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强烈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Ⅰ关注学习素养 改进课程行为

2016-03-23沈章明

湖北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大雁小说技能

●沈章明



时代强烈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Ⅰ关注学习素养改进课程行为

●沈章明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角色和专业自主能力越来越受到应有的重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对教师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具备课程生成能力,成为人们对新型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这种改革背景下,具有课程意识成为教师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烈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

十几年来,我们重建“课程”概念,试图将“课程”概念提升到“教学”之上,强调“课程”即学习的进程(“学程”)而不是“教程”。可是,至今还有不少执教者不能更新课程观念,仍然专注于“教”的技术问题,倾心于教学程序和设计。教学程序和设计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正确的课程意识,不关注人本身,所谓的程序和设计未必合理,教学行为也难以发生根本改变。J省C市B中学的一次同课异构活动,可以为此提供很好的注脚,也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反思与改进的方向。

缺乏课程意识,同课难以异构

参加此次同课异构活动的有四位教师,她们都来自J省C市B中学的语文教研组,分别执教八(5)班(A教师)、八(8)班(B教师)、七(1)班(C教师)、七(5)班(D教师)。教学文本是石钟山的小说《雁》,并未收入该省通用教科书。2014年11月20日上课,19日傍晚她们才知悉教学任务。面对一个教科书之外的文本,有三位教师自述一夜未眠,只有该校语文学科带头人D教师,因为有团队相助,当晚九点钟就已入睡,自称没有受到多少影响。

“在中学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技能中,从细节来看,最难把握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朗读训练指导技能,二是小说阅读指导技能。”四位教师迎难而上,都很注重朗读技能训练,B教师还调动教育机智,在师生问答环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声调变化与情感波动的关系。此外,她们还能给学生提供较为切实的阅读指导。

A教师与学生高频度互动,首先是复述故事,以填修饰语的方式,分析大雁形象;其次,品读殉情段落,分析“他们的梦想”;再次,探讨大雁是否可以不死,概括雁的品质;最后,分析文本中的人的形象,强化对雁的认知,反思对生命的态度。课后作业是阅读赵丽宏的散文《致大雁》,写读后感。

B教师先引导学生熟悉“雁之事”,再抛出“雁之幸与不幸”,激发讨论。学生一致认为这是不幸,只得转入对不幸的分析。接着,教师诵读杜甫《孤雁》、俞樾《右台仙馆笔记》等材料,引入对“雁之美”的感悟。最后,完成板书设计“生命=自由+尊严+陪伴+爱情”。课后作业是阅读《斑羚飞渡》《外婆的手纹》《麻雀》《我的四季》中的一篇或几篇。

C教师先抛出教师对雁的评价(“悲观”),从而激发学生讨论;再转入对人的形象的解读,达成众生平等的共识。最后,要求学生当堂给大雁或张家夫妇写一段话,并相互交流。课后作业是修改这段话,阅读赵丽宏的《致大雁》。

D教师的教学重点也是形象分析。先分析大雁形象,总结雁之梦及追梦过程。然后变换视角,由雁到人,体味雁与人的品质差异。最后带学生听歌读诗词,为受伤大雁谱写一曲《雁殇》。

从教学设计和流程上看,四位教师似乎做到了同课异构。然而,如果换个角度分析,这四堂课至少有三个共同的缺点。其一,四位教师中有三位严格掌控课堂进程,学生只是在她的安排下按部就班练习文本朗读和分析能力。B教师在部分环节的失控只是无心之失,并非有意为之。其二,她们都混淆了小说教学与散文教学的差异,没有围绕小说文本的教学需求来设计、组织教学,没有“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甚至没有介绍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特点。A教师虽然在课上提及,作者有时难以左右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但这只是一闪而过的灵光。C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特别提醒自己,复述故事环节时“要有意识地抓住小说的几个要素,加强学生对小说的这个体裁基本知识的掌握”。实际上,她也忙于人物形象分析和主旨探讨,根本没有提及相关的小说知识。其三,她们的作业设计都只着眼于内容拓展和情感体验,而不考虑小说文本学习的独特性。前三位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相关题材的散文并写读后感,D教师竟然要求七年级学生写歌词而没有具体的指导。

从这次同课异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四位教师在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时思路不够开阔,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够精准,教学方法也不够灵活。有人将之归结于小说文本难教。这的确是一个普遍问题,很多人都在讨论“怎样教小说”。李卫东老师指出,“了解学生阅读小说的实际困惑和需求,是教学小说的起点;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困惑,就要有小说文体知识的支撑;而如何根据小说文体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选择合宜的知识,并最终把知识转化和表征为有意义的教学形式,切实帮助学生提高解读小说的能力,增进文学审美的素养,就成为小说教学的重心所在”。诚然,小说文本教学之所以成为难题,原因恰恰在于,教师只重视教技能,而不是教人,更不是教人学习。只有重建课程意识,重视学生的阅读困惑和学习需求,辅以小说知识教学,教师才能真正教好小说,教学生学会阅读、欣赏甚至创作小说。

坚持人本观念,教学不再僵化

教师首先应该抛弃“背课”或半“背课”的做法。上述四位教师把文本教学限定在预设范围之内,没有完全照顾到学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之下也能“戴着镣铐跳舞”,通过阅读、思考、讨论,有自己的生成与建构。不过,这只是“半推半就式学习”,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难拓宽学生的视野,也很难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批判意识。

如果不想严格控制课堂,使教学过程活泼起来,教师至少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学生阅读文本时可能遇到什么样的困惑,二是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小说文体知识,据此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第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在阅读文本中遇到的真实困惑,而不是先入为主,通过特定问题的激发,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进而教授预定的教学内容。

直面学生的阅读困惑,要求教师能够立即解疑释惑,或者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去解疑释惑。这需要足够的教育机智,能随机应变,还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并认真备课。这种准备不是“背课”,而是充分考虑本校、本班所处的社会与文化环境,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本学期语文教学内容的序列,在此基础上,预想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种种问题,并将其大致归类。

落实“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还需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来选择与组织学习内容。这种需求,可以是学生的主动需求,但绝不能等同于学生的现时喜好;也可以是根据人的发展规律和本班学生实际而预判出来的未来需要。这些需要,又可以分为知识方面的需要、能力方面的需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的需要。

就小说文本教学而言,应该与学生共同学习与小说有关的核心知识概念,诸如“虚构”“艺术真实”“审美价值”,“情节”“突转”“反转”“延宕”,“人物”“环境”“细节”“语言”“陌生化表达”“主题”,“叙述者”“隐含者”“可靠的叙述者”“隐含的叙述者”,“象征”“反讽”“互文性”等等。对于七八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可以了解“人物”“情节”“环境”“虚构”“细节”“语言”“叙述者”和“隐含者”等概念。相应地,教学中可以采用“提供资料——还原比较”“知识讲解——表里转换”“矛盾激疑——置换体验”“变式练习——重写故事”等策略。

相关知识的学习不仅不影响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反而会让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养成落到实处,体现小说文本独特的教学价值。就《雁》而言,正因为大雁自杀是虚构出来的故事,才能比较出寻常生命惯有的委顿状态;正因为寻常苟活者多见,这个虚构出来的故事才能让人感到震撼。虚拟世界与客观现实的强烈对照,更容易建构上述四位教师试图引导学生建构的众生平等观,乃至更多,课堂教学也不再僵化。

关注学习素养,改进课程行为

执教者如果缺乏课程意识,教学过程中就只会重视技能授受和知识传承,而不关心教学价值问题。不关心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过度重视教学程序和设计,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授受,最终连知识与技能层面的教学目标都难以实现。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重建课程意识呢?学习素养是个抓手。教是为了不教,所谓“不教”,就是学生已经掌握获取知识、锻炼技能的能力,即学习素养。学习素养主要体现在“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和“身心健康”三大领域。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能够为学习提供保障。就学校教育而言,关注学习素养,主要关注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两大类,具体包括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应用所学的能力等方面。

要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教师必须更新课程观,着眼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来设计并展开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看得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外,还有许多“看不见的课程”。其中包括教师的言行,也包括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被视作课程行为。

人们在与外界接触以及与其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受到他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行为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也是学习。可是,人们常常只就课堂学习而谈学习,就学习内容而谈课程。即使是备受关注的以学习内容(特别是知识与技能)为主体的课堂学习,其中也存在不受重视的“偶然的学习”。殊不知,“这种学习与主要学习同时进行,有时候还取而代之”。“比方说,在‘主要’学习历史的时候,一个学生可能附带地学到了有效的学习习惯、对学校的良好态度或者对整个学习的爱好。但是,经过学习他也可能认为:在他的历史课上应该考虑的主要是争取好分数,而且为了争取好分数可以不择手段。”

现代教师往往只关心“主要的学习”和“看得见的课程”,偏重知识授受和技能训练,忽略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学习素养的培育。各门学科都强调知识的精确性,学科知识体系呈现的是精确的通论性质的科学知识。这样一来,学科有了边界,能够清晰可见。体育课不考虑德育的事情,语文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训练不在意纸面之外的现实世界。课程被具体化,等同于具体学科知识和技能,它们边界清晰,内容具体,不用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也不用辩论学科知识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而言,读懂教材、听明白教师的讲解、做对习题即可。只有精确的学习,几乎没有浪漫的和综合的学习阶段。反复讲解、题海战术自然而然地出现,学习质量观日渐扭曲,没有多少人真正关注学习素养的问题。

近些年来,建构主义理论渐受重视,但是这种理论所属的人本主义——认知学说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走进课堂。尽管很多教师相信自己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或学习的促进者,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仍以指导者自居,只给学生少量的自我建构的自由,甚至只给表面的自由,本质上仍然是强力控制与灌输。过分控制与灌输,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之间就有了壁垒,课堂上授受的至多是僵化散碎的知识与经验。他们陶醉于口头纸面的东西,或矜才炫学求之过深,或陈陈相因毫无新变,不愿意认真看一眼讲台下的学生,更不愿意去想一想教与学的真正意义。

正因为如此,笔者才期待广大同仁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素养,进而更新课程意识,改进课程行为。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大雁小说技能
大雁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大雁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大雁曲
大雁飞过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