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2016-03-20吉林省德惠市朝阳乡中心小学王春光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典故

吉林省德惠市朝阳乡中心小学 王春光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吉林省德惠市朝阳乡中心小学 王春光

李商隐是唐朝一位有独特成就,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世人对其评价具有分歧的诗人。他的诗有的直接对时事政治表示态度,有的托古讽今、歌咏历史题材,有的抒写朋友生死之情,有的是感伤之作,而人们最熟悉的就是他的爱情诗。他的诗歌和他的身世遭遇有着密切关系。笔者从李商隐的人生际遇、诗歌主题、独特风格、对后世影响等几个方面,探讨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之美、悲怆之美和生命之美。

李商隐 “无题”诗

一、李商隐的人生际遇与他的“无题”诗

李商隐 (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今河南沁阳)人,早年受知于令狐楚,开成二年登进士第。同年冬令狐楚病死,诗人失去依凭。次年到泾州入泾原节度使王元茂幕,后娶其女儿。当时,唐王朝内部以牛增孺和李德裕为首的两大官僚集团的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令狐楚父子属牛党,王茂元则接近李党,李商隐转依王茂元门下,他本人虽无党派门户之见,而牛党的人却认为他“背恩”“无行”。后来,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长期执政,排挤李商隐。李商隐本来对政治很热心,却始终未能得志。从大中元年到九年,李商隐三次赴桂州(广西桂林)、徐州、梓州(四川三台),随人做幕僚,却郁郁不得志。大中五年,李商隐去梓州幕府前,妻子王氏病故,使他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居东川时,常抑郁不欢,顶礼佛教,甚至想出家为僧。

二、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情调与爱情主题、政治主题

李商隐生逢晚唐乱世,受牛李党争之害,虽怀有“欲回天地”的理想,却终不能实现,一直郁郁寡欢,带有悲剧色彩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李商隐曾为多个节度使做幕僚,官职变动十多次,“一生襟抱未曾开”“古来才命两相妨”的不幸给了诗人毕生的怨恨。李商隐回想自己衰败的家世,仕途的多舛,友情的失意,别人的误解,加重了心理负担。尤其是开成三年,李商隐应“博学宏辞”科试,受到牛党排斥,本已录取,又被除名,始终得不到重用。在《无题》(照梁初有情)中,李商隐有“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的深深感触。他对当时的政治已心灰意冷,产生逃避心理。《无题》(万里风波一叶舟)中,诗人表明归去之后要鄙绝尘世,对仙人踪迹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简析

李商隐的无题诗中,《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广为传颂的一首。本诗将感伤情绪倾于朦胧瑰丽的诗境,融多方感触于沉博绝丽之美。虽写相思之诗,又似有政治上的隐喻,如作者在《行次西郊一百韵》中所说的“九重黯已隔,涕泗空沾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两句说诗人正当暮春时节遭逢难堪的离别,因为相见机会难得,别时更觉得难舍难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与“思”是谐音字,“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这句的意思是若要不相思,除非是死了才会结束。“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晓镜”是早晨梳妆时照的镜子,“云鬓”指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作者担心友人入夜无眠,表示怜惜和希望友人保重。“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是蓬莱山的简称,传说中的海外仙山之一,这里指对方的住处。“青鸟”在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信的信使。本句的意思是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之情。李商隐爱好绣织文字,诗歌中镶嵌典故,包藏细密,意境朦胧,由此诗可见一斑。

四、“无题”诗的独特风格

对李商隐无题诗的深层研究,早就有人指出其诗歌感伤真挚的特征。然而拘泥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摘撷发微,抑或固守在社会大背景的考辨探觅,却尚未把诗人对人生的体验与佛道的理解综合起来进行阐发,使人很难真正体味“无题”诗的情感体验和多义性,很难理解诸多的独特风格、意象创造、情境描绘、比喻的运用、典故的运用、语言风格、朦胧气质。

“无题”诗中,李商隐大量运用镶嵌典故,影射比喻。“贾氏窥帘韩椽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些诗句中,他相对略去爱情生活的外在方面,着力刻画和烘托爱情相思之苦的内在心理。我们读“无题”诗时,几乎看不到诗中主人公及意中人的容貌、体态、服饰、举止等方面的介绍,连恋爱的情事与活动环境也很少涉及,展现在眼前的主要是人物的各种心态。例如,期待与焦虑——“直到相思了无益,未妨惘愁是轻狂”,失望与痛苦——“归来辗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寂寞与忆念——“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憧憬与烦闷——“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诗人用华丽的辞藻,白雨跳珠一般的语言风格,使作品极具曲折的朦胧之美。一丝一缕,一颦一笑,都是诗人的切身感受。诗人将感伤情绪融于诸多手法中,形成朦胧瑰丽的诗境,融多方感触于沉博绝丽之色,形成凄绝之美。

五、“无题”诗对七言律诗的独特贡献及对后世的影响

李商隐的多愁善感、繁博的事象及复杂的意念,在他的“无题”诗里往往就虚避实,通过象征手法表现出来。这种象征手法建筑在丰富而美妙的想象基础上,因而他的意象里,有时如七宝琉璃那样缤纷多彩,有时像行云流水那样活泼空明,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李商隐在七律创作中能不依赖典故而达到很高的表现效果。例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句诗有情调、有气氛、有色彩,却不靠典故来烘托牵引。李商隐“无题”诗中的优秀作品言之有物,并非专讲表面的涂饰。他受过去诗人多方面的影响,如李贺、庾信的色调,杜甫、韩愈的风格。李商隐的七律往往在秾丽之中时露忧郁,流美之中不失厚重。“益德冤魂终报主,阿童高义镇千秋。”这句诗虽然比较质直,但政治性很强,从侧面体现了“诗史”的精神。

[1]张 平.李商隐无题诗研析[J].文学教育(下),2010

[2]谭淑红.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情怀[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8

[3]张 贺.浅析李商隐诗歌的特点[J].才智,2010

ISSN2095-6711/Z01-2016-09-0126

猜你喜欢

李商隐无题典故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嘲桃
石榴
录唐?李商隐《无题》诗(草书)
无题
闻鸡起舞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