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南石屏县花腰彝族刺绣工艺传承与开发的方案构想
2016-03-21云南工艺美术学校王婷婷
云南工艺美术学校 王婷婷
关于云南石屏县花腰彝族刺绣工艺传承与开发的方案构想
云南工艺美术学校 王婷婷
摘 要:本文经过对石屏县花腰彝族刺绣工艺的前期调研,结合协会的实际情况、未来发展及帮扶政策,制定出云南纺织行业协会对石屏县花腰彝族族刺绣工艺传承与开发的方案构想。
关键词:花腰彝族刺绣工艺 民间工艺教学 传承创新
一、深入民族文化内涵,倡导民族传承创新
协会下级单位云南工艺美术学校成立调研组到石屏县花腰彝族地区实地考察,收集当地花腰彝族族刺绣资料,建立花腰彝族族文化素材库,结合当地政府、协会和企业等多方力量帮助当地成立花腰彝族族刺绣传习馆,通过展现花腰彝族族刺绣的内涵与价值,激发人们对刺绣文化的热爱,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和开发民族传统文化行列中。
花腰彝族族文化素材库及花腰彝族族刺绣传习馆投入建设,主要是对当地刺绣艺术作品的技艺风格、地域特征、实用绣品的艺术特色、创作思路、主要技法、特殊技法与实样进行比较分析,对工艺技法、装饰效果、构图编排、审美内涵、精神属性等进行鉴赏甄别,以形成对传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的相关方案。同时,为了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使未来的刺绣学习者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成为既有艺术素养又懂刺绣工艺的花腰彝族族刺绣传习者,提升云南工艺美术学校教师队伍的教研工作能力,开拓协会的文化研究领域。
二、优化民族文化资源,创新课程整合模式
建立花腰彝族族文化素材库的基础上,在当地成立云南工艺美术学校教学实训基地(包括民族工艺品专业采风、风景速写等教学实训内容),为学校师生提供全方位的花腰彝族文化展示,通过最真实的信息、最细致的解读,使师生能够理解花腰彝族文化的真正含义,激发灵感、拓展思维空间,将奇思妙想融入花腰彝族文化产品的创意和创新中,使师生的创意设计更接地气,促进学校民间工艺品课程体系的建立,丰富高校在民族文化信息领域的创新整合模式。
三、提高素质技能,发展刺绣产业
由协会和学校组织实施对当地农户进行一系列的关于花腰彝族刺绣技艺技巧培训,成立专门教授花腰彝族族刺绣技术的培训班,对当地民众开展花腰彝族族刺绣历史、刺绣特点和刺绣方法等课程;在当地小学、初中开设一些刺绣文化基础课程,由云南工艺美术学校教师作为特聘教师,让真正对刺绣感兴趣的人从小就能学习传统的刺绣方法,为花腰彝族族刺绣文化的传承培养接班人。一方面,学校教师团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当地失去家庭传承环境的民众继承花腰彝族刺绣技艺,帮助花腰彝族民众更好地甄别和鉴赏花腰彝族族刺绣作品,避免盲目跟风或者模仿其他类型的刺绣样式和风格,提高当地刺绣艺人的素质技能水平,为当地刺绣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四、组织比赛活动,推行鼓励机制
在政府、协会、企业和学校的共同组织下,结合当地花腰彝族族刺绣工艺的培训成果,举办花腰彝族族刺绣大赛,评比优秀刺绣能人,由协会颁发工艺美术师的称号,借此契机完善工艺美术师的培养计划。通过这样的鼓励机制和获奖人群的带动作用,大力激发花腰彝族当地民众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
五、整合文化资源优势,创新现代民间工艺教学模式
在当地政府和协会的协助下,我们邀请当地花腰彝族刺绣省级传承人普青华到云南工艺美术学校给学生开展刺绣的互动传授课程,实现学校 “工作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的教学模式,完成从民族民间文化的搜集、资料的整合、知识的传授、民族民间工艺技能的培养、现场的演示、实践的操作、样品的诞生、到市场的检验一整套创新型民族民间工艺保护、教学、创新、发展模式。
六、产业化合作研发,引导市场消费需求
基于目前云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在协会领导下是否可以引导和整合云南工艺美术学校、工艺美术研究所、工艺美术公司等学术机构和企业力量,实现“产、官、学”的市场一体化模式。协会作为链接“产”和“学”的平台,学术机构和企业分别担当生产指南和市场主体的角色,在协会的扶持和良好引导中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对当地农户的刺绣培训中增加刺绣种类,融入现代元素,研发多式样的刺绣工艺品及实用品,以促进云南特色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致富的企业发展动机。
七、整合多方资源,大力营销推广
整合当地政府、协会、学校、企业等多方力量,是否可以借助工艺美术研究所、工艺美术公司等企业成熟的营销平台,开发适应当地民族工艺品推广的营销模式。
1.云南石屏县花腰彝族族文化特质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北部的哨冲、龙武、龙朋3个乡镇是彝族尼苏支系的聚居区,这里的彝族群众又被称为“花腰彝族族”,这一称谓与他们的传统服饰色彩艳丽,腰带上绣有精美的花纹有关。花腰彝族的刺绣精美绝伦,其独特的图案、用色及绣法体现出花腰彝族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是花腰彝族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世代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的民间文化艺术,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做工精细、花样繁多、色彩艳丽。每一个图案背后都折射彝族的民族文化发展,蕴含花腰彝族族特有的原始图腾崇拜、寄托花腰彝族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色彩上,花腰服饰五彩斑斓,大自然中纯粹美丽的红、绿、黄、紫、白、黑等纯度极高的原色被大胆且大面积应用。而色彩搭配也是不可思议的,红配绿、橙与黄、黄对紫这种色相反差极大的颜色进行搭配对比却并不显突兀,因为花腰妇女在中间以中性色相间杂,以此过渡或提亮,这样就使服饰上的装饰纹样变得新鲜、醒目、生动、跳跃、丰盛,使服饰整体效果虽亮丽却不失沉稳、浓郁而不失庄重。
图案上,我们可以看出花腰人心中一种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情怀。花腰彝族妇女将大自然中熟知的各种事物的具象应用在服饰上。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彩虹,地上的花、鸟、虫、鱼、露珠甚至古老而美丽的传说都成为花腰彝族服饰图案的来源。
例如,领褂的领口处是圆圈形的太阳纹样,太阳的白色光芒向四面八方喷射,照在坎肩银泡上,使银泡变成了晶莹的露珠,折射到背面时用白、红、蓝、绿、赤等五色布条拼接成美丽的彩虹纹样,特别逼真地投影出一副迷人的自然景观,这是一种花腰彝族独有的和其他民族不同的宇宙观、审美观。
花腰彝族人勤劳、勇敢、智慧并极富文化传统,他们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截然不同于其他彝族支系的服饰形式。花腰彝族服饰结构复杂,图案花饰繁多,刺绣工艺精细,色彩鲜艳夺目,其独特的服饰艺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2.花腰彝族刺绣特色
花腰彝族刺绣作为彝族刺绣艺术的一个分支,继承了许多彝族刺绣针脚自由灵活、工艺精巧、针法多样等特点的前提下,根据自己族群在服饰中的装饰需要,在工艺手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胆创新。
花腰彝族刺绣有着自己独特的工艺及风格,绣法主要有“平绣”“镶补”“锁边”“扎花”等,通称“挑花绣朵”。其挑绣工艺最具特色的是绣品采用“花口锁边”。刺绣工艺中的不同技法可以创造不同的装饰效果,如平绣、镶补、贴花工艺手法十分适合刺绣精细写实的图案,可在方寸之间绣出栩栩如生的图案纹样,使最终加工出来的服饰图案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一定的立体感,对加强图案的装饰效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挑花工艺手法适合表现造型简单的几何纹样,它加工出来的图案具有简洁雅致、清新明朗、紧凑大方的特点,极富形式美和韵律美。具体的实践中,花腰彝族妇女经常按照装饰图案的实际需求,把这些刺绣技法进行有结合,以实现图案更加丰富的装饰效果。
1985年“云南民族刺绣”展览期间,英、美、日等国的服饰研究者观看后均称“尚未发现世界上第二个民族有此绣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密切,花腰彝族族刺绣文化面临着严峻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3. 石屏县花腰彝族族刺绣工艺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喜爱花腰彝族刺绣文化,而花腰彝族的刺绣也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传统的挑花刺绣技艺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刺绣产品逐步走向以市场营销为主的经营模式。2011年3月,石屏县与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联合在哨冲镇慕善村举办了“首届彝族花腰手工刺绣大赛”,成立了“石屏县彝族花腰刺绣工艺协会”,给热爱刺绣的绣娘搭建了交流平台,也为花腰彝族刺绣走上市场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目前,石屏县的刺绣经营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出,上市产品多以成品、半成品为主,通过零售、团购、定制等方式销售,生产方式也由原来的个人单独完成走向多人合作,或人绣与机绣相结合,呈现多样化、合作化的发展趋势。
4.石屏县花腰彝族族刺绣工艺发展中遇到的困境
当前,花腰彝族族刺绣文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传承问题。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当地彝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开始走出封闭的深山,融入城市化的生活中。花腰彝族族传统服饰比较繁琐、分量较重,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很不适用,这直接导致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彝族群众对刺绣服饰的需求日益减少。现在的石屏县城,除了婚嫁节庆,彝族群众平日里已很少穿传统服饰。此外,花腰彝族族传统服饰选用的材料比较昂贵,平均每套服饰的制作时间长达两年之久,制成后不易清洗。与现代服饰的机械化生产相比,传统花腰彝族族服饰的制作费时、费工、费钱。
另一方面,花腰彝族族缺少对本民族刺绣文化的专门整理和研究。过去,从事花腰彝族族刺绣的一般都是妇女,她们大多采用直系亲属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刺绣文化。由于传承面狭小而使得刺绣技艺失传,也是造成花腰彝族族刺绣文化后继乏人的原因之一。
5.石屏县花腰彝族族刺绣工艺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花腰彝族族刺绣文化是我省民间艺术的瑰宝。市场经济大潮中,花腰彝族族刺绣文化传统中某些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因素被舍弃,被新的社会文化所改造,同时市场经济也为花腰彝族族刺绣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充分认识花腰彝族族刺绣文化的价值,使其保持活力,提升工艺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增加花腰彝族族刺绣生产性收入比重。一方面,可以规避自然灾害带来的对当地传统农业影响而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花腰彝族地区的人文资源和经济资源相结合,使花腰彝族刺绣产业与我校民间工艺研究项目结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让花腰彝族文化和花腰彝族的刺绣工艺从无形资产向有形资产转化。
其次,整合文化资源优势,创造切实收益。充分发挥石屏县哨冲乡“民间艺术之乡”的品牌优势,提升哨冲镇与我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开展民族民间艺术特色项目品牌创建活动。
再次,提高当地群众素质技能。由协会组织,我校安排技艺培训的方式加强当地民众对于本民族技艺技能的掌握、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提升技艺技能水平的同时提升对自身优势文化的判断、甄别能力。通过培训和引导,我校进一步帮助当地群众解放思想,融入市场经济体制中,有效拓展当地民众的收入途径。
最后,对花腰彝族族刺绣工艺的开发需要在保护和发展花腰彝族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采取政府主导、协会组织、学校辅导、企业主办、市场运作的模式,把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政府的政策保障和支持下,由协会组织和学校协助在当地民众中广泛开展手工刺绣的产品研发,依据企业提供的市场信息和消费信息,通过学校的创意整合,在不遗失花腰彝族族刺绣工艺原有的精神意蕴和文化内涵的前提下,使创新型的刺绣工艺品在市场经济中实现特色民族民间文化的经济价值,并以此反哺当地特色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我校特色民族民间工艺课程的发展。
花腰彝族刺绣发展、变化过程中,通过大众媒介的宣传,在一定程度上认知了自身文化价值,在协会的带领下,学校及其他工艺美术部门要积极汲取花腰彝族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强化花腰彝族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只要对花腰彝族民众进行正确的引导帮扶,通过培训、组织比赛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他们对自身文化特征和工艺特色的认知和辨识度,顺利开展花腰彝族刺绣工艺传承与开发的产业化模式。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1-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