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2016-03-20郑州工业贸易学校侯继慧王玲玲
郑州工业贸易学校 侯继慧 王玲玲
信息技术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郑州工业贸易学校 侯继慧 王玲玲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自然界中物质运动的形态千变万化,涉及的物理问题错综复杂。一些中职学生认为学习物理较吃力。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使抽象、复杂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给教师教学提供可创造空间,对丰富和改进学生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可行平台。
信息技术 物理教学 运用
一、树立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理念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获取知识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教师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学习与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要在课堂中接受、理解、应用与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并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充分利用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发挥其在课堂中的价值,自觉接受信息技术的要求,通过充分准备、统筹规划、科学设计、恰当表达形成教师自身的资源,尝试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二是引导学生适应信息化、互动化、协同化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觉利用信息资源。
二、借助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基本采用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满堂灌方式。一些物理现象经过教师讲解描述后,学生更加难以理解,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信息化使教学内容可以借助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征,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巧妙寻找契机,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课堂教学增添无穷魅力,起到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学生学习《楞次定律》存在难点。从“静态场”到“动态场”的飞跃,物理量多,关系比较复杂,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楞次定律》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很强,个别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不高,学习本节课时感到比较吃力。虽然教学过程中有演示实验,但学生仍然不易理解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变化。教师讲授这节课时借助动画模拟,会使整个物理过程“真实”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会看到磁场的变化过程及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轻松理解这一内容。
信息技术可以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教学过程轻松地突破难点,使学生要学、乐学、主动学。
三、通过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解决问题是发现、探索的过程,是学生亲身感受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虚拟化场景,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体验事物本质、掌握物理规律。
例如,《电场》教学中,关于确定电场中的带电粒子是不是平抛运动的问题,笔者曾提出这样一组题目:
①电量为+q的带电粒子以初速度V0水平射入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E的区域内;
②电量为+q的带电粒子以初速度V0沿+y方面进入匀强电场E(场强方向为+X方向)的区域内;
③电量为-q的带电粒子以初速度V0水平射入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E的区域内。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题目①带电粒子作类平抛运动,对题目②中带电粒子仍做类平抛运动提出质疑,对题目③中带电粒子做平抛运动表示不可思议。这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演示平抛运动:质点(或带电粒子)的作用力∑F=恒量,V0⊥∑F。学生一旦抓住这个本质特征,对题目②、③的理解就会豁然开朗。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方法时,要抓住“科学合理”这个关键,深入钻研教材,找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切入点和时机。例如,讲解平抛运动时,教师通过演示两个小球同时到达终点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由于运动过程太快,学生无法观察到小球运动过程中每个瞬间的位置情况,这时教师可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过程,控制画面速度,清晰形象地分步展示,使学生根据画面呈现的平抛运动“慢镜头”,分析和总结规律。信息化手段能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充分利用网络精品课程资源
精品课程资源网站汇集全国优秀的课程资源,为教师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广泛搜取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加工教学材料,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例如,《光导纤维》教学中,学生难以掌握光从中心传播时遇到光纤弯曲处会发生全反射现象的应用原理。教师可以借助网站的优秀课程资源,汇集关于光纤的各种资料、视频及新技术应用实例,以此使学生充分掌握和了解全反射及光纤的知识。
总之,信息化环境下的中职物理教学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呆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直观、立体,使学生可以进入真实的物理现象中体验物理知识。课堂中,现代信息技术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信息、解决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会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黄伟民.技术物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ISSN2095-6711/Z01-2016-09-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