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军装备维修模式现状及其改革方向

2016-03-21刘忠敏涂善超李荣祥

卷宗 2016年1期
关键词:改革方向现状分析

刘忠敏 涂善超 李荣祥

摘 要:随着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集成化、综合一体化程度大幅提高,装备维修工作呈现许多新的特点和规律,本文在分析我军装备维修模式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提出装备维修模式改革的关键点。

关键词:装备维修;现状分析;改革方向

装备维修模式是军队组织实施装备维修时在组织管理、运行结构、工作制度、维修方式、维修手段等方面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标准样式或规范程序。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装备维修模式,有效履行了装备维修保障职能,满足了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但随着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集成化、综合一体化程度大幅提高,装备维修工作呈现许多新的特点和规律,现有的装备维修模式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必须立足机械化信息化装备特点,瞄准新时期任务需求,努力推进装备维修模式改革,提高装备维修的质量和效益,向保障力要战斗力。

1 装备维修模式现状分析

我军武器装备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装备维修具体做法。从装备维修模式的角度来看,具有很多共性。

(一)维修体系层级分明

目前我军主要作战装备均确立了基层级、中继级和基地级三级维修体系,基层级维修主要由师(旅)团以下部队装备维修保障机构或者使用人员承担,主要负责装备的维护、技术检查、小修以及战时装备抢修等任务;中继级维修大多由军区修理机构承担,主要负责装备中修、部分附件维修、部队巡回维修以及战时装备抢修等任务;基地级维修根据装备类型和复杂程度分别由装备制造厂、总部装备维修工厂承担,主要负责装备大修、改装、零部件制造与维修等任务。但是,少部分装备由于维修力量建设以及装备结构特点等因素,取消了中继级维修,采取两级维修体系。

(二)计划管理全面细致

装备维修保障工作实行计划管理。装备维修计划,既有十年、五年中长期规划,也有年度、季度和月份计划;既有预先制定的计划,也用保障应急任务的临时或专项计划;既有综合性计划,也有针对某型装备或某项具体任务的单项计划。通过这些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计划,可以全面细致的安排全军各项装备维修保障任务和经费,从而在整体上保持装备的完好率,确保部队执行各种任务的需要。

(三)维修标准严格规范

各总部、各军兵种均将装备各种维修级别的间隔期,装备维护、小、中、大修等维修活动的时机、内容、范围、要求,通过法规制度或标准规范的形式固化下来,并规范了各级装备维修管理机关、装备维修保障部(分)队,以及各类人员的职责、任务和能力建设要求。有相对健全的法规标准,保障了我军装备维修工作的有序开展。

2 现行装备维修模式的不足

从实践中看,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一大批新型武器装备相继配发部队,新的武器装备体系逐渐形成。但与此相对应的,我军装备维修的管理体制、维修方式依然是基于机械化装备的维修保障特点规律构建的,现行维修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条件下部队装备维修的需求,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难以适应装备体系化发展的要求

在现有模式下,部分装备上装与平台由于维修管理体制的不同,结构特点和故障规律的差异,使得两者没有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实施全寿命、全系统维修,而是将武器平台与武器系统视为两个独立的装备,分别采取不同的维修模式,如,通用装备的武器系统维修一般由司令部门进行业务指导、组织维修作业;同时,专用武器平台则由装备部门负责,按照装甲、通用车辆等装备的维修模式进行维修。这种管理体制,由于维修主体不一样,维修制度不一样,维修间隔期不一样,造成维修力量各自为政,维修设施设备重复建设,降低了装备完好率和维修效益。

(二)层级偏多的维修作业体系难以适应装备高效化维修的要求

目前,对应于我军基层、中继、基地三级装备维修体系,构建了多层级的装备维修力量,以陆军装甲装备维修为例,基层级修理由旅(团)以下部队的修理分队负责,基地级修理由总部直属各类大修工厂承担,而中继级修理则存在着师(旅)修理营和军区修理大队三个层级。承担相似修理任务的多层级维修力量,导致平时职能重叠、资源建设分散配置,能力提升受到制约;战时层层加强,指挥关系复杂、协同组织困难,难以形成合力。同时,由于装备体系结构、技术含量、性能特点等千差万别,故障规律和故障模式差异性较大,维修要求也不一样,加之有些装备可靠性大幅度增加,有些装备在整个服役期间可以做到免维护;有些装备基本采取换件维修方法,一级或两级维修更有助于提高维修效益等原因。这种不按照装备的复杂程度、故障模式、使用环境等要素灵活确定的装备维修,已经很难适应装备多代并存、多样并存的现实。

(三)相对滞后的方法手段难以适应装备智能化维修的要求

信息技术以其广泛的渗透性、功能的整合性、效能的倍增性,以及军民两用性,在维修作业、维修管理、维修训练、维修指挥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已经衍生了全部资源可视化、虚拟维修、远程维修、交互式电子技术手段等技术,促进了传统监测与诊断技术进步,产生了基于虚拟仪器的监测与诊断等新仪器及系统,推动了维修决策支持系统的智能化发展,提高了从各种完全不同的、分布极为分散的系统和数据库中检索信息的能力,加速了维修信息系统与作战指挥等系统的融合。但是由于维修模式及其他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军现有装备维修主要仍以传统的拆解、检查、修复(换件)、组装、试验为主,维修新技术、新方法并未充分发挥其作用。

3 装备维修模式改革方向

装备维修模式改革是军队装备维修领域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必须着眼我军未来信息化建设需要,以提高装备维修能力和效益为根本目标,以新型装备为重点,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优化维修体制,变革维修方法,完善维修手段,确保部队军事训练、日常战备及作战等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主战装备全面推行基于状态的维修

随着主战装备信息化程度大幅度提升,现代高新技术在装备维修领域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先进故障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定时维修固有的装备使用寿命利用率低,资源浪费较大,维修效益较低的问题日益突出,基于状态的维修在装备维修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运用先进的装备监测和监控技术手段,把握装备故障特点和规律,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视情维修将成为我军主战装备维修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推行基于状态的维修,重点是发展智能化监测技术,建立智能化的监控体系,实时搜集和整理装备技术性能和关键系统的状态参数,为故障判断、快速维修提供依据,并预测装备故障和剩余寿命,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维修,从而适应主战装备精确化维修的要求,节约不必要的维修费用,提高装备维修效益。

(二)新型装备构建以两级为主的装备维修体系

随着我军新型装备可靠性、通用性、集成性程度的不断提高,复杂的武器系统正越来越趋于模块化,外场可更换单元越来越多,为采取两级维修奠定了基础。在实践中,两级维修具有战场保障负担小、装备战斗力恢复快、人员与设施设备要求低等优点,使其能以更高的效率和速度来满足装备维修需要。因此,精简部队编制,梳理各级维修职能、任务,将原有的中继级维修拆分合并到基层级维修与基地级维修中,构建现场(美军称野战级)级、基地级(美军称维持级)两级维修已经成为未来新型装备维修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就我军目前装备发展水平而言,实现两级维修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三级维修会在较长的时间内存在,但优化各级维修的内容、范围,提高装备维修效益也是势在必行。对于可以推行两级维修的新型装备,要科学合理地将中继级维修任务划归到基地级和基层级。

(三)大型复杂装备开展全系统综合化维修

随着武器装备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型装备或装备系统结构复杂、机动能力大幅增强、“软硬”一体化特征十分明显。目前,采取的软硬件分离、武器平台与武器系统分离、各类型装备分离的维修模式,增大了待修、在修时间,大大制约了装备的完好率提高。因此,必须改变装备维修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问题,形成基于系统理念的综合化维修模式,实现软硬件统一维修,武器平台和武器系统一体化维修,分系统和总体综合维修的维修模式。一是软硬件统一维修。在各级维修力量内、尤其是大修基地内,设立软件维护和升级编制,根据需要配备软件监测设备、软件维护和升级人员,在开展装备硬件维修的同时,对软件进行维护和升级。二是武器平台和武器系统集成维修。在维修时应统筹考虑平台与武器系统的故障规律、维修特点和装备完好性、可靠性要求,将平台与武器系统的维修集中在同一维修主体,统一维修间隔期、统一维修级别、统一维修体制。三是分系统和总本综合维修。推广基于系统的维修理念,以装备系统为单位,实施分系统和总体的综合维修。

(四)逐步实现装备集约化维修

必须对现有基地级维修力量统一筹划,将原有的各种维修机构和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在各战区形成每一区域一个维修中心的格局,每个维修中心内,设置若干个功能齐全、设备配套的专业大修基地,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武器装备的战备水平,降低维修费用。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建立总部直接建设管理、全军统一使用的通用装备维修基地;二是建立军兵种统筹建设管理、相互支援使用的同类装备维修基地;三是建立军兵种自行建设管理、各自独立使用的专用装备维修基地;四是建立军工和地方企业统筹建设管理、军民共同使用的社会化维修基地。以现有军内企事业化工厂、大型装备研究所和生产军工企业、通用车辆4S基地为依托,整合军队和地方的相应装备维修资源,建立部分军民一体化装备大型基地,以适应我军军民联保的要求。

(五)大力开发和应用装备维修新技术

装备维修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将集中在装备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预测技术,装备修复关键技术,装备维修综合化信息化关键技术,装备延寿与再制造技术,装备维修技术创新性研究,以及装备现场抢修技术等方面。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进一步加大维修新技术和方法手段的开发和应用力度,更好地满足信息化条件下装备的作战使用需求。一是要注重引进和应用先进的维修技术。充分应用ATE功能的嵌入式检测诊断系统,采用先进的电子检测设备,实现故障监控、原位检测、隔离和识别的智能化、自动化和网络化。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建设,开发维修专家辅助维修保障管理决策系统,建立远程维修网络,实现远程维修,缩短故障诊断时间,提高装备的战备完好率。二是要系统开发和革新维修手段。针对未来作战装备型号多、批量小的特点,研究开发各种通用测试平台,解决维修工具配备数量多、品种繁杂、使用和维修保障困难、机动性差等问题。同时认真做好油液分析、故障诊断、综合测试、表面工程等设备的推广应用工作,逐步实现维修手段的通用化、综合化、智能化和小型化。

参考文献

[1]孙宝龙,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通用装备保障, [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

[2]李鸿飞,郑志海,美军“增强型基于状态的维修”模式及对我军的启示[J].通用装备保障,2008(8).

作者简介

刘忠敏,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副教授。

涂善超,武汉军械士官学校讲师。

李荣祥,武汉军械士官学校讲师。

猜你喜欢

改革方向现状分析
探析新时期下公证工作发展改革
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学现状及改革方向研究
政府转型时期的工商管理改革方向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指导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高职高专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及改革方向
如何构建高效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