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里·林登》中人际语法隐喻现象分析和翻译

2016-03-21李楠楠

卷宗 2016年1期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

李楠楠

摘 要: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的目的是把这一概念运用于具体实际翻译的过程当中。本文侧重小说《巴里·林登》中概念语法隐喻现象的分析和翻译。本文认为,把一种语码转换成另一种语码的过程中,翻译者面临多种语言形式的选择。就语法隐喻概念而言,翻译者面临的是一致式和隐喻式的选择。本文的研究表明:语法隐喻可以帮助我们在具体翻译之前分析文本,并在翻译过程中提供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语法隐喻;一致式;隐喻式;系统功能语言学

1 引言

最早的隐喻研究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希腊时期。从古至今,有关隐喻的不同理论不断被提出,但是它们都是在词汇层面讨论隐喻。直至1985年,语言学家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的最后一张专门讨论语法隐喻的问题(参见朱永生,1994),隐喻的研究才提升至语法层面,也成为隐喻研究的里程碑。此后,许多语言学家开始关注语法隐喻并把它用于分析不同的文本,例如新闻、合同、法律和演讲。

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着重对小说《巴里·林登》中概念语法隐喻现象进行分析,并尝试翻译。

2 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的简单介绍

下面我们对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进行举例说明。

2.1 语法隐喻的简单介绍

“语法隐喻”这一概念是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导论》中首先提出来的。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隱喻根据纯理功能可分为三类:概念语法隐喻、人际语法隐喻、语篇语法隐喻。而韩礼德认为语法隐喻主要见之于概念元功能和人际元功能,即体现于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

“一致式”和“隐喻式”是语法隐喻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根据Thompson的解释,“一致式”指的是“更加靠近外部世界的世态”的表达方式,而语法隐喻指的是,当一个“词汇语法”形式不是用于表达它原先通常所表达的意义时,这个表达形式就是语法隐喻(Thompson,2004:222-223)。即,“一致式”和“隐喻式”表达同一个意义,但是属于不同的语法结构。例如:

(1)The driver drove the bus too fast down the hill, so the brakes failed.

(2)The drivers over rapid downhill driving of the bus caused brake failure.

在例(1)和例(2)配对中,例(1)被成为“一致式”,例(2)被成为“隐喻式”,即语法隐喻。为什么例(1)是“一致式”,而例(2)是“隐喻式”呢?名词通常表示事情、物体、概念,而动词则表示动作。在例(1)中,“参与者”由名词“driver”、“bus”、“brakes”表达,“过程”由动词“drove”、“failed”表达。这是一致式的情况。当名词不用来表示事情、物体、概念而用来表示动作,这就出现了隐喻式,在例(2)中,“参与者”由“过程”(The drivers over rapid downhill driving of the bus)充当,“过程”由“逻辑意义”(caused)充当。“名词化”(over rapid downhill driving and failure)就是这种隐喻式。

2.2 人际语法隐喻的简单介绍

人际隐喻是来自系统功能语言学(胡壮麟,2005)中的人际纯理功能,主要通过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实现。

2.2.1语气隐喻

言语功能一般都有典型的语气体现。但事实上,言语功能与语气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语气隐喻也就此产生。例如:相同的言语功能可由不同的语气系统实现。

(3)You play the piano for me.

(一致式:祈使句表示命令。)

(4)Can you play the piano for me?

(隐喻式:疑问句表示命令。)

(5)I will be glad if you can play the piano for me.

(隐喻式:陈述句表示命令。)

2.2.2情态隐喻

在情态意义的选择上,同样会出现隐喻体。韩礼德(1994:357)指出,决定每一种情态意义如何体现的是情态的取向系统。情态取向可分为四种:明确主观、非明确主观、明确客观和非明确客观。以情态可能性这一情态类型为例,就可能出现下面四种不同的体现形式:

(6)I think John is ill. (明确主观)

(7)John must be ill. (非明确主观)

(8)John is probably ill. (非明确客观)

(9)Its likely that John is ill. (明确客观)

在例(6)和例(9)中,对情态化可能性的情态判断都被建构为一个小句,因此情态意义是以命题的形式来表达的,这在语法层上就形成了一个比喻结构。在情态化可能性的明确主观形式中,这个体现情态的小句常表达一个认知型心理过程(如I think, I believe等),其效果是使说话者明确对判断负责。而在情态化可能性的明确客观形式中,体现情态的则是一个关系过程的小句(如its likely, it is certain等),目的在于使说话者的言论似乎不再是一种个人观点,而是一个固有特征,从而隐藏了情态来源,使人难以提出质疑。在这两个例子中,尽管情态意义都被装扮成命题以小句的形式来表达,但它们不是命题本身,实际作用相当于一个语气状语,因此,可以与其他语气状语一起使用,同时出现在一个小句中。由此可见,情态化可能性的明确主观形式和明确客观形式都是隐喻性的。

3 《巴里·林登》中人际语法隐喻现象分析和翻译

《巴里·林登》是英国十九世纪小说家萨克雷的作品,主要描述一位穷困的年轻人如何不择手段跻身上层社会,以及最终归于穷困的故事。通过文本分析发现,小说中充满大量的人际隐喻。以下是对《巴里·林登》中人际语法隐喻现象分析和翻译。

3.1 《巴里·林登》中人际语法隐喻之语气隐喻分析和翻译

小说《巴里·林登》多出使用疑问语气来表达陈述语气。

(10)How, indeed, could they refuse respect to a lady who had lived in London, frequented the most fashionable society there, and had been presented (as she solemnly declared) at Court?

试译:事实上,他们又怎能不去尊重一位住在伦敦的、时常出入那里的上流社会、并且曾出席过法庭(正如她严肃地宣称过)的女士呢?

英文原文是疑问语气,但其实作者的真实表达为陈述语气。即,对这一观点的无比认可。因此,语气隐喻就此出现。而中文也倾向于用疑问语气强调陈述。因此,采取直译的翻译策略。

(11)Thus, whenever Madam Brady appeared abroad in a new dress, her sister-in-law would say, ‘Poor creature! how can it be expected that she should know anything of the fashion?

試译:因此,每当布雷迪太太外出穿了件新裙子,她的小姑子就会说:“可怜的人啊!怎么能指望她懂得一丁点时尚呢?”

英文原文是疑问语气,但其实作者的真实表达为陈述语气。即,不能指望这个穷酸的女人还能有穿衣品味。而中文也倾向于用疑问语气强调陈述。因此,采取直译的翻译策略。

(12)Of course she replied that she did not care a fig for Captain Quin: that he danced prettily, to be sure, and was a pleasant rattle of a man; that he looked well in his regimentals too; and if he chose to ask her to dance, how could she refuse him?

试译:当然她好像一点也不在意奎因上尉似的说道:毫无疑问,他跳得很优美,他的声音令人着迷;在他军队里也算是很英俊;而且如果他邀请她跳舞,她怎么能拒绝他呢?

英文原文是疑问语气,但其实作者的真实表达为陈述语气。即,不能拒绝一个如此有魅力男性的邀请。而中文也倾向于用疑问语气强调陈述。因此,采取直译的翻译策略。

(13)Didnt I stand up to Mick Brady when I was eleven years old?

试译: 我十一岁的时候不是把米克·布雷迪打败了么?

—Didnt I beat Tom Sullivan, the great hulking brute, who is nineteen?

试译:——我不是打败了十九岁的大块头蛮子汤姆·沙利文吗?

—Didnt I do for the Scotch usher?

试译:——我不是放倒了那个苏格兰引座员吗?

英文原文是疑问语气,但其实作者的真实表达为陈述语气。语气隐喻通常出现在成年语言当中。而此时的巴里才是一个十五岁的男孩,他连续用三个疑问句以显示自己的决心和勇气。而中文也倾向于用疑问语气强调陈述。因此,采取直译的翻译策略。

(14)‘YOU marry the greatest heiress and the noblest blood in England? said Lord George haughtily.

试译:“英国有着最高贵的血统的最伟大的女继承人会嫁给你?”乔治阁下傲慢地说。

英文原文是疑问语气,但其实作者的真实表达为陈述语气。即,乔治对当时还穷困的巴里的嘲讽,认为林登太太是不可能嫁给像他一样的人。而中文也倾向于用疑问语气强调陈述。因此,采取直译的翻译策略。

3.2 《巴里·林登》中人际语法隐喻之情态隐喻分析和翻译

小说《巴里·林登》多处使用情态隐喻,即,情态化可能性的明确客观体现形式。

(15)It must be confessed, very much to the discredit of Mrs. Brady of Castle Brady, that when her sister-in-laws poverty was thus made manifest, she forgot all the respect which she had been accustomed to pay her, instantly turned my maid and man-servant out of doors, and told Mrs. Barry that she might follow them as soon as she chose.

试译:不得不承认,当巴里太太的财产状况变得明确之后,布雷迪堡的布雷迪太太便大大地失信于她的小姑子,她忘掉了之前自己习惯于对巴里太太表现出的所有敬意,立刻将我的女仆和男仆扫地出门,并且告诉巴里太太,只要她做出决定,巴里太太也会步他们的后尘。

关系过程小句“it must be confessed”被用来实现情态表达。此处的明确客观可隐藏情态来源,掩盖作者讨厌卑鄙和势力的布雷迪太太。

分析此种情境之后,英文原文“it must be confessed”被翻译成“不得不承认”。

(16)At any rate, it must be allowed that Mrs. Barry, after her husbands death and her retirement, lived in such a way as to defy slander.

试译:无论如何,巴里太太在她丈夫去世后和自己失去地位之后,过着这样的生活来对抗流言蜚语是有情可原的。

关系过程小句“it must be allowed”被用來实现情态表达。此处的明确客观可隐藏情态来源,即,使人们对寡妇、穷困之人抱有的偏见合理化,也显示作者无奈的心情。

分析此种情境之后,英文原文“it must be allowed”被翻译成“无论如何”。

4 结语

本文的目的是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用于具体实际翻译当中。我们发现,语法隐喻理论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在具体翻译之前分析文本,而且可以在翻译过程中提供启示和帮助,即,翻译最终的落脚点在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不同的文化语境。直译成为相对应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法隐喻[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

[2]黄国文.语法隐喻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J].译论研究,2009

[3]常晨光. 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4]黄国文,葛达西.功能语篇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M.A.K. Halliday. 2000.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Edward Arnold.

[7]Paul Ricoeur. 1977. The Rule of Metaphor[M].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Ltd.

[8]M.A.K.Halliday.Dimensions of Discourse Analysis: grammar[M].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5

[9]Halliday, M.A.K.&Hasan, R.1985.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0]Halliday and Hasan. Cohesion and Coherence[M]. London: London Longman, 1976

[11]Th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M].London: Arnold, 2004

猜你喜欢

系统功能语言学
系统语言学中元语言功能分析电影《美人计》的字幕翻译
语域理论指导下的药品说明书翻译
学术英语写作研究述评
及物性系统分析《未选择的路》及其汉译本
汉乐府诗《将进酒》英译文之语篇纯理功能分析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下的研究
评价理论及其应用分析
《爸爸去哪儿》中的儿童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