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铜以器
——旅顺博物馆藏鄂尔多斯式青铜短剑和铜刀
2016-03-22刘立丽
□刘立丽
Liu Lili
载铜以器
——旅顺博物馆藏鄂尔多斯式青铜短剑和铜刀
Erdos Style Bronze Daggers and Copper Knives Stored in the Lvshun Museum
□刘立丽
Liu Lili
The article selects part of Erdos style bronze daggers and copper knives that are stored in the Lvshun Museum, makes a classification and dating about them and analyzes their function to provide new materials to the study on the Erdos style Bronze wares.
商周以来,活动在我国北方广大草原地区的古代部族,大都过着游牧或半游牧的生活,在带动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碰撞交融中,推进着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的整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鄂尔多斯草原文化是中国北方草原文化大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得天独厚的大自然赐予和历史的文化积淀,鄂尔多斯文化呈现出古朴、清新、自由奔放、别具一格的文化特征,青铜器就是代表之一。目前发现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最早可以上溯到商代,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西汉初年后逐渐减少。按用途可分为兵器、生产和生活工具、装饰品、车马具四大类,大多为实用器。
日本殖民统治旅大初期,“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以调查物产和刺探情报为目的,在满蒙地区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旅顺博物馆收藏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就来源于此。由于当时的调查者并非都是专业人士,因此对这批器物没有详细的记录,甚至同其它采集品混淆在一起,这给后来的整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困扰。本文根据已发表的有关资料进行比照和甄别,将馆藏鄂尔多斯式青铜短剑和铜刀从众多的青铜器中拣选出来,以此进行分类、断代,并对其用途进行分析,以期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一.旅顺博物馆藏鄂尔多斯式青铜短剑
鄂尔多斯式青铜短剑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在器物上常以草原动物为装饰题材而有别于其他青铜文化。
从柄部来看,这种短剑极具装饰性,有的柄首呈空心镂孔球形,称之为铃首短剑;有的装饰圆雕的鹿首、鹰首、马首、羊首等,称之为兽首短剑;有的柄首作瘤状或蘑菇状,称之为瘤首或蕈首短剑;有的柄首作双鸟回首、鸟喙相对状,称之为“触角式”短剑。从时间上看,柄首形制代表了短剑发展的不同阶段,即由铃首和兽首→瘤(蕈)状首→触角式首→变形触角式首→环首(包括双环首)的发展过程,同时剑格也由一字格经舌状突起,向富于变化的椭圆形格和翼状格发展。①
与中原地区在剑茎部安柄的方式不同,鄂尔多斯式青铜短剑在铸造方法上都是属于身柄合铸,这也成为其区别于中原地区青铜短剑的显著特征之一。从形制上来看,这种剑一般较短小,总长度在(25~30)、剑身宽度在(2.5~3)厘米左右。
旅顺博物馆收藏三件鄂尔多斯式青铜短剑。一件为蕈首,另外两件为“触角式”首。1.371号,蕈首短剑(图1),首部呈蘑菇状,在剑柄一侧中间位置有一环扣,剑身及柄部起脊,柄身交接处无剑格,制作粗糙、造型原始。从剑首的发展过程来看,蕈首较铃首和兽首略晚,其年代大致在西周时期②。1.369、1.372号,“触角式”短剑(图2、3),这种造型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流行,早期短剑上的鸟头的近于写实,双鸟头形像逼真,到了晚期开始变化,仅具象征性,称之为“变形触角式”。馆藏这两件短剑的柄首已完全不见写实的鸟头,应属于“变形触角式”,而柄首不规则的双环,说明已开始向双环首过渡。这两件短剑均翼形剑格、身部起脊、造型优美、作工精良,为了便于握持和美观,在剑柄部还装饰有蛇状点纹,其年代,根据毛庆沟的发现以及林格尔范家窑子与短剑伴出的早期铜戈判断,其时代相当于战国早期。③
二.旅顺博物馆藏鄂尔多斯式铜刀
与青铜短剑的铸造方法一样,鄂尔多斯式铜刀均为连柄铜刀,即刀身与刀柄一次性铸成,除有可能在刀柄上缠绳或包裹皮条之外,不再需要用其它材料对刀柄进行处理,这也与中原地区早期流行的需要在柄端安装把手的复合柄刀截然不同。
馆藏鄂尔多斯式铜刀30余件,种类丰富,造型和装饰富于变化,依刀柄部的变化特点,分甲、乙两类分别说明。
1.甲类,刀柄扁平,两侧无突起。
1.382 号,直柄刀(图4),长条形,柄端有孔。柄与身浑成一体,无明显分界,铜质为红褐色。以这种形式为代表的铜刀为鄂尔多斯式铜刀的诞生期,其造型还处于原始状态,年代当在早商④。1.370号,铃首刀(图5),刀身直,刀锋略上翘,刀柄与刀身有明显分界,首部镂雕成铃状,内部有丸,摇之可响,柄部有三个长方形镂孔装饰。河北青龙抄道沟曾出土过此类铜刀,造型与其相似,从与之伴出的铃首或兽首短剑可推断馆藏铃首刀与之年代相仿,大概相当于商代晚期⑤。1.392号,蕈(瘤)首刀(图6),蘑菇状首下有环扣,阑部突出,柄部饰有叶脉纹。此件刀器形小且厚重,首下的环扣应是用于嵌套小铜环,便于佩带。从1.376号(图7)可见瘤首变小,但首端依然较厚重,下有长方形孔,刀背上凸,有微突的阑,柄部饰折线三角纹。与以上两件铜刀类似的器物,在宁城南山根夏家店上层文化中也有出土,为其断代提供佐证,相当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⑥,但从首部的特征来看,前者的年代要早于后者。1.361号,半环首刀(图8),刀身弯,阑部近于消失,柄部装饰折线纹。此件铜刀瘤部已消失,已经从瘤状首发展到不规则孔首。在已发现的标本中,该时期的刀首多呈不规则状,除半环形外,还圆形孔、方形孔、三角形孔等,刀柄处装饰有多种纹饰,如云形纹、折线纹、点状纹,还有造型原始的动物纹,如鸟纹、马纹、鹿纹和蛇纹等,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简素无纹。1.374号(图9),已发展成环首,柄部装饰卷云纹,环首刀在考古发现中数量很多,不仅是北方地区而且也是中原地区广泛使用的铜刀类型。以上半环首和环首铜刀流行于春秋时期⑦。
鄂尔多斯式短剑
2.乙类,刀柄两侧起凸棱,中间凹入。
1.394 号(图10),铃形首,与甲类铃首刀结构相似,但两侧有突起的棱,柄身交接处有突出的阑,刀身弯曲。1.379号(图11),蕈状首,首部轻薄,下有环扣,刀身长且轻便,阑部近于消失。1.381号(图12),瘤状有孔首,下有长方形孔,有突出的阑,柄部装饰叶脉纹。此时的瘤部已变轻薄,近似瘤首消失后向环首发展的型式,但从其阑部外突的情况看,仍是早期作风,而1.367号(图13)的阑部几近消失,说明其年代较之要晚。1.390号(图14),已由瘤状首过渡到环首,但阑部消失缓慢,依然很突出,而1.465号(图15)的阑部已完全消失。从装饰风格上看,此类铜刀的柄部装饰如甲类一样,以各种几何纹、动物纹及动物变体纹为装饰特征,两者相辅相成。
另外,在鄂尔多斯式铜刀中,还有一种刀造型特别独特,以1.401号(图16)为代表,这种刀身窄、卷锋、刀身极度弯曲反转呈S型,从馆藏这件铜刀残缺的首部来看,应为有孔首,瘤部已消失,年代与环首刀相近。
通过以上对甲乙两类铜刀的类比,可见,两者都经历了兽首、铃首→瘤状首→有孔首→环状首的发展过程,但阑部的消失比较迟缓,保持早期作风的时间较长。甲乙两类铜刀中,除甲类处于诞生阶段的直柄有孔刀时间稍早外,其后,两者作为两种不同的类型而并进发展,两者应在同时期并存,所处年代大致相同。与甲类铜刀的时间相比照,乙类铜刀中,铃首刀为商代晚期,瘤状柄首型铜刀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环首刀为春秋时期。
三.鄂尔多斯式青铜短剑和铜刀的用途
(一)青铜短剑
早期北方民族剽悍尚武,短剑是成年男子必备之物,由于短剑既是他们马上近距离进攻的利器,也是贴身搏斗和护身的武器,同时还具有勇士身份及对战神崇拜的双重象征,所以他们对短剑尤为喜爱。青铜短剑作为兵器使用毋庸置疑。在制作上,不仅要求它坚固、锋利、实用,同时非常重视对它的装饰,因而此种剑都很美观。在与中原地区青铜剑的对比中,鄂尔多斯式短剑除身柄合一的铸造方式外,剑身的长度也与其存在很大差异,如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剑都长达50多厘米,而秦始皇陵出土的青铜剑长度竟多数超过90厘米⑧。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青铜冶铸技术的差异,另一方面也与其民族特质有关。
鄂尔多斯式短刀
(二)铜刀
鄂尔多斯式铜刀都属于小型刀,据对此类刀的统计,其刀身长度在6.5—23.2厘米之间⑨。馆藏铜刀也是如此,大多数长度在20厘米左右,最小的不足10厘米。有学者认为,我国北方地区先秦时期的青铜刀作为短兵器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即身长不短于25厘米,刀身要直,刀锋锐利⑩,从这一点来看此类铜刀并不符合作为兵器的标准。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件铜刀,前锋上翘,曲刃中凹,背微凹而有扉,柄上朽木,通长约45.7厘米⑪;武官大墓W8南端右侧出土的铜刀,刃、背近平,全长35厘米,柄部亦存木质夹痕⑫,这种在中原地区出土的大型刀应该是被用作砍杀的武器与近战时肉博的短兵,柄部加木柄以便于握持。
从鄂尔多斯式铜刀的特殊性,推断其绝大多数是作为生产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具来使用的。其中凸背凹刃者,弧度较大,胜任割削。而凹背凸刃刀,刀锋上翘,胜任刮切。李济认为:“这类刀可以溯源于早期皮革业所用的刮皮及切皮的工作,至今,北方民族所用的皮刀,刃口都向外凸出,这类刀也可用于剔剥兽皮、肢解牲肉”。此种说法恰与当地的生活相特点相吻合,早期北方民族的主要生活来源就是放牧的牛、羊以及狩猎所得的猎物。这些生活来源从宰杀、切割、食用,以及皮革的加工、使用等都离不开锋利的工具,久而久之,北方民族便形成了普遍使用短刀的传统。这样,便于携带、得心应手的各式铜刀,理所当然地就成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工具之一。这也是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中发现铜刀数量较多的根本原因所在。虽然它的形制及其制作工艺较其他青铜礼器简单的多,但它直接为当时的生产、生活服务,其优越性为原始的石、骨、蚌器所不及。
四.余论
从空间上讲,铜刀最早出现在西北区,包括甘肃、青海两省和新疆东部的哈密地区。出土铜刀的考古学文化包括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天山北路墓地代表的文化及卡约文化等。⑬在齐家文化早期阶段以复合柄刀为主,到晚期连柄刀类型开始增多。⑭中原区铜刀在二里头文化一期才开始出现,在时间上晚于西北区,且均为复合柄刀,形态不规整,刀体部分有大有小,形态也不统一,但都有一个柄舌,用来连接木质或骨质的刀柄。从二里岗上层时期开始,复合柄刀蓬勃发展,数量增加,刀身长大,形制规范,成为中原区有代表性的特有铜刀类型之一。⑮中原区在发展自己铜刀系统的同时,能吸收西北区的先进技术,在其影响下,铸造有自己特色的环首刀。⑯鄂尔多斯式铜刀最早出现于商代,类型丰富、作工精湛、特色鲜明,承载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区域特征,在独放异彩的同时又与中原地区相互影响。
鄂尔多斯式短刀
从装饰上讲,鄂尔多斯式青铜短剑和铜刀,在其柄端装饰镂空球形或圆雕伫立的马、羊或鹿首等动物形象,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在刀的柄端做成圆环或三角形镂孔,除装饰外则更多为了便于佩挂;柄部装饰有造型精美、样式繁杂的纹饰,是当地人生活情景的再现及审美的体现,同时也包含与中原交流的产物。动物纹饰是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突出特色,而龙、蛇及鸟纹或许更多传达的是该地区与中原交流的成果。古代传说中的龙,其实是一种爬行动物,类似蛇和蜥蜴,商晚期,龙身以长方点状纹表示,属于蛇纹的写实状态,西周以后,这种蛇纹开始发生变化,装饰龙首开始减化,蛇纹变成了叶脉纹或网状纹。龙是人们早在原始社会就开始崇拜的图腾,有些铜刀柄部的纹饰就是蛇身的花纹和蛇脊骨的模拟,或者说是龙纹或蛇纹的变体⑰。古老的华夏民族有“玄鸟生商”的传说,人们始终把玄鸟作为商族的图腾,青铜纹饰中,鸟纹的大量出现,是商族图腾崇拜的遗绪。由此可看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纹饰既有体现本地区草原文化特色的一面,又受中原夏、商文化的影响。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14页、第33页、第35页、第35页、第34页。
⑧杨泓《古代兵器通论》,紫禁城出版社,第118页。
⑨牛长立《鄂尔多斯式青铜刀的功用及特征》,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年第6期,第58页。
(责任编辑:劳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