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2016-03-20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邢集镇大方庄村小学
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邢集镇大方庄村小学 徐 刚
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邢集镇中心小学 丁 霞
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邢集镇大方庄村小学 谭晶晶
影响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邢集镇大方庄村小学 徐 刚
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邢集镇中心小学 丁 霞
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邢集镇大方庄村小学 谭晶晶
农村小学生的实践综合活动具有独特优势。无论在山区还是在平原,无论是利用农作物进行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还是课堂上的多媒体实践,都能提升学生能力,使学生在综合性实践课堂教学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提升自己的价值。教师在学生综合性实践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利用天然的资源和优势,对学生进行指导,以此完成有效的实践活动,使探究式学习更有意义。
农村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 探究式 教学 有效性
一、制定实践教学活动的方案
1.方案是活动的方向指标
班级的实践综合活动方案是教师在学校主题规划过程中对实践活动的设计和规划。因此,规划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预设主题,并且实践活动,既要让学生学习到知识,又要使活动更加具有信息性、科学性和技术型。
本文以“小学生对茶叶的采摘”为主题,进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探究方式地探索和研究。这项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给学生设置一些感兴趣的活动,实施多样性的主题活动,给学生一定的参考。例如,采摘茶叶过程中要注意哪些事项,茶叶对生活有哪些影响,茶叶在怎样的环境下生长出来的等问题。这样学生对活动的指标更加明确,方向性更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在这个课题上进行研究,通过文献方法、调查方法等形成专题,进行小组活动地探究。
2.实践过程中的教学指导
教学指导是现代化课堂的主题。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起到主导作用。这种指导方案的构建主要是教师围绕主题活动,在综合性实践的指导上,不偏离实际地做出课堂内外实践教学方案,这对构建生态性课堂有积极的促进性作用。
二、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把握
1.教会学生实践和思考的方法
在本地区的小学生采摘茶叶实践过程中,笔者主要使用文献方法让学生对茶叶有所了解,知晓我国茶叶文化。由于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有限,图书馆较少,学生要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获得资料。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进行渗透式教学,以此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多地动脑思考,动手认证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进行教学。
例如,学生在电视以及广播中学习知识,将其拿到课堂以及实践过程去探讨。教师要教会学生整理资料,使资料更加系统化和简单化,学生整理以后将其用到具体实践活动中。
2.课外活动中,教师关注不同的学生
综合性实践课程要在外部完成。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教师要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理解面不同,有些小组的实施能力强一些,有些弱一些。随着实践活动的有效进行,教师要在不同小组身上给予不同的关注,以免使有些学生受到忽略而产生消极情绪。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个别指导,耐心地为学生分析过程中的错误,以及产生错误的具体原因,以此有效化解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感上和行动上才更加积极。
三、综合实践活动结束以后的评价
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评价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多个方面,综合分析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的知识以及情感方面的多种体验,即将过程和结果兼顾起来分析。过程评价能使教师更加及时地关注每个小组的实践结果。当前的评价过程中,一些教师习惯使用文件夹整理活动资料,将这些评价放在教学档案中,以此交给学校当作教案资料,这对学生的成长以及进步没有太大意义。
教师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结束后,在班级中设置综合实践“有话要说”的栏目,学生在此畅所欲言,将自己的实践感受表达出来,形成有效的教学氛围。教师对表现好的学生可以给予一定的表扬,使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看到其他小组的优势所在。这样的评价是对过程地关注,更是对结果地关注。整个评价过程是对活动的反思,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评价整个活动,给学生一定的指导,以此培养学生的执行以及策划能力。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研究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综合性实践活动能提升农村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多个方面收集自己想要的资料,在小组探究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和能力。综合性实践活动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促进作用。
[1]张继滨.浅谈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求知导刊,2015
[2]夏 锋.浅谈农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及策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
[3]姚建侠.农村小学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J].软件(电子版),2016
[4]刘香莉.发挥农村优势拓展小学作文课程[J].散文百家(下),2015
(本文系:2015年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实践教育研究立项课题,项目编号:PZS637)
ISSN2095-6711/Z01-2016-09-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