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汉明:人求上进先读书
2016-03-23姜楚华
●本刊记者 姜楚华
王汉明:人求上进先读书
●本刊记者姜楚华
王汉明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特聘专家,湖北省学习学研究会中小学分会副秘书长,湖北省教育学会理事,湖北省中语会理事,现任通城县科协副主席,通城县教研室主任。出版专著《教育情缘》,编写(或参与编写)《小课堂·大语文·主体化》《初中重点知识学习指导》《阅读训练题设计》等多部书籍,发表论文40余篇。
王汉明的办公室是一个书的世界。不大的空间里,居中并排放着两张办公桌,上面堆满了一尺来高的书;左右两边,各放着一排书柜,里面挨挨挤挤地装满了各种书籍;办公桌后面、两个书柜之间的地上,整整齐齐、分门别类地码着十几种专业期刊。回顾30多年来从普通老师到语文教研员到教研室主任到党组成员的发展历程,王汉明深有感触:阅读能促使人不断超越自我,并让人生变得丰富。
把时间花费在阅读上,是最有意义的事
王汉明对读书的爱好完全出于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他的小学和初中阶段是在文革中度过的,那是一个图书极度贫乏,甚至连纸张也少见的时代。上小学时,他意外地从亲戚家发现一本《毛泽东选集》(袖珍本),就借过来,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整整翻了一个月。上中学时,只要发现别人手中有“闲书”,他总要想方设法弄到手。有一次,听说同村一位大叔家有一部《水浒传》,他连忙跑去,软磨硬缠了半个月,终于把书借到手。尽管竖排的格式一时难以适应,尽管三分之一的繁体字加上文言的表述影响了理解,但这丝毫没有影响阅读的兴趣。王汉明挤出一切时间反复阅读,常常耽搁了父亲安排的农活和母亲吩咐的家务。
高中毕业后,熟知王汉明喜欢读书的一位村干部举荐他到一所村办学校当民办老师。他先是教五年级语文,接着教初一数学,后来又教初二语文。学着教,教着学,期间既品尝到了教书、读书的快乐,又常常滋生出教不好书、读不懂书的懊恼,这让他萌生出继续求学的愿望。1980年,王汉明参加高考,并被通城县师范录取,再次当起了学生。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磨桥公社教小学。一学期后,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调到磨桥中学带毕业班。中考时,这届毕业班的语文成绩“一枝独秀”。位于城郊的五里中学发现了这根“苗子”,经过多方运作,最终以提高两档工资的条件,硬是把他“挖”走了。
名气是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荣光的同时,也带给人巨大的压力。王汉明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而他突围的办法仍然是读书。这期间,他着重做了两件事:一是参加了本科函授学习,并顺利毕业;二是对初中、高中的12本语文教材进行了5轮系统的梳理。
第一轮理结构,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浓缩为某种结构图示,即板书设计。第二轮捋内容,就是把12册课文的内容全部变成问题填空的样式,每篇课文不少于20个问题,问与答融为一体;内容既涉及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涉及文本形式的感知,既包括整体感悟,又包括重点句段的分析。第三轮抓语段,就是把基本篇目和重点课文中的重难点语段提取出来,每段拟多道训练题;题型灵活多样,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主。第四轮列表格,就是把12本教材以单元为单位,分别设计成一份综合比较表,表项包括课题、课型、作者、体裁、事件、人物、景物、中心、线索、顺序、描写、修辞、重点词语、主要特点、语言风格、名言警句等。五轮制卡片,就是把教材中100多篇基本(重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法制作成简明扼要的知识卡片;它的特点是略于板书而详于提要,既便于教学,又易于运用和记忆。
这五轮梳理花费了11年时间,但王汉明认为“很值得”:从显性效果来看,积累下130余万字的资料。更主要的是,在梳理的过程中,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大量的扩展阅读;这样的阅读增强了对教材深度与广度的把握,因此,教学时既能宏观把握,又能微观运用。
没有阅读的实践会流之于浅,没有实践的阅读会失之于空
有人说,怀才就像怀孕,时间长了总会显出来。
第一个发现王汉明“才气”的人是时任咸宁市教研室副主任易助炎。调到五里中学后,王汉明“暗地里”给自己定下了“三不”教学原则:一是不写程式化的教案,二是不上模式化的课,三是不下公式化的批语。做到这三点并不容易,他开始寻求专业刊物的帮助。王汉明自费订阅了《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等当时全国公开发行的5份中学语文专业期刊,从中博采众长,为己所用。融会贯通的学习让他的课堂丰富起来了,梳理型教学法、训练型教学法、比较型教学法、愉快型教学法……有的是他的首创,有的是移植和借鉴。
“做事的能人,研究的专家。”原省教研室主任张祖春这样描述王汉明在他心目中的印象,并称赞他“学术与人品等齐,智慧伴思想共生”。
阅读量的增加,实践经验的丰富,激发了王汉明写作的冲动。忙完一天的工作后,他就坐下来,把思考化成文字,再工工整整地誊写到稿纸上,邮寄给报刊社,或者寄给业务部门参加评奖。那几年,偶尔也有几块“豆腐块”变成铅字,这虽然对王汉明有一定的激励,但现在回想起来,他感觉文章的“价值不大”,所以大多都“忘记了”。有一件事却一直留在他的记忆深处:有一天中午,校长“神秘兮兮”地把王汉明叫进接待室,说有人找他。这人正是易助炎,他多次读到王汉明上交的文章,每次都带给他新的惊喜,所以专程到学校来见见“这个年轻人”。那次见面的时间很短,而且由于“紧张”,见面的情景也“想不起来了”,但它对王汉明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一直到现在,易主任期待的目光仍时时浮现在眼前,让我不敢懈怠!”王汉明深情地说。
易助炎的专程来访,传递给王汉明一个清晰的信号:自己所走的路是正确的,是有前景的。于是,他以更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项“有意义”的工作中去。当时,满堂灌、五段型、题海战术充斥着课堂,学生学得苦,学得累,而且效率低。心中已经装进了斯霞、霍懋征、钱梦龙、魏书生等一大批教学名家的王汉明不愿“随波逐流”,自觉地开始探求一条“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教研教改之路。
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教无序,学无门”的“老大难”问题,王汉明首创了“乐学”机制,让课堂教学遵循初探——深究——升华三个认识等级,并按照启发诱导——研究讨论——练习巩固的流程展开。这样教学既突出了学生学的主体性,又凸显了教师教的高效性,让语文教学变得快乐起来。针对文言文教学篇目多、背诵难度大的问题,他总结归纳出妙背文言文“九法”:分析背诵法、批注背诵法、口诀背诵法、整体背诵法、拈连背诵法、梳理背诵法、句式背诵法、特征背诵法、标点背诵法。这些方法把读与理解联系起来,通过读带动理解,通过理解提升读的质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针对作文教学无序无法的问题,他尝试并提炼出“科学的宏观布局,有序的套路训练,长期的美文熏陶”教学策略。宏观布局上,他把教学大纲对作文的要求按序列、层次分解到初一至初三的48次作文训练中,每次训练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具体的操作程序;套路训练上,按照由单项到多项,由记叙文到说明文再到议论文的程序逐步推进;美文熏陶上,每次根据训练要求精选2—3篇优秀美文,指导学生抄录、诵读、品析,让他们在美文的濡染中认识生活,领悟作文之道。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虽然在教学教研的路上,王汉明兀兀穷年,从没想过要收获什么,但成绩和荣誉总是不期而遇:40多篇有分量的论文在全国10多家报刊上公开发表;赴天津、湖南、四川等地做专题报告20余场(次);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湖北省教改先进个人”等称号,并享受咸宁市政府专家津贴。
阅读的高度,决定着工作的高度与深度
1996年,县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因工作需要另有他用,大家一致推举王汉明接任。
新的环境,新的岗位,面临着新的挑战。王汉明清醒地认识到,个人书教得好、取得了一些教科研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把全县的教学教研成绩整体提升起来;在他看来,解决之道还是在于阅读。这段时期,王汉明的阅读视野明显扩大了,苏霍姆林斯基、夸美纽斯、杜威、叶圣陶、张百苓、蔡元培等中外教育名家先后走上了他的案头;他还认真研读了吴志宏的《教育管理学》和孙绵涛的《教育管理学》等管理类书籍,并从《孙子兵法》中汲取管理智慧。
上任之初,王汉明发现,教研员每次下校指导工作时,虽然明确指出了学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但学校并没着力整改。在他的倡议、主持下,教研室编写了《校园花絮》,把各学校存在的问题原汁原味、不加评论地整理出来,每月一期,印发给全县各学校并报送教育局各科室及主要领导。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教学方法落后、教科研热情不高,导致教学质量整体不高,是当时十分突出的问题。王汉明果断采取了“典型引路”的方法。他积极组织开展各种赛课活动,在活动中发现人、磨练人、引领人。徐林毅就是在活动中被王汉明发现并迅速成长起来的优秀老师。当时,王汉明积极推荐徐林毅参加市级优质课竞赛。徐林毅虽然做了大量的、精心的准备,但一直到比赛前几天,她对自己的课仍不满意,但又找不到改进的思路和方法,十分苦恼。王汉明敏锐地感觉到,课达不到预期效果不是老师素质的问题,而是教案设计不科学。正值中秋节放假之际,王汉明把自己关在家里,翻阅了大量资料后,把徐老师以前设计的教案全盘推翻,进行重构。上班后,徐老师按重新设计的教案教学,效果很好。最终,这节课获得了咸宁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
在通城,自称是王汉明“弟子”的老师很多:咸宁市十佳青年、湖北省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二等奖获得者汤晓亮,咸宁市“教学能手”、湖北省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二等奖获得者龚爱武,咸宁市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单小娉等等。一提起王汉明,他们都不由自主地露出钦佩的神色。“王主任对课堂完美的要求几乎达到了苛求的程度,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每一个神态,他都要细心打磨。”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到这样一句话。
担任教研室主任、党组成员后,王汉明的工作思路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他开始尝试通过改变教育生态,大范围提高教师素养,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他把魏书生、李镇西、胡明道、程红兵、余映潮等教育大家请到通城,让老师们不出家门,就能与当前的教育名家面对面交流;他带领全县教师开展《课堂氛围的营造与调控》《五环节链动教研模式》等省市级课题研究,这些课题切中了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性、指导性强,大家研有兴趣,学有方向;他发挥自己的理论优势,帮助通城县城关中学和通城县隽水寄宿中学分别构建了“双十五高效课堂模式”和“和谐快乐课堂教学模式”,目前两所学校的成功经验正逐步向全县其他学校辐射。此外,他还积极组织开展了联片教研、专业带课、教育观念辩论赛、教师读书工程等方面的实践与研究。这些“小动作”让老师们感受到了职业的幸福,让全县的教育更人性,更灵性,更精致。
“做事的能人,研究的专家。”原省教研室主任张祖春这样描述王汉明在他心目中的印象,并称赞他“学术与人品等齐,智慧伴思想共生”。王汉明一如既往地低调,说自己不过平时多读了点书而已,即便是读书,也不过是“笨鸟先飞”的缘故。行笔至此,忽然想起李苦禅的话,“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是的,每一名优秀教师,都是一个地道的读书人!
责任编辑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