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学习现状与应对策略
2016-03-21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
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 齐 伟
中职学生学习现状与应对策略
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齐伟
摘 要:本文从现实角度阐述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从多方面分析成因,提出应对策略。只有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从学生角度出发才能做出正确的应对策略,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成才的目的。
关键词:学习状态 影响因素 努力方向
我国家对中职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空前提高,2014年出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并印发通知要求各地相关部门组织实施。根据规划,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2350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数1480万人。我们职校人备受鼓舞,倍感责任重大。
一、中职学生学习状态
当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人人认为中职学校学生没有发展前途。基础好的学生上了高中,中职学校生源基础知识薄弱是不争的事实。中职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看课外书,讲话也司空见惯,玩手机的现象更是普遍。这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期望和学校办学初衷相去甚远。因此,分析中职学生学习现状,采取相应的策略刻不容缓,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保持一致,这是我们每个职校人的追求。
二、中职学生学习现状的影响因素
影响中职学生学习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有内因也有外因,包括社会、家庭、学校、思想和价值观等。
1.对学习没有热情
中职学生长期以来都是学习不好的学生,因为从小到大总是落在别人后面,因而常受家长埋怨、教师指责,形成一种惯性心理:我不如别人,学了还有什么用?久而久之,中职学生对学习失去热情,没有求知欲,对很多事情表现出冷漠、厌倦、缺乏兴趣的态度,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也不深刻。
2.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有些家长认为把学生送进中职学校就是耗几年时间,等学生成年找个工作即可。家长对学生的成绩没有要求,希望孩子能把专业课学好拥有一技之长。学生对文化课没有动力,没有目标,学习上的任何事情都提不起他们的兴趣,更别说刻苦学习,他们的精力和关注点都用在别的地方。
3.学习效率低,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有些学生希望进入大学深造,目标有了,但具体做法不科学,花了时间,但由于学习习惯或者方法不好或者由于承担学校或社会工作不能平衡与学习的关系,导致学习效率不高。
4.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
当今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的道德取向、价值观、民主意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无时无刻不影响学生。现在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中专念与不念差别不大,有些工作就算没有学历,只要肯吃苦也可以胜任,这也造成中职学生不爱学习。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个重视学习的家庭,孩子自然也会看重学习,反之,孩子重视学习的概率会大大降低。有些家庭成员不和睦甚至离异的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更大。
学校教育有一定滞后性,教师的说教式教育和学生个性追求不能达成一致,这对教育产生了很大冲击。如何在这种新形势下进行中职学段教育值得大家思考和研究。
上述种种因素互相影响,导致不良循环,造成少数学生综合素质不理想。
三、针对中职学生学习的现状,考虑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广开思路,引导出路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直接舞台,教师要利用好这个舞台,早日完成从传统教学模式向新教学模式的转变,这样才能更吸引学生,使他们集中注意力。中职学生年龄大概在15~18岁,处于叛逆期,就像当年的“80后”,很多人担心他们的将来,现在看来完全没有必要。“80后”已经是社会生产的主力军,教师应当看到学生的可塑性,他们早晚会长大,懂事,只要正确引导是可以成才的。教师要反思自己,主动适应学生,把培养学生成才作为目标并为此不断总结经验,使他们成为优秀的产业工人和专业技术人才。
2.巩固和加强教学改革
为了更加适应学生变化,与新时代步伐一致,我们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和个性,对教材教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加大研究力度,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完善考试评价,提高教学质量,使教授的知识和技能更加实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心理角色互换
正所谓“将心比心”,教师要多站在学生和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考虑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和什么样的课堂,争取让学生满意。做到这些后何愁师生关系得不到缓和,学生不爱上课呢?
4.把说教式教育变成影响式教育
学生从小到大听的说教已经很多,再说可能就会产生左耳进右耳出的效果。教师可采用以身作则的方法进行榜样教育,也可把价值观和情感贯穿于教学之中,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传输给学生,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5.更加注重技能训练
中职学生还是以就业为主,他们对专业课更感兴趣,尤其是基础课不爱学也学不好的学生,他们的动手能力往往比较强。教师要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他们更有成就感和自信,促进他们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抓住这些中职学生存在的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设身处地为学生和家长着想,使学生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更有竞争力。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5-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