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原则的应用
2016-03-20许昌幼儿师范学校梁春明李一川
许昌幼儿师范学校 梁春明 李一川
浅谈数学教学原则的应用
许昌幼儿师范学校 梁春明 李一川
教学原则就是教师教学工作最基本的要求,是对教师进行严格要求的最基本指标。教学原则在教师身上主要体现在“教”,在学生身上主要体现在“学”,这两个字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本文简要分析教学原则在实际教学任务中的应用,希望能提高各个学校对教学原则的重视。
数学课程 课堂教学 教学原则 应用效果
一、数学教学原则的类型
1.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主要指教师在遵守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目标的情况下,把一些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融合在一起,通过另外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这里所指的开放并不是大胆、随便地进行教学,而是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使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本知识,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找到学习兴趣。
2.探究性原则
探究式原则从客观上讲与开放性原则类似,但是在本质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探究式教学原则主要以探索和研究为主要内容,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对某些事物或者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和研究,最终找到解决办法。
3.对立性原则
从传统意义上讲,教师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传授学生知识,给学生创造一个思维环境。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平台,使学生既能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遇到问题又能有相关的教师进行指导,真正做到使所有学生都能接受数学教学。数学解题过程中,答案相对于问题是统一的,但是解题思路和问题之间是多变的。这两个事物之间产生微妙的对立性,这就是数学教学中的对立性原则。
二、数学教学原则的特点
1.提高学习的能动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会使用教学原则帮助学生快速学习知识,以便于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即学习能动性。医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提高学习的能动性,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2.教学问题的多样性
教学课堂上,教师主要依靠学生提出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问的问题越多说明学生的学习能力越强。学生在心里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学习理念,遇到不懂的问题会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点产生怀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只存在一种问题,复杂多遍的问题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达到教学目的。
3.教学内容的细致性
我国的教学目标具有很强的严谨性,所有知识都只能用标准术语进行表达。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学目标被细分到每个章节和要点,教师只能按照预定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教学原则在数学中的应用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细致,将以前不容易被学生理解的知识点变得更加容易被理解,细分到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容都变得更加详细、便于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数学教学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实现“未知”与“已知”的相互转化
数学教学原则实际应用实现了对未知知识的转化,教师将学生不明白的知识点运用一些熟知的方法,使之变得容易被理解。学生解题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数学问题时,会运用比较成熟而且自己熟悉的方法,将“未知”知识变成“已知”知识。通常情况下,学生解题是将“已知”知识转化为“未知”知识,这样可以将知识掌握得更加彻底。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知识实现“已知”与“未知”的相互转化,对数学教学课程来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引发学生深入探索与思考
数学教学原则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思考能力。数学教学课程是教师指导学生探索和思考相关问题的过程。整个教学环境中,教学原则的应用被贯穿到整个教学任务中。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思考问题,根据教学目标、教育材料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等,进一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3.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沟通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讲台上进行单调讲授,学生只能在座位上进行单调的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不能使学生更加直白地了解知识。数学教学原则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后,教学方式得到很大改变,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相互交流、教学并用的平台。教师会利用较好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与学生交流的条件。学生会发现问题及时向教师请教,使教师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结束语
本文简单分析数学教学原则,使学生可以直观了解数学教学的特点以及比较实用的类型,方便其他学校针对现有教学原则进行优化,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帮助教师加深对学生的了解,改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更大进步。
[1]黄新民.初中数学课堂创新教学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王翠芳.探究学习中实施活动表现评价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3]徐锦龙.浅谈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J].学校管理,2010
ISSN2095-6711/Z01-2016-09-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