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生命影响生命
——论电影《可爱的你》中的教育观

2016-03-20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教育观梦想幼儿园

侯 潇

用生命影响生命
——论电影《可爱的你》中的教育观

侯 潇

在电影《可爱的你》中,从名校辞职的校长吕慧红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享受教育的权利,接管了一所只有五个孩子而濒临关闭的学校。她倾尽全力教给孩子们自尊、爱与梦想。她的言传身教,不仅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尊严与信念的种子,也在孩子们的家庭里播下了梦想和爱的种子,更在社会中播下了善意与正义的种子。电影《可爱的你》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其试图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层面全方位地唤起大众对教育的关注。

电影《可爱的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2015年3月,由关信辉导演,杨千嬅、古天乐主演的教育题材电影《可爱的你》(原名《五个孩子的校长》)因其朴素简单又熨帖人心的情境而突破了众多商业大片的冰冷重围,使观影者如春风拂面,感受到了明朗的暖意。该片由香港元朗村元岗幼儿园的“4500块”校长吕丽红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来。影片中,原本在重点幼儿园工作的校长吕慧红由于任教的学校唯利是图的教学原则与她的教育观念相违背,无奈之下,她选择辞职,决定与同样辞职的丈夫一起环游世界。然而,通过电视新闻,她发现了受“杀校潮”威胁而濒临倒闭的元田幼儿园和幼儿园中五个无人看管的孩子。为了让这五个孩子得到应有的教育,她毅然放弃了与丈夫环游世界的决定,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寻回自己本心的坚决,在灰尘满布、残破不堪的“元田幼儿园”开始了新的教学生涯。然而,除了教学环境的简陋与教学资源的匮乏,更让吕慧红头疼的是五个孩子的情况,吕慧红所面对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教学问题,更是这五个家庭的问题。《可爱的你》正是依托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剑指整个社会生态的各种弊病,以小见大,试图用温暖与爱感动更多人,从而换取大众对教育、对底层民众的关注。

其实,有关教育题材的电影尽管颇显小众,但也不乏佳作。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幻化出千万种可能,外国影片如《死亡诗社》、《面对巨人》、《放牛班的春天》,中国影片如《一个都不能少》、《凤凰琴》等,都令人记忆深刻。如今看来,这些电影与《可爱的你》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极其淳朴的写实路线来传达关于爱与奉献、坚守与追求的教育观。而相较于以往的教育电影对学校教育的单一展示,《可爱的你》的最大特色在于其试图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层面全方位地唤起大众对教育的关注。

教育绝不是孤立的,它与每一个社会个体息息相关。电影《可爱的你》中反映出来的教育观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本文在此基础上,从家庭教育强调关爱与陪伴,学校教育标榜师生心灵沟通,社会教育需要维护教育公平、保护大众梦想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一电影中的教育观。

一、家庭教育强调关爱与陪伴

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1]。电影《可爱的你》中的五个面临无学可上境遇的孩子无不遭受着来自原生家庭带来的巨大压力。谭美珠——因为雷电天气发生车祸而父母双亡,在酒楼洗碗的表姑娴姨出于同情将她带在身侧,但由于工作繁忙,娴姨并没有太多的时间、精力去与突然失去双亲的珠珠进行她亟须的情感交流。珠珠因此变得内向、敏感,不愿与人沟通。与此同时,她对吃了爸爸妈妈的“响雷怪兽”忌惮不已,常常在听到打雷声便惊慌不已。卢嘉嘉,她那由于工作原因失去了一条腿的父亲在失业后变得脾气暴躁、不可理喻,经常与妻子争吵。不仅如此,原本经济困窘的他们还面临着祖屋被强制拆迁的威胁,嘉嘉害怕父母打架,宁愿守在父母身边而不愿上学。南亚裔姊妹Kitty Fathima和Jennie Fathima,家境困难,父母是棚户区的芽菜工人,由于学校离家太远又负担不起搭车的费用,她们的父母出于无奈只得让姐妹二人辍学在家帮忙。何小雪——从小就离开母亲与靠捡废铜烂铁的父亲生活,她那经常被外人认作是她的爷爷的父亲年老多病,于是小小的她不得不独自一人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校长吕慧红面对的这五个戴着口罩害怕陌生人的孩子而言,“失学”并不是她们最大的危机,小小的她们并未意识到自己即将无书可读,她们更多的是被家庭与情感困境所“压迫”,被动地接受着等待着。原本作为“爱的港湾”的家带给她们的没有安慰,只有压力。“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影片中,五个孩子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超乎年龄的成熟让观众心疼不已。

“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一个人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影片内没有明言,但毫无疑问,《可爱的你》标榜的是片中小雪父亲的家庭教育观——让孩子在家人的关爱与陪伴中成长。影片最初,透过校长吕慧红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在小雪家才充满温情与欢声笑语。小雪的父亲尽管衰老、多病却从未吝啬自己对孩子的爱与鼓励。尽管缺少了母爱的呵护,但在父亲的爱与鼓励下,小雪成长为一名乐观、懂事、乖巧的孩子。小小的她,从未因为家里的贫穷而对父亲有所抱怨,还能在父亲接到为幼儿园安装新校门的工作时发出:“爸爸你真棒,爸爸加油!”这样贴心的鼓励。不仅如此,她还能在父亲生病时主动帮父亲卖废铁。从她穿着摇摇晃晃的“增高鞋”在父亲生病时熟练地做饭择菜的行动中,我们也不难推测出她对家务的主动承担。

除了贯穿全篇的对香港底层家庭教育的讨论,影片开头实际也涉及了对某些城市精英家庭教育的批判。可以说,这也是影片中一种家庭教育的对比视角。“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受传统儒家父权制观念影响,中国家长喜欢依据自己的经验,理性地为下一代规划好人生的方向,对于孩子在实现人生幸福过程中的体验和情感却极为漠视。说这是理性,是因为这些方向的确是家长依据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经过认真理性的思考而做出的抉择。[2]比如《可爱的你》中的精英父母们为了让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并没有花太多时间与精力陪伴孩子,而是选择在孩子的课余时间逼迫他们参加各式补习班。父母们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本无可厚非,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些家长的动机无疑是好的。然而,重压下的结局往往不那么令人如意。正如在影片中,“唯分数论”的精英家长不仅将自己的孩子逼出了抑郁症,还让孩子发出 “可不可以用100块买100分”这样既荒唐可笑又心酸无奈的请求。真正好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选择自己成为怎样的人的权利,而不应该在父母的安排下变成所谓的千篇一律的“社会精英”。

总的来说,电影《可爱的你》是从社会底层与精英阶层两个层面来表达良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更强调父母对孩子情感上的关爱与陪伴。

二、学校教育标榜师生心灵沟通

除了家庭教育,电影《可爱的你》更多关涉到的是学校教育。对于五个胆怯的孩子来说,校长吕慧红无疑是以突兀的“闯入者”形象进入她们的视线中的。与张英子(《凤凰琴》)、路菲(《爱在塬上的日子》)、许多多(《请你留下来》)这些教育题材影片中外来的 “闯入者”们一样,吕慧红在以教师的身份与孩子们的接触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个从充满敌意到十分熟悉,从冷漠抗拒到握手言欢,从拘谨排斥到信任交心的过程。这是一个心灵的撞击与情感的交流的过程。不同于简单的拉手、拥抱,这样的心灵走近与走进的难度,不啻于重建和管理一个小的王国。“教育最需要的不是技术、方法和手段,也不是分数和奖章,而是能促进孩子成为‘人’的真爱,教育的全部责任就是彰显人性的光辉”。[3]的确,衡量一种教育质量的标准不应该只看教学资源的优劣和考试分数的高低,能走进孩子的心里才是最重要的。吕慧红用亲身经验告诉我们,教师(特别是幼儿教师)的职责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上,教育是一种“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艺术,也即是“最好的教育不是看设施有多好,最重要的是看老师的那颗心”。

学校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为主脉的教育方式。“教育的过程其实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他们的道德以及其它心理素质共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彼此间的相互激励和启发以及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的过程”。[4]概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应该将自己与学生放置到同样的高度,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交往者,“把爱融进教育情境、教育过程、教育智慧、教育技艺中,使学生发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积极变化”[5]。电影《可爱的你》中有大量富有张力、情感细腻的师生对话场景——都是为了达到与孩子交流沟通的目的,但面对五个畏缩在钢琴架后充满抗拒的孩子,吕慧红并没有像媒体记者那样强势攻击,而是从孩子的心理出发用几个童稚的问题逐渐打开孩子们的紧闭心门,让她们勇敢地迈出了走出黑暗角落的第一步;在元田幼儿园的第一堂课上,面对带着面具自卑而又敏感的孩子,吕慧红并没有直接用自己的权威命令五个孩子摘下口罩,而是微笑着告诉敏感的孩子们:“其实呢,校长也怕被人认出来,怕被人取笑,笑话我来一间快要停办的幼儿园教书。但是我仔细一想,我每天都可以见到五个这么乖,这么可爱的小朋友。我知道我不用自卑,不怕被人认出来,我不需要带口罩上课。你们也跟我一样,你们不要怕,你们不需要戴口罩上课”。吕慧红将自己放在和孩子同样的高度,用心对心的交流,成功让孩子们摘下了口罩,打开了心门……这样暖心的对话不仅熨帖人心,也特别发人深省。师生间还有这样的问答:

校长,你的梦想是什么?

做一名永不放弃的好老师。

电影《可爱的你》中,“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学校教育观想要表达的正是这种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与对话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许多内地农村教育题材的闯入者的“闯入—离去”模式,《可爱的你》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在于,校长吕慧红从未放弃,不论是面对外界的讽刺、家人的不理解、疾病的折磨还是经济的压力,她直到最后一刻也始终坚持着,以孩子们守护者的姿态。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曾说过:“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虚空”[6]。正是吕慧红校长充满爱的对话与以身作则的贴心举动,解开了紧紧束缚孩子们心灵的枷锁,消解了孩子们的自卑与心理阴影,给予了她们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激起一颗颗幼小心灵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三、社会教育需要维护教育公平,保护大众梦想

电影《可爱的你》对于内地观影者而言注定是与众不同的。这不仅是因为原本搞怪的杨千嬅与古天乐一改以往幽默的荧屏形象献出了严肃认真的荧屏首秀,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了与想象中完全不一样的香港——没有摩天大楼,没有灯红酒绿,没有商铺林立。在影片中,5位小朋友都来自困难家庭,她们身处的家庭环境有的是破败的拆迁区,有的是脏乱的棚户区,她们的家庭都面临着经济窘迫甚至生活难以维继的困境。因此,在《可爱的你》中,对于五个孩子而言,原本有着名校校长身份的吕慧红作为一名不折不扣的“闯入者”,除了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戏剧性动机,更含有一种隐喻的意味——难以持续经营的元田幼儿园和幼儿园中始终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孩子,自然没有为自己发声的话语权,而在香港“杀校潮”背景下,越来越多贫困地区的孩子面临着失学的危险。由于话语权的缺失,这些地区的人们对此除了默默承受,几乎无计可施。不容忽视的教育不公问题以及教育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事实上的边缘地位,对于底层大众而言,是个难堪的矛盾。于是外来 “闯入者”的形象成为了开启故事的叙事策略,它的闯入正是叙事的起点,让深埋土壤的边缘教育浮出地表,有了发声的可能。这样的叙事策略反映在电影《可爱的你》中表现为,正是所谓的精英学校的唯利是图与校长吕慧红的教育初衷相违背,才有了让她放弃优越的工作闯入这个破败不堪、濒临关闭的学校的机缘,而社会大众会自然而然地将对她的关注转向对五个孩子的关注,而这恰恰成为影片的叙事起点。

难能可贵的是,电影《可爱的你》不同于传统教育片,并没有过多地聚焦于贫富差别。尽管它也提及了物质、经济层面上的匮乏给五个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这不是主要的。影片更大的野心在于把社会教育回归到影响每个社会个体身心发展,强调社会教育公平的道路上,从而试图对甚嚣尘上的物质化、唯金钱论的功利主义社会教育观进行批判。我们知道,自春秋时期孔子接收学生以来,就强调教育的“有教无类”。然而,在当下教育中,功利主义教育观越来越成了社会主导。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无论是教学设备还是师资力量都逐渐偏向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教育逐渐失去其原初意义,教育不公也越来越明显。这一点在电影中也有反映,如影片中市区名校的孩子不仅享受着高科技教育设备,多语言教学环境,同时强劲的经济优势也让他们能随心所欲地进出各种天价的教育机构。而大名鼎鼎的教育专家Bowie开设的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就是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旨归,相较于为五个孩子申请微薄的教育经费的吕慧红,他可谓是名利双收。不过最终,在吕慧红难得严肃的质问下,他也哑口无言。而无论是从始至终坚持着的吕慧红,对她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丈夫,还是电影结尾,在吕慧红无私的大爱感动下选择来元田幼儿园上学的家庭和对幼儿园进行经济援助的社会大众,都一再地印证了《可爱的你》中的教育观——“小孩子一定要上学读书,不管什么原因,都应该受到好的教育。”教育从来不分高低贵贱、贫富悬殊,每个孩子都应该有获得教育的权利。与功利主义教育观相反,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是用生命影响生命,是把学生看作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没有生命、没有灵魂的物品,更不是他人借以追逐功利的工具。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爱的你》是对当下社会功利主义教育观的一次拨乱反正。

除此之外,《可爱的你》中的更伟大的社会教育理念在于,强调社会应该保护每一个普通个体拥有梦想的权利。电影《可爱的你》多次提及梦想——校长吕慧红告诉孩子们,整天被人嘲笑的小黑豆从不自卑,因为“它有梦想,最后梦想成真,变成保护森林的大树”。然而,社会教育“不仅面对学校,面对青少年,更面对社会的成人劳动者”。电影中,这群孩子们背后的家长们作为社会被侮辱被欺凌的底层民众,梦想于他们似乎有些遥不可及,影片借嘉嘉父亲之口说出大部分底层民众麻木的心声:“梦想就是做梦,你校长怎么教你的?教你做梦吗?”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理查德?罗蒂曾说:“现代社会中,影响和反映大众道德价值观念最深刻的已不再是传统的文本作品,而是大众传媒”[7]。因此,占据主流消费人群的教育题材电影对大众教育观念带来的影响或者说反映的教育现状可能比文本作品也要深刻得多。这也是导演关信辉拍摄电影《可爱的你》的原因之一,他觉得电影可以给社会底层 “被侮辱的与被欺凌的”人们以梦想的机会,能在精神层面上激励他们、鼓舞他们。影片中,孩子们的期盼与鼓励唤醒了家长们沉睡了多年的儿时梦想,家长们带着羞怯又激动的心情勇敢地和孩子分享了自己尘封多年的儿时梦想,他们似乎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梦开始的地方。在意识滑动之间,他们幻变成勇往直前的消防员、优雅美丽的香港小姐、速度惊人的长跑冠军和帅气逼人的飞行员。今耶?昔耶?在一种精神的滑动和意识的错落中,似乎难分彼此。尽管是虚幻的,但无论是电影中的家长还是电影外的观影者,都获得了某种心理满足。每个人都有梦想,没有哪一个人的梦想是应该被嘲笑的,不管将来实现与否,社会都应该保护每个人梦想的自由。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可爱的你》中对两位主人公的设置颇有些意味深长,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丈夫谢永东与在幼儿园工作的妻子吕慧红,一个暗指过去,一个面向未来。而二人在对各自最初的梦想的坚守恰恰暗合了电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主题。

四、结语

和所有教育电影一样,《可爱的你》的主旨同样也是为了唤起全社会对教育的关心。人的一生需要接受三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种教育互相渗透、缺一不可。教育不单单只是老师的事,与每个家庭、每个社会成员都息息相关。正如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教育的本质是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可爱的你》中,无论是父母对孩子始终如一的关切与陪伴,老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与对话,还是社会对大众的保护与支持,所诠释的都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观。

然而,不得不指出的是,《可爱的你》更多的在于表达爱与梦想的主题,对激烈的社会矛盾则基本上采取回避的姿态。如原本该发生激烈碰撞的祖屋拆迁事件,似乎只靠吕慧红只言片语就轻易解决;而面对可以操控元田幼儿园生死存亡的村委会主任的挑衅与嘲讽,吕慧红也只是置之不理,以沉默待之……可以说,电影《可爱的你》对尖锐的社会矛盾尽管有所表现,但这样不痛不痒的触及只能说是隔靴搔痒,却始终未触到根本。这或许是作为基督徒的关信辉出于基督教福音电影的善意,但瑕不掩瑜,相较于普通商业片,题材冷门的电影《可爱的你》有更多温暖人心的正能量。可以说,正是这种朴素与温暖的表现,构成了《可爱的你》独特的艺术魅力。无论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电影《可爱的你》都让我们在观赏和感动、惊叹和思索之余,得到许多关于教育的启示。

注释:

[1][俄]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周扬、谢素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5页。

[2]高政:《论家庭教育中的教育理性——兼评电影〈小孩不笨〉》,《读书》,2011 年第 11 期,第 78 页。

[3][苏]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陈昌浩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355页。

[4]王伟:《〈放牛班的春天〉用爱诠释教育的真谛》,《电影文学》,2011年第 23 期,第 166-167 页。

[5]彭钢:《困境中的教育美丽——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学报》,2008年第4期,第16页。

[6]龙红霞:《夏丐尊爱的教育思想探析》,2009年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郭娅玲,第1页。

[7]肖丹:《反讽精神与人的“自我教化”——透析理查德·罗蒂的教育观》,《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第84页。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文学院)

编辑:舍予

责任编辑:金润根

猜你喜欢

教育观梦想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爱“上”幼儿园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梦想
美国国家年度教师的教育观新论
梦想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