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内涵化建设研究

2016-03-20天津科技大学王洪鑫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团组织共青团大学生

天津科技大学 王洪鑫



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内涵化建设研究

天津科技大学 王洪鑫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国内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许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这种形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增加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高校共青团作为指导学生会和社团活动的组织,在服务和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存在许多优势。因此,高校应分析当前形势下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探究高校团组织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

共青团 创新创业 内涵化建设

本文从高校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角度出发,探讨高校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效路径,提出团组织在氛围营造、组织动员、资源整合、平台搭建等方面的优势,为高校团组织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内涵化建设建言献策,以推动大学生勇于创新、大胆创业、努力营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良好局面。

一、高校共青团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优势

高校共青团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大学生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具有诸多优势。

1.从工作职能上看。高校共青团作为学校党委领导的团组织,覆盖全校大多数青年,能方便地利用网络,如微信平台、微博等资源,收集创业信息、传达创业政策等,在推进创新创业工作时可尽可能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同时,高校共青团一直坚持把竭诚服务青年学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大青年学生对团组织有一种情感的依附。

2.从组织结构上看。高校团组织具有严密健全的组织结构,覆盖范围广泛,联系社会紧密。从学校团委到院系团委到各班级团支部,层层推进,各学院、系和班级团组织也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确保团组织开展活动时的全面覆盖。

3.从工作内容上看。高校团组织是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工作种类繁多、丰富多彩,既包括团的组织作风建设、团员的发展提升,也包括开展各类文化科技娱乐活动、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特别在营造创新竞争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近年来,高校团组织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课余和假期为主要领域,以实践为依托,以思想教育、社会实践、科技活动、校园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格局。 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起步较晚。大多数大学生知道创业,但毕业后真正选择创业的人较少,且创业成功率较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服务型创业较多,高科技型创业较少,创业项目的层次较低。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足够宣传,未形成正确的创业观。一是,部分高校的学校领导、就业主管部门、普通教师的思想观念存在误区,认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极少,导致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二是,部分地区存在“就业不好才去创业”的错误创业观,团组织对此缺乏足够的宣传和引导。

2.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必要支持,创新创业素质亟待提升。一是资金问题,团组织在给予学生创新创业资金方面的支持有限。二是人才培养模式等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甚至成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障碍。三是师资力量缺乏,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缺乏实战经验,只能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课程讲授不系统、不专业,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

3.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丰富载体,未形成大众化的创业认知。目前,高校的就业教育仅限于提供就业信息、政策法规解读及具体应聘技巧等,创新创业课程未设置或设置形式化,学科体系不完善、不系统,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没有形成。这就导致关注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数少,未能覆盖多数群体,无法满足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现实。

4.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缺乏丰富平台,实践能力有待检验。创新创业实践是创新创业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其教育实效的基本途径。然而,部分高校受限于资金、人才培养、教学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不足,在服务创新创业时存在“重理论宣传,轻专业实践”的弊端,一些学校更愿意做短期内能收到成效的功利性探索,导致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高校共青团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内涵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目前,高校团组织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有关精神,落实《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的工作部署,高校团组织需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内涵化建设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1.构建校园新生创业者的引导和帮扶机制。高校团组织与学工部、信息化办公室联合,搭建新生创业者获取信息、交流经验的创业服务平台。团组织应积极与本地区的创业孵化器、商会、工商局、创业协会等组织对接,引导其加入该平台。团组织可以定期向学生发布平台的创业知识、创业政策、创业信息、创业事迹等,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团组织可开设学院甚至全校范围内的创业项目立项孵化活动,对有创业意识的团队进行资金支持。对新生创业者普遍感兴趣的项目,团组织可以组织专家设计、改进服务内容,安排专人督导项目实施,定期主动反馈。

2.搭建创业政策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高校团组织应积极把握大学生创业诉求和现实需要,推动学校出台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学籍、学分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创业协会和专家学者的作用,利用手机APP、微信平台等网络新媒体,建立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汇集国家部委及所在地区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信息,由专家对新生创业者提供一定数量的免费咨询服务。同时,高校团组织应采取多渠道的方式与社会外界建立联系,保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得到社会、政府以及企业的支持和关注,为高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提供有力保障。

3.完善青年创业培养机制,组建创业导师团队。高校团组织应开设创业课程及相关辅修课程,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建设,推行理论与实践课双导师制及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指导大学生建立系统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高校团组织应主动吸纳校友、企业家、创业先锋、政府官员等,组建涵盖不同创业阶段、不同行业领域、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创业导师团队,定期为创业学生进行市场、政策、项目、资源等方面的讲座,加强对青年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全面解决创业青年遇到的瓶颈问题。

4.完善各类创业竞赛,争取创业资金支持。高校团组织应深入分析各类创新创业类竞赛,结合学校特色和优势学科分布,有针对性地鼓励相关方向的学生参与竞赛,以赛代练,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获得的比赛奖金可用作创业团队项目的启动资金。同时,团组织应努力争取政府部门和学校的财政支持,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创业小额贷款支持,广泛动员校友、企业、社会团体等各方面资源,成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通过参与竞赛、专项支持等,加大对创业项目的资金支持,探索整合优质创业项目、筹集风险投资的方式。

5.与经管、法政学院合作,争取商业、法律等支持。高校团组织扶持学生创业,虽能提供人力、场所等支持,但缺乏创业理论指导。经济管理学院,尤其是其开设的工商管理相关学科,对创新创业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团组织应与专家学者积极配合,不定期地对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也可对有创业热情和意识的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弥补团组织缺乏专业理论人才的弊端。针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法律、政策问题,团组织可与法政学院合作,咨询专家教授,避免学生创业过程中因不慎违反法律,导致创业失败。

总之,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中,高校共青团有广阔的施展能力的空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高校敞开校门,广泛对接社会资源,建立合作机制。团组织整合资源的同时,要尽可能发挥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协调有关各部门。

[1]王大奔.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J].工会理论研究,2008

[2]刘 燕.发挥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职能[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罗明忠.共青团组织推进青年创业与就业的策略思考[J].青年探索,2009

[4]陈卫星,谢 茂.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研究[J].高教论坛,2012

ISSN2095-6711/Z01-2016-09-0149

猜你喜欢

团组织共青团大学生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发挥群团组织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探析如何加强油田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
大学生之歌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
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思考
发挥群团组织带头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吴洪芹接受境内外媒体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