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鞍山市调军台墓地发掘简报

2016-03-2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鞍山市博物馆

北方文物 2016年3期
关键词:素面灰陶墓室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鞍山市博物馆

辽宁省鞍山市调军台墓地发掘简报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鞍山市博物馆

砖室墓 石室墓 砖石混筑墓 汉代 鞍山市

鞍山调军台墓地位于辽宁省鞍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千山镇调军台村附近。2012年9月,为配合该地的激光科技产业园工程建设,受辽宁省文物局委托,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鞍山市博物馆对该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18座,其中土坑墓5座、砖室墓11座、石室墓1座、砖石混筑墓1座。出土器物有陶器、铁器、铜器、琉璃器、铜钱等。

调军台墓地位于辽宁省鞍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千山镇调军台村北。该墓地地处千山西麓,北距太子河18公里,西邻鞍山市区,南与千山风景区相距仅10公里,其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41°07′06",东经123°05′21",海拔43米(图一)。2012年9月,为配合激光科技产业园建设,受辽宁省文物局委托,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调军台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此次共发掘墓葬18座,其中土坑墓5座、砖室墓11座、石室墓1座、砖石混筑墓1座。出土随葬品有陶器、铁器、青铜器、琉璃器等。现将墓地的砖室墓、石室墓和砖石混筑墓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调军台墓地位置示意图

一、 墓葬形制

根据墓葬修筑材料的差异,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砖室墓、石室墓、砖石混筑墓。

1.砖室墓

砖室墓均由墓道、墓门、墓室组成,均为长方形斜坡墓道,长方形砖封堵墓门,墓顶均已坍塌。根据墓室结构,可分为单室墓和双室墓。单室墓为M1、M2、M3(图版一,1)、M4、M6、M7、M12、M13、M14、M18,双室墓为M5。

单室墓:墓室呈长方形,部分后室修筑有器物台或耳室,均有随葬品。

M1 墓葬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道、墓门及墓室组成(图二;封二,1)。墓向170°。开口于耕土层下,开口距地表0.3米。墓道平面呈长方形,残长1、宽0.6米,底部距地表0.9米。墓门位于墓室南壁偏东处,用长方形墓砖封堵,三平一丁。墓门宽0.6、残高0.4米。墓室呈长方形,两侧分别用砖铺砌尸床,中间有一道砖砌筑排水沟。墓室长2.8、宽1.4米;东侧尸床长2.3、宽0.5米;西侧尸床长2.3、宽0.8米;排水沟长2.3、宽0.06、深0.2米。墓葬破坏严重,人骨保存较差。西侧尸床上放置人骨4具,东侧尸床放置人骨1具,为多人二次葬。

M7 墓葬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道、墓

图二 M1平、剖面图1.陶灶 2.陶长颈瓶 3~6.陶器盖 7.铜钱 8.铜钗 9.铜器

图三 M7平、剖面图1.铜钱 2.小陶勺 3.陶长颈瓶

图四 M13平、剖面图

门及墓室组成(图三)。墓向190°。开口于耕土层下,开口距地表0.2米。墓道平面呈长方形,残长0.5、宽1米,底部距地表2.2米。墓门位于墓室南壁偏东处,门上有一大石块做门楣。门口用长方形墓砖封堵,底部三层平砖,中间三平一丁。墓门宽1、高1.1米。墓室呈长方形,四壁平直。长4.3、宽2、残高1.8米。墓室北部有一长方形器物台,外层包砖已破坏,仅存土台。墓葬破坏较严重,人骨保存较差。墓底中间放置两具人骨,头北足南,仰身直肢。随葬品有以陶器为主。

M13 墓葬平面呈近似“凸”字形,由墓道、墓门、墓室及耳室组成(图四;图版一,3)。墓向270°。开口于耕土层下,开口距地表0.2米。墓道平面呈近似椭圆形,残长径1.3、宽0.9米,底部距地表0.7米。墓门位于墓室西壁偏南处,封门不存。墓门宽0.8、残高0.2米。墓室呈长方形,四壁平直。长3.9、宽2米。墓室北部有一长方形器物台。器物台长2、宽1、高0.4米。南侧有一耳室,呈长方形。长1、宽0.5米。墓底铺砖为“人”字形。墓室靠近器物台处放置有四个头骨,葬式不详。

双室墓:墓室呈“吕”字形,墓室之间有甬道相通,均有随葬品。

图五 M5平、剖面图1.铁钁(出土填土中) 2.铜臂钏 3.指环 4.绿松石珠 5.耳瑱 6.骨珠 7.铜泡

图六 M16平、剖面图1.铜钱 2.陶瓮 3~6.陶钵 7~9.陶盆 10.陶灯

图七 M17平、剖面图1.陶井 2、4~6、9.陶壶 3.耳杯 7、10、13.瓷盆 8.陶盒 11.陶灶 12、14.陶瓮

M5 墓葬平面呈“吕”字形,由双道、墓门及墓室组成(图五;图版一,3)。墓向190°。开口于耕土层下,开口距地表0.4米。墓道平面呈长方形,残长0.7、宽0.7米,底部距地表1米。墓门位于东墓室南壁偏东处,用长方形墓砖封堵,两平一丁。宽0.7、残高0.5米。东墓室呈长方形,墓底铺砖为“人”字 形。墓室长2.8、宽1.2米;西墓室呈曲尺形,墓底铺砖为“人”字形,其上再用楔形砖铺砌。墓室长2.8、宽0.9~1.3米。墓葬破坏严重,未见人骨。

2.石室墓

M16 墓圹平面呈长方形,用石块砌筑墓室(图六)。墓葬呈南北向,墓向不详。开口位于耕土层下,距地表0.4米。墓室呈长方形,用石块砌筑而成,墓底铺有石块。长2.7、宽0.9、残高1米。墓葬破坏较严重,人骨不存。

3.砖石混筑墓

M17 墓圹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道、墓门、墓室构成(图七;图版一,2)。墓向305°。开口于耕土层下,开口距地表0.2米。墓道平面呈长方形,残长0.7、宽0.8米,底部距地表1米。墓门位于墓室西壁偏南处,用长方形砖封堵墓门,门口立一石板。墓门宽0.8、残高1米。墓室呈长方形,四壁平直。四壁下部用石块砌筑,上部用长方形砖砌筑。长2.8、宽1.5、残高1米。墓葬破坏较严重,人骨不存。

二、出土遗物

调军台墓地墓葬破坏严重,但均出土有随葬品。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另有少量金属器、琉璃器等。

1. 陶器

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主要器形有长颈瓶、灶、井、罐、壶、瓮、樽、盘、耳杯等。

瓮 3件。尖圆唇,子母口,圆肩,鼓腹,圜底,腹部最大径位置居中。M2∶2,泥质灰陶。肩部施有两周凹弦纹,下腹部及底部满施绳纹。口径25.7、最大腹径43.2、高39.1厘米(图八,1)。

罐 1件。M1∶12,泥质黑褐陶。圆唇,微敛口,溜肩,弧腹,腹部最大径位置靠近肩部,平底。肩部施有凹弦纹。口径5.9、最大腹径13.9、底径6.6、高12.4厘米(图八,2)。

壶 12件。根据器形的差异,可分为两型。

A型:侈口壶,1件。M1∶13,泥质灰陶,残。方唇,敞口,束颈,溜肩,腹部残缺,颈部施有一周凸棱(图八,3)。

B型:卷沿壶,11件。根据颈部的差异,可分为两个亚型。

图八 调军台墓地出土陶器

Ba型:束颈壶,5件。微卷沿,侈口,束颈,溜肩,弧腹,平底。M2∶7,泥质灰陶。方唇,腹部最大径位置靠近肩部。口径7.8、最大腹径12.1、底径7.3、高20.9厘米(图八,4)。M3∶2,泥质灰陶。尖圆唇,腹部最大径位置靠近肩部,素面。口径7.1、最大腹径13、底径6.9、高20.6厘米(图八,5)。

Bb型:细颈壶,6件。尖圆唇,侈口,细颈,溜肩,腹部最大径位置靠近中部,平底。M17∶2,泥质灰陶。素面。口径7.9、最大腹径13.8、底径7.5、高22.6厘米(图八,6;图版二,4)。

长颈瓶 8件。均为直口,细长颈,溜肩,弧腹,台底,下腹部及底戳有圆孔。M1∶2,泥质灰陶,肩及腹部施有多周凹弦纹,器表轮旋痕迹明显。口径4.8、最大腹径11.3、底径6.4、高21.5厘米(图八,7;图版二,3)。M2∶1,泥质灰陶,素面。口径6.5、最大腹径14.2、底径8.1、高24.8厘米(图八,8)。

灶 2件。根据灶面形状,可分为两型。

A型:圆形灶。M17∶11,泥制灰褐陶。灶面呈圆形,灶面上呈“品”字形置有三个圆形火眼,尾部置一圆形烟孔,长方形灶门不落地。素面。灶面直径13.9、高5.4、壁厚0.4~0.6厘米;火眼直径2.3厘米;灶门长2.6、宽2厘米(图八,9;图版二,2)。

B型:梯形灶。M1∶1,泥质灰陶。灶面呈梯形,前端出沿,中间三个火眼呈“品”字形分布,灶面尾端置有圆形烟孔,长方形灶门不落地。灶面、灶檐及灶门刻画有幔帐等纹饰。灶面通长20.2、通宽17.8、通高13厘米;灶门长5.3、高3.7 厘米;火眼直径分别为3.3、4.3、4.7厘米,烟囱孔径0.6厘米(图八,10;图版二,1)。

樽 1件。方唇,直口,斜腹,平底,底部附有三个锥形足。M13∶1,泥质灰陶。器表施有多周凹弦纹。口径18.3、底径17.6、高15.3厘米(图九,1;图版二,5)。

盆 5件。方唇,敞口,平底。根据器形的差异,可分为两型。

A型:折腹盆,3件。M12∶2,泥质灰陶。素面。口径21.1、底径7.6、高6.3厘米(图九,2)。

图九 调军台墓地出土陶器

B型:弧腹盆,2件。微卷沿。M12∶6,泥质灰陶。素面。口径19.9、底径7.2、高4.4厘米(图九,3)。

盒 1套。M17∶8,由套盒盖及套盒两部分组成,均为泥质灰陶。通高9厘米。套盒盖,圜顶,折腹,直口,圆唇;腹部施有两周凹弦纹。口径13、高6.4厘米。套盒,圆唇,直口,折腹,平底;素面。口径10.8、底径5.3、高6.6厘米(图九,4;图版二,6)。

耳杯 7件。根据器耳的不同,可分为两型。

A型:双耳齐平,3件。M12∶3,泥质灰陶。椭圆形杯口,弧腹,平底。素面,耳杯底部模印有界格。口长径10.5、短径5.9、底长径4.5、短径2.4、高3.1厘米(图九,6)。

B型:双耳上翘,4件。M6∶1,泥质黄褐陶。椭圆形杯口,弧腹,平底。素面。口长径10.6、短径5.4厘米,底长径5.5、短径2.8厘米,高2.7厘米(图九,7)。

井架 1件,扰土中发现。M1∶10,泥质灰陶。平面呈“井”字形,中间有一个长方形孔。素面。通长7.3、通宽5.1厘米(图九,5)。

器盖 5件。圜顶,直口,方唇。素面。M1∶3,泥质灰陶。口径7.8、高2厘米(图十,1)。

釜 4件。根据形制不同,可分为三型。

A型:敛口,1件。M1∶14,泥质灰陶。尖圆唇,束颈,溜肩,鼓腹,圜底。素面,轮旋痕迹明显。口径4.1、最大腹径6.4、高3.4厘米(图十,2)。

B型:敞口,2件。圆唇,弧腹,圜底。M2∶4,泥质红褐陶,手工捏制而成。素面。口径3.7、高2.3厘米(图十,3)。

C型:直口,1件。M14∶2,泥质黑陶,手工捏制而成。圆唇,弧腹,圜底。素面。口径2.7、高2.2厘米(图十,4)。

甑 1件。M18∶2,泥质黑陶,手工捏制而成。圆唇,敞口,弧腹,圜底,底部戳有三个甑孔。素面。口径4.7、高1.8厘米(图十,5)。

图十 调军台墓地出土陶器

1.器盖(M1∶3) 2.A型釜(M1∶14) 3.B型釜(M2∶4) 4.C型釜(M14∶2) 5.甑(M18∶2) 6.B型勺(M6∶2) 7.A型勺(M7∶2)

图十一 调军台墓地出土器物1.铁钁(M5∶1) 2.臂钏(M5∶2) 3、7、8.骨饰品(M4∶4 M5∶6-1 M5∶6-2) 4.A型铜指环(M15∶2) 5、6.耳瑱(M5∶5-1~2) 9~12.B型铜指环(M3∶6-1~4) 13.绿松石珠(M5∶4) 14~18.铜泡(M5∶7-1~5)

勺 3件。圆唇,敞口,弧腹,圜底。根据形制的不同,可分为两型。

A型:长柄勺,1件。M7∶2,泥质灰陶。素面。口径4.4、通长6、高6.6厘米(图十,7)。

B型:短柄勺,2件。近柱状柄。M6∶2,泥质灰陶,手工捏制而成。素面。口径3.4、通长5.5、高3.5厘米(图十,6)。

2. 金属器

铁钁 1件。M5∶1,近似圆角长方形,方形銎孔。残长9.4、残宽6.4厘米(图十一,1)。

铜臂钏 1件。M5∶2,圆形,带状,两端相交,表面有数周凹弦纹。直径4.4、宽1.3、厚0.1厘米(图十一,2;图版三,3)。

铜钗 1件。M1∶8,双股,平面呈“U”形,圆尖状端头。长16厘米(图版三,1)。

指环 5件。根据截面形状及宽度的不同,可分为两型。

A型:1件。M15∶2,圆形,截面近似长方形。直径2.1、宽0.3厘米(图十一,4)。

B型:4件。形制相同,圆形,带状,截面呈长方形。M3∶6-1,直径2.1、宽0.7、厚0.1厘米(图十一,9)。

铜泡 5枚。半球形,内部中空,有一横梁。少数铜泡残留有棉线,应为固定于衣物之上。M5∶7-1,直径1厘米(图十一,14;图版三,4)。

铜钱 有“五铢”钱和“大泉五十”钱两类。

3. 琉璃器及其他

耳瑱 2件。形制相同,均为亚腰形。M5∶5,深蓝色,细端略鼓,粗端内凹。纵穿一孔。M5∶5-1和M5∶5-2,最大径均1.2、长1.2和1.3、孔径均0.1厘米(图十一,5、6;图版三,2)。

绿松石珠 1件。M5∶4,近似管状,蓝绿色。长1.2、宽0.9、孔径0.3厘米(图十一,13)。

骨饰品 2件。M5∶6-1,圆环状,截面呈半圆形。直径1.2、孔径0.5厘米(图十一,7)。M5∶6-2,管状。长2.5、直径1、孔径0.6厘米(图十一,8)。M4∶4,圆环状,截面呈半圆形。直径1.1、孔径0.5厘米(图十一,3)。

三、结 语

自秦汉之际,今鞍山市境域大部一直受辽东郡治所襄平县所管辖。“襄平”是秦汉时期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辽东郡,秦置,属幽州①。公元189年,公孙度立利用任辽东太守之便,自立为辽东候、平州牧,经其子公孙康、公孙恭、其孙公孙渊,公孙氏政权在辽东持续五十余年。后被司马懿讨伐,公孙渊被杀,公孙氏政权结束②。

辽阳市城区及周边分布着大量两汉及魏晋时期墓葬,有土坑墓、砖室墓、石筑墓及砖石混筑墓。调军台墓地与辽阳周边发现的汉墓有密切联系。此次,共发掘砖室墓、石室墓和砖石混筑墓共13座,根据出土随葬品作如下分析。

(一)关于墓葬年代

该墓地土坑墓出土的随葬品中,虽未发现明确纪年的随葬品,且砖室墓破坏较严重,但是可以比照相邻地区出土器物作出年代判断。陶瓮M2∶2与姜屯墓地③出土陶瓮M27∶7形制相似;B型灶与姜屯墓地陶灶M26∶6-1形制相同;长颈瓶M2∶1与辽阳南郊街壁画墓④长颈瓶M2∶1形制相似;陶罐M1∶12与辽阳南郊街⑤陶罐M2∶25形制相似。“大泉五十”钱(M1、M16)与洛阳烧沟汉墓⑥M52、M103形制相同。器物组合为瓮、罐、壶等,并且长颈瓶已经出现。因此,该批砖室墓的时代应为东汉中晚期。

(二)葬制及葬俗

砖室墓破坏较严重,均未见葬具。人骨保存较差,单人葬和多人二次葬共存。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二次。

综上所述,鞍山调军台墓地的砖室墓与石室墓时代较晚,约为东汉中晚期。此次发掘的鞍山调军台墓地虽未发现西汉早期墓葬,但结合该墓地及辽阳地区已发掘的石室墓、砖室墓出土器物可知,在鞍山地区东汉中晚期,砖室墓、石室墓和砖石混筑墓并存,土坑墓已经消失不见。

附记:本次发掘领队辛岩,参加发掘的人员有白宝玉、司伟伟、徐政、李刚、贾杰、郭东升、刘娜、顾玉顺,本文线图由司伟伟、徐政、白宝玉绘制,摄影为穆启文。

执笔:司伟伟 顾玉顺 贾 杰 张桂霞

注 释:

① 《汉书·地理志》卷8下,中华书局1964年,第1625页。

② 《晋书》卷14,中华书局1964年,第426页。

③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姜屯汉墓》,文物出版社2013年1月,第537页。

④⑤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辽阳南郊街东汉壁画墓》,《文物》2008年第10期。

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烧沟汉墓》,科学出版社1959年12月,第221页。

〔责任编辑、校对 田索菲〕

The tomb is situated in Diaojuntai village, Anshan new and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Liaoning Province. In 2012, Liaoning Provincial Archaeological Institute did some necessary archaeological works before the las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constructed here ,according to the Liaoning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Excavation was done by Liaoning Provincial Archaeological Institute and Anshan Municipal Museum. 18 tombs including 5 pit tombs, 11 brick-chambered tombs, 1 stone-chambered tomb, and 1 brick mixed building tomb were unearthed . Potteries, irons , bronzes, glaze wares and coins were found here.

A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Brick-chambered Tomb in Diaojuntai , Anshan, Liaoning

Liaoning Provincial Archaeological Institute

司伟伟,男,1983年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顾玉顺,男,1965年生,鞍山市博物馆副研究员;贾杰,女,1972年生,鞍山市博物馆副研究员,邮编114041;张桂霞,女,1981年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邮编110003。

K871.41

A

1001-0483(2016)03-0009-08

猜你喜欢

素面灰陶墓室
探究天津东丽博物馆藏张贵庄战国灰陶器
李蕾作品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天降大福喜成双
寄秋声
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复
墓室探秘
一件西晋灰陶兽的再修复
素面
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