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时空演化研究*

2016-03-22刘嘉毅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6年1期
关键词:入境旅游流量

刘嘉毅

(淮阴师范学院 旅游管理系,江苏 淮安 223300)



[旅游业研究]

江苏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时空演化研究*

刘嘉毅

(淮阴师范学院 旅游管理系,江苏 淮安 223300)

[摘要]基于2005-2012年的数据,对江苏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时空演化展开了研究,研究发现:(1)江苏入境旅游流流量快速增长,旅游流优质,并呈现出小幅浮动下滑态势;(2)入境旅游流量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一直在动态调整,流量格局为寡头垄断,其位序基本稳定,流质绝对差异逐年缩小,并呈现地区均衡化发展趋势;(3)多数地市入境旅游处在单一的外延或内涵增长区中,宿迁、淮安、南通、常州为交替跨区发展;(4)入境旅游流流量呈现高度集聚发展态势,但近年来有所弱化,入境旅游流质的绝对与相对差异呈现出扁平“M”型轨迹,苏中、苏北为优质旅游流,苏南为低质旅游流,苏北地区流质后发优势显著。

[关键词]入境旅游;流量;流质

引言

入境旅游流长期以来是旅游学术界关注的热点[1],国外学者对此领域的研究由来已久,成果不菲。Pearce 对入境欧洲的日本客流进行了研究[2],Mitsutake 分析了入境中欧的日本游客流的流动模式与趋势[3];Prideaux和Kim研究了澳大利亚与韩国入境旅游流双边结构不平衡问题[4],此后,Prideaux还就入境旅游流双边结构的影响因素开展了探索性研究[5]。Pizam和Mansfeld选择从和平与国际安全角度来研究入境旅游流带来的影响[6],Huang和Min就地震对台湾地区入境旅游流的影响效应开展了研究[7],Kim和Wong则从外部冲击视角研究了韩国入境旅游流的波动性[8]。诸多国外研究文献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即把入境旅游流狭隘等同于旅游客流,并主要从客流流量角度来研究入境旅游流。

国内对入境旅游流研究也侧重于研究基于客流的入境旅游流量,主要研究一个或者几个区域入境旅游流量的时空演变规律与特征[9-10]、入境旅游流量的跨区转移或扩散[11-12]、基于入境旅游流量构建的网络关系与网络特征[13-14]、入境旅游流量形成的因素[15-16]、入境旅游流量产生的效应与影响等内容[17-19],涉及的研究方法包含模糊综合测评法、GIS空间分析法、位序—规模法、新经济地理学的差异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文本挖掘方法等。

自从李振亭、马耀峰等[20]提出了入境旅游流流质的概念以后,入境旅游流研究突破了单一流量的研究藩篱,呈现出流量与流质协同研究的态势[21-24],并且,入境旅游流流量、流质与目的地的融合研究正在兴起。江苏作为重要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可是,已有文献并没有融合流量、流质对其展开研究,此外,江苏作为地市旅游资源与开放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省域,其入境旅游流量、流质具有典型的时空异质性,鉴于此,本研究以江苏为研究样本,对其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时空演化展开研究,以期望为江苏入境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一、数据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2005—2012年江苏及省内地级市的入境旅游人次、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为原始数据,两类数据皆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全国入境旅游人次、入境旅游外汇收入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其他数据经以上数据计算而得。

(二)入境旅游流流量

自Pearce[25]利用旅游流对旅游者的空间移动开展研究以来,学术界对旅游流的研究不断深化,马耀峰等[26]认为旅游流是包含游客流、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能量流和文化流等“多流”并存的体系。本文从旅游客流角度考察入境旅游流流量,它是指一个区域(包含地市、省或者国家)在一年中接待的入境旅游者人次。

(三)入境旅游流流质

李振亭、马耀峰[20]96等从经济价值角度提出了旅游流流质的测度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在上式中,Q表征入境旅游流流质,i表示旅游区,t表示年份,n为旅游区的数目,Ai表示第i个旅游区入境旅游收入的市场份额,Bi表示第i个旅游区入境旅游人数的市场份额,x与y分别表示入境旅游收入与入境旅游人次;Q值有3种:Q<1,属于低质旅游流;Q=1,属于良质旅游流;Q >1,入境旅游流所带来的资金流规模大于客流规模,属于优质旅游流,Q值越大,表征旅游流流质越高。分地区的入境旅游流流质划分标准在上面基础上有所改动,各地区所有年份的Q值平均值记为Qa,Q≥Qa,属于优质旅游流;Qa>Q≥1,属于良质旅游流;Q<1,入境旅游流属于低质旅游流。

(四)入境旅游流的差异计算方法

本研究采用标准差衡量其绝对差异,采用变异系数(CV)、基尼系数(G)、赫芬达尔指数(H)、位序规模(R)来考察相对差异。标准差与变异系数符合经典统计学方法,位序规模依据流量或流质从大到小,分别给予1、2、…n的位序值,基尼系数与赫芬达尔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1.基尼系数(G)最初是考察居民收入分配区域差异的指标,其值越小代表区域相对差异越小,本文借鉴其考察入境旅游流流量或流质的相对区域差异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2)

上式中,x1、x2、…xn为降序排列的入境旅游流流量或流质。

2.赫芬达尔指数(H)是一种测量产业集中度的综合指数,本文用赫芬达尔指数来测定入境旅游流流量或流质的离散程度,其公式为:

pi表示某地区入境旅游流流量或流质的占比,H值越大,表示地区相对差异越大,H值减少,表明入境旅游流流量或流质呈现空间均衡化发展趋势。

二、江苏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时序变化

(一)江苏入境旅游流流量的时序变化

表1显示,2005-2012年期间,江苏入境旅游流流量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入境旅游客流规模从期初的378.30万人次增加到期末的791.54万人次,年均环比增长11.26%,入境旅游流带来的外汇收入从期初的22.59亿美元增加到期末的62.99亿美元,年均环比增幅高达15.99%。从江苏入境旅游流占全国入境旅游流的比重来看,在样本考察期间,江苏入境旅游人次与入境旅游收入在全国的份额逐年攀升,入境旅游人次从2005年3.14%的市场份额升高到2012年5.98%的市场份额,同期入境旅游收入从2005年7.71%的市场份额升高到2012年12.59%的市场份额。显然,江苏作为主要入境旅游目的地的地位基本确立。

然而,表1也显示, 2008、2009年江苏入境旅游人次与收入皆出现较大幅度的环比下降,可能的原因来自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江苏入境旅游产生的外部冲击。从表1可知,在经历过增速下滑后,2010年

表1 江苏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时序变动

数据来源:作者计算。

与2011年,江苏入境旅游流重回快速增长轨道,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为世界经济复苏给江苏入境旅游带来的机会;其二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形成的“世博”效应,通过滴涓效应与梯度推移将上海入境旅游流扩散到江苏,于是形成了江苏入境旅游流流量两年的高速增长。

(二) 江苏入境旅游流流质的时序变化

旅游流流量是旅游流呈现出的事实表象,旅游流流质是旅游流固有的内在品性。从表1可知,2005-2012年期间,江苏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的Q值都大于2,属于优质旅游流。在样本考察期,2005年的Q值最大,其数值为2.45,2007年的Q值最小,其数值为2.13,Q值的标准差为0.11,故可知,江苏入境旅游流流质时序差异较小,且一直保持优质旅游流特性。从流质指数与环比增长率发现,江苏入境旅游流流质呈现涨跌交替的小幅浮动下滑态势。

三、江苏分地区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时空演化

(一)江苏13市入境旅游流流量时空演化

数据显示,江苏入境旅游人次与收入的标准差皆保持上升态势,其中,人次标准差从2005年35.86上升到2012年的69.94,收入标准差从1.19上升到4.88,从图1更直观发现,游客流与资金流的绝对差异呈现总体扩大态势,在2005-2008年期间,入境旅游游客流与资金流的绝对差异缓慢增大,2009年绝对差异稍有下降,2009年以后绝对差异显示出比2008年以前更大的幅度加速扩大。

数据来源:作者计算。图1 入境旅游流流量的绝对差异

在图2中最右侧图例部分,(1)代表入境旅游人次相关指标,(2)代表入境旅游收入相关指标。从入境旅游人次的CV(1)、G(1)、H(1)来看,地区相对差异经历了缓慢下降(2005年-2008年)、小幅上升(2009年)、平缓波动(2009年以后)的3个时期。从入境旅游收入的CV(2)、G(2)、H(2)来看,地区相对差异也呈现出缓慢下降、小幅上升、平缓波动的特征。数据也显示,入境旅游人次的赫芬达尔指数在0.170~0.195之间,由此可判断,江苏入境旅游呈现出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①。

数据来源:作者计算。图2 入境旅游流流量的相对差异

图3为入境旅游人次的位序规模变化趋势图,从图可知,入境旅游人次位序关系基本保持稳定,自2008年开始,除盐城与泰州的排序换位之外,其他各年各地区位序恒定,2008年泰州入境旅游人次逆势增长,可能原因在于首届梅兰芳艺术节的举办、各景区的提制改造以及强劲的进出口贸易,《江苏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泰州2008年进出口总额达63.4亿美元,同比增长60.3%,增幅列全省第一位。图3也显示,苏州稳居入境旅游人次位序首位,其入境旅游人次占全省比重一直在30%以上,苏州古典园林、古镇与现代金鸡湖景区、苏州乐园交相辉映,并且园区经济驱动对外商务与对外贸易强劲发展,故苏州入境位居首位也在情理之中;图3还显示,苏州、南京、无锡一直稳居入境旅游位序前三位,经计算,在2005-2012年期间,三市入境旅游人次占比最小值为62.1%(2009年),最大值为70.8%(2005年),这再次验证了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

数据来源:作者计算。图3 入境旅游流流量位序规模变化

(二) 江苏13市入境旅游流流质的时空演化

从图4标准差曲线可知,入境旅游流流质的绝对差异逐年缩小,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也显示流质的相对差异处在缩小通道中,随着各旅游要素在地区之间的流动,质量落后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彰显赶超效应,入境旅游流流质显示出地区趋同效应。入境旅游流流质的空间基尼系数多年来一直在0.15以下,这也揭示出入境旅游流流质的空间差异并不显著。

数据来源:作者计算。图4 入境旅游流流质的绝对与相对差异

表2显示了各地区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及其位序变动。从位序规模来看, 各区域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不断发生涨落,位序不断调整,泰州入境旅游质量在2005-2006年期间,位居首位,随后退居二位, 2011-2012年,又重新回到首位,南通在2007-2010年间流质位序排名第一,随后又跌落到第五名,故入境旅游流流质首位垄断格局并不存在。表2显示,保持位序不变的有盐城,镇江、泰州、淮安、宿迁、南通的位序呈现出涨跌交替的特征,南通从2007-2010的第一位迅速跌落到2011-2012年的第五位, 可能原因是2011年崇启大桥通车,从上海扩散到南通的入境游客具备了“一日游”条件,故南通位序迅速下降也就合情合理;在2005-2012年期间,无锡、徐州、常州、扬州四个地区流质位序处于上涨之中,而南京、苏州、连云港的位序却在下降,就苏州而言,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在2005-2010年期间一直下降,尽管在2011以后入境旅游质量稍有提高,但流质位序从第12位跌落到末位,显然,未来苏州入境旅游发展欲实现量质齐驱必将任道重远。依据前述方法将旅游流划分为优质、良质、低质3类,经计算,各年各地区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的平均值Qa=1.145,因此, Q≥1.145,属于优质旅游流;1.145>Q≥1,属于良质旅游流;Q<1,入境旅游流属于低质旅游流,表2显示了依据此标准划分的等级,在2005-2010年间,常州、徐州、南通、连云港、泰州稳定在优质入境旅游区之中,南京、扬州一直为良质入境旅游区,无锡、苏州始终为低质入境旅游区,其他地区在各种等级中动态迁移。

表2 分地区入境旅游流流质及其位序、等级变动

备注:各旅游流流质下面的数字代表其位序,括号中的文字代表入境旅游流流质等级。

数据来源:作者计算。

(三) 江苏分地区入境旅游流量—质位序矩阵分析

采用一元方法论对入境旅游流质或量的研究都有失偏颇,为此我们以入境旅游流流质位序为横轴,以入境旅游流量位序为纵轴,为把所有地区都归到象限中,特以量与质位序等于6.5为分割线,借鉴薛华菊、马耀峰等[22]172“接待指数-流质指数”二维矩阵,建立起入境旅游流量-质位序矩阵,由此将形成4个入境旅游流象限(见图5),第一象限为入境旅游强势区,表现为入境旅游流量与流质的双高特性;第二象限为入境旅游内涵增长区,其特征为客流规模小与流质水平高;第三象限为入境旅游劣势区,表现为客流规模小与流质水平低;第四象限为外延式增长区,其特征为客流规模大,但是流质水平低。

图6为各地区在4个时间段的入境旅游流量—质组合。显然,第二、第四象限占绝大多数,泰州、连云港、徐州一直处于第二象限,其入境旅游始终走质量优先的内涵式增长道路;扬州、镇江、南京、苏州、无锡始终依靠外延式增长获得规模扩张,但入境旅游流流质未显示出优势;盐城一直在量质双低的第三象限,从未走出入境旅游的劣势区。图6也显示,南通入境旅游先后经历了内涵增长—质优量高式强势增长—内涵增长的发展轨迹;常州入境旅游流的演化路径表现为质优量高式强势增长—内涵增长—质优量高式强势增长;宿迁与淮安的入境旅游则始终在内涵增长与质劣量低增长之间交替发展。

数据来源:作者计算。图5 入境旅游流量-质位序矩阵

数据来源:作者计算。图6 各地区分时间入境旅游流量-质位序矩阵

四、三大旅游区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时空演化分析

以地理分区方法为基础,将江苏分为苏南、苏北、苏中,苏南包含苏州、无锡、南京、常州、镇江,苏中为扬州、南通、泰州地区,苏北包含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盐城。

(一) 分片区入境旅游流流量的时空演化

从入境旅游流考察发现,入境旅游流流量呈现高度集聚发展态势,经计算,2005-2012年期间,苏南入境旅游人次占全省入境旅游人次的平均份额为80.3%,苏中的平均份额为13.8%,苏北的平均份额为5.9% ;苏南一直是自然与人文资源最为丰裕的地区,在2001年国家旅游局公布的第一批4A级景区名录中,江苏有12家,除扬州瘦西湖景区以外,其他11家4A级景区全部在苏南;此外,苏南进出口贸易发达、外商投资活跃、对外交流频繁、旅游交通便利,诸多原因交织使得苏南演变为江苏入境旅游的增长极。近年来,入境旅游流高度集聚态势有所弱化,在2005-2012年,苏南流量份额显现下降趋势,苏中、苏北份额呈现上升趋势,数据显示,苏南份额从期初的83.8%下降到期末的80.2%,同期苏中、苏北的份额分别从11.0%与5.2%分别上升到14.0%与5.8%,由此可见,入境旅游流的扩散效应在苏中、苏北地区不断强化,苏南、苏中、苏北的入境旅游流流量呈现区域均衡化发展趋势。

(二)分片区入境旅游流流质时空演化

图7显示了苏南、苏中、苏北的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与相关差异,从图7流质指数的标准差曲线与变异系数曲线可知,入境旅游流流质的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都呈现出扁平“M”型发展轨迹,2008年为扁平“M”的中心低点期,而2008年恰逢金融危机之年,由此可推断,全球经济下滑会导致入境旅游流差异缩小,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入境旅游流差异会扩大,故在入境旅游流流质的差异中,可能隐含着对全球经济走势的内生性响应机制。从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Q值

数据来源:作者计算。图7 三大旅游区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与相关差异

来看,苏中、苏北的Q值始终大于1,属于优质旅游流,苏南的Q值始终小于1,属于低质旅游流。图7也显示,2010年以后苏北流质指数超越苏中位居第一,诚然,苏北的旅游后发优势离不开近年打造的以运河文化、汉文化、海洋文化、海盐文化、红色文化为基调的高品质景区的旅游吸引,诸多高品质景区在苏北的空间分散性,带来了旅游停留与消费的双向增长,于是,苏北入境旅游流流质得以提升。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江苏为研究样本,就其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时空演化展开了研究,结论如下:(1)在样本考察期,江苏入境旅游流流量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金融危机与上海世博会对江苏入境旅游流流量影响效应显著。江苏入境旅游流为优质旅游流,并呈现出涨跌交替的小幅浮动下滑态势。(2)江苏入境旅游流量的绝对差异有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先后经历了缓慢下降、小幅上升、平缓波动的演变规律,入境旅游呈现出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各地市流量位序关系基本恒定。入境旅游流流质的绝对差异逐年缩小,落后地区存在后发优势,并呈现出地区均衡化发展趋势。(3)基于“入境旅游流量—质位序矩阵”,形成了入境旅游的强势区、劣势区、外延增长区与内涵增长区,多数地市一直处在单一的外延或内涵增长区中,宿迁、淮安、南通、常州呈现交替跨区发展特征。(4)入境旅游流流量呈现区域高度集聚发展态势,但近年来有所弱化;入境旅游流流质的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具有同步性,两者呈现出扁平“M”型发展轨迹,苏中、苏北为优质旅游流,苏南为低质旅游流,苏北地区入境旅游流流质的后发优势显著。

旅游流是流量与流质的统一体,然而,江苏入境旅游的实践告诉我们,流量与流质往往顾此失彼,苏南地区的流量大,但是流质低,苏中、苏北地区的流质高,但是其流量小;未来苏南可以通过创新旅游产品、变革旅游供应方式、加强区域旅游协作等手段,着力开发入境旅游者的深度文化体验游与休闲度假游;苏中、苏北可从打造高品质有国际影响力的景区、吸引外资与承接产业转移、改善内外交通条件等下功夫,以吸引源源不断的入境客流。诚然,本文对入境旅游流量与流质的演化机理的研究涉猎不多,特别是对入境旅游量质演变影响因素关注不够,未来可对其展开深入研究,以从理论上破解入境旅游量质难以齐驱发展的困局。

注释:

①美国司法部将赫芬达尔指数乘以10 000后的数值作为判断市场结构的标准,该数值大于1 000,市场结构为寡头垄断,该数值低于1 000,市场结构为竞争型。

注释:

[1]Tang ST,Guo LX. Tourism flow system[J].Tourism Tribune,1998(3):38-41.[唐顺铁,郭来喜.旅游流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1998(3):38-41.]

[2]Pearce D. Japanese tourists in Europe [J]. Geographical Review of Japan, 1995, 68(1): 63-74.

[3]Bahiz V,Mitsutake M. Japanese tourists in transition countries of Central Europe: Present behavior and future trends [J]. Tourism Management, 1998, 19(5): 433-443.

[4]Prideaux B,Kim SM. Bilateral tourism imbalance-is there a cause for concern: The case of Australia and Korea [J]. Tourism Management, 1999, 20(4): 523-531.

[5]Prideaux B .Factors affecting bilateral tourism flow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2(3):780-801.

[6]Pizam A, Mansfeld Y .Tourism, crime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ssues[M]. NewYork:John Wiley & Sons Ltd,1996.

[7]Huang JH, Min JCH.Earthquake devastation and recovery in tourism: The Taiwan case [J]. Tourism Management,2002,23(2): 145-154.

[8]Kim SS, Wong KKF. Effects of news shock on inbound tourist demand volatility in Korea[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6,44(4) :457-466.

[9]Ma YF,Li YJ.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inbound tourism flow to and in China[J]. 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0,28(3):121-124.[马耀峰,李永军.中国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分析[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28(3):121-124.]

[10]Bian XH,Sha R,Du CH. Analysis on regional floating share of inbound tour flow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J]. Human Geography,2007,22(2):32-38.[卞显红,沙润,杜长海.长江三角洲城市入境旅游流区域内流动份额分析 [J].人文地理,2007,22(2):32-38.]

[11]Liu HY,Ma YF. Research on the space-time dynamic changes of the inbound tourist flow transferring from Guangdong to the western areas[J]. Human Geography,2009,24(4):124-128.[刘宏盈,马耀峰.广东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时空动态演变研究[J].人文地理,2009,24(4):124-128.]

[12]Wang YM,Ma YF,Wang MX. A study on spatial diffusion features and diffusion routes of inbound tourist flows of Beijing City[J]. Economic Geography,2011,31(6):1019-1024.[王永明,马耀峰,王美霞.北京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特征及路径 [J].经济地理,2011,31(6):1019-1024.]

[13]Wu JF,Pan XL. Characteristic of Beijing and Shanghai inbound tourists flow network[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0,30(3):370-376.[吴晋峰,潘旭莉.京沪入境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10,30(3):370-376.]

[14]Liu FJ,Zhang J,Chen D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al factors of Chinese inbound tourist flow network[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0,65(8):1013-1024.[刘法建,张捷,陈冬冬.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动因研究[J].地理学报,2010,65(8):1013-1024.]

[15]Pang W. Chinese inbound tourism flow structure and role of complex networks research[D].Xi'an: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2012:145-177.[庞闻.中国入境旅游流复杂网络的结构特征与角色定位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145-177.]

[16]Feng N,Li JY. A couple analysis of the extraversion online tourism information and inbound tourist flow:A case of the American and Canadian inbound tourist flow [J]. Tourism Tribune,2014,29(4):79-86.[冯娜,李君轶.外向在线旅游信息流与入境旅游流的耦合分析:以美加入境旅游流为例[J].旅游学刊,2014,29(4):79-86.]

[17]Wu B,Ma YF,Wang XF. Analysis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inbound tourism flow and hotel industry:A case study of Xi'an City[J].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2,42(1):121-126.[吴冰,马耀峰,王晓峰.入境旅游流与饭店业的耦合协调度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1):121-126.]

[18]Liu HY,Miao F,Ma YF. The promoting effects of the foreign tourists flow on tourism economy:Foreign tourists'flow from Shanghai to Shaanxi[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9,23(8):135-138.[刘宏盈,苗芳,马耀峰.入境旅游流转移对旅游经济联系促进作用实证分析:以旅沪流向陕西转移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8):135-138.]

[19]Wang ZF,Li XJ. Inbound tourist flow and resident income growth of Zhangjiajie City in the past 20 years[J]. Economic Geography,2011,31(12):2122-2127.[王兆峰,李晓静.近20年来张家界入境旅游流与居民收入增长的考察[J].经济地理,2011,31(12):2122-2127.]

[20]Li ZT,Ma YF,Li CX,et al. Analysis on the change of the inbound tourism flow to China in the latest 20 years[J].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2,40(1):94-99.[李振亭,马耀峰,李创新,等.近20 年来中国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变化分析[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1):94-99.]

[21]Zhang YJ,Ma YF,Hu QJ. Research on inbound tourism growth of the eastern China based on change of tourism flow and quality:Case study of Shandong Province[J]. Henan Sciences,2012,30(12):1806-1811.[张岩君,马耀峰,胡巧娟.基于流量与流质变化的我国东部地区入境旅游成长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河南科学,2012,30(12):1806-1811.]

[22]Xue HJ,Ma YF,Huang Y,et al. Study on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characters of Chinese regional inbound tourism flow quality[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4,28(6):171-176.[薛华菊,马耀峰,黄毅,等.区域入境旅游流质量时空演变及特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6):171-176.]

[23]Li ZT,Zhang XF. Analysis on spatial dislocation of inbound tourism flow in China[J].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2013,29(7):758-761.[李振亭,张晓芳.中国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空间错位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7):758-761.]

[24]Wang Q,Ma YF. Inbound tourism quantity and quality growth in small-mid areas:The case of eleven cities in Shanxi Province[J]. Economic Geography,2013,33(12):182-188.[王强,马耀峰.中小区域入境旅游量质交互成长研究:以山西11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3,33(12):182-188.]

[25]Pearce D. Tourism today: A geography analysis [M]. NewYork:John Wiley & Sons Ltd, 1987.

[26]Ma YF,Li TS. Chinese inbound tourism research [M].Beijing:Science Press,1999.[马耀峰,李天顺.中国入境旅游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潘岳风]

Research on Space-time Evolution of Quality and Quantity about Inbound Tourism Flow in Jiangsu Province

LIU Jiayi

(DepartmentofTourismManagement,HuaiyinNormalUniversity,Huaian2233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data from 2005-2012, taking Jiangsu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sample, space-time evolution of quality and quantity about inbound tourism flow in Jiangsu province is studied.The study finds that: (1) Inbound tourism volume has high-speed growth rate.Tourism flow has high quality, and the quality of inbound tourism flow presents a slightly floating downturn. (2) Absolute difference and relative difference of inbound tourism flow are always in dynamic adjustment.The pattern of inbound tourism flow is an oligopoly, and its rank relation basically stays stable. Absolute difference of inbound tourism flow quality is reduced year by year, and presents a trend of regional equalization (3) Development of inbound tourism of most cities is in single intensive or epitaxial increase, Suqian, Huaian, Nantong and Changzhou are in alternating interregional development. (4) Inbound tourism volume appears highly concentrated developing situation, but the concentration degree is weakened in recent years.Absolute difference and relative difference of quantity about inbound tourism flow present a flat "M" trajectory.The middle and north Jiangsu have high-quality inbound tourism flow.The southern Jiangsu has low-quality inbound tourism flow.Backward advantages of quality about inbound tourism flow in north Jiangsu is obvious.

Key words:inbound tourism; flow quality; flow quantity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16)01-0088-07

[作者简介]刘嘉毅(1978-),男,湖南衡阳人, 淮阴师范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博士, 主要从事旅游经济学与文化旅游研究。[引用格式]Liu JY. Research on space-time evolution of quality and quantity about inbound tourism flow in Jiangsu Province[J].Tourism Forum,2015,9(1):88-94.[刘嘉毅.江苏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时空演化研究[J].旅游论坛,2015,9(1):88-94.]

[收稿日期]2015-08-2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GL087);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4C0447)

猜你喜欢

入境旅游流量
直播助农冲流量 勿忘质量
寻找书业新流量
过去的一年开启了“流量”明星的凛冬时代?
流量大变局
俄罗斯入境旅游市场概况
国内入境旅游波动周期研究综述
我国入境旅游贸易发展现状及策略探析
河南省入境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基于市场竞争态模型的广西入境旅游城市竞争力分析
三大运营商联手阿里巴巴酝酿推出“流量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