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研究生导师艺术
2016-03-20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资源环境系谢海霞侯振安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资源环境系 谢海霞 侯振安 冶 军 闵 伟
论研究生导师艺术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资源环境系 谢海霞 侯振安 冶 军 闵 伟
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是精英教育。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是研究生走向学术研究的引领者,研究生是导师学术思想的传承人。本文阐述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个别不和谐案例,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提出导师需要懂爱的艺术,学会正确引导学生走上科研之路,以此培养优秀的研究生,培养适应国家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导师 研究生 爱的艺术 引导
研究生导师是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中指导研究生学习、进修或撰写学术论文的教师或科研人员。导师制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的一种“导学”关系。研究生导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导师是研究生走向学术研究的引领者,研究生是导师学术思想的传承人,优秀的研究生甚至可以通过导师的正确指导和自身努力超越导师的学术水平。
近年来,导师与研究生的不和谐事件常常见诸报端。例如,2005年4月因不满为导师“打小工”,某研究生退学。2013年2月某学生发表退学声明,抵制“苦力式科研”。2016年初,某学生因涉嫌抄袭他人论文,被撤销硕士学位,并取消其导师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2016年4月安徽省教育厅发布通报,安徽某几所大学的3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抄袭现象,当事人被撤销学位、注销学位证书,其导师被暂停研究生招生资格。类似事件一再发生,笔者认为引起不和谐事件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个别研究生导师将研究生定位为“打工者”,而非“合作者”。导师交给研究生低水平、重复性的研究任务,甚至工作中和生活上的琐事也让学生做,导致研究生无暇学习,没有机会参与完整的、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学业没有进步。
第二,个别研究生导师希望学生成为执行者、机器人,或者为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对研究生未能倾心相授,害怕“青出于蓝胜于蓝”。
第三,个别导师对研究生疏于管理,责任意识淡薄。论文的选题和研究过程中,有的导师对学生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不予指导,甚至不了解学生的研究内容。
为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笔者认为研究生导师首先要注重个人的思想修养,提高学术、科研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谨记研究生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义务多于权利、责任重于名利,要对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承担责任。优秀研究生导师需要懂得与研究生相处的艺术,包括爱的艺术和引导艺术,以此培养优秀的研究生。
首先,懂得爱的艺术。研究生教育中,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有亲有疏。关系最好的是导师与自己的研究生亲如一家,在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给予学生关爱、关心。有的导师与学生如同老板和雇员,导师负责交代任务,学生负责完成任务。最糟糕的是导师和学生都想尽早脱离与对方的关系。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会成为哪一种,笔者认为主要取决于导师对学生是否有爱。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的教育将会使之枯燥,像山泉枯竭一样。”导师对学生是否有爱,是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研究生导师要爱学生,掌握爱的艺术。具体表现在:尊重、宽容研究生,以平常心对待研究生,对研究生不利用、不强迫、少命令多协商,将研究生视为自己的科研合作者而不是科研打工者,与学生平等相处,让研究生感受到被导师充分尊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研究工作中的错误,并积极改正,有意愿并且主动了解研究生,按照学生本来的思想、心理特点正确对待学生,引导研究生按照他们的本性成长、发展。“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导师与研究生之间虽非君臣关系,但相处的道理是一样的。
其次,学会引导艺术。导师是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和结构的设计者和建构者,是研究生科研工作的指导者。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培养既要有“引”,还要有“导”。研究生和本科生不一样,除了要继续学习一些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导师指导下参与课题研究,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科研能力。导师适时正确地引导研究生的研究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做法包括:
第一,选题之初,圈出学生应读文献范围,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了解相关研究的前沿进展,并写出综述。导师通过多次与研究生面对面单独讨论,提出研究问题,确定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研究过程中保持与学生的经常性沟通和交流。利用QQ、微信、电话、短信、电子邮件,导师可随时与研究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展状况,与研究生讨论和解决其碰到的问题。每周举行一次学术讨论会,学生轮流汇报科研进展,有助于学生整理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利于组内成员交流,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通过常态化的师生交流,导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研究状况,督促学生的研究工作。
第三,鼓励学生做批判者、思考者。导师要有意识地训练研究生的批判技能,引导他们在文献阅读中抓住中心思想和议题,判断假设、证据、推理和观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多种角度考察结论的合理性,在更大的背景中检验其适用性,评定一项研究或一篇文献的价值和意义。导师要为研究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与自由的学习与科研环境,提供机会让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报告和会议,开阔研究思路,尊重研究生的创造个性,鼓励他们发表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敢于超越前人。
第四,导师之“导”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在人品、素养上引导研究生健康成长。研究生导师要将育人与育才相结合,自觉担负起培养研究生学术道德品格的责任,以此培养适应国家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1]黄 学.试论研究生导师的素质、职责及指导研究生的途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2]杨春梅.论研究生导师的有效指导[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
[3]王丽娟.新形势下应加强导师对研究生德育工作[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4]金永东,李 侠.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角色转换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0
ISSN2095-6711/Z01-2016-09-0091
谢海霞,女,生于1977年,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承担土壤学、土壤地理学、土壤肥料学、地质-土壤综合实习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并从事土壤化学、土壤与植物营养方面的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