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和地方企业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基于CAS的动力理论模型建构

2016-03-22马晓琨方红彬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适应性共同体动力

马晓琨,方红彬



高职院校和地方企业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基于CAS的动力理论模型建构

马晓琨1,方红彬2

(1.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台 054035;2.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0)

无论国家发展还是高职院校、地方企业都需要建立校企协同创新系统。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较少,怎样的动力机制可以同时激发校企双主体,并能够让系统协同创新呢?谁又是动力系统中的关键主体呢?文章基于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按照“跨越边界”原则将协同创新共同体重构为校企协同创新系统的主体,协同创新系统成为复杂适应性系统,并建构了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理论模型及校企协同创新系统的动力机制,为动力活力机制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高职院校;地方企业;协同创新;动力机制;CAS(复杂适应性系统)

创新,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创造强国”的必经之路,是企业在产业升级道路上的重要保障,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必备素质。“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1]。”“十三五”规划强调创新重要性的同时,对创新动力的表述越来越鲜明和重视。“十三五”规划建议还提出“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2]。”在创新及发展新动力的探索上,高等教育作为储备社会科技人才的重要机构,创新创业教育及改革成为当前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其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对技术创新的贡献也不容忽视。“十三五”规划建议已明确指出当前高职教育对社会经济创新贡献的方式和路径:“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意味着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之间需建立协同创新系统,达到“1+1>2”的双赢效果,服务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高职院校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实际上,高职教育和地方企业都存在着创新动力不足的现实问题,那么怎样的动力机制可以同时激发校企两个主体,并让系统协同创新,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呢?谁又是动力系统中的关键主体呢?本文将着重研究以上两个问题。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研究综述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葛洛最早给出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定义:“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4]。” 为了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共同目标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可以形成校企人员所组成的创新研究小组,形成集体愿景,集思广益,开拓进取,理论上是可以实现协同创新,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复杂系统效应。参与协同创新的校企人员、高职院校、地方企业、地方政府、行业机构等部门则构成了一种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协同创新系统,下文简称协同创新系统。

“动力机制则是指推动系统运动所必需的动力发生学研究,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动力作用机理的各种关系、制度,它决定着系统运动的道路选择和发展策略选择[5]”。协同创新动力机制是指高职院校、地方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行业机构所形成的合作体在具体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项目领域内开展合作的内在动力系统。“最大限度地调动合作各方的积极因素,形成以寻求共同发展为目的,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纽带,促进合作各方互惠互利多赢,实现良性循环的合作动力机制[6]”。

(二)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综述

学术界对高职与地方企业的协同创新已有研究,部分学者从高职院校与企业分别探讨协同创新动力的因素,但对高职与地方企业组成的协同创新系统及其动力机制研究为数不多。

孙兵(2010)认为“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联动科技创新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实施难度大,只有充分发挥双方创新主体的能动性与互动性,并以双方科技资源利用、技术应用开发和技术服务的共同需求为宗旨,才能在技术人才、劳动者素质、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信息互通、利益共赢等方面共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7]”。高职院校和地方企业具有很多协作领域,不仅是在人才培养和输出领域的合作,还可以深入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产品开发、技术更新等领域协同创新。但是,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的动力远高于与高职院校合作[8],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动力一般来自人才的输送,对更多阶的技术、产品、管理创新领域的合作更偏好于科研院所或研究型大学。实际上,高职院校与地方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具有更大的现实可能性。田家林等(2012)分析了“从中小企业单方面角度参与协同创新的动力,他们认为中小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动力一般包括分担成本、共担风险、共享技能和占领更大市场交易份额等[9]”。韩浩等(2009)分析了高职教育单方面的创新动力机制。他们认为决定和主导高职教育创新启动和运行的主要机制可分为隐性机制和显性机制两类。“隐性机制,主要是社会文化方面的动力因素,它体现为高职教育价值观念转变的驱动。显性机制,主要表现为教育内部的拉力与是市场的推力,体现在‘实践优位’驱动,‘就业取向’的拉动和对‘产学研一体化’诉求的驱动[10]”。在谭界忠(2007)的文章中也提到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成为高职院校推动产学研合作最主要、最直接的动力因素[11]。

综上所述,现有对于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学术研究,主要是对高职院校或企业单方面的协同创新的动力因素的研究,但在这些动力因素中未必对两个主体共同起到驱动作用。本文着力解决当高职院校和地方企业形成一个协同创新系统时,推动这一系统运行的动力来源和机制。本文借助CAS(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理论,即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研究协同创新动力机制。复杂适应性系统指“由大量组分组成的网络,不存在中央控制,通过简单运作规则产生出复杂的集体行为和复杂的信息处理,并通过学习和进化产生适应性[12]”。“适应性是指所有这些系统都通过学习和进化过程进行适应,即改变自身的行为以增加生存或成功的机会。复杂适应性系统试图解释,在不存在中央控制的情况下,大量简单个体如何自行组织成能够产生模式、处理信息甚至能够进化和学习的整体[13]”。

二、跨越边界: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主体重构

(一)协同创新系统主体重构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威兹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提出三螺旋理论。该理论基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政府、企业与大学的相互作用,提出三种力量在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作用过程中创新力量的产生,这三种力量通过交互影响形成相互支撑、共同生长的三螺旋关系[14]”。本文从操作层面挖掘校、企、政三螺旋关系,从创新的运行层面将高职院校、地方企业和政府部门抽离,产生协同创新作用的新系统。谁是校、企、政的协同创新参与者呢?在协同创新中高职院校参与者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团队或学生,企业的参与者也许是某个部门或某些职员,政府的参与者是部门中的相关人员。从此看来,没有哪个参与者具有鲜明的协同创新的标签,更没有共同的目的,那么,协同创新从何而来?协同创新的机制如何运作?谁又是协同创新系统的主体?假设将所有协同创新的参与者单独提取出来,参与者之间相互有信息沟通,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从而成为一个新的系统,但是,这个系统是否符合复杂适应性系统的特征,是否能发挥复杂系统的适应性效应(即在不存在中央控制的情况下,自行学习和进化),都需要检验和重构。

米歇尔·沃尔德罗普在《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一书中提到用四点识别是否复杂适应性系统:“第一,每一个这样的系统都是一个由许多平行发生作用的‘作用者’组成的网络。更进一步找作者核对,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的控制力是相当分散的。第二,每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都具有多层次组织,每一个层次的作用者对更高层次的作用者来说起着建设砖块的作用。复杂适应性系统能够吸取经验,从而经常改善和重新安排它们的建设砖块。第三,所有复杂的适应性系统都会预期将来。最后一点,复杂适应性系统总是会有很多小生境,每一个这样的小生境都可以被一个能够使自己适应在其间发展的作用者所利用。[15]”对比上文中提到的单独抽离出创新参与者要素组成的新的系统,似乎少了一些成为复杂适应性系统的东西——没有组成很多的小生境,系统中的创新参与者过于分散和游离。因此,为了将上文中抽离出的创新系统打造成复杂适应性系统,重构新系统的参与者,重造小生境,新系统的主体不再是单独的、分散的参与个体,而是具有小生境的共同体,本文称之为“创新共同体”。

由创新共同体组成的新系统是复杂适应性系统,具备了复杂系统的特征。第一,创新共同体之间没有中央控制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第二,新系统中具有多层次组织,每一个高职院校和每一个企业下均有很多的创新共同体,每个创新共同体内部也是一个小小组织,甚至每一位创新人员可以视作自学习系统,可以将过去的经验、知识和技术累积,重新创新创造新的知识和技术。第三,每个创新共同体具有自己的小生境,可以看作是有生命的组织,创新的条件和组织环境将成为组成小生境的一部分。

(二)跨越边界——动力主体重构原则

创新共同体的形成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嵌入式——多方利益主体代表在同一创新共同体中为了共同目标融合成为一个共同体。高职院校和地方企业分别派出创新人员根据创新的共同目的组建成一个创新共同体。另一种共同体形式是联结式——多方利益主体代表分离,采用项目合作的形式,仅限于信息上的沟通和联结。

嵌入式创新共同体因参与共同体的个体分属于高职院校和企业,他们之间的目的和价值观相差甚远,除非有多年合作的基础,否则这种嵌入式的共同体的运行会陷入猜忌怀疑的深潭。本文支持联结式创新共同体的组建,即高职院校和企业分别组建创新共同体,在共同的创新项目中进行信息联结,这种主体形式使协同创新系统更符合复杂适应性系统的特点。米歇尔·沃尔德罗普在《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一书中指出,复杂适应性系统的适应性作用主要依赖于信息联结点的联结力度[16],而不是节点本身(即校企两方的创新共同体本身)。联结式创新共同体便于加强联结点控制,以便构成整个系统的动力机制。

联结式创新共同体的构建原则:跨越边界。跨越校企边界,跨越学科边界,跨越院系边界,跨越研究与应用边界,跨越校际边际,加强校际合作;开启研发——生产联动创新。这种跨越性质的共同体结构有利于创新共同体的多样性的构成,创新主体的多样性将有利于创新的产生。

至此,高职院校和地方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构成已然清晰,如图1所示,有很多来自高职院校跨界组建的创新共同体,还有很多来自企业生态环境中出现产业不同生态位的多个企业的创新共同体,他们都可以称之为复杂系统的节点。高职院校和地方企业的创新共同体靠关联点进行信息联结,关联点的具体表现为企业创新项目、高职院校的横向课题等。经过信息联结的创新共同体则形成了协同创新系统动力主体,即校企信息联结协同创新共同体,简称“协同创新共同体”。协同创新共同体将成为协同创新系统的动力主体。

蓝色的形状表示:跨越边界的高职院校创新共同体

图2 协同创新动力的理论模型

三、协同创新动力的理论模型建构

协同创新系统的初始状态,创新共同体尚未组建,没有能量交换,没有信息联结,那么,协同创新系统不会出现任何复杂适应性系统的特征,不会产生校企双方创新共同体的协同作用,也自然不会产生群体创新、企业创新,不会作用于产业升级,更难以实现国家的“创造强国”的梦想。有效的动力机制可以带来协同创新的创新涌现。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强调,复杂适应性系统的动力来自系统中节点间的信息关联的增强;同时该系统具备一个隐性条件,即系统主体中小生境的内在运转动力。本文试图用符号和图示的形式构建协同创新系统的动力机制理论模型。

Xi是高职院校创新共同体的集合,Yj为企业创新共同体的集合,Ck为协同创新共同体的集合。

图2中的理论模型表明了经过协同创新系统的重新建构,创新信息联结后的校企双方的协同创新共同体成为协同创新系统的主体。在协同创新共同体里有信息交换,有活力机制和保障机制。信息联结越强,协同创新动力越足;共同体的活力越强,协同创新动力也越强;保障机制是协同创新共同体活力机制的正反馈,保障机制稳定,协同创新风险降低,则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活力越强。

根据协同创新动力的理论模型,协同创新的动力来源产生于协同创新共同体内。其协同创新动力的大小与四个要素相关,见公式1。

CID为协同创新动力;k为协同创新系统中的协同创新共同体的个数;S为信息熵,表示校企创新项目中的信息混沌程度,代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损失量[17],信息熵越大,表明主体间的信息联结越弱;V为协同创新共同体活力;E为协同创新共同体保障。

区域内的高职院校和地方企业的协同创新系统可以看作是复杂适应性系统。依据协同创新动力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的关系,本文尝试建构了某个区域的协同创新动力函数数学表达式,见公式2。通过协同创新动力函数可以量化协同创新系统动力强劲程度,帮助决策者找到动力的根源和制约动力的关键要素,以便做出系统动力相关的决策。

区域协同创新动力函数模型数学表达式:

CID为区域内协同创新动力函数,k为某区域内协同创新系统中协同创新共同体的个数,Si为第i个协同创新共同体的信息熵,Vi为第i个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活力指数,Ei为第i个协同创新共同体的保障指数。

通过协同创新动力函数数学表达式,更加清晰了S、V、E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协同创新动力机制需要一定的启动条件,足够数量的创新共同体数量,信息熵尽量小,增强协同创新体的活力,保障协同创新体的机制。

理论模型的不足和拓展:本文中的协同创新动力理论模型仅仅从理论上推导得出,至于模型与真实情况的拟合程度尚需检验。关于协同创新动力的数学表达还可以重新建构神经网络、指数函数等其他数学模型表达式。

四、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构建

根据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理论模型,建构高职院校和地方企业的协同创新系统的动力机制,动力机制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动力活力机制,另一部分是动力保障机制。动力活力机制保证系统动力的充足和活力,动力保障机制为动力活力机制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一)增强协同创新共同体的相互关联——动力活力机制的构建

1.政府搭建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创新项目的信息平台

这个信息平台主要功能是搜集地方企业创新项目的需求,高职院校创新共同体依据自身擅长的领域寻找合适的创新项目。创新项目的数量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数量太少,两个创新共同体的关联程度不够,也无法形成复杂适应性系统的自发创新涌现现象;数量太多,从理论角度来看,依据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会产生混沌现象[18];从现实角度来看,高职院校的创新共同体的供给能力无法满足需求,要么会引来更多的创新共同体的产生,要么会降低创新项目的合作质量,这两种情况均不利于协同创新系统的良性循环。

2.创新共同体实行注册制,创新项目累积制——保障创新项目的质量和技术的积累。

创新共同体的新一轮的创新建立在以前创新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在一定量的积累之后,创新会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快,这就是复杂适应性系统特有的“涌现现象”。注册创新共同体有利于创新共同体的创新领域在信息平台的分享,迅速找到适合创新共同体创新特长的项目,既保障了创新项目的最终质量又为创新共同体积累了新的技术,更有利于生发出创新的“涌现现象[19]”。

3.建立政府为主的创新信息联结机制——激活创新项目,新旧项目及时更替。

高职院校和地方企业的协同创新系统中应该开发政府的中介联结功能和平台,利用政府的公信力,保障创新项目供求信息的通畅性,及时督促已联结校企创新项目的完结、仲裁可能发生的纠纷、更替旧项目、寻找和发布新的创新项目。

(二)激发协同创新共同体小生境的活力——动力保障机制的构建

1.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创新内动力的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机制。

协同创新共同体是由跨界的团体构成,其内部的小生境的活力取决于组成个体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因此,有必要加大协同创新共同体在创新项目上的知识投入和学习投入,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教育培训和培养体系和机制。

2.政府对企业创新的外部推动力——创新基金与创新风险共担机制

我国地方企业的构成中,85%以上的部分都属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自身对创新的动力不足表现在资金不足和担忧创新风险。因此,依靠政府的职能和权力,划拨一部分财政专项资金,设立创新基金,用于支持高职院校和地方企业的协同创新项目。同时利用政府的公信力,建立校企创新风险共担机制,保障创新的实用性和生产性,降低地方企业对协同创新的风险预估以及降低机会成本,增强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动力。

3.实行“双向喊价”的协同创新项目的价格竞争体制

为了激活高职院校和地方企业创新双动力,保障双方的积极性,采用对协同创新项目的“双向喊价”价格竞争机制,引入竞争,在地方企业经济实力允许下,保障了高职院校创新共同体的创新成本。建立创新知识产权的资本投资机制,将创新项目中的知识资本部分可以当作股权投资入股,企业获得因创新项目带来的利益时再分配给高职院校的创新共同体。

[1][2][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新华社网站,2015-11-03.

[4]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EB/OL].http://en.ikipedia.org/wiki/Collaborative_Inno-vation_network.

[5][10]韩浩,蔡东伟.论高职教育创新的动力机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88-89.

[6][8][11]谭界忠.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15):17-19.

[7]孙兵.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科技创新的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9):32-33.

[9]田家林,徐立岗,陈月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35):169.

[12][13][17](美)梅拉妮·米歇尔.复杂[M].唐璐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3-14,5,62-64.

[14]齐绍平,张婧.区域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求索,2013(2):230-232.

[15][16](美)米歇尔·沃尔德罗普.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M].陈玲 译.三联书店.超星图书馆电子书,1997.

[18][19](美)约翰·霍兰.涌现——从混沌到有序[M].陈禹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7.

(责任编辑 张 弛)

A Research on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Local Enterprises based on CAS Theory

MA Xiao-kun1,FANG Hong-bin2

(1.Xingtai Polytechnic College, Xingtai, Hebei 054035, China;2.Hebei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Technology, Xingtai, Hebei 054000, China)

The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needs to be established on the local enterprises,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level. The researches on the mechanism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re less. What kind of power mechanism can stimulate double main body, and make the whole system more innovative? Who is the key subject in the power syste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the body of CAS system is established on the principle of "crossing the border", which is the innovation community. A theoretical mod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dynamic mechanism is buil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power source of the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local enterprises provides protection to the dynamic active mechanis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ocal enterpris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dynamic mechanism;CAS(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G717

A

1008—6129(2016)06—0009—06

2016—09—16

河北省社科基金2016年度一般项目——“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河北省人力资源提升研究”,项目批准号:HB16GL078。

马晓琨(1978—),女,河北正定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2015级博士研究生,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适应性共同体动力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动力船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