日趋明显。从2012年起,国内粮价开始逐渐高于国际市场。当前,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导致粮食大量进口,国内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单纯依靠提高托市收购价格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效应越来越弱,现行粮食收储体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调整收储政策势在必行。继2014年初取消大豆、棉花临储政策后,2015年我国不再提高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并且下调了玉米临时储备价格,油菜籽收购主体也由中央转到地方。这一系列政策调整,实际上反映出国家在逐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干预。而且,托市政策的调整有助于改变粮食价格只涨不跌的预期,引导农民因地制宜调整粮食种植结构。

2农民收入增长所面临的问题

2.1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当前,荆门市农业产业结构极不合理[2]。首先,农业经营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而种植上又以水稻、油菜、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这些农作物的单产基本已达到最大值,增长空间极为有限,且受天气、病虫害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较大。其次,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增施农药、化肥等传统方式获得高产,但收获的粮食均属于低附加值的大宗产品,不仅成本高、利润低,受市场行情影响较大,而且难以形成较长的产业链条,严重制约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壮大。

2.2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

实地考察发现,虽然部分地区开始实施土地流转和农业合作社等形式,但受地形地貌、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荆门市农业经济仍然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经营方式为主。一方面,有的地区机械化水平低、农机利用率低,仍然依靠人工耕作,生产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规模效应,难以使土地、技术、人才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合理组合和优势重组,严重影响了荆门农业产业化升级。

2.3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带动“三农”发展、农民增收的成效突出,但目前荆门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荆门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不多,仅有国宝桥米、洪森粮油和宝源木业等几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且主要是以粮油加工为主,普遍受季节影响大,开工率不足,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影响力小,对全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有限。

3新常态下农民收入增长对策

新常态下荆门农民收入增长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存在重大的机遇。根本之道就是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重点在“调结构、控规模、强产业”三方面下功夫。

3.1调结构是基础

要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结构有了明显变化,不仅是对肉蛋奶果的消费逐渐增大,而且越来越关注食品卫生安全和饮食营养健康。因此,必须从面向市场需求的角度科学审视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行情和农业资源潜力,充分利用荆门市气候四季分明、地形复杂多样的有利条件,引导广大种粮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融入新型农业发展道路,逐步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循环农业,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实现协调发展,推动秸秆、畜禽粪便、地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实现变废为宝、综合利用。

3.2控规模是根本

粮食产量的稳定关乎国家安全战略,在调整荆门市农产品结构的同时,要继续大力推进和完善土地流转,积极引进和扶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开展适度规模经营,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规模效益的方式来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促进“五三黄桃”、“双低菜籽油”等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布局,形成优势产业带。

在实施土地流转和布局优势产业的过程中,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这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被征占的土地,要尽可能地维护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基本权益,积极创新补偿方式,围绕“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不断探索符合当前荆门市农村实际的土地流转形式,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更好地维护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切身利益,切实加快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

政府要密切关注市场动向,在引进、推广新型农产品种养时要合理控制规模,严防盲目跟风、一哄而上之后因市场迅速变化造成广大农户最终赔本的事件发生。此外,政府还要坚决保护好耕地,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升农田有效灌溉率,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不断提高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着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确保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稳中有增。

3.3强产业是关键

要实现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关键在于加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优化农林牧渔畜等第一产业,强化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农村非农业生产制造等第二产业,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农村社会生活服务等第三产业。

1)充分利用省级战略优势,强化产业链充分利用“中国农谷”和“大柴湖”两大省级战略品牌的政策优势,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金融服务平台,有针对性地引进现代新型农业产业和投资,促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连接点,其发展壮大可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集聚,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是农业发展融入工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繁荣农村非农产业,加快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步伐,增加农民就业渠道。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通过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提高全市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

2)紧紧跟随国家发展战略,完善产业链尽快适应“互联网+”的发展契机和“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的跨越。在互联网大时代,古老而传统的农业同样难免被互联网影响继而带来变革[3]。可以预测,电商交易在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将成为人们生活的必备技能。目前,通过网络来购买生活用品已经越来越被农民所接受。从当地有什么买什么到想要什么上网买,从农产品土特产等人来买到上网主动寻找买家。通过互联网,广大农民既可以购买到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农资农具,又可以扩大自己产品的销售渠道。因此,政府必须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完善农村通信网络设施,为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吸引更多的现代农业企业和服务行业真正深入农村扎根落户。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平台,了解农业市场行情,引进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先进生产技术,形成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确保质量安全,狠抓品牌建设,通过各种电子商务渠道使荆门市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吴海峰.粮食主产区实现农民增收的系统研究[J].中州学刊,2014,(10):47~51.

[2]张志扬.湖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分析[J].福建农业,2014,(1):31~32.

[3]夏青.农业走进互联网时代[J].农经,2014,(8):14~17.

[收稿日期]2015-10-19

[作者简介]何媛(1987-)女,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农民收入问题,327825431@qq.com。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409(2016)09-0080-03

[引著格式]何媛.新常态下农民收入增长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湖北省荆门市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6,13(9):80~82.

猜你喜欢

农民增收对策建议新常态
制约吉林省农民增收的因素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浅谈灵武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