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博物院藏明代民窑青花瓷鉴赏与研究

2016-03-22□冯

收藏家 2016年6期
关键词:青花瓷青花纹饰

□冯 宁

Feng Ning

河北博物院藏明代民窑青花瓷鉴赏与研究

Appreciation and Study on the Civil Kiln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in the Ming Dynasty stored in the Hebei Museum

□冯 宁

Feng Ning

In the Ming Dynasty,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with representative of official kiln porcelain in the Jingdezhen is most famous and the techniques in the civil kiln also improves a lot. The article selects and introduces 11 civil kiln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from the period of Yongle to Chongming in the Ming Dynasty that is stored in the Hubei Museum and reflect the changes of civil kiln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in different periods.

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的骄傲,它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元代,明代中晚期将其推进到一新的高峰。明代以景德镇官窑为代表烧制的青花瓷器最为著名,其工艺精湛、瓷土精良、色润纯正、纹饰规范。此外民窑青花瓷器的技艺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出现了“官民竞市”欣欣向荣的局面,从而使得明代青花瓷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明代青花瓷器所采用的青花色料,不仅有进口料也有国产料,青料多样化是明代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特点,且由于色料来源和精炼程度不同,呈色各异,故各个时期的特征十分鲜明。如洪武、永乐、宣德时期青花主要以苏麻离青料为主,化学组成特点是低锰高铁,发色浓艳泛光,有黑色铁锈斑。也有少数产品采用国产青料,化学组成特点是高锰低铁,发色青蓝温和;成化时期青花瓷器清秀淡雅,所用青料多为苏泥勃青和平等青(陂塘青)的混合料,化学组成特点是中锰中铁,钴含量低,其中也有高锰型的国产料;嘉靖、万历年间青料基本上用精炼过的回青加石子青的混合料,有高锰和中锰两种,铁含量有中、低两种,回青发色浓郁华丽,蓝中泛紫。在造型上,明代青花瓷器在继承元代古朴拙实、大气磅礴的基础上,形成了丰满、浑厚、古朴、典雅的“大明器”风格,同时,受外来宗教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新器型。明代青花瓷的纹饰题材也多种多样,不仅有传统的花鸟鱼藻、山水云纹、动物神兽、卷草、回纹等图案,也有受宗教和外来文化影响的图案,更有各种组合搭配而成的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本文对河北博物院育才街院区藏的部分明代青花瓷器的时代特征和文物特点做介绍并加以分析研究。

1.明永乐 青花阿拉伯文无当尊(图1)

通高17、口径17、内孔直径9.8厘米。上下两头均外折成宽沿,中段呈束腰圆筒状,中心有一周凸起,无底,上下直通。器身纹饰以弦纹为界分为三层,中间凸起部分,为仰、覆菊瓣纹;上下两部分以卷草纹为地,上书阿拉伯文,由于青花晕散严重,字迹有些模糊,大致内容是“万物非主,惟真主独一”、“一切赞颂归于真主”等颂语。口内沿及足外沿均绘菊瓣纹,口外沿绘朵花。

此器使用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青花釉料,青花色泽绚丽鲜艳,清晰明快,并有明显的晕散效果;同时因釉料含铁量高,线条纹理中色釉凝聚处有黑青色金属光泽的结晶斑,仰光侧视或用手触摸有凹凸不平感。这种自然形成的黑铁斑和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具有永宣青花与众不同的明显特征。

永乐、宣德(1403-1435年)青花瓷创烧了许多新品种,青花胎质精细,色调浓艳,造型多样,纹饰精美,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此器是受西亚文化影响而产生的新器型,其独特的外型,系仿自西亚阿拉伯地区黄铜器皿,其用处可能是放置其他器物的底座,也有专家认为是阿拉伯区域使用的蜡烛台。乾隆皇帝在为《咏宣德窑无当尊》一诗作的题记中作了阐明:“制与商父乙尊颇同,而两头皆坦似橐盘,略如《遵生八笺》所云座墩花囊者。其间孔无底,则又未尽合,因以《韩非》语名之,而系以诗。”由此可知,乾隆皇帝是根据《韩非》中的话将其命名为“无当尊”。可见这儿的“当”是“底”的意思,以往大家将此器的名称写成“无档尊”或“无挡尊”都是不确切的,因为“档”、“挡”都不作“底”解释。这不仅是中国瓷器装饰与外来文化的完美结合,也是我国十五世纪初期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2.明正统 青花孔雀牡丹纹罐(图2)

高37、口径21.5厘米。此器胎体厚重,底部无釉呈火石红色,因断裂用铁箍进行了加固。器表青花色调深沉凝重,于灰蓝中微泛红,釉面平整肥润。罐内施釉不均,刷釉痕迹十分明显。此器颈部为锦地纹,肩部绘莲塘纹,胫部为莲瓣纹,腹部主题纹饰为这一时期最为常见的孔雀牡丹纹:一只孔雀舞动双翅跃跃欲飞,一只回首漫步于牡丹、山石、鸡冠花间,蝴蝶、蜜蜂翩翩起舞,布局疏朗,绘画笔意流畅。

图1 明永乐 青花阿拉伯文无当尊

图2 明正统 青花孔雀牡丹纹罐

图3 明天顺 青花堆塑蟠螭缠枝牡丹纹蒜头瓶

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1436-1464年)官窑基本停烧。这一时期被称为明代陶瓷发展史中的“空白期”。随着出土及传世资料的不断丰富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了解到,当时民窑生产虽受到一定影响,但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据《明实录・英宗实录》记载:“正统元年,浮梁民陆子顺,一次向北京宫廷进贡瓷器5万余件。”另据《明史》记载,正统至天顺20余年间,都察院曾多次出榜禁止江西饶州私造瓷器。同时,南京玉带河出土的瓷片,景德镇、湖田等窑址中发现的这一时期的瓷片,都证明了此期生产的持续,说明“空白期”并不空白。

其底部断裂是“空白期”罐类器物经常出现的弊病,这是因为当时罐类成型是分段拉坯,然后拼接成整体的,“空白期”罐类底部是一块独立的圆形泥饼,所以底部较易开裂。此件大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解明“空白期”瓷器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3.明天顺 青花堆塑蟠螭缠枝牡丹纹蒜头瓶(图3)

高37、口径5.5、腹径20厘米。此器造型端庄古朴,长颈、溜肩、扁圆腹,圈足,因口似蒜头故称蒜头瓶。胎体厚重,釉面肥润,青花色泽深沉浓重,蓝黑中微微泛红。瓶上端蒜头部分饰如意云头纹和点珠纹,瓶颈部堆贴一只蟠螭,蟠螭大头凸眼,细长颈,四爪弯曲用力,呈攀附向上之状。周围点缀杂宝及花卉纹。器腹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花瓣的层次及叶子的脉络完全模仿永宣官窑画意,花叶翻转,自然活泼,运笔流畅,当属民窑中的精品。

图4所示为不同温度制备的C/C-SiC复合材料的XRD图。由图4可见,C/C-SiC的物相组成包括β-SiC、C还有残余Si,其中β-SiC衍射峰峰型尖锐,结晶度好。随着熔渗温度升高,SiC的相对含量变高,残余碳和残余硅的相对含量变低。结合实测的C/C-SiC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随着熔渗温度升高,C/C-SiC密度增大,孔隙率变小,残余Si的含量变少。

同样的蒜头瓶香港艺术馆也收藏了一件其造型、手法、装饰纹样与这件器物十分相似,只是腹部较扁,器物腹下有铭文:“夏梅田都铎源汪村社奉佛弟子程妻郑氏喜舍香炉壹付入本里华林供祈宦途清吉天顺伍年秋九月吉日题”,为我们断代提供了依据,也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4.明正德 青花凤穿缠枝莲纹盖罐(图4)

通高39、口径17.5、腹径31厘米。此罐直口、短颈、丰肩、鼓腹内敛、圈足、出沿盖、宝珠顶。器身纹饰明显分为四部分:颈部为如意云头纹,肩部的如意形开光内各绘重瓣莲花一枝;腹部为凤穿莲纹:莲花枝叶缠绕,四凤相随穿行于花叶之中;胫部为海水江崖纹,寓意寿山福海。整幅画面层次清晰,主题突出,与器盖上的缠枝莲纹浑然一体,当为民窑青花器中的佳作。

图4 明正德 青花凤穿缠枝莲纹盖罐

图5 明万历 青花八仙人物纹葫芦瓶

正德时期(1506-1522年)的民窑青花瓷器生产上承成化、弘治,下启嘉靖、万历,其青花风格由纤细精致转为粗犷豪放。此时的大型器物胎体较为厚重,所使用的青花料比较多样,前期一部分产品仍使用“平等青”料,颜色清淡闪灰;有的采用江西省上高县出产的“石子青”,颜色浓艳闪灰;后期还从云南获得“回清”料,呈色大部分浓艳闪紫,花纹不太清晰。传统的“一笔点划”逐渐被“勾勒渲染”所替代,其方法是先用较浓的青料勾出轮廓,然后再用浅的青料在轮廓线内渲染,线条柔和圆润。

5.明万历 青花八仙人物纹葫芦瓶(图5)

高47.5、口径5厘米。此器直口,中间束腰,似葫芦型而得名葫芦瓶。瓶上部绘刘海戏金蟾、和合二仙,下部绘八仙人物,各持法器,中部锦地开光内绘花卉,底部绘莲瓣纹。两组人物形象生动,神态各异,笔法流畅。使用的是当时十分珍贵的“回青料”,青花色泽蓝中泛紫,时代特征非常明显,是代表这一时期艺术风格的典型作品。

嘉靖、隆庆、万历(1522-1620年)为明代的中晚期,此时的青花瓷数量达到了顶峰,传世物品也很多。从明嘉靖朝开始实行的“官搭民烧”制度,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民窑瓷器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发展。这一时期大件器皿明显增多,青花彩绘采用的是“勾勒渲染”与“单线平涂”的技法,青花用料一般是进口的“回青料”与国产料配合使用,青花发色蓝中泛紫,浓重鲜艳,独树一帜。画面布局趋于繁缛,画风自然、生趣。除传统纹饰外,道教思想内容的图案纹饰也极为盛行。

图6 明嘉靖 青花鱼藻纹笔插

图7 明万历 青花龙纹绣墩

图8 明天启 青花“岁寒三友”图瓜棱罐

6.明嘉靖 青花鱼藻纹笔插(图6)

高9、腹径13.5厘米。此器形状较特殊,为扁圆柱形,器表面中心有一小孔并略有突起,与底相通。从其形制来看应为笔插,是一种文房用具。器表以三圆一方四孔相隔分别画折枝花卉一枝,器身纹饰共分三层,上、下分别为单朵花卉及城垛纹,中间主题纹饰为鱼藻纹。水面浮萍漂动,水草衍生,几尾游鱼穿行于荷叶之间,活灵活现。“鱼”与“余”谐音,象征富足年年有余,又因鱼产卵较多,成为生育繁衍的象征,故常被用于祝吉求子,寓意吉祥。

笔插,是放置毛笔的文房用具之一,最早出现于何时,现以无从考证,它应是明中晚出现的笔筒的祖先。在宋代《槐阴消夏图》等绘画中,就已经出现了笔插的形象。明文震亨《长物志》明确描述了笔插的形制:“鼓样,中有孔插笔及墨者,虽旧物,亦不雅观。”明代的笔插一般为中间一方孔,周围三或四圆孔,用以插笔之用,到了清代逐渐演化为单孔和双孔。由于笔筒的出现,不太合乎文人审美情趣的笔插,到清中期以后,基本已经退出了文房用具之列。其材质也较为多样,以瓷、玉、铜、木质居多,其它如竹、石、玛瑙、水晶等,则较为罕见。

7.明万历 青花龙纹绣墩(图7)

顶面直径25、高42、腹径33厘米。此器两端小中间略大,似腰圆形,上下分别雕有一圈象征鼓钉的钉帽作装饰,器身两边对称各凸雕一只狮子形铺首,威风凛凛。绣墩顶面略凸,为狮子滚绣球图案,器身上部为一圈如意云纹,云头内绘云马或花卉。下部为海水江崖纹,腹部的主题纹饰为五爪云龙纹,龙长须张嘴,口吐细长舌,鼻似如意形,双目如珠,鬃发茂密向后上方竖起,龙体瘦长,满饰鳞片,五爪呈轮式挣张,腾越于“壬”字形云海之间,显示了干练、俊俏、洒脱的风格。青花颜色浓艳,蓝中泛紫,纹饰布局繁密,并采用勾勒渲染手法进行装饰,时代特征明显。

瓷制绣墩,明正德开始生产,以后历代都有烧制,明代以嘉靖、万历时最多。由于绣墩器形较大,烧制难度高,也不易保存,传世稀少,因此十分珍贵。

8.明天启 青花“岁寒三友”图瓜棱罐(图8)

高16、口径8、腹径17厘米。此器造型近似一个倭瓜,腹径大于罐的高度,瓜棱较深,起伏较大,特别是罐口,也用拉出的泥条捏成了低矮优美的花瓣式瓜棱形。胎体略显粗松,釉面白而闪青,有一种肥润感。青花颜色深沉而含蓄,罐口为回字纹,肩部为一周蕉叶纹,器腹是由竹子、松树、梅花组成的“岁寒三友”图,绘画风格为潇洒豪放的大写意手法,布局较满,生动真实。图中小鸟上下翻飞,啼鸣之状近在眼前,给人一种欣欣向荣之感。

9.明天启 青花凤凰牡丹纹花觚(图9)

高32、口径14.4厘米。明天启年间(1620-1672年),统治中国两个半世纪的明王朝处于崩溃的边缘,景德镇瓷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瓷器制品数量减少,质量下降。

此件花觚为喇叭形口,鼓腹,胫部外鼓,圈足内收。从外形到纹饰都明显分为三部分,上部绘丹凤朝阳和凤凰牡丹纹,中部绘缠枝花卉,底部为竖线及如意云纹。画面上旭日、山石、花卉之中,一只凤凰昂首鸣叫,一只展翅飞翔,线条流畅,具有很强的动感,凤凰乃百鸟之王,牡丹代表富贵及繁荣昌盛 ,纵观整个画面,层次清楚,寓意吉祥。青花颜色淡雅,画风随意简洁,纹饰布局疏朗,不失为一件仿商周青铜器造型的陈设佳品。

10.明崇祯 青花“文王访贤”图莲子罐(图10)

高14.4、口径10.3、底径9.5厘米。此件莲子罐,中心粗两头略细,因形似莲子而得名。器盖已失,口沿下饰一周暗刻(釉下细线刻划)的缠枝花卉,近底部饰一周暗刻的海水纹,罐身主题纹饰为广为流传的“姜太公钓鱼”的故事。画面以垂柳作为背景,两位武士手持仪仗,周文王拱手恭请姜子牙回去帮他兴周灭商,正在渭水边垂钓的姜子牙起身相迎,空白处衬以山石、树木、流云,错落有致,人物形象生动传神。青花色泽青翠艳丽,装饰画面开始采用“分水”技法,浓淡相间,层次分明。萱草纹、合欢树以及人物衣饰上的“米”字形花纹等都具有典型的崇祯时期风格。

文献显示,明末崇祯时期(1628-1644年),国力衰危,景德镇御窑厂日渐萧条冷落,而民间窑场在经历万历时期的大发展后,仍处在蒸蒸日上的状态,青花瓷的艺术风格出现了新的面貌。可以说崇祯瓷器既保持明朝传统意趣,也孕育着清初风格。此件器物胎体坚致细密、青花色泽鲜艳青翠,绘画风格比较精细、工整,应是明崇祯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中所描述的当时烧造过的“上品细料器”。

图9 明天启 青花凤凰牡丹纹花觚

图10 明崇祯 青花“文王访贤”图莲子罐

图11 明崇祯 青花浴象图八方罐

11.明崇祯 青花浴象图八方罐(图11)

通高38厘米。此类罐形为崇祯新创器型之一。直口、丰肩、腹下敛至底略外撇,器身为八棱形,平砂底无釉,配盖。外口沿的边饰为城垛纹,肩部一周为硕大的覆莲瓣,莲瓣内以青花为地留出空白折枝花朵,胫部为变形莲瓣纹,器身主题纹饰为“浴象图”:一只身体肥硕的大象,周围几个胡人或在祈祷,或在进行浴象的准备工作,配以山石、花木、祥云。形态生动自然,极富生活气息。明代晚期,佛教十分流行,禅宗主张破除一切诸相的执着,简称扫相,因此当时扫象图、浴象图甚是流行,此题材不仅在绘画作品出现,亦盛行于当时的版画、青花瓷。

(责任编辑:刘昱)

猜你喜欢

青花瓷青花纹饰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纹饰艺术在石材装饰中的应用
蜡染的纹饰探讨
青花
雕漆纹饰的修复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龛楣纹饰研究
纯净的青花瓷
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