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宽容”
2016-03-20华侨大学汪东树
华侨大学 吴 楠 汪东树
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宽容”
华侨大学 吴 楠 汪东树
在世界一体化推进、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学生构成复杂化、价值观多样化以及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等挑战。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正确认识“宽容”及其价值并认真践行这一理念,成为决定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与时代接轨、实现育人目标的关键因素,它也是当前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宽容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宽容”的价值和意义
“宽容”是新时期、新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要求,脱离当前时代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宽容”是没有意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我国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有独特个性和创造力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有民主、自由、开放精神的人才,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正是“宽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1.有利于培养有民主、自由、开放精神的人才。从哲学意义上讲,“宽容”本质上是一种权利性关系,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权利开放性与可分享、共享性特征。专制是一种排斥异己的不宽容制度,民主给异己以一定程度的合法性与存在空间。“宽容”是培养大学生民主、自由、开放精神的土壤。宽容不苛、兼容并包体现了从行为及思想上不得僭越或牵制他人的自觉、自判、自为,能形成共生共荣的自由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宽容”能带来民主精神,表现为学生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反对强权和压迫。“宽容”给学生更多自由和开放的空间和可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蕴含“宽容”的价值体现为:大学生具备“宽容”精神,从而在学习、批判、综合竞争中以开放的心态理性地对待一切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参照各种情思、理念、价值模式,不断自我反思,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因此,对当前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提倡“宽容”,就是为社会准备有民主、自由、开放精神的人才。
2.有利于高校和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是社会多元化中的一种价值追求,要达到稳定、和谐、有序,需要“宽容”。大学生思维具有动态开放性,使他们在对各种信息的评判和吸纳上不断实现动态调节,改变过去思想和言论高度一致化的僵化标准和框架,解除对其精神压抑的桎梏,营造宽容的思想氛围,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按照单调划一的人格模式演进,有助于大学生互相尊重、平等共处、减少对抗、善待他人、胸怀宽广,有助于构建稳定、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大学生是规划社会未来的知识群体,由个体宽容走向由其主导推动的立体、多向互动的制度宽容,有助于将市场经济残酷、不规则的竞争向文明、有序的方向引导,将社会关系从混乱无序向和谐团结推引,这正是和谐社会的福祉所在。
3.有利于真正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应是将学生塑造成预先确立的模式和样本,而是尊重学生生命的本来样式,激发其潜在能力,从而实现其全面自由发展。“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当代高校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高校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就必须尊重、肯定教育对象的自由、尊严和价值,因此“宽容”成为必须。不同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及其文化价值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具有各自独特的价值目标,具有独特的生活自由权利。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尊重这种差异,不承认“成为我自己”是每个人不可让渡的权利,就很难称得上“以人为本”。 “宽容”始终有一个原价值坐标,其基点和轴心就是“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宽容”价值体现为:坚持“人就是人的最高本质”的价值原则,对个体的自由、权利、尊严的维护,对个体差异性的尊重,实现对个体创造活力地激发和肯定,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4.有利于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解放性。一切领域、一切形式的“宽容”具有冲破旧的利益格局、推动制度革新的意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宽容”同样有除旧布新的价值。一方面“宽容”有利于纠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错误的观念和做法;另一方面“宽容”利于实现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创新与个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发明创造、文化思想、管理方式往往以“异端”的形式出现的。“宽容”有助于培养有批判理性和创新思维的人才,有利于培养有独立个性的人才。这些人才是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的主力军。从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高校的“宽容”精神为科技创新、社会发展、经济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宽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地践行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对“宽容”的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宽容”,主要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对象对 “宽容”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促使其在不同的工作角色中践行“宽容”。首先,学校领导者与决策者对“宽容”的重视程度对高校“宽容”精神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其次,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师对“宽容”的重视。“宽容”精神的倡导意味思想政治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对其而言这将是挑战。教师要将传统教育中视学生为单一、被动、无知的待塑造对象,而采取“一言堂”式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生成性思维看待学生,尊重其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以陪伴式、引导式、对话式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再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强对“宽容”的重视,这种重视体现在工作内容方面,即开展与“宽容”相关的各种学生活动,如演讲赛、辩论赛、对话节目、讲座、论坛等;体现在工作方法和态度上,如以引导、尊重、倾听代替苛责、说教等。最后,高校要加强学生对“宽容”的重视。高校通过在学生管理、教学内容、生活活动中对“宽容”的倡导和实践,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对“宽容”的重视以及“宽容”品格地形成。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宽容”的新型师生关系。“宽容”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和其他思想政治工作者学会“宽容”,走出绝对权威主义,解构“独白式”的话语霸权,尽力使等级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建立兼职教师业绩考核档案,并将考核结果与报酬奖励挂钩。在年度考核中,学校选出优秀兼职教师并予以表彰鼓励,从而充分调动兼职教师的积极性。此外,学校还可以实行“导师制”,实现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捆绑互助式教学模式。一方面通过专职教师的帮助,兼职教师尽快熟悉学校情况和教学基本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兼职教师对专职教师进行实践指导,有助于专职教师尽快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1]唐智彬,石伟平.国际视野下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教师教育研究,2012
[2]王 珏.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对我国的启示[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
[3]邢 晖.职业教育管理实务参考[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
ISSN2095-6711/Z01-2016-09-0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