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给我们的启示
——评特级教师梁明《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课例
2016-03-20张青云
张青云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给我们的启示
——评特级教师梁明《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课例
张青云
日前,九江市中语会秘书长梁明老师执教《我有一个梦想》一课,近一百五十位中学语文教师亲临这堂振聋发聩、激情四射的语文课。课后老师们好评如潮,纷纷撰文。无论从学生、执教者还是听课者的角度看,梁明老师的这堂课无疑都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的。一堂语文课的成功,得力于诸多课堂元素的科学呈现,更得力于教师的修养及其一贯的追求。在梁明老师的这堂课当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一、彰显学生的主体性,活跃课堂气氛
在梁老师的这一课堂里,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很高,老师讲的并不多。在教师通过播放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视频而导入新课时,学生情绪高涨,表现得非常亢奋。在许多高中生看来,“主动发言”其实是“幼稚”的同义词,但在本课堂中,武宁一中高一实验班的同学面对一百多位语文教师环坐周遭的场面并不胆怯,反而争先恐后、极富激情地演绎起金牧师的梦想。一位男生激动不已,站起来大声地说:“我来读。”当梁老师将话筒递给他时,他有力地一挥右手,大声说:“我不要话筒,我的声音很大的!”这些都得益于教师有效的引导。
回顾梁明老师简洁而紧扣文本的开场白。他首先用沉稳的声调复述了美国总统奥巴马胜选后的一段演讲词:“如果,还有人怀疑美国是一切皆有可能的国度,还有人怀疑奠基者的梦想在我们的时代是否还依然鲜活,还有人怀疑我们的民主所拥有的力量,那么今晚,你听到了回答。”接着,梁明老师对同学们说:“读书,尤其是读经典,是要回到一个时代中去。”
他从马丁·路德·金所处时代中黑人与白人不能同乘一辆车的史实而起,简略回顾美国的民主进程,并介绍了美国为之确立纪念日的三个伟人:华盛顿、林肯和马丁·路德·金,从而引出马丁·路德·金在美国民主进程中的伟大贡献,以及那篇伟大的、具有震撼力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梁老师说:“阅读不是视听,但视听有助于阅读。”接着播放了《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视频。视频播放完梁老师问:“同学们听完演讲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回答:“富于激情。”紧接着他鼓励学生自由地大声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让学生逐个站起来读。教师充满激情地点评学生:“不可撼动,站在25万人面前的马丁·路德·金是不可撼动的!”“已经有使命感了!”“都被感动了!”
在这一段“激情再现”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调动了多种手段,让学生深深地浸入文本,深深地感受到马丁·路德·金所处时代的气息,还原了马丁·路德·金演讲时的情感状态。加拿大现象学大师、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说:“充满机智就是打动他人。”梁老师的课是机智的。他没有歇斯底里的叫喊,也没有空洞的煽情,而是通过运用必要的形式、手段解读文本,成功地打动了学生。可见,学生在课堂中受到强烈震撼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教师教学语言精炼而富于激情,学生能够由此而深入体验文本,以及视听手段的帮助。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点燃课堂激情
梁明老师的这堂课,是使学生得到充分尊重的一堂课,主要是学生在读、学生在激情地评说、学生在回答。而在此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当学生在充分领会到马丁·路德·金的激情和才华之后,再更深层地进行阅读就成为了一个难点。这时如果教师不进行必要的引导,仍由学生评说、交流,则只能是继续平面滑行。梁老师让学生将马丁·路德·金与同样颇具演讲才华的另一位名人希特勒进行比较,在学生齐声朗读第七自然段之后,他以沉稳的声调朗读了马丁·路德·金的另一段演讲词:“我们将以自己忍受苦难的能力,来较量你们制造苦难的能力。我们将用我们灵魂的力量,来抵御你们物质的暴力。我们不会对你们诉诸仇恨,但是我们也不会屈服于你们不公正的法律。你们可以继续干你们想对我们干的暴行,然而我们仍然爱你们。你们在我们的家里放置炸弹,恐吓我们的孩子,你们进入我们的社区,在路边殴打我们,把我们打得半死,奄奄一息。可是,我们仍然爱你们。不久以后,我们忍受苦难的能力就会耗尽你们的仇恨。在我们获取自由的时候,我们将唤醒你们的良知,把你们赢过来。”从而自然地引导学生认识到马丁·路德·金的才华和激情的原动力是“博爱”。梁老师由此进一步联系到恐怖主义盛行的今天,分析进行非暴力抵抗的意义,他深情地说:“马丁·路德·金爱黑人,也爱白人;爱朋友,也爱敌人;爱和平,爱人类。他不是把敌人打败,而是要把敌人赢过来,以爱的灵魂力量融化暴力。爱的能量是巨大的。”
新约马太福音说:“要爱你们的仇敌,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加缪说:“我珍爱这种自由,它在福泽过分时就立即化为乌有。”对至善至诚的爱的追求构成了不断前行的人类文明史中的光辉篇章,是我们人文知识分子良知的指向,更是永恒的普世价值。在我们的国家宣扬博爱和非暴力抵抗是要有胆识的,也是一般中学语文教师无力触及的。一些教师也许会照本宣科地将教参中的一些诸如“美国种族歧视”、“平等”等概念直接丢给学生,不加任何引导,不做任何具体的阐释和深入的解析,导致这些普适性的价值观难以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学生也就不会受到灵魂的洗礼。马克斯·范梅南曾说:“孩子们需要我们的方向指引,才能找到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向。”“教育者需要具备调和传统和文化对年轻人的影响的能力。”显然,梁老师具有这种能力。在接下来进行深层解读时,他让学生两次朗读黑人灵歌:“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这是建立在之前对作品进行充分品读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读后学生们会情不自禁地说:“让人震撼!”“感到崇高!”“感到神圣!”这时梁老师适时地指出:“我们已经进入到阅读的本质了,阅读就是要进入人的精神世界。”于是再次介绍马丁·路德·金,他向学生提问这位金牧师的神性光辉来自何方。他讲到孔子,讲到“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为芸芸众生而流”的菩萨,进而讲到人性的极致就是“神性”,“神性”就是至善至诚的爱。最后,梁明老师对学生的号召“在自己的时代里,让自己的思想才华,理想信念因着对人类的爱而激情燃烧以至熠熠生辉!”达到了整堂课程思想、情感教育的顶峰,让人回味良多。
对于《我有一个梦想》这样一篇课文,如果仅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方面讲析,或者简单地在一串问题与回答中进行,那就大大违背了编者的意图,学生怎么会形成深刻的印象呢?编者选这样一篇课文进入教材,就是要让学生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当然能达到这一认识高度的只有那些愿意并能够思考文章深意的优质教师。
在教师主导作用发挥这一点上,梁老师给我们的启示至少有四点:因文施教,语文教师应具备调和文化的能力,教师的激情和语言必须能够点燃学生,语文教师应是作品和生活的思想者。
三、增强课堂结构的梯度性,明晰教学目标
一堂好课,不能散漫无边,不能故弄玄虚,不能虎头蛇尾,不能细碎无主。
让我们来看梁老师的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1.从奥巴马和美国民主进程导入到“读书是读一个时代,读这个时代里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2.看完视频以后,大家对马丁·路德·金最直观的感受是激情。3.从对酣畅淋漓、气势磅礴的即兴演讲的分析中,让大家感受到主人公的演讲天赋,进而看到人物的“才华”。4.让学生带着视听感受回到文本阅读,鼓励学生朗读能让自己产生共鸣的语段,再现马丁·路德·金的激情,从而提出问题:马丁·路德·金的演说才华表现在哪些方面?进而深入思考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才华表现与激情的原动力是什么?引导学生感悟“爱”这一核心旨趣。5.接着向更深层发掘马丁·路德·金的“博爱”催生了什么?引导学生归纳出(1)催生了民权运动的决心!(第10-14段:博爱的情怀催生了坚决追求人人平等的生命真谛)(2)催生了美好的梦想!(第18-25段:博爱的情怀催生了他对黑人生活的美好憧憬)。6.由文章最后的段落进入阅读的本质。梁老师说阅读的本质是灵魂参与的过程,是认识完美而独立的精神世界。阅读本文的旨归是认识马丁·路德·金这个人,以及认识到要在自己的时代里,让自己的思想才华、理想信念因着对人类的爱而燃烧激情、熠熠生辉。
我的笔记还不够全面清晰,但从以上简要说明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可以看出,梁老师的课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
从这堂课中我们看到的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越过激流,仰望到了一座高山。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