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远地区高职院校信息化实践教学探析
2016-03-20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葛柄含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葛柄含 汤 晨
边远地区高职院校信息化实践教学探析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葛柄含 汤 晨
由于地理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边远地区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发达地区院校存在一定差距。边远地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存在信息匮乏、沟通不畅、资源不足以及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下,边远地区高职院校应抓住发展契机,吸引外部资源,变革教学方式,及时发现问题,以信息化实践教学为手段,促进学校不断发展。
边远地区高职院校 信息化 实践教学 发展
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丰富多彩。随着时代步伐不断向前迈进,“实践教学”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走进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活动中,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活动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相关部门“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这说明我国职业教育要面向农村以及边远地区,使其缩短与发达地区的距离。
一、信息化背景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我国现代化的程度不断加深,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由于受地理环境、距发达地区距离较远、自身发展状况等条件地制约,存在信息匮乏、沟通不畅、资源不足以及教学方法落后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阻碍农村以及边远地区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1.信息匮乏
边远地区的职业院校地理位置特殊,尤其是我国西北、西南等欠发达地区,信息闭塞,距离东部发达地区遥远,导致这些地区的部分职业院校与发达地区院校有一定差距。由于信息不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的知识更新速度相对缓慢,进一步拉大其与发达地区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距离。地理条件以及人员沟通的不便,使偏远地区高职院校的发展速度较慢。“内循环”的“减速”不能及时得到“外循环”知识技能的补充,阻碍了这些地区职业院校的发展。
2.沟通不畅
边远地区高职院校的地理位置较偏远,频繁的人员交流相对困难。尤其是处于四周闭塞、交通不便的自然环境下的高职院校,要想同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进行频繁的人员交流更是难上加难。传统的人员互派不仅要支付昂贵的费用,而且双方人员互派需要时间,派驻人员有一定的任期,“远水解不了近渴”。高职院校的知识储备库以及实践基地等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学校要发展必须要有新思想、新突破、新技术,要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支持。高职院校如果选择一成不变,那么其被淘汰是最终结果。
3.资源不足
边远地区高职院校存在资源获取较难的困境。具体体现为:实训基地的硬件老化、实训基地相关实训项目匮乏、实训项目更新不及时等。这些现实困境导致边远地区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落后于发达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
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实习、在校实训等实习项目的承载机构是企业。但是,边远地区规模较大的企业数量较少。学校要进行校企合作没有大企业作为平台,小企业又缺乏资质,导致边远地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资源匮乏,使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形式呈现单一化发展趋势。
4.教学方法落后
由于硬件支撑不足等原因,边远地区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无论是哪一级的学校,班级授课制是不可缺少的。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实践教学必须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实践教学的承载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深入内化知识,做到有效教学。
然而,偏远地区实践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使教师对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精简”,甚至放弃。学生学到理论知识,却又缺少实践作为支撑,最终导致实践教学变成空谈,使职业院校知识体系“过理论化”“本科化”,体现不出职业院校的“职业性”。
在公路工程施工中,人是整个工程的主体,因此,在目标管理的应用中,管理人员一定要重视并充分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提供平台和机会加强不同岗位施工人员的学习和相互交流,提升其综合素养,使人的作用和价值在公路工程目标管理中得以充分实现。此外,企业要让员工个人思维和智慧参与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规划和组织中来,并对这种参与进行合理引导和控制,从而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激发其空前的热情和创造力,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
二、信息化背景下,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信息化具有突破时空界限和信息高速流动的优势。信息化的标志是能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带动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可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边远地区高职院校应以教育信息化为依托,以信息化实践教学为手段,弥补硬件设施的不足,丰富教学手段。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运用教育信息化资源模拟训练,做到学以致用,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1.信息化实践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
高职院校信息化实践教学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一些专业看似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无关,但实质上与其密不可分。
例如,会计信息化要求学习者不仅要掌握基础会计知识,还要求“从业人员应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和财务软件处理会计实务的能力”。 可见,信息化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时代所向、大势所趋,能提升学生进入社会的竞争优势。
2.通过信息化实践教学实现教育的终身化
边远地区高职院校应通过“对口支援”“帮扶项目”“扶贫项目”等,及时引进或与发达地区联合开发可在电子计算机上操作的模拟实训平台。通过这种方式,边远地区高职院校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在本地就可以接触新知识、新技术、新的管理模式等,学生在电脑上实习,验证教师所教的理论知识。学生可以随时通过软件进行模拟操作,随时更新。学生毕业后可以继续使用软件,实现教育的终身化。
3.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教学研究成效
信息化实践教学方式能使教师更好地进行教研活动,拓展教师的研究思路,丰富教研方法。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网络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教师,共同教研、共同分享教学案例以及教学资源等,提高边远地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教育信息化资源不仅使学校受益,也使教师受益匪浅。它能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教学研究成效。
4.提高学校的竞争能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信息化实践教学可以为学校所在地区的企业输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弥补边远地区技术人才短缺的不足。学生毕业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所学知识择业或者创业。信息化实践教学能使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避免人才浪费。信息化实践教学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后,可以发掘本地区的潜在市场或者优势,通过网络进行招商、投资等,无形地宣传本地区的优势,带动相关区域的经济发展。
三、完善信息化实践教学的策略性建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信息化实践教学是边远地区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组件,始终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关信息化的要求。边远地区高职院校要全面推广信息化实践教学手段,不断找出学校教学硬件与软件上的不足,及时给予解决,保障边远地区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
1.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及时更新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
实现实践教学与教育信息化的“无缝对接”,需要边远地区高职院校更新本校的电子计算机以及互联网设施。更新硬件设备的重要物质资源是资金。从内部分析,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与企业签订委托培养协议。学校为企业研发新技术等,吸引企业向学校投资,以使学校筹措更新硬件设施的资金。从外部分析,学校可以通过对口支援、向上级部门申请资金等方式筹措资金,保证学校硬件设施的先进状态。
2.建立信息化实践教学论坛,推动高职院校间的联合教研
边远地区高职院校应当同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共同建立官方性质的“合作论坛”,通过互联网分享实践教学资源与方式。由于学校之间的差异,各个学校的办学方式不同。高职院校所处地区的实际情况有一定差异,实践教学的方式会有所不同。边远地区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这种差异,寻找适合本校实践教学的新方法,不断完善本校实践教学方式,形成创新型的实践教学方式,将这种方式共享到论坛中,“激活”未发觉的实践教学方式,达到联合教研的目的。
3.强化教师的实践教学意识,养成信息化实践教学的习惯
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化实践教学培训,使教师充分重视信息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利用学校的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统一。教师培训工作应定期举行。培训结束后,学校要评比教师的信息化实践教学,对评比优秀者给予一定程度的物质奖励,并将其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项,使教师理解信息化实践教学应成为日常教学活动的常态化手段。
4.健全校企合作机制,扩大实习基地,支撑信息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目的是将理论上升到实践层面,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发挥理论知识的指导性,为学生进入社会铺垫基石。学校要与社会企业进行沟通、项目合作、联合培养等,利用本校区域优势吸引区域内或区域外的企业投资,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实现校企之间的常态化协作沟通。教师通过实训基地扩大信息化实践教学的空间,利用企业拥有的设备补充教师所讲授知识的不足,使校企之间形成互惠互利的关系。
四、结束语
信息化实践教学有利于学校教学的创新,为边远地区高职院校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它以教学“软件”为抓手,使学校自动地发掘教学硬件上的不足,从而完善学校的基础教学设施。信息化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从边远地区“走出去”的方式之一,能促进教师和学生不断地发展。
[1]新华网.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9/08/c_12532198_4.htm,2010
[2]郑 刚,汤 晨.信息化环境中创新教育对口支援模式探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3]杜俊娟,王 玮.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研究与创新,2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 html,2010
ISSN2095-6711/Z01-2016-09-0001
葛柄含(1984—),男,辽宁锦州人,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