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生长课堂的内涵、特征及实施途径——基于武汉市新洲区四所实验校的探索
2016-03-21武汉市新洲区教师培训中心杜新红
■武汉市新洲区教师培训中心 杜新红
自主生长课堂的内涵、特征及实施途径——基于武汉市新洲区四所实验校的探索
■武汉市新洲区教师培训中心杜新红
自主生长课堂是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授潘海燕提出的。参加自主生长课堂的实验学校对其各有不同的理解,实践路径上可能也有不同。武汉市新洲区四所实验学校在两年的实践中,对自主生长课堂的内涵、特征及实施途径做了大量的探索。
一、自主生长课堂的内涵与特征
我们认为:自主生长课堂就是在“自主生长理论”指导下,让教师在课堂中先展示已有的教育方法或经验、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理论引领,帮助教师提炼和整理已有的教学方法或经验,再又回到课堂上充分应用,并生成新的教育方法或经验,最后形成符合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自主生长课堂基本特征:高效、共生、独特。它有三个体现:一是体现了教师个人思想的课堂,即课堂中教师有自己独特的“土办法”。二是体现共同生长的课堂,课堂中不仅学生得到发展,而且教师、教学环境、教学资源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三是体现教师独特个性和个人新思想的课堂,即:教师对课堂赋予“我”的解说。通过实践反思,课例研修、群体合作,总结提升等方式又进一步生长了自己的新思想。
1.基于经验反思,凸显课堂的高效
课堂的高效是针对课堂的有效而言,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它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自主生长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本质是自主生长的过程,主体通过自己原有的经验来构建自己的理解,当这种经验平衡被打破后,认识主体就会通过“同化”和“顺应”再平衡的方式进行反思,生长出新的经验,获得新的知识。大量课堂实践证明,通过自主生长获得的知识往往理解最深,效果最佳。
自主生长课堂非常重视教师原有的经验,鼓励教师用“土办法”,通过“创设环境,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等途径达到教学的高效。如:实验教师苏春艳在执教小学三年级数学《数学编码》一课,引入新课时,先向学生展示三张有数字“0”、“1”、“2”的卡片,说出数字的代表意义:“0”表示全班学生一起站起来,“1”表示全班男生一起站起来,“2”代表全班女生站起来,然后现场演示,学生兴趣迅速被激发,当教师不断地更换数字卡片时候,学生不断地站立坐下,不少理解有误站错了的学生,有的被同伴拉扯,有的自己醒悟,露出体验的笑容。短短的一分钟,师生之间不仅经历了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而且让学生很直观地感知了枯燥数字的趣味性,为理解数字编码带来奇效。
2.基于教育生态,促进课堂的共生
在教育生态学的视野中,可以把课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中包括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等多个生态因子,这些生态因子相互之间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生态关系。当这些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对话、融合、和谐、共生发展,课堂生态就得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会促进每一个生态因子的优化和发展。自主生长理论就是充分运用了教育生态学原理,在课堂系统中,通过“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环境主助、资源主撑”等途径促进各因素平衡发展共同生长。如:实验教师王志英教师在执教小学低年级数学《认识时钟》一课。这节课难点是理解时针与分针运转的规律,教师给学生学习创建一个合适环境,提前将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制作成微课,通过微课视频让学生观察,同时教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时钟,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亲自转动体验。学生在这种积极愉悦生态环境中很容易就理解了时针分针运转的规律,教师的微课制作技术得到极大的提升,这节课当时在录播室进行了全程录像。课程结束后马上开展教师说课,同伴评课,专家理论引导。学期结束前,又组织了实验教师进行回看反思录课视频,极大促进了学生、教师、课程、环境等因素共同生长。
3.基于个性差异,展现课堂的独特
独特就是要有个性,而个性又是创新的基础。杜威认为理想的课程是以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为基础,并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个性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追求人的个性和谐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主导价值。要学生有个性,必须首先教师要有个性,自主生长课堂就是充分尊重师生差异,要求师生彰显个性,能在快乐实践中乐于质疑,敢于批判,发展思维,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在神思飞扬中真正展现自我,释放本真,发展自我;能在愉悦体验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完善个性;课堂中尽情舒展个体生命的灵性,倾力释放美丽生命的激情,不断迸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展现出千人千面,千课千彩的独特。
实验教师张芬在执教小学低年级绘本课《逃家小兔》时,她的教学思想已经由原来的“土办法”,即:“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旧模式,向另外一种“新思想”华丽转变,这种“新思想”就是她自己生长出来的“文本研读——思维渗透——动手操作”新模式,给观课教师耳目一新的感受。特别是她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如:“阅读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为什么?”“你喜欢这只小白兔吗?为什么?”,“你觉得兔妈妈这么做对吗?为什么?”,“如果你是小白兔,你还有哪些逃离新想法?”,“如果你是兔妈妈,你有哪些应对办法?请说出道理”,“同桌分角色扮演小白兔和兔妈妈,请按照绘本对话那样,快速用‘如果…那么…’对话”等等。这些问题一抛出,课堂立即热闹起来,笑声不断,花絮不断,新的生成也不断发生。那种小手直举、小眼发光、小脸通红、小嘴常开的场面;那种童言无忌,童心无伪,童真无邪,童趣无限的感觉让听课的教师感到陶醉。她就是通过自主生长课堂不断地训练思维,不断彰显个性,让课堂始终飘散着一股独特的清香。
二、自主生长课堂的实施途径
自主生长课堂的核心要素在于“自修—反思”,因此我们结合课堂关键因素,从教学设计与实施,课堂观察与评价,课例研修总结与固化三条路径来开展自主生长课堂:
1.教学设计与实施——“三实践、三反思”
如何开展自主生长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确保课堂教学高效?我们的做法是,采用“三实践”“三反思”的办法,“三实践”指自主生长课堂必须要有的三个实践环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后对话(观课、说课、议课)。“三反思”:反思一为实践前反思,它指教师教学设计完成后与同伴交流,促使自己重新审视文本和酌情进行教学的二度设计;反思二为实践中反思,它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情的变化,酌情采纳和修订自己原有的教学设计;反思三指实践后反思,它指教师在教学实施后,教师与群体之间必须经历对话活动,教师要完成自己与文本、同伴、专业理论的反思。如张芬老师执教《逃家小兔》,课前进行教学设计(实践一),然后与同伴交流(反思一),通过同伴互助,再次对文本的研读,明白了“问题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前提”、“思维训练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抓手”。因此在教学实施中(实践二),进行了酌情处理,不断微调自己的教学活动,使教学设计进一步优化(反思二),所以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在观课议课中(实践三),通过教师说课、同伴在观课议课、专家引领等活动,张老师完成一次与文本、同伴、专家、理论的系统对话交流,心灵得到一次彻底的升华,专业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同伴教师也收益匪浅。活动之后,张老师将这次活动的收获和感悟,写成《课例研修》(反思三),分享课堂成功经验,积淀课堂的精彩生成,记录成长的心路历程,提炼理论的实践价值。自主生长课堂就是以“三实践、三反思”为着力点,让课堂更加高效,让教师逐渐生长出自己的教学思想。
2.课堂观察与评价—说课、观课、议课
“说课“是在教学设计基础上,面对同行和专家,针对讲授的课题,采用讲述为主的方式,系统地分析文本和学生等,并阐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然后由同行评议,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研修活动。我们采用“先教后说”的方式,让实验教师有更深的文本解读,更优的教学设计,更佳的理论实践,更准的教学反思,同时锻炼教师的表达和总结能力。
“观课”也叫“课堂观察”,是一种横向的同伴互助。观课前,同伴之间确定好观察点,如“有效的提问”、“教师语言的术语化”、“课堂环节的有效性”、“教学环节时间的分配”、“学生的状态变化”、“自己经验的对比”、“作业设计的适切性”等观察点。观课时,每个人有所侧重,重点关注自己的观察角度,并在课堂观察表上实时记录观察的现象和结果;观察后,观课者根据真实的记录,进行倾听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要求老师树立对话意识,倾听意识,分享意识,互助意识。
“议课”是观课教师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平等交流,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是以“改进、发展”为课的取向,鼓励执教老师和议课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求得发展。议课时强调集中话题,超越现象,深入对话,促进理解和教师自主选择,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生长。“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因此议课是少用“句号”,多用“问号”。议课提问的过程是促进参与者思想形成的过程,是发现和认识教学活动诸环节、诸要素关联的过程,是理解教学、理解他人、理解自我的过程。促使教师实现从“他人提问”向“自我提问”转变,逐步形成“自我提问、自我回答”的习惯。授课教师首先解释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针对教学实践说出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专家、同伴不是去挑毛病,而是追问:你感觉这点不好,你说说怎么不好?应该怎么改?为什么这么改?然后大家共同商议,决定哪点需要怎么改。下次遇到此类问题该怎么解决,甚至可以研讨后立马试验,验证改得是否恰当。如:陈志莲老师在执教小学语文《天鹅》后,在观课议课时,她认为课堂提问环节中,总感觉问题设计有点肤浅不够深入,缺少思维训练。后来大家共同探讨,一直认为增强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就是要实现“由事实性问答策略”向“对话性问答策略”转变,后来的实践证实,这种课堂提问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课例研修与固化:——积淀、分享、共赢
课例研修是教学案例的特殊的形式,是以学科教学内容为载体,由教师联合组成学习共同体,在真实的课堂实践中开展包括教学设计实施,课堂观察评价,分析提炼总结的一种教师行动研究。它强调团体协作和参与式学习,为教师提供一个批判、反思机会,启发教师对同类型课的教学,达到学以致用,即学即用。帮助教师不断寻找“自身与他人之间距离”,不断地寻找“理论与实践之间距离”,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实现“理论与行为的更新”,最终达到自主生长的目地。学了会有方法,做了才有思路,写了就有底蕴,每次活动我们要求教师坚持写课例研修,用笔说话,教师将解读、教学、研讨、反思的四步写出来,用键盘敲击成长的灵感,用网络闪存成长的轨迹。实践探索中,实验学校和教师对课例研修撰写,有不同形式的表现:有的侧重教学行为的改进,有的侧重改善学生学生,有的侧重理论指导实践,有的基于教学问题的反思,有的侧重录像回看分析等等。对于这些尝试我们都给与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且将每年开展活动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将课例研修固化集结成册印发给每位实验教师,让研修成果变成文字在教师之间传播,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行为改进、课堂质量提高的共赢两年的自主生长课堂的实践,我们努力把理念做出行为方法,把自我做出个性风格。
通过学习累积,为教师积淀底蕴,通过课例研修,为课堂求证效益。
责任编辑成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