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美学与审美体验

2016-03-23梅钰��

文教资料 2015年34期
关键词:审美体验生命力原型

梅钰��

摘 要: 汉字是象形的,与西方拼音文字相比,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是以原型线条来传达信息,这就决定了汉字本身就带有审美的特质。造字之初,原始先民们面对世界的种种个别现象,以体验的方式逐步完善了文字体系,这不仅有其审美原型可追溯,也表现在象与意的结合,由于汉字的不断发展和其具有的功用性,更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

关键词: 汉字 审美体验 原型 象与意 生命力

人类知识按其本性而言就是符号化的知识。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汉字与拼音文字相比,因其具有音、形、意三者相结合的特殊形式,而具有深刻的美学意蕴,成为了打开审美世界之门的开门秘诀。每一个汉字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它因此被看做是原始文化的移位,成为了弗莱所说的超越时间的“集体”性中所潜藏的不变“结构”。

美是人类童年期的原始体验和信念,汉字的形成与发展,与审美体验的作用是不可分割的,人在认识到一种事物,就是在创造出或构造出该种事物,例如认识到神实即创造出神,认识到历史实即创造出历史,同样的,认识到汉字即创造出汉字。“遥想造字之初,先民们不可能是按照某个或几个尺度或原理来操作,更不可能会有一个造字用字的完整方案,这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漫长的渐进过程。也就是说,造字的先民们并不是根据‘六书、‘声韵之类的原理来操作的,他们所直接面对的,只是‘对象世界,是对象世界的‘种种个别现象。他们面对这些个别现象,有了描述记录形容抽象的需要,他们自发地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渐进地发明创造了文字,并逐步完善了文字体系”①,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就是一个深刻的审美体验的过程,审美体验是联结人与对象的桥梁和中介,这一过程不仅有其美学意涵中的原型阐释,同样也在象与意、形与声之中延续着无穷的生命力。

一、原型

汉字是人与世界关系的符号化,在这种关系中,人是体验者,世界中多样的对象是被体验者,而这种符号化是具有遥远的源头的,这就是审美体验中的原型意义。维柯有一个坚定的信条:“研究应从问题开始时开始。”“这就是要穷本求源,不应把一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拦腰截断,单从其中截取一个横断面来看,既看不到来龙,也看不到去脉,这就是根本违反历史发展观点”②。

致力于原始思维研究的法国哲学家列维—布留尔曾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论断,即在原始思维与现在文明人的逻辑思维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本体鸿沟,这种极端断言是难以让人信服的,但是我们可以从其中得到逆向思维的启示,原始思维日益衰微时,艺术以艺术的方式把他救存、延续并且发展,同样地,汉字也以汉字的方式延续着民族文化的潜流。

原始民族作为人类的儿童,还不会抽象的思维;他们认识世界只凭感觉的形象思维,他们的全部文化(包括宗教、神话、语文和政法制度)都来自形象思维,都有想象虚构的性质,也就是说,都是诗性的,即创造性的。“人最初只有感受而无知觉,接着用一种受惊恐不安的心灵去知觉,最后才用清晰的理智去思索。”而形象思维的另一条基本规律就是以己度物的隐喻(metaphor),“其原因在于原始人类心智的不明确性,每逢落到无知里,人就把自己看成衡量一切的尺度”,即中国儒家所说的“能近取譬”,例如不知磁石吸铁而说磁石爱铁,就是凭人与人相亲相爱这样切身经验③。维柯这个原则可以用来说明汉字的起源:原始先民们在以己度物的体验中创造了象形的汉字,这是一种形象的思维,汉字的笔画或是人身体的一部分,或是对象世界中太阳、植物、动物以及河流山川的象形。举例来说,王一川在《审美体验论》中把“兴”作为巫术仪式,考察了它的字形演变,从甲骨文的字形,到小篆字形,再到隶书字形,“兴”字中间的“同”字逐渐演变成型,具有了有人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意味,从而成为“兴”的追求目标。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为原型美学开辟出一条新路径,他借助原型和原始意象的“瞬间再现”来推论精神本体的“先天”存在,原型并不是指可感的具体的事物本身,而是指事物最初的始源和事物“以外的”、或者背后的“模型”,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原型的进一步被理性化、抽象化。汉字的产生确实有某种集体无意识的成分,无意识是那些所有失落的记忆、所有那些仍然微弱得不足以被意识到的心理内容的收容所。原型内涵沿着柏拉图理念论的思路在演化,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进一步被理性化、抽象化。但审美体验并不是黑格尔所谓“理念”,也不是克罗齐所谓“直觉”,它是人类活动的理想意向,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发现的人类活动的理想意向。“原型的溯源,追溯到的最深的基础层次不是纯粹精神,而是与人的共同的生物本能相关的人类的劳作实践。”④

原型理论只有成功地运用于现实实践才是可信的,它要解释“原型”从远古通向现实之路。汉字的构造无不是原始先民们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体验的产物,例如“聂”字有三个同型的母体原型,即以三个“耳”字表达“附耳私小语也”(《说文解字·耳部》),无论是“附耳”或“私小语”都具有鲜明的动作性和实践意义,这种通过体验而得来的审美感受,正是汉字的原型意义所在,再由“聂”作为联想的起点,就可得到“嗫”、“蹑”、“镊”等字均有“小”和“怕”的原型意义。“在形声字中,形符和声符都是由象形原型组合而成的。其中有许多形声字的声符,也是由象形原型作为结构汉字的表义元素东汉许慎称之为‘形声兼会意,宋代王圣美也认为声符有示源的作用,创立了‘右文说”⑤。

可见汉字之美必须沉落到或具现于每个个体之中,演化为姿态万千的个体形象——美的现象,美的形态。体验不是单纯的认识论概念,而是一个立体论概念,这不仅是一种记忆的积淀,它由无数类似的体验过程凝聚而成,它是永恒有效的。海德格尔曾经深刻地阐发过荷尔德林的著名诗句:“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人的“栖居”或存在之所以是“诗意的”,就是因为人们可以通过由体验而得出的文字和后来的诗来掌握存在的“尺度”。这种尺度对人来说本来是不可见的东西,而造字者却能够通过自己对世界的体验中把握到它,并以具体的审美意象将其表现在汉字之中,接着就构成了诗歌等艺术作品的超验特征和意义,由此达到超言意境。

二、象与意

汉字是音、形、义三者的结合,“鲁迅先生曾经论述过,汉字形、音、义的结合,形成汉字的意美、形美、声韵之美,使得汉字以形象、音韵和意义构成独特美感”⑥汉字的产生,本身就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产物,它设定了认识内容与认识对象的符合论。所以汉字是体验主体的“意”与世界的“象”相结合的产物,从“象”到“意”,后而简化为汉字的“形”,这个深刻而漫长的过程便蕴含了审美的智慧,例如“茁”字,《说文解字》:“茁,艸初生出地皃。从艸出声”,这就是原始先民看见草初生地貌后的汉字产物,从日月山川到花鸟虫鱼,再到江流河海,汉字的象形,可以说承载和包容了中华民族的万象。

“在汉字的造字过程中,如何从‘象表‘意,乃汉字最重要的关键。也许,我们可以说,汉字能否成功的关键,乃是如何‘立象以尽意。亦即,如何以特定的符号,来表达特定的‘意。……我们认为,汉字的‘象,亦即汉字的用形、用图像来说事的方式,具有独特的创造性。”⑦汉字使用的材料必须经过亲身体验,所处的生存境遇不同,体验也就不同,思考的材料的意义也就不同。正如马赛尔把人的生存处境分为两种:问题和奥秘,汉字的创造,可以说是在与对象世界的体验中解决生存面临的种种问题,探究审美的奥秘。汉字以意象为载体,“‘意作为人的精神内蕴,通过人的‘形式感这一中介与物象的结构形式沟通,‘象则是物的形式结构。两者的契合构成特定的象征关系,赋予物象以象征意蕴,以表达某种心灵体验”⑧,所以汉字必然是体验而得的以象征物为独享的特殊审美符号。

汉字具有的音、形、意三个特点,图像的生成更能体现出审美体验的特质,人通过体验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种特别的“图式”,它不是客观世界中对象的激活和再现,而是一种“主观与客观、意与象的契合的过程”⑨,这种内在图式制约着当代人类,使之只能在它的基础上,以它为“过滤器”,去处理(接受和改造)新的活动图式的信息,调节活动过程中主体的动作,主体与工具结构以及客体的关系,从而建造起新的客体,新的经验。这个过程不是作为整幅“图像”被遗传和浮现,而是具体情境下的“意”与相对恒定的联想物“象”的契合。

不能怀疑的是,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这些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⑩,在肯定人的物质方面的存在的同时,汉字意象方面的生成还需要情感的投入,即造字先民们在体验对象世界的过程中,倾注自己的感情,赋予汉字以浓厚的“人”的气息,这种情感的投入在汉字中具有普遍性,例如“羊”字突出头部双角弯曲,显示一种温驯,而“马”字突出鬃毛飘动,显示潇洒和彪悍,这便显示出原始先民们在实践中得出的对动物不同的情感倾向。休谟认为,新的创造并不是无中生有,它还要运用感性经验,不过可以根据情感的需要,对实在的感性经验加以虚构式的处理:人的想象是再自由不过的。审美体验和情感本身都必须经过生活经验和思考的锻炼,经过丰富化和深湛化,然后才可以创造出成熟的,内容丰富的完善的汉字。从这里可以见出汉字审美体验的对象,浸染到情感,所以也就成为带有情感意蕴的美学对象了。

三、生命力

由意象和音韵组成的汉字,具有种和类的概念,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不仅体现着秩序,即汉字的不断衍变与完善,还是在时间的淘洗中能够让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得以安顿的文化范本序列,在某种程度上,它还决定着后人继续前行的方向。心灵在前进旅途中所造成的它自己和“此岸”的分裂,是有办法弥补的;心灵从它本身产生出美的汉字,进而产生美的艺术作品,汉字就是第一个弥补分裂的媒介。

人身处世界之中,必有一种具体的外在的客观存在,作为主体,人固然是从这外在的客观存在分离开来而独立自在,但是纵然在这种自己与自己的主体的统一中,人还是要和外在世界发生关系,正是从自然中汲取养分,汉字便在创造中达到至高境界,唐代画家张璪说自己艺术水平来源有二,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汉字正是通过这种的程式化的双重过程的展开和多次重演,使现实的人沉迷于超现实的特殊情景和氛围之中,唤醒集体无意识,并使之变为现实行为的内驱力,达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从而产生了创作文学作品以抒发情感的冲动。汉字的功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表达情感,通过它而构成的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不断克服自我的局限性,并与他人克服局限性的奋斗相配合,朝向绝对自由的目标前进,然而重要的不在于能否达到终极目标,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能促使人产生行动的内驱力,没有行动,也就没有一切。在此意义上,汉字的美学是行动美学,未来美学,希望美学。

“先天地存在于先民大脑中的,应该是主体对于他的对象的美感体验,在这一体验过程中,主体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应该是贯穿其中的红线,因而,对汉字体系进行分类建构时,若采用‘美学尺度,或许更能接近造字之初的‘原生状态”B11,既然汉字产生于“主体与对象的关系”,经过不断地发展演变,便会对这种“关系”产生新的指导意义,例如诗人通过诗歌来吟咏性情、抒发情怀,或情意缱绻,或慷慨悲凉,这些都是以汉字为符号媒介和载体的,这就是汉字的功用所在,也是其生命力所在。

从另一方面来看,审美体验不仅通过感官的使用而具有主体性,同时本身也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审美体验并非是一种纯粹的心理体验活动,而是在味象、观气和悟道过程中的不断展开和提升,《周易》对易的哲学思考与审美观照始终以“生”为核心展开,这正是儒家生命美学智慧的集中体现。同样地,如果没有汉字,中国语言就无法成立,汉字是中国语言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只谈汉字是不够的,要延伸到词汇、语境、图画性和人文性中去,汉字从象形到抽象性的发展过程中,蕴涵着一种进化的东西B12,这种进化就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汉字本身可以看成是生命力的产物,审美体验在其中起连接和中介的作用,因为美学始终是指向未来的,这种生命力正是一种对于比现实标准所裁可的生活方式更为本能的、更加热烈的生活方式的热望。

注释:

①朱崇才.汉字美学谱系的建构及意义.江苏社会科学,2014(6).

②朱光潜.维柯的〈新科学〉及其对中西美学的影响.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8(第1版):9.

③参见朱光潜.维柯的〈新科学〉及其对中西美学的影响.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8(第1版):34-35.

④程金城.原型阐释与重释.东方出版社,1998,12(第1版):161.

⑤宋文程.汉字原型:聚象与智能.唐都学刊,1997(2),VOL13.

⑥骆冬青.图像先于声音——论汉字美学的根本特质.江苏社会科学,2014(5).

⑦骆冬青.象形、象意与表意——论汉字审美符号的存在方式.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5).

⑧程金城.原型阐释与重释.东方出版社,1998,12(第1版).

⑨荣格.心理类型学.第十一章“定义”之“意象”.华岳文艺出版社,1989,4.

⑩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4页。

B11朱崇才.汉字美学谱系的建构及意义.江苏社会科学,2014(6).

B12此处来自于2014年12月19—20日在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图像、文学与汉字美学高端论坛”所感.

参考文献:

[1]朱崇才.汉字美学谱系的建构及意义.江苏社会科学,2014(6).

[2]骆冬青.图像先于声音——论汉字美学的根本特质.江苏社会科学,2014(5).

[3]骆冬青.象形、象意与表意——论汉字审美符号的存在方式.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5).

[4]宋文程.汉字原型:聚象与智能.唐都学刊,1997(2)

[5]李贽.李贽文集·焚书·续焚书.北京燕山出版者,1998.

[6]朱光潜.维柯的〈新科学〉及其对中西美学的影响.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8(第1版).

[7]王一川.审美体验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1(第1版).

[8]程金城.原型阐释与重释.东方出版社,1998.12(第1版).

[9][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0][俄]冈察洛夫.迟做总比不做好.古典文艺理论译丛(一).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11][瑞士]荣格.心理类型学.华岳文艺出版社,1989.4.

[12][美]韦勒克和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

[13][德]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2012.

010

猜你喜欢

审美体验生命力原型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坚守初心,作品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童心 童眼 童耳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
原型理论分析“门”
主动创新是新型智库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