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西北地区的人口和农业”活动教学

2016-03-20张树宏

地理教学 2016年21期
关键词:西北地区种植业课标

张树宏

(北京市朝阳区北京中学, 北京 100028)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西北地区的人口和农业”活动教学

张树宏

(北京市朝阳区北京中学, 北京 100028)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地理教育的重要职责。“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2011版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用核心素养表示,地理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具体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可持续发展观、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本文以“西北地区的人口和农业”一节的教学为例,就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有效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活动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地理;核心素养;课堂活动

国家教育督学成尚荣先生认为,教学的核心在于教学生如何学习,不要让学校变成“教校”,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应当与以教为主的旧理念“断气”。他强调,新的基础教育改革从来不否定知识,而是以知识为中介进而超越知识,最终让学生们走向能力,走向核心素养。笔者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西北地区”第二课时“西北地区的人口和农业”为例,就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有效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活动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立足核心素养培养,确立基于课标而又高于课标的学习目标

课标对区域地理人文部分的学习要求涉及以下三项:①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②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③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从课标中呈现的“说出”“归纳”“比较”等行为动词不难看出,课标对区域地理人文部分内容的要求停留在思维的较浅层次,仅要求学生根据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概括。课标是学生学习需要达到的最低要求,如果将学习目标定位于仅仅满足课标要求,学生则很难深入理解西北地区人口、农业发展中蕴含的人地关系原理,人地和谐观念也很难深入学生内心。基于此目标设计的课堂探究活动也势必停留在表面层次,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可持续发展观、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也难以实现。

为此,笔者将本节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教学目标为:① 通过小组合作综合分析学习材料中的图文信息,为西北地区居民选择居住地、规划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的区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理解干旱地区自然因素(尤其是水源)对人口、农业分布的影响;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② 通过课下搜集、课堂展示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特色案例,体会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人地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调整,将“说出”“比较”“归纳”等要求提升到“选择”“决策”层面,突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体性与思考的深入性,实现课堂深度学习。学生在选择居住地、规划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区域的过程中必然要综合考虑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在此过程中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素养也势必得到提升,人地和谐观念于潜移默化中形成。

二、基于学生生活体验的课堂导入,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

上课之初,教师播放本学期学生去甘肃游学的视频及照片,包括行进途中看到的大漠戈壁,荒瘠土地上稀疏的骆驼刺和芨芨草,充满未解之谜的鸣沙山、月牙泉,慢镜头推进缓缓行走中的骆驼等,学生不禁回忆起充实快乐的游学经历,学习兴趣盎然。此时教师抛出

问题:“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生答“干旱”“贫瘠”……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在如此干旱贫瘠的自然环境下,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又是如何进行生产呢?”

设计意图:干旱的西北地区对于常年生活在北京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利用学生游学亲历的视频与照片引入新课,能够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增强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三、突出主体性、开放性的探究活动,助推创新思维培养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活动设计:教师设置“我做西北经济规划师”的活动情境——假如国家组织移民来到大西北进行经济开发,作为西北地区的经济规划师,请你根据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相关资料为移民寻找居住地区,找出适合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区域,并将选择的区域圈画在地图上。作为学习支撑,用iPad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学习材料(西北地区地形图、气候图、年降水量图、土壤分布图、水系图、年均温图等),各小组充分运用学习材料,进行深入讨论,综合考虑西北地区自然因素以及对人口分布、农业生产的影响,分小组完成人口、种植业、畜牧业的位置规划,并描画在地图上。

设计意图:角色扮演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在丰富的图文资料中获取、筛选有用信息,深入思考、综合考虑影响人口、种植业和畜牧业分布的各项自然因素,才能确定所选区域。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会不同程度地得到锻炼与提升。目标区域的选择是多维的、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这给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选择提供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学生在选址圈画的过程中很自然地体会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地和谐观自然生成。

四、关注展示过程中的问题生成,提升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本环节由各小组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质疑、答辩。在交流过程中学生达成以下共识——水是干旱地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逐水而居、择水而做”是西北地区居住地、农业生产地选址的基本特征。而干旱地区“水”条件较为优越的地区包括降水相对较多的地区、河流湖泊分布地区和有高山冰雪融水的地区。在学生自主选择、交流探讨中,不仅达成课标“说出、归纳西北地区人口城市、农业布局特点,河流在干旱地区的作用”等要求,还使得人地和谐这种上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值得一提的是,在课堂展示交流过程中有不少精彩的问题生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生成问题1 河西走廊地区的城市应该怎样布局?

针对某一小组圈画的沿着祁连山下的弱水河从上游到下游的城镇分布,有的小组提出了异议,认为城市应该沿着祁连山麓分布而不应该沿河流分布。小组间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终得出结论——城市沿着弱水从上游到下游分布会导致上、下游城市河水之争,尤其下游城市会由于上游城市的过度用水而缺水,同时还会受到上游城市水污染的影响。虽然辩论还谈不上深入,但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意识到区域发展必须综合考虑各个“点”,还要全面评估整个“面”,区域发展的整体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内化和提升。

生成问题2 河套平原和天山山区各应优先发展哪种农业类型?

展示过程中,种植业规划组在河套平原和天山山区圈划了种植业发展区,而畜牧业规划组也在同样的地区圈画了畜牧业发展区。那么问题来了,在这两个地区,到底应该优先发展哪种农业类型呢?激烈的辩论又开始了,教师及时呈现给学生两组学习材料——在山区修筑梯田的条件、种植业与畜牧业的投入产出比。学生结合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天山山区有冰雪融水灌溉的地区可以发展种植业,前提是要有平坦的地形或者能够修筑梯田的山地地段(坡度应小于30度,否则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再结合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投入产出比,学生得出结论:河套平原应该优先发展种植业,而在天山山区应优先发展畜牧业。讨论中,“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的因地制宜思想以及经济、环境效益兼顾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已经深入学生内心。

生成问题3 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可以发展种植业吗?

种植业组在吐鲁番盆地规划了种植业,其他小组对此提出质疑:在前面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学习中提到,吐鲁番盆地既是中国的干极又是中国的热极,这样严重缺水而又高温的自然环境怎么能发展种植业呢?顷刻间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抓住了这个契机,临时调整了教学计划,顺势播放吐鲁番葡萄、哈密盆地哈密瓜丰收的景象,学生产生更为强烈的认知冲突。此时教师请搜集西北地区特色农业案例的小组展示“坎儿井”资料(此环节按计划应为下一课时的内容),学生们在观看展示的过程中,一方面了解吐鲁番盆地巧妙利用冰雪融水灌溉创造了在沙漠地区发展农业的奇迹,另一方面也深刻认识人地关系,人类既要尊重自然又可以科学地改造自然。

五、效果及反思

本节教学从学习目标的制定、课堂活动设计到对课堂生成的处理上,能够做到将知识回归到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始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人类对人文地理事物进行区位选择的依据(区域认知);形成判断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初步意识(人地协调观);用恰当的方式呈现自然地理数据,懂得这些数据对理解人类活动空间分布的意义(地理实践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实现对地理学科内容的深度学习。

[1] 龚琳,赵媛,刘树凤.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体现——以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上册)“河流”一节为例[J].地理教学,2015(16):43-45.

[2] 邓辉.全面理解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5(10).

猜你喜欢

西北地区种植业课标
“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有了路线图
西北地区支护桩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近60年西北地区森林资源变化分析与思考
三集一体机在西北地区适用性分析
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钻研种植业 带头奔小康童进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