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沙地重建巴别塔
——冯娜诗歌印象

2016-03-23孙自秀

关键词:诗人诗歌

王 永,孙自秀

(1.燕山大学 文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44;2.西北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610100)



在沙地重建巴别塔
——冯娜诗歌印象

王 永1,孙自秀2

(1.燕山大学 文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44;2.西北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610100)

有学者在总结本世纪初的诗歌状况时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欢闹和哭泣,喧嚣中快感的尖叫和悲凉中喑哑的啜泣交错着、交响着,这就是我们的时代,我们时代美学的两极。”(张清华《新世纪文学大系·2006诗歌·序》)除这两块极地外,中间还空余着大片的土地,诗人冯娜的《寻鹤》《无数灯火选中的夜》两部诗集就是这中间的土地上发芽的种子。她的诗作也正有别于“快感的尖叫”和“喑哑的啜泣”,其中不疾不徐的遐思、均匀绵长的生活气息、文质相契的美学追求、问苍生亦问鬼神的脉脉温情、晶莹明亮的文字品格,都显得那样珍贵,而贯穿其中的是诗人对于自己淡然从容的打量,是一颗具有宗教情怀的诗心。

一、“如果,可以不写给某一个人”

在《情书》中,诗人冯娜列举了红色花、树梢的鸟雀、明月、一个短促的笑这些在她看来“真好”的事物,但她最终还是觉得“所有轻盈加起来都比不上一封情书的好”,这种好又是以“如果,可以不写给某一个人”为前提的。在这首短短的诗作中她进行了两次比较,并最终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结尾处就有了轻轻浅浅的惆怅。在《无数灯火选中的夜》和《寻鹤》这两个集子里,几乎全部的诗歌都以一种不同寻常的形式煞尾,诗人由于追求一种在结尾处点睛的效果,诗体中间的部分就自然形成了一种舒展自如、游刃有余的风格笔力,情感的空间得以不断拓深,即使是激烈的情感、浓稠的思绪,也因为节奏的有意识放慢而在匀称行进的诗行中得到了再次提取和发酵,串联意象的隐秘线索就愈发显得至醇至美。同时,自然的景象、生活的物象在诗人笔下纷纷化为诗的意象在,“正午的水泽/是一处黯淡的慈悲/一只鸟替我飞到了对岸/雾气紧随着甘蔗林里的砍伐声消散/春风吹过桃树下的墓碑”。于是诗歌既紧实如网,迫使读诗的人进入诗境,又虚实相间留有余地,与诗歌的行进节奏相匹配。

结尾之处的点化是以一种尘埃落定的姿态结篇的,给予了出现在其诗行中的每一个意象以归宿。尽管这些归宿大都带有些许超脱的神秘和潇洒的不确定,但寻觅的过程毕竟终止了,就像在巴音布鲁克,养鹤人只需一种找鹤的方法——“被他抚摸过的鹤/都必将在夜里归巢”。看得出来,寻鹤的方法似乎并不仅在于抚摸的动作本身,还必须是“她有狭窄的脸庞/瘦细的脚踝/与养鹤人相爱/厌弃/痴缠”,事实上这就是“她”主动、顺从、寻觅的结局。这些结尾就像诗人自己所陈述的那样,“我喜欢那些无来由的譬喻/像是我们离开时/忘掉了一点什么”。有学者曾指出,中国的语言长于抒情而非说理,所以古人每发议论必须作比喻、讲故事。冯娜的诗歌中多譬喻,《食荔枝》中谈及妃子一笑倾圮半壁江山时就说“就像妇人数着钱对我说/姑娘/吃前剥了壳/蘸点淡盐水”,这也颇有些“无来由”的任性了。人们该如何形容事物、形容渺茫几不能辨,无法厘清的感觉?“就像”,这千古年间日日使用的比喻词映射出的是中国人羞怯腼腆的面容。假使这譬喻仍不能为人所领会呢?那就绝无再度注释的可能了,因为就诗而言,她的使命已经完成。“当他把一种事物现象看作是另一事物的迹象、征兆或象征时,他也就确认了世界万物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似性。”(耿占春《隐喻》)结尾处的点化更是使诗歌有了寓言的特质,短小精悍,余味悠长。当然,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是丰富多彩的,而诗歌作为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探视和观照,其收束方式也便不拘一格。“我相信的命运,经常与我擦肩而过/我不相信的事物从未紧紧拥抱过我”,这首《雪的意志》的结尾让人容易想到海子的《秋天深了》的结尾:“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与海子的直截了当和对于生活决然的判断不同,冯娜诗歌表现出女性对于生活和命运的温婉质询。

二、“我们就是知道”

说这话的人,好像很任性的样子,但这话是谁说的呢?是一个农夫对“如何辨认一只斑鸠躲在鸽群里呢”的回答——“不看羽毛也不用听它的叫声/他说/我们就是知道/这是长年累月的劳作所得”,这种世俗的真诚与可爱被诗人不加修饰地写进了诗,并一道成为她“劳作”的态度。从神秘之地走出的女诗人,已经越来越明了最持久的劳作、最神秘的祭祀与最浪漫的寻鹤,原来没有什么差别,“我们就是知道”,这“就是”里的绝对自信不是靠个人短暂一生的经验就能堆积而成的,千百年来延续的神秘血脉从未停止流淌,滴落在土地里,神像上和诗人心头。神创造光时,是这样的——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我们就是知道”的“我们”仿佛就成了神的子民。

于是,在这种劳作态度的影响下,冯娜诗歌中的女性特质就愈发令人不可忽视。首先是上面已经提到的任性和虔诚。其次是感性的精神气质与浓郁的生活感。诗人对于现实事件没有刻意去超脱,遂出现了大量《食荔枝》《陪母亲去故宫》《在博物馆拍摄一幅壁画》《癸巳年正月凌晨遭逢地震》这样的诗。遇到暴雨、大雪、农夫、杜鹃等任何事物,只要它蕴藏着动人心弦的能量,就可以进入诗中,留于纸上。诗人致力于开掘的是平凡生活与日常事件中的诗意,诉诸笔端的本应是诗的文字就多少染上了散文的色彩。单独的意象与跳脱的诗句鲜少出现,那些按照诗人规划好的路线、层层递进而成的诗行几乎能够连缀成篇。女性特质的另一表现是对于归宿的寻找。前面已经提过,诗人在诗歌结束时,几乎给予出现其中的每个意象以归宿,她自己又何尝不是在这种给予中努力寻找归宿感呢?“‘你说话的时候没有口音/不像南方人’”,但“如果我睡在夜里/感到一个人和他的梦同时造访/我的哽咽/一定带着云南口音”,这个归宿,首先是故乡。在她耳中,云南的声响是金沙江的声音,“无人听懂/但沿途都有人尾随着它”,而她本人背井离乡后仍然坚信“世界上所有水都相通”。故乡与生俱来的神秘也绝不以神秘的面目示她,当时间、空间上的距离都遥遥拉开后,心理上的距离反而归于无,“它看见一座白色迷宫/我像是找到了归宿”。第二个归宿则是爱情。与其说是“寻鹤”,不若说是“鹤寻”,诗人愿意被“他”抚摸,并在“夜里归巢”。最后的归宿则是母亲。面对母亲,写下的文字都如冰心般明丽、深情、眷恋。女性诗歌中处处表明着对于生活的坦然态度和真切而细致的感受,这些感受又用了承载力极好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出来。

三、“在时间的地图上丈量”

《寻鹤》《无数灯火选中的夜》这两部诗集读罢,可以明显感觉到诗人对生活的感知与诗情的把握多以“时”“空”为标尺进行二维定位。时间上,偏爱以年份、时令、节气等饱含感情、能指背后又有所指的时间为参照,如《庚寅年路遇大雪》《夤夜》《癸巳小满夜遇暴雨》等,或是以四季的景观不动声色地显露时间的痕迹,如《南风过境》《山坳里的藏报春》《采菌时节》等;空间上,一方面落在具体的地点上,如《听说你住在恰克图》《雷峰塔》《夜过增城》,也有以具体器物为承载的,如《插在花器里的影子》。另一方面则注重心理空间的开拓而产生了《我梦见你的梦》《宝石的心》等佳作。

不过大多数诗作都是把时间和空间统一,并使二者相互丈量,正如《远路》中对去往S城的距离始终没有明确告知,却分别以快车、慢车、骡子、步行、风为载体相互比照,“在时间的地图上丈量”,得出了空间上不确定的结果。同时,心理时间与心理空间亦互为尺度。诗人对于那些里尔克意义上的“严重的时刻”以及使人生改换样貌的生命的节点异常地执著,正是这些时间上的瞬息与片刻,化作了空间上的芥子须弥。“一群人中她的身影最安静/除了出生那一回/我的车次从不早到//我想起抵达珠穆朗玛峰的那个黄昏/在那承受亿万年隆越的洪荒”(《接站的母亲》)。“因为无法获得更遥远的音信/过了三十岁我就决定只惦记活着的人/父亲似乎也是一样”(《家世》)。诗人本身默认万物的尺度,犹始终葆有一种独一无二、脉脉温情的对生活的丈量方式,她只需顺着朝前的大路迈开步子,那行走过的地图自然就留在身后。

诗人的时空观还体现在前进的过程中对信念的寻求。理想与信念在诗作中鲜有露面,总是犹抱琵琶欲说还休。“我知道,无需加持/只要伸手捻住一点光焰/它们就会熄灭,并/全部回到我的体内”(《莲花》),“我在这茫茫的水域中黯淡下来/同时获得一座庙宇”(《酥油灯》),“只要杏树还在风中发芽/我/一个被岁月恩宠的诗人/就不会放弃抒情”(《杏树》),“借问船家何处/路人何处/我又如何去往更深的因缘际会当中”,我们可以从这些片言只语中可窥得一二。寻求的路途是遥远征程,理想的实现因而并不容易,但“正是这种遥远感常使我们凝眸云雾苍茫的时间深处,觉得人生既艰难却又十分壮丽。”也正是这种遥远感逼迫诗人出走,于是经验的空间里充斥着沉思,内心的空间满溢着幸福,以时间维度上的“未来”可能到来的幸福作为现下空间里行动的动力,人生的艰难与壮丽在诗内诗外同时被体味到。

《唱赞奥义书》中言及:草木之精英为人,人之精英为语言,语言之精英为颂祷之诗。那么,诗的精英呢?也许诗人也难以回答这个问题了,因为她总是一边强调诗是写在沙漠上的字的同时又固执地写下一句又一句。作诗本无需条条框框,而诗本身正如文学、艺术,应该是有着恒常的标准的,这标准既是先前就留存在世的,也是个体可以进行修正的。冯娜的诗也许还未达到不可凑泊的至境,但的确玲珑可爱,又庄重真诚。巴别塔没有建成,语言分了种族,种族之外,诗可以独立为特别的一种。作诗这行为,于冯娜亦可视作在沙地重建以通天堂的巴别塔了。

“一个读诗的人,误会着写作者的心意/他们在各自的黑暗中,摸索着世界的开关”。这是冯娜的《诗歌献给谁人》中的诗句,以此作为结束语。

附:

王 永(1976-),男,河北河间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孙自秀(1994-),女,陕西延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I207.25

A

1672-934X(2016)05-0102-03

10.16573/j.cnki.1672-934x.2016.05.017

猜你喜欢

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最帅的诗人
“诗人”老爸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