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工作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

2016-03-21张莹

卷宗 2016年1期
关键词:专注力青少年

张莹

摘 要:青少年是从少年时期进入成年时期的一个比较特殊的过渡阶段。我们依据实地调查针对上原村青少年的现状进行社工服务以期待可以改变当地儿童的课余生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发掘其潜在的力量,与萤火虫计划协作为上原村的学龄儿童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运用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试图探讨小组工作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有效性,价值及其应用。

关键词:青少年;成长小组;专注力

小组工作又称团体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专业方法之一,是一种通过个人在各种社区机构的团体中,借着社会工作者的协助,引导成员在团体活动中积极参与互动,促使成员彼此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并以个人能力与需求为基础,获得成长经验,旨在达成个人、团体、社区发展目标的社会工作方法。也就是说我们文中提到的小组工作是在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有目的的互动互助,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的工作方法。

1 需要评估

上原爱民小学时是一所村办小学,与很多的农村学校的现状一样,学习的软硬件设施都十分有限。目前这所学校只有8位在校教职工,其中任课老师仅有6人,也就是说老师需要身兼数职来完成学前班及六个年级的工作。诸如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也是老师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开设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接触课业以外的兴趣班的孩子更是凤毛麟角。有限的师资队伍也无暇顾及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帮助孩子们更全面的发展。因此秉承着服务于整个村子的社工站 从学生长远全面的发展需求,开设一些适合孩子们的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此外,根据我们相关人员的实地调查,接触到一些孩子,建立了学生档案,并通过在游戏中的观察以及和家长、老师的访谈,了解到目前孩子们存在的基本问题。首先,孩子们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课堂。老师反映学生不能专心的倾听课堂学习内容 和老师的要求,这一点在低年级学生中更为普遍。在观察了不同课程中孩子们的表现后,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一些孩子上课容易跑神,坐不住,窃窃私语等。其次理解能力不足,无法正确地理解老师的意图和要求以致于不能顺利地完成作业。

2 实施计划

主要根据人生全程发展过程,集中在儿童和青少年两个人生阶段,经综合多方面因素的考量,项目团队最后决定将我们的工作重心和主线定在提升学生专注力力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习在“积极倾听“中养成听觉专注力和视觉专注力,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专注学习“提升学生思考和想象力。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丰富上原村儿童的休闲互动方式来树立参与者合作与竞争意识,并使不同年级同学在协作中懂得相互理解、相互关怀;充分利用孩子们的课余时间,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发掘孩子的潜能;促使青少年以更加科学健康的心态认识自己,容纳他人。

3 实施过程与反思

每一个项目都不会一蹴而就,当然我们的也是。第一次活动,用一个字形容就是乱,孩子们对于成长小组充满好奇同时又处于好动的年龄阶段,加之我们的经验的欠缺,小组活动的秩序不是很理想。经历“悄悄话”和“我发现”两个阶段后小朋友在“画出我的小房子”阶段渐渐的学会了安静,可以专注的投入的画画中,“我是小魔怪”和“表演我最棒”将活动引入高潮小朋友又最初的怯怯相望不敢尝试到观察模仿再到深入表演,展现自我,每一个环节都能看出他们的成长。

微观系统环境中,单个个体在与学校,家庭,朋辈群体及其之间的相互影响下,学龄儿童的生理情感、社会认知因环境各异二产生一定的差异,同时外围环境下社会 坏境、支持系统也影响着学龄儿童的健康发展。上原村社工站计划将优势资源进行整合而服务于农村学龄儿童,营造有利于农村学龄儿童发展的学习环境。

我们主要采用小组工作的专业社工方法,在辅导学龄儿童功课,进行特长培训、农村传统文化的发掘弘扬和先进现代文化的传授、聆听学龄儿童的内心需求,给予情感支持、组织文娱活动,丰富业余生活等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4 评估及反思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学校活动就逐步取代游戏活动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并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小学是个体开始系统接受教育,心智全面发展的重要期。小学儿童的四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其社会自我逐步形成,社会性认知逐步趋于客观和深刻,社会关系更加复杂,系统的道德认知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形成。但是孩子们的能力经常被低估甚至忽视,他们不断被安排,被支配,但其实他们都是能力十足的小宇宙,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而已。因此,我们更应该尊重活动中的每一个个体,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认知过程对其具有重要影响,强调行为受认知的调节和自我调节,也肯定了直接经验学习和观察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外在的积极力量也是提高孩子们认知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更应该尊重活动中的每一个个体,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社会工作者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为孩子们提供有力的外在条件,树立优质的榜样,我们不仅仅可以通过教师和父母以身作则,同时也可以通过书籍和影视作品来树立优秀的榜样,在好的故事中让儿童获得成长的启迪。

社工服务应该是什么样的?服务就是生命间的来往,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就越深,反之亦然。只有把自己刨根问底,才能感受到服务对象的真实感受和需求。社工的工作是在不断与人与这个社会沟通的过程中,体会服务对象的切身需求。我们要植入或者说是扎根于服务对象的内心来直观地把握他们的需求,整合各方资源帮助服务对象。

每天早上刚起来就能看见早起来的孩子们,我们一起聊天,一起游戏,一起欢笑,看着他们在欢乐中一点一点的成长,一点一点的进步,一点一点的对我们敞开心扉,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沃土,找到自己的方向,或许这就是社工服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多变的,在这里我们可以是大哥哥大姐姐,我们可以是老师,我们也可以护工等等,但是承担这么多角色的我们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社工。

以服务对象为本,用他们习惯的方式沟通交流,而不是我们想他们怎么样他们就怎么样,让他们无条件的放弃自身的特质配合我们,在促进其发展改变的基础上,以服务对象为主,达到真正的助人自助。农村儿童的成长环境和城市相比,无论硬件,软件都有极大距离,我们的力量不大,能够有一点点光为他们照亮一小段路也是值得的。

我们在一次次实践中得到历练,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一期我们的服务模式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改善。我们在开展一些服务时一定要确定我们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是否真的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本次活动主要群体是6到14岁的儿童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增加他们的参与度。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加与服务对象的互动,建立服务关系。总体来说本次活动提高了师生,社工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同时为项目服务地区的青少年提供学业辅导和情感支持,实现了双方资源共享和需求互补,实现了服务之间的对接,扩大了社会工作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勇,王江,谭翠琴,国家级贫困县的参与式村民自治探路 中国社会工作 2014 28

[2]陆士桢,徐选国.优势为本的理论价值在青少年成长小组工作中的运用策略初探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

[3]曾华源. 社会工作实习教学与督导训练——参与整合模式之探讨,(台湾)力行书局,1987

[4]张秋娟. 小组工作方法在流浪青少年人机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江苏大学 2012

[5]陆士桢 王玥 . 青少年社会工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6月

[6]王名编,非营利组织管理与项目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猜你喜欢

专注力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专注力”怎么培养
区域活动中提升幼儿专注力的策略研究
浅谈幼儿专注力培养
巧用“五自”原则,提高大班幼儿科学探究专注力
瑜伽之道 表演之理
简谈幼儿专注力的培养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