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湖方言声调实验研究

2016-03-23朱瑛

文教资料 2015年34期
关键词:假声声调

朱瑛

摘 要: 用实验手段首次对安徽太湖县方言声调情况进行考察,旨在对太湖县声调格局进行描写以及讨论其特殊的发声态特征。目前太湖县方言共有5个调类,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舒化归入去声,但口语中个别字存在入声的残留,阳平字部分带有假声,上声部分带有嘎裂声。此外,太湖方言中还存在假声标记的小称形式。

关键词: 声调 太湖方言 赣语 假声 嘎裂声 小称

一、引言

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的大别山南麓,东邻潜山县、怀宁县,南连望江县,西南与宿松县接壤,北边与岳西县交界,西边毗邻湖北省蓟春县、英山县,归安庆市管辖。全县面积2040平方公里,人口57万。《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太湖方言划归赣语怀岳片。太湖县内方言比较统一,县城晋熙话在全县通用,可作为太湖方言的代表。

前人对太湖方言的语音研究比较少,大多采用传统的音韵学方法考察太湖方言的音系,对太湖方言声调的考察则一般包含在音系的描写里。目前对于县内方言的声调调类调值研究情况如下:

我们可以看到,比较统一的是把太湖方言分为5个调类,卓明婵把阴去分为上阴去和下阴去,其中,上阴去来源于古清去声,下阴去来源于古清入声、古次浊入声。在调值方面,比较统一的是上声和阳去的调值,阴平、阳平和阴去有一些分歧。

太湖方言归属赣语怀岳片,位于赣语、江淮官话、西南官话的交接处,深受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的影响,也同时具备区分这三个方言区的一些特征,也有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太湖方言的研究颇具价值,通过太湖方言声调的研究,我们可以对赣语怀岳片的声调格局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对以后的演变情况进行预估。

前人对太湖方言声调的研究主要采用口耳听辨的方法,这种方法调查出来的结果会受到研究者主观上的影响,依据听感的五度制调值描写会出现个体偏差,无法体现声调的描写是一个多维参数综合考量的结果。我们采用实验手段对太湖方言的声调情况进行考察,对声学材料进行描写,尤其注意发声态对声调类型的影响。

二、田野调查与结果

我们于2014年9月进行了实地的语音数据收集工作。选择发音人时,考虑到当地方言的新老交替的复杂情况,挑选了老中青三代共6名发音人,三男三女。发音人情况见下表:

用以调查的字表包括148个常用单字,字表做成148张幻灯片,调查时放映一张幻灯片,发音人念一个单字,录音用Praat软件进行,单声道,采样率为22,050Hz。录音时注意发音人的速度和音量,如果音量过大或过小,通过调节计算机音量和话筒远近来取得最佳录音效果。

我们将得到的录音数据进行处理,首先对所有调类进行归并,并采用LZ归一方法画出6个发音人经过归一化处理的基频曲线图。声调格局(竖轴是归一化后的SD,横轴是毫秒。)如图所示:

太湖方言共有五个调类,两个平调,分为是阴平和阳去,两个升调为阳平和阴去,一个降调上声。新老派的区别不大,主要是在去声的调值上,男2与女3的调值较之其他4人高一些,阴去调值新派女1与男1比老派4人略低,但这些调值上的细小差别并不影响整体的声调格局。

太湖方言发音人人际差异小,我们以女1和男3为例,可以看到,阴平是一个低平调,调值为[22],是纯低调的一种,指的是一种不以调拱来做区别的低调[5]。阳平是一个高升调,调值为[45],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阳平字带有假声。上声大致相当于一个低降调,调值为[31],太湖方言中上声中的古次浊上声大部分带有嘎裂声。阴去是一个强烈的急升调,调值为[24]。阳去也是一个低平调,调值略高于同为低平调的阴平,为[33]。

太湖方言的声调格局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三点:

1.入声调消失。太湖方言今读中没有入声调,古入声按声母清浊分别并入阴去、阳去。古清及次浊入并入阴去调,如黑、急、鸭、入、肉等字今读阴去调;古全浊入并入阳去,如敌、熟、毒、十等字今读阳去。

2.平、上规律齐整。太湖方言中平声分阴平、阳平,跟普通话一样,依照“清阴浊阳”的规律从古平声分化而来;上声和普通话中的上声一样,由古清、次浊上合并而成。

3.去声分阴阳。去声有阴阳之分,阴去调由古清去、古清入、次浊入合并而成,阳去调的情况比较复杂,除了由古浊去、全浊上、全浊入组成外,还有部分古清去字今读阳去,如去、霸、怕等字今读阳去。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归入阳去的阴去字在以往的学者研究中无一人提及,因他们数量很少,但有些字年长者读作阴去字,而在年轻人的口语中已经读作阳去字,例如帝、妒等,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由阴去归为阳去的字会越来越多,故而值得引起学者的注意。

三、特殊发声态

声调在方言归属的确定上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声调的承载单位至今仍然有争议,我们把音节作为声调的承载单位,音节有两个直接成分:音段组合和发声组合,发声组合即声调,而声调的表达有四个参数:域度、长度、高度、拱度。其中域度由发声态定义。发声态分六大类十四小类(参见朱晓农[6])。

(一)假声

假声如果作为一个区别特征出现在声调语言中,便构成一个‘高域。发假声时,声带抻得很长很宽,内沿拉得极薄,声带绝大部分不振动,只有沿着内缘一带振动。假声最显著的声学特征就是超高频率。据Hollien & Michel[12],男性假声的音高范围平均为275—634赫兹,而常态浊声的平均声域为94—287赫兹,这是包括各种场合[3]。

太湖方言阳平中个别例字带有假声,发音人男3在普通发声态中的低调在150赫兹左右,但我们所录的“时”字的调尾达到近410赫兹,明显带有假声,如下图所示:

太湖方言中像这样带有假声的阳平字还有“扶”、“平”等,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太湖方言独有的例字带有假声,这个我们放在后面讨论。

(二)嘎裂声

嘎裂声属于僵声类。‘中僵声即为性质最为显豁的嘎裂声。弱僵声其实最常见,但由于常见并性质相似,所以混同于一般的洌嗓。‘强僵声即喉堵态,性质和喉塞音不同,但容易混淆。嘎裂声发声时,声带强烈地往中心收缩,声带不是像发喉塞音那样往两端拉紧,而是往中间收紧。声带从后部到中前部都不振动,只有前部一小段漏缝,气流很小。由于声带厚实坚硬,所以带嘎裂声的音频率极低,远远低于发音人本人声域的最低限。有时低到只有四五十、甚至二三十赫兹。而且,声带振动时很不规则,由于基频太低而且常常不规则,所以有时无法测到基频,或者测到也很不规则,忽高忽低,时有时无。表现在基频曲线上就是中间折断了[3]。如我们录的发音人女1的“打”字带有嘎裂声,与别的上声字明显不同,下图为“打”字与常态“丑”的对比:

从上图可看出,与“丑”字相比,“打”字调尾带有嘎裂,有将近70ms的部分测不到基频值,但从语谱图上可看出声带仍在振动,是个明显的嘎裂现象。在上声这个调类中,带有嘎裂的字还有“好”、“五”等,大概占据总数的40%。

(三)入声残留

虽然太湖方言入声清化,并入阴阳去,但一些当地口语个别字中还存在着入声的残留现象。入声的特点就是发音短促,一发即收,从语音学上说,入声就是以塞音收尾的音节,但此塞音只有成阻阶段,并不发声。我们先来看看太湖方言中的例字“扯”[tsh?覸31](暂时用“扯”代替):

我们可以看到“扯”字虽然没有塞音韵尾,但发音十分短促,时长只有166毫秒,有入声的发音特点。说明太湖方言的口语音中曾有入声调类,后来入声舒化,一些有字可记的字舒化,一些只在口语中使用的字塞音韵尾脱落,但时长较短、发音短促,保留了入声的发音特点,属于入声的残留部分。

(四)高调化的小称形式

太湖方言中存在假声形式的小称。小称是一种稳定的、能产的形式标记和语法手段,Crystal[11]关于小称的普通语言学定义:小称,形态学上用于表示“小”的词缀,经常引申为表示“可爱”的意思。比如意大利语的-ino,葡萄牙语的-zinho,英语的-let,等等。小称形态的表达手段很丰富,高频率声调就是其中最常见之一。太湖方言中存在一些假声形式的小称,但是分布并不广泛,仅存于人们的口语中。我们以“点”字为例分析太湖方言中的小称形式。

“点”在太湖方言中有两个读音,一个是上声字[tiεn31];另一个是带有假声的读音[ti],我们记为“点1”、“点2”。我们先来看看男3的“点2”的语谱图:

通过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到“点2”带有假声,发音时最高基频值达到近390赫兹。“点1”词义在太湖方言中主要是充当名词和动词,例如:(1)名词:小数点、时间点等,(2)动词:点菜、点播等,在普通话中“点”也有这些功能。而“点”在太湖方言中有不定量词的用法,相当于“点儿”,这时的“点”读作“点2”,如:“还有点2”,还剩点儿;“喝点2酒”,喝点儿酒。此时,“点2”是一个用假声标记的小称形式,表示少量、些微的意思。

“点2”的重叠形式“点2点2”则表程度更进一步加深,相当于“一点点”,如:“只吃了点2点2”,只吃了一点点儿。此外,其重叠形式和一般的名词搭配,表物体细小、较小之义,有形容词的用法,如:“点2点2人”,小小的个头;“点2点2个”,较小的那个。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弟2”在太湖方言中是一个用假声标记的小称形式,表细小的意思,形容人时有亲昵的感情色彩,重叠使用时,表加深程度。

有趣的是,在太湖方言中,有一个“点2”的同音字[ti],它表示“排行最小”义,因此它可以和其他的亲属称谓词连用表示其排行,如:[ti]姑,最小的姑姑。同样也是用假声表示的小称,我们猜测“点2”可能发展出了表“排行最小”之义,二者其实同为一字,但二者究竟是否是同一个字,如若不是,二者又有什么联系,还需另找资料进行探究,在本文中就不展开论述了。

四、结论

通过我们的录音调查,在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分析录音数据后,我们对太湖方言的声调归并是五个调类:阴平[22]、阳平[45]、上声[31]、阴去[24]、阳去[33]。在调值方面与《安徽省志·方言志》所记稍有出入,阳平调值方言志所记为[55],是一个高平调,我们调查后认为是一个升调[22];阴去省志记为[35],我们的调查结果略低于此,记为[24]。太湖方言部分例字伴随特殊发声态,阳平部分带有假声,上声部分带有嘎裂声。此外,太湖方言个别口语字还有入声残留,保留了古入声的发音特点。太湖方言中还存在假声标记的小称形式,但不具有普遍性,只存于人们口语中。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M].香港朗文(远东)有限公司,1987.

[2]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方言志[M].黄山书社,1999.

[3]朱晓农.语音学[M].商务印书馆,2010.

[4]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增订版)[M].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章婷、朱晓农.苏北连云港方言的三域声调系统——普通发声态与张声、嘎裂声[J].方言,2012(3).

[6]朱晓农.声调类型学大要——对调型tonotype的研究.汉语方言类型研讨会,2013.

[7]黄拾全.安徽太湖方言音系[J].方言,2011(1).

[8]徐建.安徽太湖方言语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9]卓明婵.皖西南太湖方言语音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

[10]石毓智.表现物体大小的语法形式的不对称性——“小称”的来源、形式和功能[J].语言科学,2005(5).

[11]Crystal,David.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J].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 d,1997:116.

[12]Hollien,H.Three major vocal registers:a proposal[C].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honetics Science.Moutreal,pp.320-33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CYY01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740152。

猜你喜欢

假声声调
声调符号位置歌
谈声乐“真声”与“假声”演唱技巧
假声在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应用
坐着轿车学声调
单韵母扛声调
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中假声的有效利用
假声男高音的鉴别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