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特纳的仪式理论

2016-03-21彭李千慧

卷宗 2016年1期
关键词:社会结构交融

摘 要:维克多·特纳,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位睿智,偏好神秘主义的人类学家,他以其广博的学识和扎实的功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仪式理论学术瑰宝。他创造性地将范根纳普的通过仪式理论与马克斯·格拉克曼的“过程变迁”概念应用到对恩登布人相关仪式的研究中。

关键词:仪式过程;社会结构;阈限阶段;交融

维克多·特纳的仪式理论指出,仪式就是人们在不利用技术程序,而求助于对神秘物质或神秘力量的信仰的场合时所进行的规定性正式行为。《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中,特纳对非洲赞比亚恩丹布部落中的仪式过程进行着全面的诠释,书中对仪式的描写深受列维·斯特劳斯偏向性结构主义的影响,指出了二元对立的事物和它们的象征意向。特纳把仪式放在一种动态的社会过程中去解读而不是静态的模式。不仅如此,特纳还吸取了马赛尔·莫斯对巫术的研究成果,把社会看做是交融与结构的辩证统一体,将象征性仪式和客觀性现实联系起来,提出“阈限”和“交融”的重要概念,并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去揭示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进而提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说,特纳正试图从以“结构”作为唯一社会学维度的依赖中解脱出来。

关于宗教在生活与仪式中的特殊地位,特纳认为,在普遍的社会科学范畴内,无论是宗教信仰或是宗教行为,对于人们掌握和感受经济政治等社会关系以及这些关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都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于恩丹布人,一场盛大的仪式,参与的人数往往会超越单个村落内部的界限而影响到诸多村落。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矛盾,更多情况下,部落只能通过各类宗教仪式来获得缓解。特纳认为,仪式或许就是恩丹布人用于调节矛盾的宗教手段,有着特殊的社会文化功能,它可将现实社会与祖先灵魂相联系,赋予仪式过程中的每一个物件象征寓意,把那些神秘而危险的事物转化为能够感知和触及的存在,并找到合适的方式解决它。实际上,特纳通过仪式理论,所要展示的是一种社会结构与仪式行为间的关系,仪式可暂时缓解社会问题中的等级差异与各类矛盾,使人们暂时成为没有差距的平等关系,从而顺利回归到社会规范的结构中,这便是“结构-反结构-结构”模式。在恩丹布部落中,社会组织的统治原则内部可以说充满对立与矛盾,譬如由母系继嗣原则产生的冲突,由夫居之间产生的冲突,由利益关系产生的冲突等,以致于在普通的世俗生活方面,人际之间的结合力也被削弱。这些社会问题造成了恩丹布部落生活的极不稳定,并且使部落中的社群关系长期处于濒临解体的危机之中。特纳对社会冲突与仪式的观察与研究,就是在寻绎一种减少或解决这些冲突的理想方式。尽管恩丹布村落仍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分裂,但构成整个社会组织基础的结构却并未因此完全崩溃,这正是恩丹布的宗教仪式所起到的愈合与联结作用,仪式无疑成为了人们恢复社会稳定平衡的一种最普遍的“补救行为”和政治手段。

在对仪式过程的具体观测与分析后,特纳采用了许多方法来阐释仪式的象征性。仪式中的几乎每一件物品,每一个动作和手势,每一首歌或祷告词,或每一个具体事件和空间单位,在传统观念中都指代着除本体外的另一事物或概念。如恩丹布人的一种用于治疗女性不孕的仪式——“伊瑟玛”,“伊瑟玛”的含义原本指某物“从一个地方或捆绑处溜掉”,这里暗喻连续失去孩子的女性。在仪式里,所使用的面具象征祖先,红色涂料代表死亡或血液,白色涂料则表示某种精神活力或男性精液,男与女的对立,冷与热的冲突,以及生育的矛盾等都归为一种二元结构之内了。此外,在《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中特纳还指出:一切的社会及宗教现象、时间的反结构、艺术中都可发现“阈限”。“阈限”指的是从预设好的社会角色中逃离出来而处于一个边缘当中。所谓“结构与反结构”实质便是一种“分化-阈限-再整合”的过程。“阈限阶段”是仪式的核心,由圣事交流,奇异组合游戏和培养共同情感三个重要元素构成,它们在具体的实际活动中相互渗透和影响。其中交流圣事是阈限阶段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圣事会将文化的基本假设刻入阈限人的心理,使这些人充满神秘力量,从而具有担任新角色的能力,为重新融入他所生存的世界奠定基础。在特纳看来,阈限阶段标示着绝对平等,它处于“社会结构”(即阈限的前后两阶段)之间,而“社会结构”则是一种社会关系地位有差别的体制。特纳将阈限阶段与“社会结构”对立,认为社会生活是由这两者的二元对立构成的。至于特纳的“交融”概念,是在阈限阶段出现的一种状态,交融中所有的社会区分会暂时消失,社会呈现一种无结构或弱结构状态。但交融有自身结构的发展,在这一结构中,个体间的自由关系变成了社会人间由规范所辖制的关系,交融中有自生性交融、规范性交融、空想性交融三种模式。其中空想性交融是将社会看成无结构状态,人们平等和睦;规范性交融是社会要求的理想状态,也是自我理想状态和社会规范的最佳结合;自生性交融是当每一个人都充分地经历着另一个人的存在的时候,它会从自发的彼此关系间产生出来。

特纳的仪式理论,展示出在仪式过程中每一个人的状态改变,犹豫和危险,在阈限期的交融中,我们似乎能看到社会转型时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希望,随之,个人地位的转变在仪式结束后又会恢复到原状态,这与我们现在社会变迁的不可逆性形成了对比,这对于我们研究今天的社会及其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提供了一系列解决的新途径和新方式。

参考文献

[1]黄娟.《“接姑娘客”与身份的转换——对特纳“仪式过程”理论的反思》[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

[2]陈霞.《维克多·特纳的仪式象征分析述评》[J].宗教学研究,1993(Z1).

作者简介

彭李千慧(1984-),女,云南开远人,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学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方向07级研究生;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猜你喜欢

社会结构交融
穿越时空的文化交融——浅析小说《春香》的主仆关系
真美
集聚思想碰撞推进文化交融与发展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大数据对“社会结构”的新定义的文献综述
比较的视野:反思功能主义传播观的三个预设
乡村基层民主建设面临哪些难题
社会结构三分法及其音乐观: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
镜鉴与反思:美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政府治理及其困境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