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常态下的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
2016-03-20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梁湘燕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 梁湘燕
行业新常态下的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 梁湘燕
作为建筑行业从业人员中的主力军,高职教育如何通过有效的改革提升学生的从业能力,使之适应新的行业趋势,成为土建类专业教师需要探索并从中开展创造性工作的内容。
行业新常态 土建类专业 教学改革
2014年,建筑业仍有力地支持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3%,比重再创新高,贡献率达8.33%,拉动国内生产总值0.62个百分点。然而,建筑业总产值增速自2011年进入下行区间,连续四年下降。2015年上半年的统计表明,建筑用工人员数量减少,从事建筑活动的从业人员同比下降7.1%,其中中东部地区从事建筑业活动的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同比下降5.1%。这与我省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跟踪调查结论趋势一致。其中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建筑工程技术、路桥、工程测量、工程造价等土建类相关专业,近年来面临招生比重大而对口就业人数逐年下降的问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招生大户,其毕业生从业后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尤为突出。
如何在新常态下保持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学生在从业大军中的优势,值得教育者深入探究。提升学生适应行业需求的从业技能,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育教学模式,是高职土建类专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探索的问题。
一、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现状
由于对专业教育缺少重视,高职教育仅在新生进校开始课程前对土建类专业发展及前景作宣讲式教学,使多数高职学生对土建类专业的认知较薄、不客观。专业课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采用“搬砖”“和水泥”等词汇形容其未来的工作,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较低。
相较于文科类课程,工科土建类课程的讲授在生动性上差强人意。调研发现,目前土建类专业教师在理论课程讲授过程中尽管采用引导、项目教学、微课等教学方式,仍然无法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短时间内,高职学生能准确掌握相关概念,但通过考核,教师仍然会发现部分学生在概念理解上存在偏差且计算能力薄弱。相反,实践课程中高职学生表现高度的积极性,能很快掌握操作流程,并通过思考与试验,高效地完成工作内容。
然而,目前高职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教师大多按照“讲授——考核”或“讲授——操作——考核”的模式安排教学过程。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会出现教学内容选择不当的情况,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学生对专业学习失去耐心与兴趣,降低了课堂效率。实践课采用“任务式”教学模式时,易走入“灌输式”教学的误区,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一旦学生面临相似但陌生的任务,会缺乏思路而不能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
这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现象:教师认为课程内容已经完成,考核情况良好,教学目标已经实现,但学生在后期的实习和工作中表现出“什么也没学会”“不知道该怎么做”的状态。这与我国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不相符。
二、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处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需要更为成熟、适应性更强的专业技术人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应着眼于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实用专业技能,使学生更好地过渡到工作岗位中,满足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使之良性发展。高职学校要强化专业教育,使学生多渠道了解土建类专业的就业面,使学生建立信心、培养兴趣。在此基础上,高职教育要深化教学改革。
1.调整课程设置,加大实践课程比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理论课程学时多于实践课程。教师不能仅通过课堂讲授实现理论教学。由于课时量不足,导致实践内容不完整。
土建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开始,学校应调研行业市场对从业人员的能力需求,由此制定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修改课程设置。多数院校的土建类专业设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后多从事施工员、监理员等工作。以施工员岗位为例,这一岗位对工业人员的技术监督、图纸识读、项目管理等能力要求高,结构计算能力要求较低。建筑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学校可以减少《工程力学》这类理论课程的设置,增加《建筑结构》《建筑制图与识图》《施工组织与管理》等课程的实践学时,将《工程力学》的基本内容通过教学设计穿插到相关课程中,使学生在充分的实践中掌握基本知识。
2.重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将知识、技能实在化
“工作过程系统化”这一概念的提出,促使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将理论知识解构并重构,如何处理行动与思维的关系,如何将潜在技术转换为实在技术。工作过程指人们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个工作过程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的、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可以理解为企业中常说的工作流程。
“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将各知识点分解到案例中,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在已有“案例”及“任务”教学方法上加以升华,课程设计既保留已有模块课程的灵活性、项目课程一体化的优点,又致力于将知识技能从经验层面向策略层面的能力发展,关注如何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个性需求,关注在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大目标下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教育的本质属性问题。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校外兼职教师资源库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双师型”教师指教师既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又要有较强的专业操作示范技能,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及其内在联系与规律,具有教师和工程师双重知识与能力结构。
目前,专职教师可以进企业学习提升业务能力,但这远远不够。要想更好地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需要更加熟练地掌握技能。建筑行业相关技能多且杂,教师要有较多的现场操作经验,才能更好地展示并引导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这对土建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目前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的教学团队是一大挑战。挖掘并建立完善的校外兼职教师资源库可以缓解这一难题。与其让专职教师闭门造车,不如聘请行业工程师现场授课,有效地传承经验,带动学生思考。
4.强化过程监控,改革考核方式
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不能用答卷模式考核。实践操作过程的考核能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目前推行的考试改革越来越重视“大作业”“实训”等考查方式。
“实训”方式能考核学生完成每一堂课任务的情况。这要求教师在学生独立操作时,通过巡回指导加强监控,以此及时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纠错,督促学生尽快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大作业”方式更为灵活,可以与常规课程考核一样,教师选择合适的时间,给定一个经过系统设计、融合了教学知识点的任务内容,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对结果进行判分。实践表明,分阶段考核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更有效强化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非常有效。
三、结束语
技能掌握能使高职学生适应行业发展。对基础薄弱、学习兴趣较低的高职生来说,专业课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应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用项目式方法编写模式的教材,精炼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到思维能力的转化。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摆脱灌输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掌握案例的过程中培养主观能动性,强化自主操作的能力。教师教学应重视过程考核,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土建类专业的教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行业需求在不断变化,新常态已经形成,掌握技能并精益求精能使高职专业学生在行业发展中不被淘汰。这需要土建类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思路,实践新的方法。
[1]程 飞.建筑行业统计分析与改革情况介绍[R].北京:住房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外事司,2015
[2]张 原,陈建奇.中国职业教育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差距:基于工业化进程的评估[J].职业技术教育,2012
[3]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
[4]黄 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
ISSN2095-6711/Z01-2016-09-0038
梁湘燕(1986—),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工程建设方面的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