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条主线:劳动唯物主义
2016-03-20李洪君李丹宇
李洪君 李丹宇
(东莞理工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广东东莞 523808)
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条主线:劳动唯物主义
李洪君 李丹宇
(东莞理工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广东东莞 523808)
马克思恩格斯从劳动出发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唯物主义学说,揭示出劳动所蕴涵的世界观意义;从劳动唯物主义出发,阐明了异化劳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又是从劳动唯物主义出发,阐发了劳动史观、劳动的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伟大学说。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始至终贯穿了一条主线:劳动唯物主义。
劳动;马克思主义;劳动唯物主义;人类解放
翻开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发展的历史,跃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幅幅不断地与各种形形色色思想论战、斗争的画卷。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到柏林大学读书(旁听)开始,一直到两位伟人逝世,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青年黑格尔分子到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决裂,从费尔巴哈的追捧者到对费尔巴哈的彻底清算,从唯心主义分子到对唯心主义的彻底批判,从唯物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体验劳动人民生活和维护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论战中完成了两次华丽的蜕变,马克思和恩格斯怀着对劳动人民的无限深情和人类解放的情怀,创立了迄今为止不可超越的伟大学说——马克思主义。两位伟人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伟大学说,其根本立足点就是为了全世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
一、马克思恩格斯从劳动出发,揭示出劳动所蕴涵的世界观奥秘
对劳动问题的研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首创。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与前人不同的视角,将劳动提升到了世界观的高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域,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唯物主义。他们对劳动所意蕴的深刻内涵予以科学的揭示。
第一,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世界。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劳动是人类产生的决定性因素。首先是劳动塑造了人的身体结构。“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只是由于劳动……人的手才达到这样完善的高度,在这个基础上它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似地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1]511。其次,劳动产生了语言。随着劳动而开始的人对自然的统治,在每一个新的发展中扩大了人的眼界。他们在自然对象中不断地发现新的、以往所不知道的属性。另外,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相互结合起来,因为它使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助的好处。一句话,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语言就是这样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1]512。最后,劳动使猿脑转变成了人脑。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反过来,脑髓和它服务的器官、愈来愈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又反过来对劳动和语言起作用,为二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愈来愈新的推动力[1]513。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就随着人类的劳动,告别了动物界,成为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主体性、创造性、能动性的人类。随着人类劳动的不断深入拓展,使人类不断地摆脱自然界的束缚,并将人类自己的目的、意志贯注于自然界,深深打上人类意志的印记,使自然界转变为社会的自然;同时,自然界又以地理环境、大气层、生态圈、生物链等自然因素进入社会,转化成为社会中的多个恒定因素,使自然界转化为自然的社会。劳动是人类世界脱离自然界得以产生的转换器,同时,劳动又是人类世界与自然界相联系、相互沟通的纽带。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世界”“现存世界”,同样,没有劳动也就没有社会的自然、人化自然。
在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劳动是人成为人的标志,劳动是人类的生存活动方式。人类离不开劳动实践活动,按照马克思的话来说:“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2]24因而,劳动是人类本质的确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说:“劳动……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508。
第二,劳动是历史的出发点。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3]131;在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由于自然界的原因,迫使人类的祖先选择了劳动生存行为和方式,而劳动生存行为和方式又成为人类的祖先迈向人的道路的推动器,况且人也内在地经验了、直观了、确证了自己通过劳动而诞生、产生的过程。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其中,由劳动所创造的条件尤为重要,因为“人们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就间接地生产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2]24因此,劳动的起点就是人类历史的出发点,劳动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就是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
第三,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人类社会也就出现了。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正是劳动。动物活动只是本能地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不可能得到比自然界所提供的更多的东西,而人的劳动,由于是一种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的活动,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本身不能现成地提供的东西,从而大大地丰富了人的生存资源。在这个基础上,也使得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日趋丰富和复杂,“除了打猎和畜牧外,又有了农业,农业以后又有了纺纱、织布、冶金、制陶器和航行。同商业和手工业一起,最后出现了艺术和科学;从部落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法律和政治发展起来了,而且和它们一起,人的存在在人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宗教,也发展起来了。”[1]513在劳动的基础上,人类社会的结构日趋丰富完善起来,形成复杂的有机系统。“劳动正是调控人类社会系统与外部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社会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主导因素和力量,正是通过劳动,人类社会不断从自然界吸取物质、能量和信息,也是通过劳动,这些从自然界吸取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部分。”[4]269-270因此,劳动对于人类社会的其他因素和力量具有优先地位。任何超越劳动(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过程)而解释人类历史的历史观,统统都被驳倒了:“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3]131。所以,如果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更谈不上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了。
第四,劳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唯物主义从劳动出发去理解自然,同样也从劳动出发去理解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劳动生产力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变革,推动了生产关系(交往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变革,推动了政治制度、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产生、发展和变革,推动了人们的社会心理、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变革。尽管从劳动派生出来的一系列社会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并反作用于劳动,但是归根结底如果没有劳动为人类提供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人类和人类社会将无法维持生存,那么人类历史活动就无从谈起。
劳动解决的是社会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劳动能力(生产力)的增长是社会进步最根本的标志。它意味着人类社会有能力让自然界为人类的创造理想生活的追求多做出贡献,人类永远不会放弃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永远不会放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努力。因此,劳动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与其他因素和力量相比较是显而易见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5]108因此,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劳动是“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6]245。
第五,劳动是理解人类发展历史的一把钥匙。一部人类的历史,无论它有多么扑朔迷离,其实它就是一部劳动发展的历史。劳动不仅仅创造了人类社会,而且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是人类生命存在和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源泉。离开了劳动,人类就不能存在下去,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社会生活。恩格斯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6]41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劳动不仅生产出人们生存和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劳动产品,而且同时生产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劳动不仅意味着人类同自然界的关系,也意味着建立同这种关系相适应的社会结合形式。劳动发展状况不同,社会结合形式也不同。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在劳动最初的形式中,就已经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预示着由此展开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在劳动基础上所派生出来的东西,如语言、巫术、宗教、道德、习俗、政治、经济、战争、法律、社会管理、社会交往、科学、技术、哲学、艺术等社会生活领域,就是社会有机体不同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人类社会却被这一系列错综复杂、万花筒般的现象所笼罩着。因此,历史上那么多的哲学家,一进入社会领域就像来到了滑铁卢,纷纷滑向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在变化莫测、扑朔迷离的社会里,只有找到最根本的东西,才能抓住历史问题的关键。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人类劳动的科学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说明了人类的历史归根到底是劳动发展及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劳动者——物质生活资料生产者的历史。马克思找到了理解、解释和解决社会最根本的关键问题——劳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只要它哪怕只停顿一年,……而且整个人类世界……的存在也就没有了”[1]48-50。
正是通过劳动,人类才能正确认识、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取得合于人类目的的结果;正是通过劳动,人类社会才能不断从自然界吸取物质、能量和信息;正是通过劳动,这些从自然界吸取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有机系统,社会有机体才能正常生存和发展;正是通过劳动,人们才能拨开人类社会神秘的面纱,透过重重迷雾抓住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本质——劳动——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一条主线。通过人类劳动这条线索,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晰地看清楚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所以,我们在劳动中可以找到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6]254。
二、从劳动唯物主义出发,阐明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离开《莱茵报》前往巴黎,开始对经济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中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虽然承认劳动创造价值,但他们只研究劳动而不研究劳动者,不研究劳动者的恶劣处境,看不到资本主义私有制度给劳动者带来非人化的后果。马克思在充分肯定劳动的伟大作用的同时,提出了异化劳动问题,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本质。
马克思从“现有的经济事实出发”,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所生产的商品为资本家所掠夺,无产阶级处于极端贫困地位入手,首先分析了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的问题。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里,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劳动者就越贫穷;劳动者创造的商品越有价值,劳动者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劳动者创造了豪华宫殿,劳动者就越是生活在贫民窟里;劳动者奉献的越多,留给自己的就越少。劳动者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马克思指出:“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3]92-93
那么这种与劳动者相对立并奴役劳动者的产品是从哪里来的?是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但是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中,劳动者的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被强制的劳动。因此,劳动者在劳动中,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而是感到自己的肉体受到了伤害,精神受到了摧残。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使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
马克思在分析异化劳动时,还区分了“自我异化”和“物的异化”。物的异化是劳动同他的产品的直接关系,是劳动者同他的生产的对象的关系,物成为生产它的人的异己的力量,是物对人的奴役、控制和压迫;而自我异化是劳动者与生产的关系,同自己活动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异化劳动中,异化的不是物,而是“工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他个人的生命(……),就是不依赖他、不属于他、转而反对他自身的活动”[3]95。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异化劳动中,更重要的是“自我异化”,即在于生产过程,在于劳动者与生产的关系。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异化劳动中,劳动者的劳动不属于他自己,产品必然不属于他自己。要解决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必须解决劳动与劳动者相异化,必须消灭资本主义雇佣劳动。
马克思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的异化中,进一步分析了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的问题。马克思说:“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3]97。就是说,劳动产品本来是劳动者对自然界加工的产物,而产品的异化表明,作为人类生存基础的自然界从劳动者那里异化出去了;劳动本来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分水岭,劳动应该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可是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异化劳动中,劳动者的劳动是被迫的、被强制的,因此劳动丧失了这些特性,劳动者的劳动完全是为了维持个人的生存,成了谋生的手段,甚至使人变成了动物。马克思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从以上三种异化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与人的异化。劳动为什么会异化?其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抗关系。马克思把异化劳动理论视为批判资本主义的利剑,剑指资本主义的要害。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的强制性、被迫性、非人性,已经丧失了原有的自由自觉的、人的本质力量显现、确证、外化的特性,劳动对象化的产品中物化的是劳动者的血汗、苦难和无奈,劳动对象化的产品成为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压榨劳动者自己,因此,在劳动中找不到人的尊严和人的身影,人与人的类本质异化了,不但劳动者在异化劳动中异化了,就连劳动产品的占有者也异化,整个人类都异化了。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就是告诉劳动者惟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劳动者才能摆脱苦难的深渊,才能克服异化,才能恢复人的本性,才能使人的本质得以复归。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虽然有某些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的旁边还有费尔巴哈的身影,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仍然是一把吹响了的战斗号角,激励劳动人民为自身的解放而奋斗。
马克思没有停止研究的脚步,在与蒲鲁东派激烈的交锋中,第一次阐释了商品生产劳动的二重性,揭示了价值的本质,制定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形成了剩余价值理论,不断揭示革命深刻的经济根源。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在阐明商品二因素的同时,还阐明了与商品二因素相应的商品生产劳动的二重性,在政治经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的学说。马克思说:“商品不是仅仅存在于观念之中的一般劳动时间、即其自身完全摆脱劳动底质而仅在量上有所不同的劳动底物化形态,而是某种特定的、为自然所决定的、在质上不同于它种劳动的那样劳动底特定结果”[7]88。马克思在这里虽然没有使用“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概念,但这里的表述意思已经十分清楚了。在《草稿》的《资本篇》中,马克思对劳动二重性又作了进一步说明。他说:“劳动作为同表现为资本的货币相对立的使用价值,不是这种或那种劳动,而是劳动本身,抽象劳动,同自己的特殊规定性绝不相干,但是可以有任何一种规定性。当然,对于构成一定资本的特殊实体来说,必须有作为特殊劳动与之相适应”[7]253。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抽象劳动”的概念,但“具体劳动”还被称为“特殊劳动”,不过,“特殊劳动”与“具体劳动”的含义已经完全相同了。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创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诞生。这为劳动阶级全面而深刻地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发现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灭亡的客观规律,为劳动阶级提供了犀利的战斗武器。
马克思在《草稿》《货币章》阐述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又在《资本章》中对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进行了说明。马克思将资本与劳动间的交换过程分为“货币—商品”和“商品—货币”两个阶段。马克思指出,在资本家与劳动者交换的第一阶段,劳动者用自己的商品即自己的劳动力与资本家的一定数量的货币进行交换。这一阶段完成时,作为交换的一方,劳动者得到了自己原有商品的交换价值,即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家作为交换的另一方,出让的是一定数量的货币,得到的是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劳动力。交换的双方都得到了一个等价物,交换的双方表面上似乎是平等的,似乎与日常普通的交换没有什么不同,并没有出现违背双方自愿的原则,没有体现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然而,在资本家与劳动者交换的第一阶段完成之后,这种潜在的并存在于劳动者的身体内的劳动能力,在资本家的严格控制指挥下,在资本的要求推动下,劳动者与原料、工具相结合,从而使它成为一种实际的创造价值的活动。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生产资料的外在形式被劳动者按照资本家的意愿改变了,或被劳动过程消费了,劳动工具由于使用而磨损,也被劳动过程消费了,但是它们的价值却转移到了新的劳动产品中。在同一个劳动过程中,劳动力也被使用,也被消费了,劳动者为此耗费尽了自己的体力和智力,结果变得筋疲力尽。但是,这种劳动力不仅是被消费,同时它还在劳动过程中以物化的形式存在于静止的劳动产品中,这种被物化、被固定在劳动对象化的产品中的劳动力,就是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从现象上看来,它与一般的物质生产过程一样,它与商品生产的价值形成过程没什么不同,然而,一旦撇开生产的物质内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但是价值生成过程,更是价值的增殖过程。
资产阶级就是靠着劳动者的劳动力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的耗费,实现着自己的发财梦。因为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耗费,不但可以创造补偿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创造远远高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所以,“在资本方面表现为剩余价值的东西,正好在工人方面表现为超过他作为工人的需要,即超过他维持生命力的直接需要而形成的剩余劳动。”[7]287马克思对资本与劳动间的交换过程“商品—货币”第二阶段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资本与劳动间的交换过程“货币—商品”第一阶段的假象,这里不但完全充满了阶级对抗的关系,而且完全是赤裸裸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撕去了资产阶级经济学伪善的外装,揭示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奥秘,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也使社会主义最终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为劳动者阶级的解放和人类的解放找到了科学依据。
三、从劳动唯物主义出发,阐发了劳动史观、劳动的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伟大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第一章开宗明义地指出:“至今所有一切社会的历史(后来恩格斯纠正为“有文字可考的全部历史”[8]466)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8]465阶级和阶级斗争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劳动产品剩余,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内部开始了分化,特别是战争使战俘成为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经济成果的重要来源,因此,阶级便缓慢地产生了,阶级斗争也相伴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不过,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阶级斗争为森严的等级制所掩盖。而这种等级制又是由家长制派生出来的。家长制是封建社会的基础。领主和陪臣的等级关系不过是扩大了的父子关系。所以封建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实行家长式的统治。从灭亡了的封建社会里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不过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旧的罢了。资产阶级时代有一个新的特点,就是阶级矛盾简单化了,明朗化了。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利益鲜明对抗的敌对阵营,分裂为直接对立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正是它们之间的斗争,推动着社会历史步伐的前进。
人类历史的发展,不会停留在历史的某一节点上,它会随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而呈现出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每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无论带来多么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它比起过时的生产方式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共产党宣言》以劳动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没有否定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用资本主义关系破坏、代替了封建社会关系。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从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推行到了全世界,创立了巨大的城市,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消灭了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无论从深度和广度来说,都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消除而是加深了阶级对立和劳动人民的贫困。高度发展的社会劳动生产力不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而是加强剥削他们的手段。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周期性地发生经济危机。所有这一切都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文明过度”,“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们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8]472。《共产党宣言》根据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发展的规律,根据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性质发展的规律,根据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总规律、总趋势,得出了无产阶级必然战胜并取代资产阶级的科学结论。
正如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指出的:“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及其所必然决定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智慧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要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个阶级斗争的历史包括有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控制下解放出来。”[9]408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但是资产阶级统治者决不会甘心情愿地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必然地要与无产阶级进行殊死的搏斗。无产阶级要想完成自己的神圣历史使命,就必须与资产阶级展开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8]479。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最底层、受资产阶级压迫最重、承受剥削最深的无产阶级,由于阶级政治觉悟最高,纪律性最强,组织性最好,斗争最坚决、最彻底,有资格成为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要把无产阶级组织起来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关键是取得政权。“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无产阶级变成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8]489。第二步的任务就是“无产阶级运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所有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即集中在已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更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8]489。就是说,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除了强力压制剥削者的反抗,必须剥夺剥削者的一切财产,同时也要没收逃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和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的基础上,逐步地消灭剥削,逐步地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未来逐步地消灭阶级(包括自己阶级本身)、消灭国家,由社会主义逐步向无阶级、无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最终实现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进而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
要把无产阶级组织起来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关键的关键、核心的核心是要有一个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的先锋队——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无产阶级如果没有自己的先锋队——马克思主义政党,无产阶级革命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共产党宣言》通过对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及其策略等方面的原则阐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础,为劳动的解放和无产阶级及人类的解放提供了政治和组织上的保证。
要把无产阶级组织起来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除了和平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暴力的盾牌。至于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无产阶级的先锋队——马克思主义政党一定要与革命所处的形势和任务审时度势来决定。
要把无产阶级组织起来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无产阶级自己的先锋队——马克思主义政党,一定要有基本的革命战略和策略原则。一方面,无产阶级一定要与自己的同盟军——农民结成牢固的政治同盟;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也要与反对资产阶级的力量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同时还要争取获得国际其他无产阶级政党的同情、支持和帮助。
纵观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展历程,马克思恩格斯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卷: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或人类世界,只有通过劳动,人类才能正确认识、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只有通过劳动,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互换;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取得合于人类目的的结果;只有通过劳动,人类才能不断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身。历史已经证明了,如果没有劳动阶级的创造性劳动,就没有现在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精神文化,就没有现存人类世界的一切。劳动阶级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的历史就是劳动的历史,劳动阶级的劳动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现实中的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大众却遭受非人的剥削和压迫,遭受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奴役。因此,劳动人民只有毫不犹豫地砸碎束缚在自己身上的锁链,消灭资本主义形形色色剥削制度的总根源——私有制。到了那个时候,“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1]318,劳动者阶级的解放和人类的解放才能得到彻底的实现。
马克思恩格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怀着对被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无限深情和人类解放的情怀,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解放事业呕心沥血,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他们为之奋斗的壮丽事业。他们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犹如一面战斗的旗帜,引导欧洲各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伟大斗争,实现劳动阶级自身的解放;指引着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和亚非拉国家劳动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以及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前进的方向。
这面战斗旗帜上镶嵌着醒目的大字——劳动唯物主义!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王江松.劳动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The Consistent Thread Running through the Theory of Marxism: Labor Materialism
LI Hong-Jun LI Dan-Yu
(Teach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 Political Theory,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ongguan 523808, China)
Marx and Engels founded the theory of labor materialism of Marxism through the study of labor and revealed the sense of world view implied in labor. Their labor materialism expounded the alienated labor, 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 and the theory of surplus value. It also expounded the view of history of labor, the liberation of labor and the great theory of human liberation. Therefore, it is the consistent thread running through the theory of Marxism that is labor materialism.
labor; Marxism; labor materialism; human liberation
2016-07-18
李洪君(1957—),男,辽宁凤城人,教授,主要从事认识论和社会发展研究。
A811
1009-0312(2016)06-0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