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皇家服饰“十二章”考(下)

2016-03-22车冰冰

收藏家 2016年6期
关键词:后妃龙袍星辰

□李 理 车冰冰

Li Li Che Bingbing

明清皇家服饰“十二章”考(下)

Research On Twelve Ornaments of Royal Apparel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李 理 车冰冰

Li Li Che Bingbing

The design patterns of apparel in Qing court mostly inherited from the Ming Dynasty System, while the emperors and the queens used “Twelve Ornaments” in their clothing, which was directly inherited from the apparel in Ming court. But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of “Twelve Ornaments”between these two dynasties? What were their permutations and combinations in clothing? In addition to the emperor, what kind of royal members can use“Twelve Ornaments”? These questions still need to be carefully studied.

二.明、清宫廷“十二章”之“减章”纹

所谓“十二章”“减章”纹,即由原有的“十二章”图案中选取两个,或多个纹样,将其应用于皇帝、后妃或其他皇室成员服装之上,重新组合成一组别致的纹饰,以此显示使用者的尊贵地位。

“十二章”之“减章”纹饰,从两章到六章不等,最多可达八章甚至十一章。从这些少于“十二章”的“减章”纹饰来看,两章纹饰基本固定为“日、月”二章两种图案,其余多章虽略有变化,但也有较为稳定的组合形式。至于各“减章”纹在服装上的排列位置,通常也较为固定,并不是随意搭配、任意排列的。

(一)皇帝服装上的“减章”纹

据记载,明朝皇帝服装上的“减章”纹式,仅使用于皇帝燕弁服的玄衣之上。限于明帝御用服装传世品过于匮乏,至今,我们尚未见到完整的明帝“减章”纹服装。

但从清朝皇帝的御用服装来看,在其礼服和吉服之上,都有着较多的“减章”形式,这其中既从“日、月二章”纹,又有其他多种“减章”纹,从而形成清宫服饰中较为特殊的一个品种。

1.御用服装上的“日、月”二章纹

“日、月”二章此“减章”纹,无论在明朝还是清朝,在皇帝服装上的使用数量均较多,使用两章的排列位置也十分固定,即均在皇帝服装的两肩之上,其中左肩部为“日”章,右肩部为“月”章。

另据明、清宫廷绘画及传世实物来研究,明、清两朝皇帝所用的“日、月”二章图案虽然相同,但明帝御用服装上的“日、月”纹饰通常较大,清帝御用服装上的“日、月”纹饰则较小。这反映了清宫服装在章纹上虽对明制直接承袭,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有所改变,而并非是完全照搬。

在明朝,“日、月”二章专用于皇帝御用燕弁服。在明嘉靖朝,世宗皇帝曾钦定燕弁服式样,其中“衣如古玄端之制,玄色,青色边缘,两肩绣日、月”。

在清朝,“日、月”二章则专用于皇帝衮服。据《大清会典》记载:“清朝皇帝御用服装上‘日、月’二章的排列位置为:其章左日、右月。”⑩从现在北京故宫、沈阳故宫两馆所藏明、清帝后服饰藏品来看,其上带有“日、月”二章的服装数量较多,并尤以清帝衮服的数量最为丰富。(图23)

2.御用服装上的其他“减章”纹

依据明、清两朝宫廷服饰制度,皇帝的礼服、吉服之上,要按例装饰有“十二章”纹。但我们今天从传世文物来看,由于当时受到明式旧制、设计构思、剪裁制作等因素的影响,曾产生过一些特殊的“减章”形式,如清初至清中期,皇帝御用龙袍之上为模仿明式“对称十二章”而使用“六章减章”设计,形成了所谓对称式“六重章纹”;又如明、清两朝皇帝服装在其加工过程中,有时会因袍料边缘剪裁、缝制等原因,而去掉一章甚至两章纹饰,由此形成“十章”或“十一章”纹。

以上这些特殊的“减章”形式,均属于非标准化的“减章”,有的甚至并无规律可循,而只能根据藏品的实际情况来确认。

其一、清帝御用“六重章纹”纹样

清初至清中期,皇帝御用服装上的“十二章”纹尚未形成固定模式式。当时,为模仿明式“对称十二章”,而出现所谓的“对称六章”纹样,即所谓的“六重章纹”。其“六章”纹式分别为:“日月(两者为对称的一章)、星辰、黼、黻、宗彝、华虫”等六章。这六种纹样均像明帝服装上的“十二章”纹那样,尽可能地采用两两对称式排列,不仅要左、右两侧对称,而且还要前、后两面对称,以形成左右、前后一一对应、彼此映照的效果。(图24)

从传世实物看,皇帝御用的“对称六章”纹主要用于吉服中的龙袍之上。

其“六章”纹排列位置为:“日、月”合为一章,为左、右对称式,分别位于肩部左侧和右侧;服装正面各章排列组合为:“星辰”章,位于前胸上部;“黼”章,为两两对称式,分别位于腋窝上部左、右两侧;“黻”章,为两两对称式,分别位于腋窝下部左、右两侧;“宗彝”章,为两两对称式,分别位于大襟下摆边缘左、右两侧,其中左侧为“蜼纹”,右侧为“虎纹”;“华虫”章,为两两对称式,分别位于大襟下摆中部左、右两侧。至于服装背面各章的排列组合形式,也与服装前面各章完全相同。(图25)

在龙袍的其他部位,依次满绣有金龙以及彩绣的云朵、蝙蝠、火焰、花卉、寿字等各种图案;龙袍下摆部位,则彩绣有海水江崖及立水图案。

总体来看,“对称六章”(实际应是七章)龙袍之上,比“十二章”纹缺少了“山、龙、藻、火、粉米”等五章,但由于龙袍表面满绣各式纹饰,显得丰满华丽、雍容华贵,又因其“六章”纹样两两对称、前后对称,故从视觉的角度显得更为规整而规范。

其二、因设计制作而出现的“减章”纹

明、清两朝,皇帝御用礼服、吉服虽定制有“十二章”之属,但由于在剪裁和缝制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将边缘部分章纹去掉的情况,这样就形成了 “十章”或“十一章”纹特殊章纹形式。

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我们原来对明、清宫廷的“十二章”纹不是特别熟悉,就很有可能忽略了这一点,而误以为是完整的“十二章”纹样。

这类皇帝御用服装上的“十章”、“十一章”纹饰,主要是用于清朝皇帝的朝服(朝袍)之上,常见的是缺少“星辰”章或“山”章、“黼”章、“黻”章。由于“十章”等纹饰略少于“十二章”,也属于等级较高的帝王服装,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图26)

目前,此类特殊的“减章”服装,在北京故宫、沈阳故宫两院藏品中均时有发现。这种“减章”纹饰的服装亦是由皇帝本人御用,故制作精美,用工用料极尽奢华,反映了明、清宫廷服饰在具体生产过程中,虽然仍以皇帝为中心,但的确存在着一些图案纹饰方面的不可确定因素。

(二)后妃服装上的“减章”纹

明朝宫廷后妃服装上,虽然未能采用“十二章”,但确有使用“十二章”“减章”图案的形式。据《大明会典》记载,明朝宫廷后妃服装上,主要采用局部图案,以借用“十二章”纹。如在明朝皇后、皇妃的礼服之上,其袖口、领口等处会织以“黻纹”或“黼纹”。⑪

图23 清 石青江绸彩绣平金团龙衮服在其左右双肩上有日、月两章图案。沈阳故宫藏

与明宫后妃服装上没有“十二章”,而“减章”纹又很少的状况相反,清宫后妃服装上的“减章”可谓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目前,从传世实物看,清宫后妃在服装方面,曾采用较多种“十二章”“减章”形式。这其中既包括“日、月”二章,也包括了其他“四章”、“五章”、“六章”以及“八章”等多种“减章”纹样。

其一、清宫后妃服装上的“日、月”二章纹

清宫后妃服装上的“日、月”二章“减章”纹,主要应用于皇后龙褂这一特殊服装之上。在服装制作过程中,“日、月”二章的具体造型、排列位置,也与皇帝衮服上的“日、月二章”完全相同,即“其章左日、右月。”⑫其目的也是为了体现皇后至尊、至贵的地位。(图27)

至今,在北京故宫、沈阳故宫两院,尚珍藏着一定数量的后妃“日、月”二章服装。它们与皇帝御用服装交相辉映、珠联璧合,成为代表清朝帝后特殊身份的最显著服装之一。

其二、清宫后妃服装上的多种“减章”纹

清宫后妃服装上采用“四章”、“五章”、“六章”乃至“八章”等多章纹饰,主要是制作于后妃吉服中的龙袍、龙褂等服装之上。

后妃“四章”纹饰:

即以“日、月、星辰、山”等四章为组合图案,专用于清宫后妃龙袍、龙褂之上。

“四章”纹样通常有较固定的排列组合形式,即:“日、月”两章置于左、右两肩之上,“星辰”纹位于领口开襟下部,“山”纹位于后背颈下部。

袍服正面缺少前胸左右两侧的“黼、黻”两章,下摆左右两侧缺少“宗彝、藻”两章;袍服背面缺少“山、华虫、龙、粉米、火”诸章。

后妃“五章”纹饰:

即“日、月、星辰、黼、黻”等五种纹样,其中星辰可分为一星式和二星式两种形式。

“五章”纹样也有较固定的组合排列方式,专用于清宫后妃龙袍之上。

“五章”纹的具体排列组合形式为:“日、月”二章置于左、右两肩之上,“黼、黻”两章对称排列于胸前左右两侧,“星辰章”对称排列于后背左、右两侧。“星辰”章又可分为一星式、二星式两种;另有少数“星辰”章为非对称式一组星,单独位于后颈下部。值得一提的是,从清宫传世实物看,后妃龙袍后背上的左、右星辰,在具体制作时可制成“左右三星式”、“左右四星式”,亦可制成“左右三星、四星”不等的形式,使得星辰数量有一定的变化。

图24 乾隆早期 龙袍龙袍上的“十二章”仍保持着“六重章”式(清明黄纱彩绣平金龙袍,其上为“六重章”纹)。沈阳故宫藏

图25 清 明黄纱彩绣平金龙袍背面袍面制有典型的清帝御用“六重章纹”,与袍前面纹饰完全相同。沈阳故宫藏

袍服正面缺少下摆左右两侧的“宗彝、藻”两章;袍服背面缺少“山、华虫、龙、粉米、火”诸章。(图28)

后妃“六章”纹饰:

又称为后妃“六重章纹”,即“日月(为对称一章)、星辰(可为藻)、黼、黻、华虫、宗彝”等六章。它们在服装上两两相对,双重排列,形成清宫皇后龙袍的专用章纹。其固定的组合排列位置为:“日、月”章位于左、右两肩之上;“星辰”章位于领口开襟下部(或为“藻”章,则位于前、后胸盘龙纹正中处);袍服前面:“黼”章左、右对称排列于臂下近腋窝处;“黻”章对称排列于前胸左、右两侧;“宗彝”章左、右对称排列于下摆外侧;“华虫”章左、右对称排列于下摆中部。⑬袍服后面各章排列位置,也袍前面完全相同。

后妃“八章”纹饰:

即“日、月、星辰、黼、黻、山、华虫、龙”等八章,为清宫后妃龙袍上的专用章纹。其具体排列位置为:“日、月”二章置于左、右两肩之上,“星辰”章在领口开襟下部;“黼、黻”二章左、右对称排列于胸前;“山”章位于后颈下部;“华虫、龙”二章左、右对称排列于后背。(图29)

(三)其他皇室成员的“减章”纹饰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经群臣议定,提出皇帝、皇太子、亲王冕服仍沿旧制,但“章服、画衣、绣裳、蔽漆皆易以织文。”二十六年(1393年)再次重申,亲王衮服与东宫皇太子相同,⑭说明亲王服装上面采用的图案亦为“九章之制”。

永乐三年(1405年),明朝对皇太子衮冕作了较大调整和补充,并且对各章使用位置作了明确规定。其制为:衮服九章:玄衣五章,龙在肩上,山在背上,火、华虫、宗彝在袖子上,每袖各三个,皆织而成:裳四章,织有藻、粉米、黼、黻各二。此外蔽漆饰四章,织有藻、粉米、黼、黻。⑮从保存至今的明朝《中东宫冠服》绘图来看,皇太子服装衮服上的九章得到较好的确定。

图26 清 黄纱纳彩云龙朝袍服装上有明显的“减章”,如开襟处剪去了“黻”章,应为设计或制作中省略。沈阳故宫藏

图27 清 石青纱纳金龙八团女单褂肩部左右两侧饰有“日、月”二章。沈阳故宫藏

明、清两朝皇太子、亲王作为封建国家的特殊权贵阶层,其所用服饰虽然低于皇帝,但却要高于其他王公贵族,这一点从其服饰上的独特章纹即得到了印证。

清朝自康熙初年实行皇太子制,但至康熙晚期即已废除该制度,此后至乾隆朝确定宫廷服饰制度时,因不行皇太子制,亦未能像明朝那样编定皇太子服饰制度。因此清宫服饰定制后,皇子服饰中未形成“十二章”或“减章”的纹饰定制。

此外在明朝,宫廷服饰中有所谓的“五章”纹饰制,即由郡王专属使用,应用于其衮冕之上。明永乐三年(1405年),定郡王衮冕为五章:青衣三章,粉米在肩,藻、宗彝在两袖,皆织而成;裳二章,织黼、黻各二道。⑯

与郡王“五章”纹相对应,明朝还建有郡王世子“七章”纹饰制度,由世子衮冕所专用。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规定:世子衮冕为七章:青衣三章,上织华虫、火、宗彝;裳四章,上织藻、粉米、黼、黻纹样。此后在永乐三年(1405年),对世子衮冕做以更改,定制为:青衣三章,火在肩,华虫、宗彝在两袖,皆织而成;其裳等俱与亲王相同。此后在明宫服装中基本保持此项制度。⑰

另外,明朝皇太子、亲王所使用的服装图案,最高等级为“九章”纹,固定用于其衮服之上。明洪武元年(1368年)太祖拟定皇太子从皇帝祭天帝、宗庙、社稷、受册、正旦、冬至、圣节朝贺元服以及纳妃,“被衮冕九章”。其衮服具体形制为:玄衣五章,上饰山、龙、华虫、大宗彝;裳为四章,绣藻、粉米、黼、黻。此外,在所著蔽膝上另绣有火、山二章。⑱

从明、清两朝皇家服饰上的“十二章”及“减章”纹饰来看,明、清宫廷纹饰之间既有千丝万缕的传承关系,又有各自独立的体系和表现形式。归纳起来,它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包括明、清两朝在内的古代各封建王朝,它们对古代传统文化具有上承下达的传递连接作用,在统治制度、宫廷礼仪、服饰器用、纹饰图案诸方面,属于一脉相传的同一文化范畴。正是这种同一性,使中华文化虽流传千百年,历经众多朝代的更迭和毁损,却能一直延续下来,保存至今;

其二,明、清两朝对古代传统文化均采用吸纳和创新的态度,一方面将传统文化内容用于本朝统治;另一方面则对旧制加以改进和完善,这就使得包括“十二章”在内的传统文化符号,不断产生新的理念和新的意义,使中华文化在各个王朝都被注入新鲜血液,始终保持着不朽的生命活力。

图28 清嘉庆 女龙袍袍身饰有日、月、星辰、黼、黻等五章,后背所制星辰为“四三联星”图案。北京故宫藏

图29 清慈禧 太后御用黄色龙袍袍身上饰有“日、月、黼、黻、星辰”等五章。北京故宫藏

其三,明王朝由农耕民族汉族创建,清王朝由游猎民族满洲缔造,两个民族在思想文化、风俗习惯上差异巨大,但两者却均对中华文化心悦诚服,归一认同。这标志着中华文明早已是东方各民族的共同精神支柱,是统一的传统文化观念。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华文明对亚洲各国乃至世界文明,都将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促进与和谐的作用。

注释:

⑩清光绪朝《大清会典图》卷五七,“冠服一”,第603页,1991年,中华书局出版。

(责任编辑:郭彤)

猜你喜欢

后妃龙袍星辰
传承传统美食,匠心守护美味——龙袍蟹黄汤包
以梦为船,奔赴星辰大海
宫闱时尚
散乱星辰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宋代后妃形象初探
小星辰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 Awareness Among ESL Teachers
花田种画
晒龙袍的六月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