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压力调适策略

2016-03-21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杜建锋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辅导员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杜建锋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
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压力调适策略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杜建锋

摘 要:相比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压力是关注较少但很重要的问题。本文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压力的特点、影响因素,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指出通过培训帮助辅导员做好自我的调适和提升,培养辅导员积极的人格特质,缓解和释放其工作压力,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效率。高校学生管理机构需要营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构建积极的工作制度。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心理压力 积极心理学

高等院校中,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最深入、最广泛的群体。他们通过思想引领、管理、服务等,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最直接影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心理压力状况对辅导员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职业压力指在职业活动中人们由于不能满足某种需要而感到紧张或焦虑,造成与职业要求不相符的一系列不良反应。根据症状,职业心理压力一般分为三种:一是生理症状,包括失眠、焦虑、多疑等;二是出现工作中的退缩行为,如不愿面对工作中的困难,无端请假、逃避等;三是出现攻击性行为,如乱发脾气、制造矛盾等。由于工作性质和对象的特殊,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压力状况呈现不同的特点。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压力的特点

1.辅导员工作中的心理压力导致生理不适症状的特点

一是阶段性,在新生军训、评优评先、奖助学金评定发放、毕业生离校、突发事件等情况下,很多辅导员会出现失眠、焦虑、多疑等症状。新生的辅导员和毕业生的辅导员经常会出现消瘦或者暴饮暴食发胖等状况。随着工作的完成,这些症状会缓解或者消失。二是辅导员的责任心越强,出现生理不适的可能性越大。三是新入职辅导员出现生理不适的比例高于老辅导员。四是带学生多的辅导员出现生理不适的比例高于带学生少的辅导员。

2.辅导员工作中的退缩行为呈现的特点

一是受过专门培训的辅导员比没有受过培训的辅导员出现退缩行为的概率小,专业能力越高工作压力越小。二是职业倦怠情况比较严重的辅导员容易出现效率不高、工作畏难、退缩、推脱等行为。三是兼职辅导员比专职辅导员出现退缩行为的概率大,很多兼职辅导员距离离职或学生升学的时间还没到,就想离开岗位。四是辅导员面对职责范围外的工作容易发生退缩行为。五是学校对辅导员的工作评价不科学、不公正,容易导致辅导员的退缩行为。六是辅导员工作强度过大,长期从事烦琐事务容易出现退缩行为。七是把学生工作当作“跳板”的辅导员出现退缩行为的情况较高。

3.辅导员工作中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辅导员工作中攻击性行为相对较少,但危害很大,主要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对学生的言语攻击状况比身体攻击状况多。一些辅导员会借助批评教育学生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言语攻击,这其实是一种“语言暴力”。如果辅导员稍微反思一下,就会发现自己对学生有过不同程度的语言伤害。二是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中,有的辅导员会对同事做出攻击性行为。三是少数辅导员故意在师生、同事之间制造矛盾。

二、辅导员职业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1.职业能力不足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从职业能力要素维度分析,辅导员职业能力是辅导员综合素质中的一部分,是一系列素质和能力的总和,它涵盖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思想道德素质,涵盖专业知识、综合知识、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知识素质,涵盖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危机处理能力、运用新技术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能力素质。

很多辅导员,尤其是资格生辅导员和研究生兼职辅导员,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培训。他们虽然能够通过临时培训、老带新、边干边学等方式提升职业能力,但是很多辅导员仍有力不从心之感。

2.工作任务繁重,内容烦琐,时间长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严格按照1∶200比例配备辅导员,目前很多单位没有实现。辅导员除管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学生奖助贷评定等,还会从事共青团、党务、行政等工作。根据调研,笔者所在学校的辅导员工作时间一般在10小时以上。遇到重大事件,很多高校要求辅导员“白加黑”“五加二”,遇到突发事件,通常要求辅导员24小时值班。

3.学生工作内涵不断扩展

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思想活跃的大学生,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对社会上的各种思潮、问题很敏感。辅导员要履行好思想引领的职责,就要不断了解大学生的思想。例如,交流方式上,从QQ群到微博到微信,辅导员要跟得上学生的脚步。学生追港剧、韩剧、美剧,追《琅琊榜》,如果辅导员一点不了解,就没有共同语言。

4.职业风险较高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稳定的直接责任人。高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升学就业等,都是高校的风险源。面对这样的情形,辅导员需要随时处在戒备和待命状态。一旦有事,需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理。领导、学生、家长的不支持不理解,会增加辅导员的压力。

5.工作薪酬低

高校在绩效分配时重视教学科研,很多专职辅导员比专业教师收入低。随着专业教师的职称晋升,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兼职辅导员和资格生辅导员没有享受到“同工同酬”的待遇,也没有福利奖金等。

6.辅导员的工作环境较差

如果领导不重视,或者轻视学生工作,差的工作环境会成为辅导员职业心理压力增大的重要因素。

7.职业的社会认同低

高校辅导员虽然是“两条腿”走路,实际上是两边都不靠。他们在职务晋升、职称晋升上都不占优势,处在“边缘人”的状态。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同程度低于对专业老师的认同度。社会上对辅导员的工作也没有正确的认识。

8.职业前景不明确

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主要靠校内解决,向校外发展的辅导员近十年来只有不到四成的人员转岗成功。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辅导员职业压力调适策略

1998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提出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概念,并迅速得到其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积极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积极心理学最基本的假设是美好和卓越与疾病、混乱、悲痛都是真实存在的,这是针对当时心理学把人类的本质嵌套进疾病模式而提出的。

积极心理学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 在辅导员群体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帮助辅导员发现自身的优势和长处,调动辅导员积极、美好的品质,发掘辅导员的自我潜能,缓解、调适辅导员的职业压力。

1.辅导员学习积极心理学的专业知识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或专题课程的方式,向辅导员传授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辅导员也可以通过网络上的相关慕课和书籍自学积极心理学的专业知识。通过学习、培训和实践,辅导员能够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人格特质可以通过积极认知、积极体验和积极适应培养。

(1)帮助辅导员提升对自我的认知能力

学校可以帮助辅导员发现自身的优秀品质,构建优秀品格,发现工作的魅力和价值,并对此给予肯定,拥有更多的自尊、自信、乐观、求知的激情与创造力,让工作充满成就感。辅导员在充分认识自身长处和优点的基础上可以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不但能够缓解辅导员的工作压力,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2)帮助辅导员增强积极的情感体验

积极情感能够显示愉悦和快乐的特性,是具有正面价值的感受。这种感受可以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当面临问题时,它可以帮助人们采用多样化方式解决问题,积极情感有利于消除消极情绪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力。积极情感水平高的人,会热爱自己的工作。辅导员工作中出现生理不适、退缩等症状时,可以通过有意识地感受成功获得勇气,缓解症状。

辅导员要注重发现和体验工作中的点滴成绩带来的进步和快乐。辅导员通过工作计划、日志和总结等方式,整理工作中的收获,获得阶段性成就。日积月累的努力会成为积极情感的来源。辅导员还能够通过体育锻炼、充足规律的睡眠、与好友聚会、确定有价值的工作目标等方式获得积极情绪。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在内在动机的驱使下从事某一项工作,他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忘记时间,享受到技能展示带来的酣畅淋漓的幸福。

(3)帮助辅导员提升积极适应

学校可以帮助辅导员增强心理弹性,提升辅导员的积极应对能力。研究者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心理弹性存在个体先天生物特质的差异,并受到后天环境、教育与训练的影响。较强的心理弹性能够提升辅导员应对繁重工作、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够提高辅导员的积极适应能力。积极适应能力强的辅导员,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缓解职业压力带来的生理不适,减少退缩行为和攻击行为。

2.努力营造积极的工作环境

如何让团队充满活力,是团队领导者关心的问题。积极心理学认为团队取得的巨大进步来自于组织内部系统地塑造和发挥成员的各种优势能力。对成年人来说,工作占据了他们清醒时间的二分之一。对于辅导员来说,这个时间的比例更高。工作提供给人们重要的自我角色,引领人们的人生朝这个方向前进。

学校应该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从职业收入、职业规划发展、工作条件、工作职责界定、加强职业培训等方面,使辅导员工作成为一种高满意度的职业。学校提供安全、公正、人性化和有美德的工作环境,能够使辅导员更好地进行学生工作,帮助学生成长。

学校还要努力构建积极的工作制度。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应该努力打造明确公正的评价制度以及合理的薪酬制度,应当把辅导员当作个体的人看待,在工作中给予辅导员更多的自由,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学校应当尊重并坚持对辅导员和学生的每一个承诺。在一个好的工作场所,法律精神比法律条文更有效率。

四、结论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强度、时间、性质决定了辅导员工作不是轻松的职业。辅导员的职业心理压力表现为不同症状,它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学校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帮助辅导员做好自我调适和提升,培养辅导员积极的人格特质,缓解和释放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学校的管理机构要努力营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构建积极的工作制度,让辅导员工作团队成为得到公认的、积极性的机构,让辅导员享受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韩 冬,毕新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

[2]林天飞.基于职业前景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华南师范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

[3]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著,徐红译.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4]阿兰·卡尔著,郑雪等译校.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第2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5]Werner E.E.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1995

(本文系郑州大学学生工作项目《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研究成果)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5-0192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高校辅导员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探索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探析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