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微课”设计技能的基本特征与潜在问题探析
2016-03-20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于小珊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于小珊
师范生“微课”设计技能的基本特征与潜在问题探析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于小珊
微课设计是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基本内容,承载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实现连接的重要任务,是翻转课堂的重要实现手段。从微课设计的基本特征看,有片段性、基础性、主题性、针对性、灵活性、情感性和发展性等七项内容。师范生微课设计技能在时间、内容和呈现方式上存在一些问题,亟需厘清与解决。
师范生 教学技能 微课设计 基本特征 潜在问题
目前,师范生教学技能研究正处于深水期,作为重要的技能内容,微课设计不可或缺。国外的微课研究主要强调全员性和网络化,没有针对微课如何在基础教育教学中如何投入使用的实践性研究。“微课热”并非“炒作”,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巨大的现实需求、广阔的应用前景。 因此,厘清“微课”设计的基本特征,理顺其核心内容对于师范生教学技能的体系重构与实践有深远而重大意义。
一、微课设计的基本特征
1.片段性
微课教学时间与常规课程相比较较短,内容只是某一方面知识,不是完整的课堂整体,从设计初衷看具有片段性特征。课程目的是引导和促进学习者学会学习和发展,因此课程的设置应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而逐渐完善。
“微课”首先应用于基础教育,受众主要集中在中小学。中小学生注意力只能集中5~10分钟,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再有意思的东西都不足以吸引他们,这是人固有的生理属性。微课时长应符合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生理规律,5~10分钟为最佳。
由于没有教师督促和同伴营造的学习氛围,学生观看学习视频时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会大打折扣。即使是成年人的精神集中度通常也不会超过10分钟,过长只会造成资源浪费和学习效率降低。因此,首届全国中小学微课大赛对微课时间做了明确规定:不超过10分钟。正如焦建利教授提出的,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现有的微课视频时间一般为5~8分钟。
2.基础性
从制作技术上来说,随着网络普及,自媒体不断增多,微课视频不断被普及、推广。微课设计日趋简单方便,易学、易共享,具有基础性特征。
从内容上看,微课教学环节相对单纯,教学内容相对较小,只要略有加工,人人都可以成为微课的制作者,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微课作为一种预先设定的资源,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微课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新理论新思想,只是学生的学习对象,用来解决理论和实践的基石,这也就要求微课设计具有基础性特征。
当微课应用于教学实践时,师范生讲解的是知识点或片断,而这些都是师范生熟悉的环节或感兴趣的领域,而不是研发新知,推演理论。
3.主题性
微课设计逻辑性强但容量小,因此主题单一、明确,有明显的主题性特征。由于时间和容量限制,微课只以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片断为主要教学内容,只以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为圆心从外向内精心设计。微课内容作为独立单元进行设计,一定程度上割舍其与其他内容之间的联系,最终的成品将进行归纳,实现系列化、专题化。相对于内容宽泛、驳杂的传统课堂,微课主题突出,能立即看出微课的焦点所在。
主题明确自然要求微课设计在“短”的同时实现“精”。所谓“精”就是精心设计,精简容量,精致内容,精益求精,使微课篇幅短小而信息丰盈,结构紧凑而不拖沓。因为微课体型较小,任何一个细节都要紧扣鲜明的主题用心设计而达到精益求精。否则微课就会显得空洞,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传统课堂由于时间充裕,师范生可以将导入及其他环节充分开展,实现主题多样性。微课则不然,它需要精确到动画的每一帧,就像拍微电影、微视频一样,除了常用设计外还要有脚本提示。
4.针对性
微课设计需要关注使用对象,一般而言,只有发布者和学习者两个主体,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特征。
传统的教学活动、课件、教案、视频甚至练习都是教师的辅助工具,都是为了更好地“教”而不是“学”。从这个意义上说,课件是为了提示师范生的讲课内容,教案是师范生教学思路的梳理过程,而练习是对师范生讲解内容的辅助和巩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手段的直接对象是师范生,而不是学生。
传统教学活动也使用教学视频录像,但是其使用率少得可怜。一方面,由于成本问题,师范生很少录制教学视频录像,只是为了参加比赛而临时制作。比赛中,师范生为展现自身风采、丰厚的底蕴、科学的方法以及独特新颖的思路而大费周章,自然不会考虑学生的观摩体验。传统的教学活动因为缺乏直接、明确的针对性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当代课程建设越来越突出以学生“学”为本的发展模式,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越来越符合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习惯。微课的针对性在这种以学生的“学”为本的大趋势下更显得弥足珍贵,不可或缺。
在微课设计的训练过程中,师范生的主导作用仅表现在素材、知识点及片断的选择上,其他方面不出现在视频中,只作为话外音做必要指导,学生成为微课的唯一对象。因此,微课为了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而削减教师的展示过程,保证学习效果之余,体现绝对的针对性。
5.灵活性
由于微课资源容量较小,微课视频在播放设备的空间占用量很小,师生不管是在线观摩还是下载保存都方便快捷。学习者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时随地地学习,体现了微课设计的灵活性。
由于学习方便灵活,师范生可以反复观摩微课视频,师范生的试讲评价以及反思研究都变得可行而方便。对学生来说,微课的意义更大,对学过的知识接受较慢的学生可以在课后反复观看视频;想要多学点东西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微课如果得到合理运用,充分发挥其灵活性特点,便可以深入应用到 ‘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使“微课”成为常态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一部分,符合基础教育教学规律。
6.情感性
微课设计虽然是一种固定资源,但可以传递情感体验,具有情感性。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一定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的教学目标,微课自然也不例外。微课看起来是绝对客观的预先设定,但教师选取素材时已经在微课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倾向,学习者观看微课时会接收教师的情感引导,实现情感传递。
微课在充当常规知识点的教学载体,完成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向学习者传递情感。学习者通过知识学习和引导获得情感体验和艺术熏陶,使学习效果升华。微课设计效果得以提升,学习者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微课设计的情感性由此而来。
7.发展性
微课这一概念在国内方兴未艾,其设计模式和方法处于思考、研究和尝试性实践过程中,从趋势上看有显明的发展性特征。微课设计在国外已经发展多年,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分别推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和微型教学(Mi-croteaching),这是微课发展的滥觞。但这里所谓的微课程是单纯从课程内容容量的角度与传统的常规课程相比较,课程体型较小或者说是微型。随着微课不断被研究和探索,它的内容不断被充实,体系不断被完善,作用必将被凸显。从目前来看,微课正朝着全方位、多领域、规范化、系列化、应用型方向发展,尤其在师范生教师专业化能力水平的建构与发展等方面将做出更大贡献。
二、现阶段微课设计的潜在问题与改革路径
1.时间超时与基本限定
首届高校教师微课大赛把微课制作的时间定为“10~20分钟”。对于微课究竟设定多长时间最适合学习者学习、效果最好,目前还没有明确标准,没有权威的研究成果支撑某一种观点。但如前文所述,微课应根据学习规律和学习者、学习内容的基本特点进行设计。
从改革路径来看,师范生在教学技能训练过程中要对微课设计的时间进行基本限定。根据一般网络视频的观看经验以及大多数人的学习体会来看,微课不宜超过十分钟。这个时间限定有益于学习的价值实现与目的完成,过长的微课违背学生的学习规律,忽略学习者状态,与“短”这一重要特征不符,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2.内容的简易浓缩和针对性描述
一些人对微课设计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微课”就是“微缩的课”,即传统课堂的微缩提炼。因此,师范生制作微课时把原来40分钟的教学内容浓缩到10分钟讲完。
传统课堂与微课有很大差别,不是将谁放大,也不是将谁浓缩。传统课堂中教师面授知识,有亲自参与的互动,有随时更改的环节,有其他学习者的共同参与,这些都是微课不具备的。
从改革路径来看,师范生在教学技能训练过程中要对微课进行有针对性的描述。微课设计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计划与描述,根据师范生以及教育教学自身资源的特点选择适合内容,连接课堂教学与学习者的自我学习领域,提高微课设计的丰富性与内涵价值,提高学习效果。
3.形式的无趣与元点趣味激发
通过目前网上可查的微课资源不难发现,学习者容易被题目吸引,但在微课设计形式趋同,展现形式过于单一、方式方法过于刻板,信息化技术跨越发展的今天,这样的微课已经不合时宜。
师范生要有能力进行元点趣味激发,试想学习者可能会有厌烦心理进而终止学习过程。现在的微课都是就某个段落进行讲解或就某个方法进行解析,单纯的知识点传递和有效互动的缺失使仅一个屏幕之隔的学习者倦怠和排斥微课学习活动。长此以往,师范生的微课不仅不会帮助学习者学习,还会带来一些无法改变的恶劣影响。
从改革路径看,师范生在教学技能训练中要对微课进行元点趣味激发。首先,厘清微课设计之初的根本动因,据此发散性地整理相关素材与逻辑;其次,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微课设计任务的主旨性展现与表达,突显核心要素与意义;再次,注意主题、内容、方式与方法之间的合理关系,在合理性的基础上增加趣味性,缩小学习者的距离感,保证学习效果。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复杂理论视域中师范生‘微课’教学技能训练内涵及实训方法的创新性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201510165034)
ISSN2095-6711/Z01-2016-06-00014
于小珊,女,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学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