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大学生创业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

2016-03-20李素华

大庆社会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万众双创大众

李素华

(大庆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处,黑龙江 大庆 163311)

关于大学生创业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

李素华

(大庆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处,黑龙江 大庆 16331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特色管理体制和文化基因条件下强化全民创新意识和发挥创新潜力的长远战略决策,是稳增长、防风险、扩就业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业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与价值的途径之一。

创业创新;创新意识;战略决策;大学生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特色管理体制和文化基因条件下强化全民创新意识和发挥创新潜力的长远战略决策,是稳增长、防风险、扩就业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业创新将为全民族创新意识的培养和代际传承提供良好的示范效应,是实现人生理想与价值的途径之一。

一、创业创新教育的历史回顾

“大学生创业”已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了,1997年清华大学开展的创业计划大赛,其实就已经拉开了高校学生创业的帷幕。1998年,清华MBA教材就有8门以创新创业为内容的课程。1999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加强教师与学生创业教育的要求。至此,创业教育在中国开始正式起步。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经济学院、武汉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业试点学校。2003年下半年,教育部举办了有100多所高校200名教师参加的第一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随后,一些高校陆续开设了创业课并设立了相应的创业教育指导中心与网站。2005年,上海市政府在全国率先设立了每年投入总额为1亿元的大学生创业基金,在复旦、上海交大和上海理工等9所大学设立了分基金会,并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支持了230多个大学生创业项目。

2015年2月10日,李克强邀请60余名外国专家举行座谈,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简政放权的改革为市场主体释放更大空间,让国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同时实现精神追求,这是本届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1]2015年5月7日,李克强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和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考察调研,提出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释放中国经济的无限活力。[2]2015年8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建立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部际联席会议制度,[3]至此,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式纳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以政治和行政力量开始在全国全社会推动双创工作。

二、创业创新教育的战略意义

把创业创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上可谓是一个“独创”,因而引起了广泛的社会震动和评议。部分教育和科技工作者对于这种做法委婉地表达了“不理解”,主要理由是,创业与创新是一件很复杂的“专业性很强”的事,不能以这种“群众运动”式的方式来开展和推进。应该说,这种观点有其合理的成分,但却没有从更高层次上认识到双创工作的深远战略意义和紧迫的现实意义。

双创工作的战略意义要从整个世界的未来发展趋势着眼。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在本质上表现为创新能力的竞争,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之中,只有创新能力的增强,才会使一国一民族保有根本的立足之基。经济竞争的实质说到底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竞争的核心就在于创新能力。联合国教科文总部早在1998年10月的巴黎高教会议上,指出了“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从中国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来看,30多年来改革开放条件下的飞速发展,已使中国的经济总量奇迹般地跃居到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的位置。但是,这种发展成就是依靠高能耗和低成本比较优势取得的,是以环境破坏和经济低水平扩张为代价实现的,不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正如国内外社会和经济专家与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已经走到了未来发展的十字路口,中国的前途完全取决于今天的决策与抉择。

所有人都清醒而清楚地知道,出路只有一条,即全面提升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创新能力。中国政府决策者提出的“双创”,正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举措与战术方案,完全适合和适应中国的国情。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创新动力完全来自于市场竞争需求的引发机制,显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刚刚走入国际竞争行列者而言,竞争的意识、能力和动力都亟待提高。而且,在现有的中国政治、经济、行政和教育管理体制下,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大多数社会成员,总体上存在竞争意识薄弱、竞争能力低下和竞争素质欠缺的客观事实。同时,由于数千年延续下来的墨守成规的文化基因作祟,树立竞争意识和提高竞争能力,远非一朝一夕和小打小闹所能解决的。在中国国情下,想彻底改变整个社会观念并牢固树立大众竞争意识,唯一一种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就是“全社会总动员”。另外,由于创业创新能力的焕发和释放需要全方位的社会因素发挥合力作用,因此这项工作必须纳入整个社会的管理层面来推动,目的是让全社会所有成员树立和强化创新服务意识和行为。可见,双创概念恰好解决了“外部引力拉动”和“内部驱力推动”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问题。可以预见,这是一个具有造福子孙万代意义的战略决策,是中华民族最终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转折点和里程碑,其意义和价值要远远高于西方当年的文艺复兴运动。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其实,专家们对大学生双创的所有担心都是多余的。双创作为一种政策鼓励,并不是说要“强制”每个大学生都必须自主去创业,事实上也强制不了。同时,也并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并具备创业的各方面条件。所以,无论政策多么优惠,那些不想和不能创业的学生仍然不会去创业,但他们却能清醒而明确地感受到强烈的社会创业氛围,并在头脑深处树立起创业意识。这种创业观念会在整个社会的代际传承中得到延续和强化,并在创造财富过程中树立起精神追求和自身奋斗的新型文化观,因而也就完善了中国大学教育所缺少的这种结构要素——创新精神。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先期的“成本”投入。有人担心优惠的金融支持政策可能会导致社会财富的浪费,其实这是目光短浅的看法。硅谷的创业成功率只有区区的1%,而它因创新所创造的收益却高达总投入的成百上千倍。由此可见,不但不是浪费,反而是一笔超高的综合社会经济回报。

[1]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解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DB/OL].中国经济网,2015-03-06.

[2]李克强.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DB/OL].中国经济网,2015-05-08.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建立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函 [D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5-08-21.

〔责任编辑:席书涛〕

S01

A

1002-2341(2016)01-0121-02

2015-11-10

李素华(1962-),女,辽宁绥中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万众双创大众
万众期待
上汽大众ID.3
一汽-大众ID.6CROZZ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万众守望
上汽大众
大众ID.4
万众抗疫颂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