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院志愿服务与临终关怀

2016-03-20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敏智周广林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医学生志愿医护人员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何 昕 李敏智 周广林



医院志愿服务与临终关怀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何昕李敏智周广林

临终关怀(hospice care)是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对将要逝世的患者进行医疗护理,减轻其症状、延缓疾病发展。临终关怀在国内发展仅有二三十年的时间,目前面临观念、人力、资金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探索开展临终关怀的项目中提出团队先行理念,以第一临床医学院为人才阵地,建立起一支由医学生构成的志愿者服务团队。通过对志愿服务团队的建设和志愿服务模式的探索,医院能够更好地为临终关怀工作提供参考和方向。

临终关怀 志愿者 志愿服务

临终关怀(hospice care)是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追求生命的长度,还是追求生命的质量?这是许多临终患者要面对的问题。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当死亡不可避免地降临时,多数人希望有尊严地离开人世。临终关怀不着眼于治愈疾病,而是专注于患者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预防并发症等姑息治疗提高临终者的生命质量,为临终者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问题,使其平静地面对死亡。临终关怀也关注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尽量帮助他们分担压力,做到“死者无憾,生者无悔”。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临终关怀服务已经比较成熟,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自1988年天津出现第一家临终关怀机构后,经过10年时间,临终关怀才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以南宁为例,除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瑞康医院设有专门的临终关怀科室或床位之外,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医院”或“广中医”)近年来也将肿瘤科作为试点,通过医院、医护人员、医院志愿服务队的多方努力,对晚期癌症患者进行专业的、适当的医疗及护理。医院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病人症状,使患者在余下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好的生活质量。我们发现开展临终关怀的过程中志愿者的参与至关重要。

一、志愿服务是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开展临终关怀的过程中,志愿服务是一个重要的保障因素。没有志愿服务的背后支持,临终关怀的事业可能会停滞不前。

首先,目前临终关怀的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由于它既不归属政府财政补贴范畴,又不适用于国家医疗保障体系范围,临终关怀仅能依靠医疗机构自身的资金或者是社会捐赠推动运行。这对医院或是临终患者都是不小的负担,如不少止痛药尚未纳入医保范围内,经济拮据的患者很难承担临终关怀所需的医疗护理费用。志愿服务的开展,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医疗机构资金不足、人力不够的窘况,破解服务患者数量有限的难题。

其次,受到传统死亡观念和孝道观念的影响,人们习惯用逃避心理面对生命的终结。谈论死亡是一种忌讳,患者临终时,儿女不想方设法为其延长生命就更是不孝。因此,临终关怀这种注重护理而非治疗,不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为目的的本质,有违中国人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人伦观,很多患者家属在最初面对临终关怀这一方案时会出现心理上的极大不适应,出现反感、不愿意配合甚至是情绪崩溃的现象。面对患者和家属的双重压力,医院需要志愿服务的帮助。志愿者可以活跃在患者、家属及医务工作者之间,协助医护人员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走出情绪的不安和阴霾,配合医护人员做好临终关怀的各项工作。

目前,越来越多的社会志愿者加入临终关怀的事业中,为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承担不少工作与压力。临终关怀涉及各种症状专业的姑息治疗,参与临终关怀的志愿者需要具备较强的医学、护理学、心理学专业知识,我国目前参与临终关怀的志愿者多为社会群众或高校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离退休人员。他们的知识能力储备相对有限,对开展临终关怀的认知相对不足,制约临终关怀的开展。

二、医院志愿服务开展的现状

医院开展临终关怀,资金和团队缺一不可。在探索开展临终关怀项目的道路上,医院坚持团队先行,旨在打造稳定的院内志愿者队伍,为今后进一步开展临终关怀做好组织保障。

1.组建志愿服务团队。作为一所中医医院及大学的第一临床医学院,医院积极挖掘医护人员及医学生的社会服务潜能,于2013年正式成立第一临床医学院社工部。同年,广中医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及广中医青年志愿服务团分别成立。广中医学雷锋志愿服务队队员主要由医院职能、医技、临床等岗位的政治觉悟高、作风正派的青年党员组成。广中医青年志愿服务团主要由第一临床医学院内筛选出的乐于公益,富有团队精神的优秀医学生组成。志愿者以“志愿服务,社工先行”为行动指南,坚持“爱心帮助,志愿服务”的活动宗旨,积极为社会提供一系列具有中医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

2.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为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水平,优化志愿服务队伍,切实给病人及家属带来帮助,社工部积极对院内各个点进行实地考察,确定志愿者服务岗位数量和具体岗位工作内容,以此为标准开展志愿者服务的培训课程。社工部自编自导志愿者培训视频,通过情景再现形式还原门诊大厅、重症医学监护室等志愿服务岗位场景,让志愿者对这些岗位有更直观的认识。此外,医院通过《医院文化读本》学习、中医经典大讲堂等讲座和培训,加强志愿者对医院文化理念中的“以人为本”“立心立命”等核心理念的领悟,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进一步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增强团队内在实力。同时,进一步扩大宣传,积极通过医院官方网站开设志愿者服务新闻专栏,在学校运用广播、海报、通告等形式及时发布志愿者心得感悟,让更多党员职工和学生了解并参与医院的志愿服务。

3.志愿服务进社区、进病房、进家门。志愿服务队的成员来自医院的不同岗位和第一临床医学院的不同专业,为充分发挥医护人员和医学生志愿者的专业优势,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进社区、进病房、进家门的“三进”志愿服务,努力让更多特殊人群感受到温暖与关爱。

一是开展中医健康养生进社区义诊活动。志愿者以科室、班级、社团为队伍,协同医院相关专家在医院、学校以及南宁市内各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系列义诊和宣讲活动,丰富基层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的健康保健知识及中医养生知识。二是开展志愿服务进病房试点工作。护理部不定期为志愿者和肿瘤科医护人员开展医疗护理知识培训以及临终关怀相关培训课程。医院、科室、志愿者的三方联动,在医院临终关怀试点科室肿瘤科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为癌症晚期病人提供悉心的护理和耐心的疏导,让他们安详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同时,志愿者在医院其他科室开展住院空巢老人及困难职工帮扶服务,让老人及贫困职工倍感温暖。三是开展“一对一”家政上门志愿服务。以“能帮就帮”的南宁精神为指导,医院志愿服务队不定期为需要帮扶的家庭提供健康生活指导、家政帮扶、心理疏导、免费推拿按摩、测血糖、量血压等上门志愿服务,努力将志愿服务从院内向院外延伸。

三、医院志愿服务与临终关怀的相互促进

通过近两年医院对医院志愿服务团队的建设和志愿服务模式的探索,医院在志愿服务工作经验方面已经有不小的积累。医院志愿服务对临终关怀的开展有积极正面的作用,为医院更好开展临终关怀项目提供组织保障和工作参考。

首先,医学生是专业人群,是临终关怀志愿者的最佳选择。调查表明,医学类学生对临终关怀的认知率最高,之后是普通市民,非医学类学生最低。认为有必要开展临终关怀教育并愿意参加相关活动的人群中,医学生几乎占据绝对优势,意愿比普通市民及非医学类学生强烈。临终关怀遵循以人为本、生命伦理学等原则,与医学生的教育息息相关。因此,医院将优秀的医学生集合起来,组成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医院临终关怀项目,不仅在人力资源方面提供保障,更在技术层面上提供支持。其次,探索从院内到院外的志愿者服务模式,可以更好做到医院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临终关怀需要医院、志愿者和患者家庭三方的努力。志愿者作为医院与患者、患者家属之间沟通的桥梁,不能仅仅将服务局限于病房之内,更要扩展到病房之外。通过定期上门开展随访、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等,帮助患者家属转变观念,适应变化,使临终关怀服务事半功倍。再次,专业的志愿服务团队为临床医护分担工作压力。晚期肿瘤患者全身衰竭,各脏器功能相继减退,大多数患者丧失自理能力。肿瘤科护士作为临终护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时常要留意患者皮肤、口腔、泌尿生殖道、呼吸道等状况,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还要留意患者的心理状况,为他们纾解因疾病带来的心理痛苦,他们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医院志愿者服务进病房后,可以协助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日常的护理,还可以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给他们更多的陪伴,如陪他们聊天,读书读报等,帮助他们减轻疾病痛苦的同时,帮助他们排解精神恐惧,替家属分担劳累与压力。同时,临终关怀的实践和探索为更好提升医护人员及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供了新渠道。临终关怀促进了临终关怀学和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是医院、医护人员医疗水平及医护职业道德的真实反映。在以医务工作及医学生为主角的临终关怀服务中,渗透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视角,对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职业观的塑造有潜移默化的正面作用。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晚期癌症等重症患者的日益增多,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医院开展临终关怀项目是大势所趋,是使命的召唤,相信在全院医务人员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医院一定能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地、本院的临终关怀模式,为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良性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ISSN2095-6711/Z01-2016-06-0232

猜你喜欢

医学生志愿医护人员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