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基于学生的“教材再开发”
2016-03-20成继龙
成继龙
(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 江苏 苏州 215400)
例谈基于学生的“教材再开发”
成继龙
(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 江苏 苏州 215400)
“教材再开发”要基于学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解读课标,再开发出有召唤力的教材;要以最适合学习的方式呈现教材,变教材为“学材”,实现学生与教材的“平等对话”;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领学生再开发出有生命活力的教材。
教材再开发;召唤力;对话者;生命活力
“教材再开发”不是简单的教材内容的裁剪和拼接,它要求教师在把握课标和教材关系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去解读课标,用生活化、乡土化的材料、案例去激活教材,使其恢复到“鲜活的状态”,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凸显知识的活性,使教材具有召唤力、生命活力,成为“对话者”。
学生是“再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激发其学习热情,并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的“再开发”是一种基于课标和学生的“课程创新”。
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解读课标,“再开发”出有召唤力的教材
课标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是课改的核心文件,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教材再开发”必须在国家课标的框架内展开,必须遵循课标;同时,教材中生硬、冷冰冰的知识要想变得易理解、有热情,必须把知识理解为一种“过程”,关注知识的“动态”方面。教师如果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解读课标,进行“再开发”,这样不但可以丰富教材的内涵,更能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大大增加教材的亲和力,使高高在上的教材变得亲切可爱,有召唤力。
课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举例?如何举例才能引发学生探究原因?我校面向全国招聘教师,教师来源于全国各地(主要是东北、华北、西北、苏北,俗称四北),还有多名来自北美、西欧的外籍教师,外地学生更是每班都有。课前笔者制作了三张多媒体地图:“我校外聘教师移动路线图”“我校外籍教师移动路线图”“我班张伟及家人移动路线图”。
当这样鲜活的地图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同学们惊讶之余,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我们班上有哪几位老师是从全国各地招聘来的?他们是人口迁移吗?外籍教师Rosemary和Anne Cattelle是人口迁移吗?迁移路线是什么?
“我班张伟及家人移动路线图”,通过创设图像情境,召唤着同学们对人口迁移原因进行深层次探究:
(1)20世纪60年代,张伟爸爸响应国家号召,从江苏去了新疆……
(2)90年代,张伟全家迁至太仓……
(3)现在,张伟的爸爸去科威特做生意……
(4)未来的张伟,可能去美国发展……
“再开发”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对教材进行多样化、深层次的解读,由于学生在遗传素质、兴趣爱好、家族环境、教育条件和文化背景等因素不同,造成学生个体之间学习动机、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个性特点及其创新潜能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表明学生中存在着丰富的“再开发”素材。
课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如何举学生之例?如何能让学生自己来说明?太仓地处长三角,随着外资企业的涌入,外籍学生也日趋增多,笔者利用班上的一位韩国女生,将她在班会上介绍本国风土人情的文字、图片,制作成如下学习案例。
【韩国老龄化】我的家乡韩国,总面积(9.9万平方公里)和你们江苏省差不多大,总人口约5000万(2010年)。是继日本、新加坡之后亚洲第三个发达国家,和多数发达国家一样,人口已连续多年负增长,2004年我国已成为全球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国家,已面临
劳动力不足的挑战。为应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们韩国政府采取了推迟退休年龄、接纳外来移民、鼓励生育等多项措施来应对……
我在想: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哪些问题?对于我国政府(韩国)为发展经济推迟退休年龄、接纳外来移民的做法,适用于中国吗?我不知道答案,想请同学们来回答,可以吗?
生成1: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劳动力短缺、社会赡养费用高、青壮年就业压力大……
生成2:韩国推迟退休的做法我们可以借鉴,因为推迟退休可以缓解赡养费用,而且会对地区经济发展有更大的贡献,减少社会的压力;但靠接纳外来移民增加劳动力的做法不可取,因为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
生成3:(生生互动)我不明白,你能不能具体说一下,为什么推迟退休会对地区经济发展有更大的贡献?
在学生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把握好解决问题的时机,灵活应对。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的评价,肯定答案中的合理部分,发现思维的火花;要启动过程性评价的机制,进行量化考核,并作为平时成绩融入到学期终评中。当学生注意到老师对自己的“再开发”非常在意时,他们在这方面会更加努力,“再开发”的质量会越来越好。
二、变教材为“学材”,并主动走向学生,使其成为对话者
新课改以来,教材的功能正从教的方面向学的方面转化,无论是教材编制理念,还是教材内容的选择,编写者都能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把促进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但由于地域的差异,再优秀的教材也不能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沟通教材和学生的教师,可通过“再开发”把教材转变为“学材”。这就需要教师从学习的角度对教材进行重新审视,通过补充、拓展、参照、替换等以最适合学习的方式对教材进行重组,引领学生积极与教材产生对话,变“学问为目的的教材”为“学习为目的的学材”。
人教版“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材安排了三个小活动:水稻的气候选择、千烟洲的立体农业、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迁,来分析“农业区位的影响”。这些活动对于生活在太仓的学生来说,有的离现实生活较远;有的提供的材料过少。如果教师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组织活动教学,则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为此笔者通过活动的重新组合,变教材为“学材”,同学们与教材有了对话。
【补充】下发中国7月平均气温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空白的中国地图。要求同桌用水彩笔合作绘制水稻在中国的分布区域。
【拓展】大屏幕投影展示1990年和2008年中国水稻产区分布图,接着将两图组合在一起,并定格下来,同学们拿着自绘图,在图图比对的过程中有了对话。
对话1:珠三角水热条件非常好,水稻的种植面积减少了。
对话2:华北地区不但水稻的种植面积少于东北,而且水稻的种植面积也在减少。
对话3:西北地区的新疆、宁夏,为什么有水稻的种植?
对话4: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面积在增加,合理吗?
对话5:教材上说,水稻生产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这个怎么理解?是不是那里就不种水稻?
对话6:我爸爸在意大利工作,他说意大利人种水稻。
对话7:(学生上台投影教材中的“罗马的气温、降水图”)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的降水条件不能满足水稻的生长要求,但有河流的地方……
我们的教材,不能只是默默地“站在高处”等待学生靠近,它应该主动“走向”学生。我们不能将教材直接、简单地呈现给学生,通过与各种图片、问题情境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起多层次、立体化的联系,使教材主动走向学生的生活,这样的“再开发”能使教材与学生的对话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具有将学生“卷入”其中的能力。
“城市化”教学时,笔者出示“太仓市城区”电子地图,该图中的链接按钮可以起到“说到哪里指到哪里”的作用,能将1960、1980、2000年的太仓城区图点击放大,并与太仓城市人口比重、太仓市区占地面积、太仓由县升为市等相关图文资料链接。在一一对应呈现后,要求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城市化。
接着将太仓市缩小为一个小圆圈,定格在“江苏省城市分布图”上,并链接苏南、苏北城市发展的相关资料。要求同学们认真观察图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笔者的同学与教材中的插图“长三角地区城市的发展”有了对话:苏州下属的五个市只有太仓是县级市,为什么?由此引发同学们的激烈争论。
笔者肯定和表扬了同学们,同时指出,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教材中的数据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是正常的,至于太仓城市人口目前是多少,老师手上也没有准
确的资料,这时我把问题抛给学生:你们说,该怎么办?
同学们讨论后方案有二:①利用中午的时间,派二位同学走访太仓市统计局;②太仓市城市人口如果超过20万,写一封信给人民教育出版社,建议修改。
教材要主动走向学生,成为对话者,就必须摆正好自己的位置,要从学生绝对服从的权威,变成与学生平起平坐;要通过“再开发”使教材具有个性化、生活化的特征。
三、关注学生生活、激活体验,“再开发”出有生命活力的教材
“教材再开发”不仅包含课前的开发(备课),还包含课堂上的现场即兴开发,当师生一起把静态的教材转化为动态的教学过程时,才有可能落实课标要求,达成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教材再开发”时,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弹性,能依据教学情境进行调整,给学生的“再开发”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2007年9月,最后一节地理课,离放学还有15分钟,班主任到班宣布,台风“韦帕”将影响我市,明天放假。哇!同学们欢呼雀跃……笔者灵机一动,何不作点教学顺序的变化?于是我问同学们,你们了解台风吗?你们知道台风的危害吗?你们作好了防台风的准备了吗?这一连串的问题使教室内渐渐安静下来,老师讲一讲,有同学提议……笔者投影出台风灾情的画面,同学们被深深地吸引了,并发出惊呼……最后六道课后实地探究题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汇报课上,图文并茂的作品、精彩纷呈。台风对我们也有利,有位同学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教室里沸腾了,有支持的、有反对的……一道有关台风辩论的设想在我脑海中生成:请同学们课后就“台风有利也有害”这个辩题,分别进行调查论证,三天之后我们进行一次辩论,辩论会上,同学们提出了台风有利的新观点,有些连老师都没有想到。
体验是学生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会与验证,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过程。我们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进而激活学生的体验,“教材再开发”的最终目的才真正得以体现,从教学的过程文本到学生的体验文本的转换,实际上就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互动、交流对知识实现接收、重组和内化的过程。这也说明教师的“再开发”是为学生准备的,学生在“再开发”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探究和体验是教材是否具有生命活力的重要保证。
“工业的区位因素”教学之前,笔者在导学案中,预设了一道生活体验题:实地走访一家太仓的家具专卖店,了解一下太仓家具的产销情况。通过走访蓬达、东鑫和新客站等家具城后,同学们对教材中家具制造业是市场导向型提出了质疑,并有了自己的想法。
A同学:教材中说,家具不便于长途运输,那是老式家具。我们在走访中发现,现代家具可拆分组装,因而体积大大减少,而且产品便于长途运输且运输成本也会大大降低,因此我们认为家具制造业不一定是市场导向型。
B同学:我们了解到太仓有产自黑龙江大兴安岭、云南西双版纳的家具,这说明家具制造业可以是原料导向型。
C同学:我从网上了解到,有的台资企业在广东建家具厂,其产品全部销往欧美市场,那么这类家具厂就应该是劳动力导向型。
“教材再开发”的过程不是一个单向、线性的过程,它是一个多向、动态的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分析课标、教材、学生等不同的教学变量,通过对这些教学变量的分析和评估,及时调整“再开发”的起点、方向,激发出个性张扬、活力四射的课堂。
[1] 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9.
[2] 黄京鸿.新课程地理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